近读《诗经》,被周人生活的时代景象所吸引,被先贤朴实的语言文字所感动。一幅幅鲜活场景,仿佛映入眼睑,在脑海久久萦徊。
在山野,妇女们在采摘野果野菜,男人们在伐木狩猎。在田畴,妇女们在割麻采桑,男人们在挥汗耕耘。而山坡野地、水边池堤,则有青年男女柔情蜜语、烈火惊雷。
在庙堂,有祭祀的钟鼓悠扬、歌乐庄严。在朝廷,有君臣的和鸣碰撞,王族的“不忘初心”。以致宫院,王的女人们也并不只是锦衣玉食、歌舞升平的。
而读《楚辞》,更多的则是香草恶木、高洁谄媚、干净污秽;是上下求索,是无边孤独,是虽九死而不悔。用心读来,极易陷入作者的精神世界,总忍不了悲怆的歌,哀怨的叹。
为此,我意对文中大量出现的涉及植物、动物、地形地貌等的字词,进行收集、查阅、考证,并作分类成篇。如此,一者便于批量熟悉,读时不再如凿金石;二者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人的生产生活,利于理解欣赏;三者可为作业存放备查,也可为喜爱先秦文学的朋友参阅之用。
第一步搞《诗经楚辞里的植物》。入得手来,发现已有很多网友在做这个事,但大多收集不多,或有多者,一是未予分类,颇为驳杂;二是在一些物种上也有以讹传讹的,也有生拉活扯的;三是对物种介绍太过简略,不利了解。好在我生长于农村,从小割草打柴,本地有分布的物种都是熟悉的。且又专林学,在植物分类方面尚不致人云亦云,自认经考定的品种是准确的。
《诗骚里的植物》总体上分为食、用、好恶、药和其它五大类。收录的思路:一是按当时的主要作用归纳;二是按食、用、好恶、药和其它的顺序。我认为民以食为天,以用为先,以好恶为精神支撑(更因楚辞的香草情结),而很多植物在西周时,人类还没有认识到其药用价值;三是树木基本都可用于建造、器具,索性一并列入其它。
每种植物的内容,一为附图,二为诗骚句节录,三为文献考证,四为植物简介。
春戈
于西元2022年7月
一、粮作
西周时期,中国的粮食品种主要有黍、稷、稻、麦、牟、菽、麻等七种。
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出现,灌溉发展后,人们才有条件种植对水土要求较高的菽和粟。虽然品种变化不大,但结构变化很大。菽的地位上升至和粟一并重要的粮作,出现了五谷的概念。主要粮食品种有:粟、菽、黍、稻、麦、牟、麻七种。
秦汉时期结构变化为粟、稻、麦、牟、黍、粱、菽。汉魏时石磨得到推广,促进了麦的发展,至魏晋南北朝粮作顺序变为粟、黍、粱、菽、麻、麦、牟、稻。
1、黍shǔ、黍稷、稷黍——现代植物分类上称为稷,又名黍、糜子(禾本科黍属黍组),去壳后叫黄米。
又,粢zī、穱——稷(不粘者)
秫shú——黍(粘者)。
1-1、秬jù、秬黍——黑黍。
1-2、秠pī——一皮二粒的黑黍。
2、稻——水稻(禾本科稻属)。
3、稌tú——糯稻,又叫粳稻(禾本科稻属)。稻的变种,去皮后叫糯米。
4、麦、来——小麦(禾本科小麦属)。
5、麰(牟)móu——大麦(禾本科大麦属)。
6、菽——豆类,荏菽rěnshū专指大豆。
7、麻——大麻(桑科大麻属)。
枲xǐ——大麻雄株。
苴jū——大麻雌株。
