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乌蒙山是彝族六祖分支的地方,是东部彝族主要集聚地。在乌蒙山区彝族的丧葬仪式上必有恳合呗,毕摩唱诵彝文经书、孝子跳铃铛舞和唱孝歌。关于恳合呗中的铃铛舞起源有多种说法,我们通过文献梳理和实地调研,结合恳合呗的历史传承和地理分布进行研究,通过彝文文献、口碑文献、丧葬仪式中的铃铛舞等,探析彝族丧葬习俗和恳合呗的文化内涵。关键词:乌蒙山区;彝族;恳合呗;铃铛舞;丧葬仪式
滇黔边区巍峨耸立着磅礴的乌蒙山,它是云贵界山,是彝族祖源地,六祖分支地。彝族先民沿着乌蒙山和南北盘江迁徙到滇川黔桂各地繁衍生息。至今乌蒙山区还生活着近百万彝族同胞,乌蒙山区保留着古老的彝族文化,恳合呗是彝族丧葬习俗的活化石,记录和见证着彝族各时期丧葬习俗,是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LNw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语k‘55xo11pe33,汉语音译为“恳合呗”。“恳合”即彝族丧葬仪式中所唱的歌或丧葬仪式中的彝文经文和歌的统称;“呗”汉语意思为跳或跳脚。跳脚又称为“跳脚舞”、“铃铛舞”、“孝舞”、“搓蛆舞”、“搓蛆赶老鸦”、“钞子舞”。跳脚所用道具有马铃铛和白纸条(或白毛巾、白布条),马铃铛彝语称为射浊(汉语为金珠)或钞子。目前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中,大部分人把铃铛舞称为恳合呗,或用恳合呗指称铃铛舞,或分不清铃铛舞与恳合呗的关系,出现一叶障目,以偏概全的情况。LNw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恳合呗主要流传于乌蒙山区的沾益、宣威、富源、镇雄、威宁、纳雍、赫章、钟山、水城、六枝、盘县等彝族聚居区,此舞在钟山区汪家寨镇、水城县玉舍镇、六枝特区中寨乡以及威宁县板底乡、赫章县珠市乡等地形态保存较完整。《大定府志》记载:至焚所,又有跳脚之俗,将焚之前,姻党群至,咸执火以来,至则弃火而聚其余炬于一处,相与携手,吹芦笙歌唱达旦,谓之跳脚也。及焚之日,鬼师祝告,椎牛数十头以祭。[[1]]LNw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恳合呗歌舞相伴,舞者先歌后舞,以铃铛伴舞,舞者靠摇响手中的马铃铛声来统一动作,间隙有萨拉(即唢呐)吹奏。恳合呗通常在丧葬仪式中跳,彝族毕摩、摩苏和舞者唱祭祀礼仪之歌,以尽子孙之孝,祭奠逝者,安慰生者。铃铛舞所表现的内容为彝族传统的生产生活场景,主要用于丧葬仪式,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神圣的仪式性,因而得以世代相传,并保持着完好的原生状态。原生态彝族铃铛舞仅限男性在丧葬仪式中展演,由于现代化进程中,彝族群众观念更新,随着舞台化设计,女子也加入其中,展演场景不限,节日、喜庆、农闲时均可以。LNw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关于铃铛舞的起源乌蒙山区各地彝族说法不一,目前可知的说法有:“金狗传说”、“搓蛆赶老鸦(鸹)传说”、“毛辣角虫传说”、“战争传说”、“祭祀神器说”、“赛马说”等。LNw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关于乌蒙山区铃铛舞起源的文献记载如下:LNw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赫章县妈姑一带彝族村寨流传“金狗”传说:LNw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相传大黑彝土目的祖先是“狗”,不过可不是一般的狗,而是从昆仑山脚一块石板下生出来的一只“金狗”,什么都会,和人一样。此狗与一女子婚配,一母生三胎,一胎生三子,共生九个儿子,后来成了九个大土目。起初,狗与九个儿子经常一起出去打猎,因母亲不便告知,儿子一直不知此狗是父亲。一天,又一同上山打猎,晚归时,狗立悬崖上久久不下来,儿子们急了,一气推他下崖,结果摔死在崖下。母亲得知此情,悲痛万分,乃告知真情。儿子们急忙回山寻找,等找到时,狗尸已生蛆累累,大群乌鸦也在啄食尸肉。儿子边吼边赶乌鸦,即把狗尸拾回家中超度。[[2]]LNw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宣威彝族村寨流传“搓蛆赶老鸦”传说:LNw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从前有一个皇帝,与一叛王争夺疆土,皇帝想设法杀掉叛王,便诏谕百姓,有能取叛王头者,就招为驸马。不久就有一只大黄狗撕了诏令,衔了叛王头进见皇帝。皇帝见了,非常惊异,心中着急道:一个皇帝的女儿,怎好嫁给一只黄狗,如果不践前言,有失信用。因此愁容满面,公主见父王如此,因问其故,帝以实告,公主以不可自食前言,便毅然嫁与黄狗,一同到民间度日。数年后,生了几个儿子,但始终不知道谁是他们的父亲,母亲也不便告知他们。