8、粟sù——粟(禾本科狗尾草属),又叫谷子,去壳后叫小米。
粟,穗小而毛短粒细者。
8—1、粱——好粟也,穗大毛长粒粗的“粟”,重点指向赤粱粟、白粱粟。
8—2、黄梁——黄小米。
8—3、穈mén——赤粱粟。
8—4、芑qǐ——白芑,也叫白粱粟、粢米、粟谷、硬粟、籼粟。
9、菰gu——菰(禾本科稻亚科菰属),又名茭白、高笋。
10、芣苡fouyi、否以——薏苡(禾本科黍亚科薏苡属)。
黄鸟黄鸟,无集于栩,无啄我黍。——《诗·小雅·黄鸟》
丰年多黍多稌,亦有高廪lǐn(粮仓),万亿及秭。——《诗·周颂·丰年》
载筐及筥jǔ(圆竹筐),其馕伊黍。——《诗·周颂·良耜sì(手犁)》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国风·魏风·硕鼠》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国风·王风·黍离》
黍稷重穋lù(后种先熟的稻谷),禾麻菽麦。——《国风·豳风·七月》
王事靡盬gǔ(通“苦”止息),不能蓺稷黍。——《国风·唐风·鸨羽》
室家遂宗,食多方兮。稻粢zī(稷)穱(没有黏性的黍子)麦,挈qiè黄梁(黄小米)兮。
——《招魂》
《说文解字》:稷,zī(黍稷在器曰,亦作粢)也。五谷之长。从禾畟声。
胜之云∶黍者暑也。待暑而生,暑后乃成也。
颂曰∶粘者为秫shú(古指有黏性的谷物),可以酿酒,北人谓为黄米,亦曰黄糯;不粘者为黍,可食。如稻之有粳、糯也。
时珍曰∶此误以黍为稷,以秫shú为黍也。盖稷之粘者为黍,粟之粘者为秫shú,粳之粘者为糯。《别录》本文着黍、秫、糯、稻之性味功用甚明,而注者不谙,往往谬误如此。今俗不知分别,通呼秫与黍为黄米矣。
在诗经中,黍、稷有时单独出现,有时作为一个词一并出现。两者什么关系呢?
“黍”去壳后叫黄米,煮熟后有很强的粘性。而“稷”,李时珍认为:稷黍同类,不粘者稷(粢),粘者黍(秫shú)。
在现代植物分类上,禾本科黍属分为皱稃组、黍组、匍匐黍组、攀匍黍组、点稃组,我国有18种2变种(包括引种归化的)。
稷,禾本科黍属黍组植物,又称黍、糜子。这已经证实,稷就是黍,黍就是稷,在植物学意义上二者是一种。只是,“稷”是没有粘性之“黍”。
稷,一年生草本。秆直立,单生或少数丛生,高60一120cm,节上密被柔毛。叶片条状披针形,长10—30Cm,宽达1.5cm。圆锥花序开展或较紧密,成熟后下垂,长约30cm,小穗长4—5mm,成熟后呈乳白色或褐色,边缘卷包内稃。
子实有黄、白、红、紫等颜色。籽粒脱壳即成黍米,呈金黄色,具有粘性,又称黄米、软米,营养价值高。我国西北地区流传着“三十里的莜面,四十里的糕,十里的荞面饿断腰”的谚语。黍子是我国北方人民的主要食物,可制成炸糕、枣糕、黄米粽子、煎饼、软米浸糕、黄米年糕、米酒等独特的风味食品。但黍米粘性大、较难消化,忌过量食用,老弱病人和胃肠功能不好者应少食。
稷是我国驯化最早的作物。后稷最先教稼于民的就是稷黍。《左传》记载:“周弃亦为稷,自商以来祀之”。《诗经》记载:“俾民稼穑有稷有黍”。后稷与尧舜是同代人,可见黍稷在4000多年前就是农作物的代表了。
古人以稷为百谷之长,因此帝王奉祀为谷神。如:社稷、稷馈(古代以稷为主的祭礼,)后引申为庄稼和粮食的总称。
黍米作为我国北方古老粮食和酿造作物,列为五谷之一,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栽培历史。河北、山西、陕西北部、内蒙古、宁夏、甘肃,及东北北部地区均有栽培。
黑黍植株
黑黍种子(秬jù)
丹黍种子
诞降嘉种,维秬jù(黑黍)维秠pī(一皮二粒的黑黍),维穈mén(赤粱粟)维芑qǐ(白粱粟)。
——《诗·大雅·生民》
咸播秬黍,莆雚是营。何由并投,而鲧gǔn疾修盈?——《天问》
《疏》:宗庙之祭,唯祼为重,二米嘉异之物,鬯chàng酒宜用之。汉和帝时,任城县生黑黍,或三四实,实二米。得黍三斛八斗者是。
唐·孔颖达·正义:「秬是黑麦之大名,秠是黑麦之中有二米者,别名之为秠。」
康熙字典:秬【廣韻】其呂切【集韻】【韻會】【正韻】臼許切,音巨。【說文】黑黍也。本作。或从禾作秬。【詩·大雅】維秬維秠。【書·洛誥】以秬鬯二卣。【傳】秬鬯,黑黍香酒也。
『說文解字』秠:一稃二米。从禾丕聲。《詩》曰:“誕降嘉穀,惟秬惟秠。”天賜后稷之嘉穀也。敷悲切
宋·沈括《梦溪笔谈·卷二六·药议》:「秬、秠、穈、芑皆黍属,以色为别,丹黍谓之穈。」
沈括说,秬、秠、穈、芑皆黍属,以色为别。这是把穈(赤梁粟)、芑(白粱粟)看作黍类作物了。事实上,穈、芑属于“粟”,俗称“白梁粟”。秬、秠才是黍类。
秬jù,黑黍之大名。古人视为嘉谷。如:秬草(犹嘉谷。象征祥瑞);秬黍(即黑黍);秬酒(用黑黍制成的酒);秬鬯chàng(古代以黑黍和郁金香草酿造的酒,用于祭祀降神及赏赐有功的诸侯)。
秠pī,黑黍之中有一皮二米者。
《本草纲目:丹黍米(《别录》中品)即赤黍也。《尔雅》谓之。宗曰∶丹黍皮赤,其米黄。惟可为糜,不堪为饭,粘着难解。原曰∶穗熟色赤,故属火。北人以之酿酒作糕。
滮biāo池(陕西古水名)北流,浸彼稻田。——《诗·小雅·白华》
黍稷稻粱,农夫之庆。——《诗·小雅·甫田之什》
王事靡盬gǔ,不能蓺yì(艺,植也)稻粱。——《国风·唐风·鸨bǎo羽》
十月穫(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国风·豳风·七月》
有稷有黍,有稻有秬jù(黑黍)。——《诗·鲁颂·閟宫》
室家遂宗,食多方兮。稻粢zī(稷)米穱jué(稷),挈qiè(举提起)黄梁(黄小米)兮。
时珍曰∶盖稷之粘者为黍,粟之粘者为秫shú,粳之粘者为糯。《别录》本文着黍、秫、糯、稻之性味功用甚明,而注者不谙,往往谬误如此。今俗不知分别,通呼秫与黍为黄米矣。
颜师古《刊谬正俗》云∶本草稻米,即今之糯米也。或通呼粳、糯为稻。孔子云∶食夫稻。周官有稻人。汉有稻田使者。并通指粳糯而言。所以后人混称,不知稻即糯也。
稻,通称水稻,禾本科稻属一年生水生草本。秆直立,高0.5-1.5米,随品种而异。叶片线状披针形,宽约1厘米,无毛,粗糙。圆锥花序大型疏展,小穗含1成熟花;颖果长约5毫米,宽约2毫米。