LNw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这些孩子喜欢打猎,每天要带着老黄狗出去,一天在森林里追逐野兽,老黄狗也在树林中狂跑,他们兄弟见了,误作野兽,箭声响处,老黄狗中箭坠岩而亡,他们无法拯救,只有叹惜而已。回到家里,他们的母亲得悉老黄狗死去的噩耗,大哭起来,便把原委告诉了儿子。过了几天,弟兄商量好到山间去葬埋老黄狗的尸体,走近岩边,只见尸体腐烂,臭气逼人,乌鸦群集啄食,蛆虫一个个滚到山岩下,他们便把蛆一一蹉死,并用石子投击乌鸦。这样过了几天,尸体完了,乌鸦也飞走了。今日儸民作祭时,要举行‘蹉蛆仪式’,就是当日“蹉蛆赶老鸦”的意思。[[3]]LNw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云南民间文学集成·昭通市彝族卷》“启逋禄射(楼金狗)的故事”记载:LNw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当时人们没有五谷,启逋禄射决心要为人们找来五谷播种,以补偿自己的过失。于是,就上西天为人们取来五谷种子,从此,人们便开始种五谷了。由于这个故事的流传,在彝族人民中,妇女禁忌用脚踢狗;彝族人民每年大年三十晚上.都要备办佳肴,大唤三声狗,让狗先吃,然后全家再围坐吃饭。[[4]]LNw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另有“金狗揭榜”故事记载:LNw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古时侯,彝族居住的地方,种有苦荞、燕麦等,但是没有稻谷。皇帝为了取得稻谷种来种植,就张榜公布说,谁能到海外取来谷种,就奖赏许多金银给他。这件事一传十、十传百,很多人都知道了,但许多天过去了,就是没有人敢来揭榜。LNw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当时有一彝族人家。喂着一条很机灵的狗,名唤金狗,这金狗还听得懂人话。一天,金狗的主人将皇帝张榜的事说给它听。金狗听后.就跪到张榜的墙脚,“汪、汪、汪”地叫了几声,卫士听到狗咬声就过来看,只见金狗一跃而起,将榜文撕了下来。卫士急将此情况禀报皇帝,皇帝说,它能取来谷种,就叫它去吧。LNw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金狗为人们带来谷种,人们非常感激它。所以后来彝族人家每逢大年三十晚全家团年时,都要先将米饭,肉菜盛入盆内,大声唤狗三声,让狗先吃,然后人才吃团年饭。[[5]]LNw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沾益、宣威、水城、钟山等村镇至今流传有类似的故事。传说古时候大灾难之后,人间一片荒芜,狗偷偷用尾巴从天上把稻谷种带到人间,人们开始种植粮食,得以繁衍生息,代代流传。因此,每年年三十晚上头一碗饭要先给狗吃,然后人才能吃,这是感谢狗给人们带来了粮食种子。威宁彝族地区逢年过节,祭祀完祖先后,就会夹几片肥肉和饭给狗喂年夜饭。另外沾益、宣威、水城等地彝族、汉族民众都忌讳吃狗肉,因为狗为人们带来了粮食种子。LNw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威宁板底乡一带彝族村寨流传“毛辣角虫传说”:LNw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据说有一种毛虫,俗名毛辣角,喜食植物的叶子,其幼虫常簇聚树间,能把叶于吃光,致树木枯死。其毛有毒,人的皮肤一经接触,即发生奇痒,肿胀。从前有一个老翁,非常痛恨这种虫。因此鼓励旁人竭力扑灭,因为大人工作繁忙,于是叫儿童去作。为了叫孩子感到兴趣,便在棍上系一个铜铃,这样棍子一摇动,铃子便响起来。小孩子在树上跳来跳去,也就非常快乐,因此收效很大,久而成习。打毛虫的姿势渐渐成为有节奏的举动,成了很快乐的游戏了。老翁临终时,吩咐他的子孙,要在丧堂上,表现打毛虫的游戏,免得植物受害,灵魂不安。相习成风,后来竞成为丧堂上应有的仪式了,目的在慰死者的灵魂。[[6]]LNw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今天乌蒙山区(滇东、滇东北、黔西北)农村在夏秋之交菜园、果树之上如不喷施农药,会生长大量毛辣虫,届时会满地爬行,这时农村小孩会用脚搓死这些毛辣虫,脚搓毛辣虫时,身体扭动,与铃铛舞动作类似。或许正如故事所说是跳脚舞的起源,也或许是跳脚舞的遗留。另外,果树上面的毛辣虫,在未出窝之前,是一整团的,村民会举火把烧之,这与乌蒙山区流传火把节是烧死田地里面的害虫起源相似。LNw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宣威倮族白夷的丧葬制度》还记在了一种说法:LNw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从前有一个人死在他乡,无人埋葬,让他放在深山中,后来他的子孙知道了,便去寻找,但这尸体已经腐烂,只见无数的蛆和一些乌鸦在啄食尸体;他的子孙便赶飞乌鸦,蹉死尸体上的蛆,然后回家。今日夷人开丧时要举“蹉蛆”的仪式,就是当日“蹉蛆赶老鸦”的意思。