稻是亚洲热带广泛种植的重要谷物,中国南方为主要产稻区,北方各省均有栽种。种下主要分为2亚种,籼稻与粳稻,古以粘者为稻,,不粘者为粳。亚种下包括栽培品种极多。
我国野生稻驯化十分悠久,数十处新石器时代遗址有炭化稻谷或茎叶的遗存。浙江省余姚河姆渡遗址和桐乡罗家角遗址,出土的炭化稻谷遗存均有7000年左右的历史。栽培的水稻属亚洲栽培稻,其祖先种为多年生的普通野生稻。宋代从越南传入占城稻。明清时南方已可种植双季稻、三季稻。
3、稌tú——糯稻、粳稻(禾本科稻属)。稻的变种,去皮后叫糯米。
糯稻植株
糯稻谷
糯稻米
丰年多黍多稌,亦有高廪lǐn(粮仓),万亿及秭。
——《诗经·周颂·臣工之什》
稌,本义为稻子“丰年多黍多~。”又特指糯稻,粳稻。“凡会膳食之宜,牛宜~,羊宜黍。”
古代北方百姓的日常食用谷类主要是小米。大米不在日常食用的范围之内,只有在喜庆节日时候特地吃一次大米。所以稌有"不在日常食谱中的谷类"的含义。另外,山芋、山药等块根类植物平时也不在日常食物之列,但在饥荒时可以代替谷物充饥。
小麦植株
小麦种子
爰采麦矣沬之北矣。——《诗·鄘风·桑中》
我行其野,芃芃其麦。——《诗·鄘风·载驰》
丘中有麦,彼留子国。彼留子国,将其来食。——《诗·王风·丘中有麻》
室家遂宗,食多方些。稻粢穱麦,挈黄梁些。——《招魂》
贻我来牟,帝命率育。——《诗·周颂·思文》
麦,芒谷。——《说文》。
许氏《说文》云∶天降瑞麦,一来二,象芒刺之形,天所来也。
明宋应星《天工开物·麦》:"凡麦有数种。小麦曰来,麦之长也;大麦曰牟,曰穬;杂麦曰雀,曰荞。皆以播种同时,花形相似,粉食同功,而得麦名也。"
时珍曰∶北人种麦漫撒,南人种麦撮撒。北麦皮薄面多,南麦反此。
小麦,禾本科小麦属植物的统称。属内有二倍体、四倍体、六倍体的包括野生种、原始种和栽培种三类十多种。单子叶,丛生,具6-7节,高60-100厘米,径5-7毫米。穗状花序直立,长5-10厘米(芒除外),宽1-1.5厘米。小麦的颖果是人类的主食之一,发酵后可制啤酒、酒精、白酒(如伏特加),或生物燃料。
小麦大约于公元前15000~10000年起源于亚洲西南部。两河流域是世界上最早栽培小麦的地区,在6700年前的伊拉克遗址中发现了和现在小麦特性差不多的古代小麦,埃及5000~6000年前几处遗址等也发现小麦。中国有关小麦的历史可以上溯到公元前2700年,是通过远古时期的“青铜之路”西传而来。
大麦植株
大麦种子
贻我来牟,帝命率育。——《诗·周颂·思文》
国学:〈名〉1.(象形。甲骨文字形。象麦子形。本义:麦。小麦叫“麦”,大麦叫“麰”(或写作“牟”))2.同本义來,周所受瑞麥來麰也。——《说文》
康熙字典:《说文》来麰,麦也。《玉篇》春麦也。《广韵》大麦也。《吴普本草》大麦。一名穗麦。五谷之长也。《尔雅翼》大麦宜为饭,又可为酢,其蘖可为饴。
大麦,禾本科大麦属一年生植物。别名牟麦、饭麦、赤膊麦。秆粗壮,光滑无毛,直立,高50-100厘米。穗状花序长3-8厘米(芒除外),径约1.5厘米,小穗稠密,每节着生三枚发育的小穗。颖果熟时粘着于稃内,不脱出。
大麦与小麦的营养成分近似,但纤维素含量略高。因含谷蛋白(一种有弹性的蛋白质)量少,所以不能做多孔面包,可做不发酵食物,在北非及亚洲部分地区尤喜用大麦粉做麦片粥。
大麦可能起源于中东的野生大麦,最早在北非、西亚一带栽培。据考证,中国栽培的大麦由青藏野生二棱大麦进化而来,早在公元前3000年,古羌族就已在青藏高原东部和黄河上游开始栽培。大麦具有早熟、耐旱、耐盐、耐低温冷凉、耐瘠薄等特点,所以在喜马拉雅山脉的坡地也可栽培,但产量较低。中国栽培大麦划分为三大生态区:北方春大麦区、青藏高原裸大麦区、黄、淮以南秋播大麦区。
6、菽——豆类,荏菽rěnshū——专指大豆(豆科大豆属)。
大豆植株
大豆种子
采菽采菽,筐之筥之,君子来朝,何锡予之。——《诗·小雅·鱼藻之什》
蓺之荏菽,荏菽旆旆,禾役穟穟。——《诗·大雅·生民之什》
【荏菽】rěnshū释名大豆。《诗·大雅·生民》:“荏菽旆旆,禾役穟穟。”毛传:“荏菽,戎菽也。”郑玄笺:“戎菽,大豆也。”《尔雅·释草》:“戎叔谓之荏菽。”郝懿行义疏:“戎,壬,《释詁》竝云大。壬、荏古字通,荏、戎声相转也。”
大豆,豆科大豆属一年生草本,通称黄豆。高30-90厘米。茎粗壮,直立,密被褐色长硬毛。叶通常具3小叶;总花梗通常有5-8朵,花紫色、淡紫色或白色;荚果肥大,稍弯,密被褐黄色长毛;种子2-5颗,椭圆形、近球形,有淡绿、黄、褐和黑色等多样。花期6-7月,果期7-9月。
大豆起源于中国,学者大多认为原产地是云贵高原一带。现种植的大豆是从野生大豆选择、驯化而来。当前在云贵高原、东北地区以及黄河流域的陕西、河南、山西等地均发现尚存有大豆野生种。距今3800年至3500年前的二里头遗址中发现有大豆碳化种子,商代甲骨卜辞中也出现“菽”字。2000多年前传入朝鲜、日本、印度、越南等亚洲邻国,18世纪引种于欧洲,19世纪中叶美国开始试种,如今美国为世界大豆产量最大的国家。
丘中有麻,彼留子嗟——《诗·王风·丘中有麻》
不绩其麻,市也婆娑。——《诗·陈风·东门之枌》
折疏麻兮瑶华,将以遗兮离居;——《九歌·大司命》
靡蓱九衢qú,枲华安居?——《楚辞·天问》
九月叔苴jū,采荼薪樗chū,食我农夫。——《诗·幽风·七月》
国学:(会意。从广(yǎn),从林(fèi)。广表示房子,林指削制的麻皮。合而表示在家里劈麻,进行剥制。本义:麻类植物的总名。古代专指大麻。桑科,一年生草本,雌雄异株。茎部韧皮纤维长坚韧,可供纺织。有大麻、亚麻、苎麻、黄麻、剑麻、蕉麻等,俗称“火麻”。
雄者名枲麻,雌者名苴麻。——《本草纲目·大麻》
大麻,桑科大麻属植物,一年生直立草本,高1~3米。枝具纵沟槽,密生灰白色贴伏毛。叶掌状全裂,裂片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大麻种植可剥麻收子。雄株叫枲,雌株叫苴。
大麻籽可直接食用,中医以“火麻仁”或“大麻仁”入药;种子榨油,含油量30%,可供做油漆,涂料等。大麻茎皮纤维长而坚韧,可以织麻布或纺线,制绳索,编织渔网和造纸。用麻的茎纤维织成的麻布作成的衣服,叫麻衣,是古代夏装最常用的布料。