[[7]]LNw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树上有老鸹,一天叫呱呱。LNw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老人不安身,又怕把眼啄。LNw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老鸹不打去,亡人难成仙。LNw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老鸹打去了,亡人飞上天。LNw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地下有毛虫,我们搓去了。LNw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毛虫不踩去,亡人不得路;LNw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毛虫搓去了,亡人有路走。[[8]]LNw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跳脚歌”的注释里面写到:相传彝族祖先的头人(有的地方传其名为安宣尉。安宣尉真名安坤,清顺治十五年清兵取滇,安坤为向导,滇平,乃授水西宣尉使司。康熙三年坤叛被诱杀,尸抛老箐)被害后,彝族同胞骑马四处寻找,发现尸体卡在半岩上,为保护英雄头人的遗体不受沾污,他们投石打鸟,跳脚踩去地下蛆虫。此后跳脚(俗称搓蛆打老鸹)便成为彝族祭典活动中的重要组成内容,由彝族法师“百慕”主持,四至六人,手挚马操铃组成跳脚队,载歌载势,歌声高昂悲壮。LNw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黄泽桂在《“恳合贝”舞蹈的叙事—赫章彝族丧葬舞蹈考察》一文记载舞蹈起源传说有:迁徙开路说;迷惑敌人说;战状说;告别说;驱赶乌鸦蛆虫说;请神送神说等。李建荣在《贵州彝族铃铛舞试析》一文记载舞蹈的起源有:彝族歌舞起源说;军事舞蹈说。余未人在《彝族铃铛舞》一文记载“恳合贝”起源传说有:祭祖舞蹈说;祭祀神器说;搓蛆打老鸦(鸹)说;纪念祖先开拓和迁徙说。LNw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从铃铛舞传说、彝族葬俗的发展历史遗迹,彝语、汉语称谓等来看,铃铛舞起源于彝族早起岩藏、树葬葬俗,彝族为了保护先人的尸体,扬手顿足驱赶虫兽;随着葬俗的改变,在丧葬仪式中人们“跳脚”,追忆祖先的迁徙历史和光辉事迹。早先的舞蹈主要是跳脚和唱经,后来发展有铃铛和白纸条(或白布条、白毛巾)等道具,因为道具为铃铛,因此有了铃铛舞的称谓。LNw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文“恳合”是彝族毕摩、摩史在丧葬仪式中念唱的,有专门的彝文经书记载。龙正清在1984年翻译整理了流传于赫章、威宁一带的彝文文献《恳洪》[[9]],有1371行,包括开篇、孝歌、宇宙形成、娄几提耙、披郁笃米挣、师署、实勺诺母斋、采药经等八个部分。另外龙正清在1987年根据彝文文献《恳洪》翻译整理了《葬礼歌》[[10]],有2000余行,包括孝经、恳狠华、恳色前、戛巴、悼念曲、米囤弥堵、恳也漏、读吐、恳署的来历、朵鲁、射浊的根源、朵锵的根源、师取、冒女等十四部分。《摩史苏》里面记载丧葬仪式的内容有论寿命、引水修路、得赏识的马、开洛车门、打开布车门、打开细贝阁、打开恳恒门、白鹤光临丧场、青鹃光临丧场、青狐光临丧场、水獭光临丧场、青蛙光临丧场、细祓篇、尊死者为贵、亡灵的名份、给死者洗发、老死寿终、细乃诺欲、细乃诺则等十九个部分。LNw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民间口传的恳合大都称为跳脚歌,主要是参加葬礼的人在丧葬仪式中伴着铃铛舞歌唱的,歌者可以是孝子,也可以是铃铛舞的表演者,也可以是参加葬礼的其他人。歌词一般都以比兴的三段式形式,用动物、植物和其他事物起兴,用动物和植物、动物和山川等作比,衬托出丧父、丧母或丧失亲人的痛苦。例如《岩倒岩不哭》、《司鼠的儿子》、《跳脚歌》、《人的生死说》、《樱桃没有核》等,流传最为广泛和最具代表的的要数《岩倒岩不哭》,下面例举流传于不同县区的两首:LNw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LNw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岩倒岩不哭,岩倒獐来哭,獐子为何哭LNw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大岩不倒时,岩上獐玩处,岩腰獐走处,岩脚獐藏处;LNw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大岩倒了后,獐子没玩处,獐子没走处,獐子没藏处。LNw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獐子悲伤哭,獐子想念哭。LNw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说来不可怜,想起会伤心。