大麻原产于印度、伊朗、喜马拉雅山到西伯利亚一带及中国。在中国的种植可追溯到传说中的神农氏时代。河北藁gǎo城台西村商代遗址就曾出土过大麻残片,距今3400年。《吕氏春秋·审时篇》中提及的“六谷”中就有麻(五谷是否含麻有争议)。中国现存最早的药书《神农本草经》中有“麻贲(带壳大麻仁)多食,人见鬼,狂走,久服通神明”的记载。一些学者也认为华陀所制的麻沸散的麻醉成分就是大麻。阿拉伯人烧煮大麻吸入以缓解疾病,将大麻叶捣为汁饮用;古印度托钵僧服用大麻从而与神沟通。
粟结穗状
粟有五彩(白、红、黄、黑、橙、紫)
各色小米
握粟出卜,是何能谷。——《诗·小雅·小宛》
黄鸟黄鸟,无集于穀(百穀之總名),无啄我粟。——《诗·小雅·黄鸟》
《说文解字》:粟,嘉谷实也。从,从米。孔子曰:“之为言续也。”
《说文解字注》:,嘉谷实也。禾下曰。嘉谷也。黍下曰。禾属而黏者也。然则嘉谷谓禾黍也。大雅曰。诞降嘉谷。惟秬惟秠。惟虋惟芑。秬秠谓黍。虋芑谓禾。许於秠下曰。秬秠者、天赐后稷之嘉谷也。虋下曰。赤苗嘉谷也。芑下曰。白苗嘉谷也。毛魏风传释苗为嘉谷。苗者、禾也。生民传释黄为嘉谷。黄者、黄梁。谓禾也。古者民食莫重於禾黍。故谓之嘉谷。谷者、百谷之总名。嘉者、美也。嘉谷字见诗生民。许书及典引注可据。改为嘉种者、非。嘉谷之实曰粟。粟之皮曰穅。中曰米。
南朝陶弘景曰∶粟,江南西间所种皆是。其粒细于粱,熟舂令白,亦当白粱,呼为白粱粟,或呼为粢米。
时珍曰∶粟,即粱也。穗大而毛长粒粗者为粱,穗小而毛短粒细者为粟。苗俱似茅。种类凡数十,有青、赤、黄、白、黑诸色,或因姓氏地名,或因形似时令,随义赋名。故早则有赶麦黄、百日粮之类,中则有八月黄、老军头之类,晚则有雁头青、寒露粟之类。
按∶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云∶粟之成熟有早、晚,苗秆有高、下,收实有息耗,质性有强弱,米味有美恶,山泽有异宜。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性返道,劳而无获。大抵早粟皮薄米实,晚粟皮浓米少。
“粟”是什么?
按《说文解字》、《说文解字注》记载,即“嘉谷实也”,也即“穈芑”;陶弘景说是“芑”(白粱粟),李时珍说是粱中穗小而毛短粒细者。
古人把粟看作是“黍”同类的作物,同“稷”一样,是黍之不粘者,不同者,是其“细而毛短者”米粒极细小。
“粟”的甲骨文“黍”的甲骨文
“粟”字跟“黍”字同源。甲骨文字形上“栗”与“黍”的构字理据是一样的,不同的是,“粟”突出成熟时的籽粒,而“黍”的籽粒是未成熟的样子,都是多叶形状。
“粟”是古人在西北部地区培养成功的一种谷子,故又称之为“西米”,据《初学记》二十及《御览》卷837引《周书》:“凡禾,麦居东方,黍居南方,稻居中央,粟居西方,菽居北方。”所以,原本是象形字的“粟”就演变为会意字的“粟”了。
现代植物分类学上解决了这些问题,粟、稷(黍)是同科不同属的两种植物,粟是禾本科狗尾草属植物,稷(黍)是禾本科黍属植物,二者的形态特征有很大的差异。而高粱,则是禾本科高粱属高大草本植物。
狗尾草属约有130余种,分布于全世界的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地区,多产于非洲。狗尾草属的绝大多数种是野生植物。在中国分布有狗尾草属15种、3亚种、5变种。
粟产于黄河流域,中国古代的主要粮食作物。出土粟粒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如西安半坡村、河北磁山、河南裴李岗等距今已有六七千年。所以,夏代和商代属于粟文化。粟品种繁多,比较耐旱,有白、红、黄、黑、橙、和紫等多种颜色,这就是俗称的“粟有五彩”。
黄梁(黄小米)
赤粟米
白粱粟谷粒(芑qǐ)
白小米(芑qǐ)
黄鸟黄鸟,无集于桑,无啄我粱。——《诗·小雅·黄鸟》
王事靡盬gǔ(通“苦”止息),不能蓺yì(种植)稻粱。
——《国风·唐风·鸨bǎo羽》
凫雁皆唼shà(拟声)夫梁藻兮,凤愈飘翔而高举。——《九辩》。
室家遂宗,食多方兮。稻粢zī(稷,后指六榖)穱(没有黏性的黍子)麦,挈qiè黄梁(黄小米)兮。
诞降嘉种,维秬维秠,维穈维芑。——《诗·大雅·生民之什》
《说文》,粱,米名也。按,即粟也,穈也。芑也。今小米之大而不黏者,其细而粘者谓之秫,古舂粟之率,自粝至于侍御皆言粱也。
《三苍》:粱,好粟也。
【篇海】似粟而大,有黃靑白三種,又有赤黑色者。
【爾雅·釋草註】虋,赤粱粟。芑,白粱粟。
《韵会小补》:粱,粟类,米之善者,五谷之长,今人多种粟而少种粱,以其损地力而收获少也。
《集韵·平声·脂韵》:穈,赤苗曰穈。
宋·沈括《梦溪笔谈·卷二六·药议》:「秬、秠、穈、皆黍属,以色为别,丹黍谓之穈。」
《康熙字典》穈:【集韻】謨奔切,音門。赤苗嘉穀也。【詩·大雅】維穈維芑。【爾雅·釋草】作虋。【註】赤粱粟。
國語辭典:一种幼苗为赤红色的谷类。
《尔雅》:芑,白苗。
《说文》:芑,白苗嘉穀也。
一、“梁”是什么?
清代程瑶田《九谷考》说“稷,大名也。粘者为秫shú(古指有黏性的物),北方谓之高粱,通谓之秫,秫又谓之蜀黍,高大似芦。”中的“秫又谓之蜀黍,高大似芦。”指向的是植物高粱,这是对“稷黍”的误解,也是对“梁”的误解。
栽培植物中的梁,与粟为同种。按《说文》的说法,是粟、是“粟”中的穈、芑;《三苍》的说法,即“好粟也”。李时珍说:梁即粟也,大而毛长者为粱,细而毛短者为粟。
所以,《诗经》、《楚辞》中的“粱”指的都是“粟”,是“穗大毛长粒粗”的“粟”,重点指向赤粱粟、白粱粟。不是现代植物学上的“高粱”,虽然我国的高粱种植经考证在距今3000年左右的西周就有了。
二、穈mén是什么?
《集韵》说“赤苗曰穈”、《康熙字典》载“赤苗嘉穀”,宋·沈括说“丹黍谓之穈。”那么,“穈mén”究竟是“黍”还是“粟”?因黍”、“粟”都有红色谷粒,我竟傻傻分不清。
思考再三,还是把重点放在“赤苗”一词。经查询,内蒙古敖汉旗九亿农业有限公司用品种“大粒红”选育出了——红苗红谷(栗属植物),中国农科所鉴定“太行红苗谷”为传统老品种,已列入国家种质资源目录;同时并没有查到丹黍有红苗的记录。
这就清楚了:“穈mén”是“粟”,不是“黍”。康熙字典》载“赤苗嘉穀”正确,宋·沈括“丹黍谓之穈。”错误。
三、“芑”是什么?
《尔雅》:芑,白苗。《说文》:芑,白苗嘉穀也。我怎么也查不到哪种小米幼苗呈白色的资料,只查到有白粟,就是白小米,谷粒和米粒皆较白,不知道是否就是”芑“。希望有知道的朋友,能够告知。
五谷六仞,设菰梁只。鼎臑nào肘子盈望,和致芳只。——《楚辞·大招》
康熙字典:《唐韵》古胡切。《博雅》菰,蒋也。其米谓之胡。《西京杂记》菰之有米者长安人谓之雕胡,有首者谓之绿节。
百科:植物名。即茭白。禾本科菰属。一种多年水生高秆的禾草类植物;茎中因寄生菌的作用而形成笋状结构,称茭白笋,可供食用。如:菰稗(茭白和稗子);菰首(即茭白);菰苇(指茭白和苇)。
菰,禾本科稻亚科菰属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有水生菰、沼生菰二种。又名高笋、菰笋、茭笋。分为一熟茭和两熟茭,两熟茭产量较高,品质也好。世界上把茭白作为蔬菜栽培的,只有中国和越南。
周公《周礼》将“菰”与“黍”、“麦”、“稻”、“菽”并列为”六谷“;《礼记》也记载:“食蜗醢hǎi肉酱而菰羹”。可见西周前,已以菰为粮。西周时期,人们发现“菰”受到黑粉菌的寄生,植株便不能再抽穗开花,转而茎尖形成畸形肥大的菌瘿,称“茭郁”,细嫩可食,由此变为蔬菜茭白。
采采芣苡,薄言(迫然)采之。采采芣苡,薄言有之。
采采芣苡,薄言掇duō(拾取)之。采采芣苡,薄言捋luō之。采采芣苡,薄言袺jié之。采采芣苡,薄言襭xié之。——《诗经·国风·周南》捋luō,用手握住条状物向一端滑动~榆钱儿,~起袖子。袺jié,提起衣襟盛东西。襭xié,把衣襟插在腰带上兜东西。
康熙字典:《唐韻》羊己切《韻會》《正韻》養里切,音以。《玉篇》芣苡,草名。
又《廣韻》薏苡,蓮實。《本草》薏苡仁,開紅白花,結實靑白色,形似珠而稍長。一名回回米,又呼西番蜀林,俗名草珠鬼。《吳越春秋》有莘氏之女,得薏苡而吞之,生禹。《後漢·馬援傳》南方薏苡實大,援軍還,載之一車,有譖之者以爲所載皆明珠。
百科:"芣苡"(fúyǐ又作芣苢)就是人们所说的薏苡(讹传为车前草)。
汉语字典:芣fú见“芣苢”(fúyǐ):亦作“芣苡”(fúyǐ)。芣苢fúyǐ草名,即车前草。苡yǐ——见“薏苡”(yìyǐ)。如:薏仁(薏苡之仁);薏米(苡仁)苡米yǐmǐ见“薏米”。
流沙河诗经讲座:尚书——周书——王会:西戎献“桴以”,形如李,妇女食之安胎利产。结合《吳越春秋》有莘氏之女,得薏苡而吞之,生禹。故而薏苡最大的药用是治妇女月经不调,利于生子,夏民族崇拜薏苡,古姓“姒”的,就是用薏苡作为图腾。女生为姓。“苡”,即是薏苡,就是以人,用也。后来再加草头。芣,是苞壳。因是西边进献的,又叫回回米。
宋朝医药学家寇宗奭shì从医药学角度考证,认为“芣苡”绝不是车前,而是“薏苡”。故妇女争相采之,也就顺理成章了。
薏苡为禾本科黍亚科薏苡属一年生粗壮草本,须根黄白色,海绵质,直径约3毫米。花果期6-12月。主产中国湖北蕲春、湖南、河北、江苏、福建等省。薏苡种仁含十七种胺基酸,蛋白质含量17%,是禾本科中最高的。是中国传统的食品资源之一,可做成粥、饭、各种面食供人们食用。尤其对老弱病者更为适宜。味甘、淡,性微寒。其中以蕲春为原产地的最为出名,有健脾利湿、清热排脓、美容养颜功能。
薏苡原产中国,是古代较重要的药用作物和救荒作物,已有6000多年的栽培历史。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遗址中出土的薏苡种子,是6000多年前的实物。河南洛阳烧沟和陕西秦都区渭城乡出土过前汉的实物。陕西韩城姚庄坡后汉墓中也有薏苡出土。中国至今仍有薏苡的野生种,主要分布于西南地区,可以陆生,也可以水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