LNw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树倒树不哭,树倒老鹰哭。老鹰为何哭LNw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大树不倒时,树梢鹰落处,树枝鹰栖处,树脚鹰玩处。LNw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大树倒了后,老鹰没落处,老鹰没栖处,老鹰悲伤哭,老鹰想念哭。LNw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长死长不哭,长死儿女哭。儿女为何哭LNw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老人在之时,脊背背儿处,手腕抱儿处,膝上歇儿处。LNw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老人死了后,没有背儿处,没有抱儿处,没有歇儿处。LNw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儿女悲伤哭,儿女想念哭。LNw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说来不可怜,想起会伤心。[[11]]LNw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LNw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岩垮岩不哭,岩垮岩羊哭。为何岩不哭,为何岩羊哭?LNw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岩没垮之时,是岩羊睡处,岩垮了以后,岩羊没住处。LNw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所以岩羊哭。LNw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树倒树不哭,树倒鹰雏哭,为何树不哭,为何鹰雏哭LNw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树没倒之时,鹰雏有落处,树倒了以后,鹰雏无栖处。LNw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所以鹰雏哭。LNw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父死谁来哭父死儿来哭,别人何不哭,儿子为何哭?LNw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阿爸没死时,他帮儿的忙,阿爸死以后,谁来帮儿忙LNw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所以儿要哭。[[12]]LNw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另外王继超、陈光明主编的《彝族古歌》翻译整理了彝族《恳洪》[[13]],包括引导丧舞、献药服药、离高房的家、什么不想父、树倒树不哭、母鸡带鸡崽、孝敬父母、寨邻哭、恳洪苏、烧香舞唱词、双退场等十一个部分。《彝族丧葬礼俗经》[[14]]里面“恳咪篇”记录了“恳洪”的来历、仪式,以及祭祀的唱词等。包括请神歌曲、起舞曲、开场曲、君死君不哭、臣死臣不哭、师死师不哭、祖死祖不哭、父死父不哭、母死母不哭、树倒树不哭、石垮石不哭、山崩山不哭、海枯海不哭、想父母、哭祭、退神曲等十六个部分。这里面既收录有彝文文献的恳合也有民间流传的恳合。LNw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丧葬礼俗经》“君死君不哭”系列,用君、臣、师,祖与孙、父与子、母与女,自然界中树与鸟、石和鼠、山和水之间的关联,用彝族特有的语法修辞,指出彝族统治阶层中的相互倚重,人间亲情中的相互帮扶,自然界诸生物链的和偕共牛。一人离世,失去倚依;一物被毁,物链断折,因此哭泣。恳合有始有终,开始有“请神歌曲”,最后有“退神曲”。开场,是请其来主持丧祭场歌舞——恳洪贝;歌舞结束,请其来退歌神,同时,把所请到的神灵,以及各种邪气从舞者身上退脱.舞者才不会染病伤身,子孙才会吉祥安康。当然,在退神时,美好的东西要留下,不吉的东西才退脱,“凡好事不退,坏事皆退尽”。LNw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明进步,古代先民对于逝者尸体的处理以及丧葬仪式的形式都在不断发展变化。《孟子·滕文公上》记载了古代葬俗的发展与变化:LNw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盖上世,尝有不葬其亲者,其亲死,则举而委之于壑;他日过之,狐狸食之,蝇蚋蛄嘬之,及颡有泚,睨而不视。夫也,非为人泚,中心达于面目,盖归蘽里,而掩之,掩之诚是也,则孝子仁人之掩其亲,亦必有道矣。《孟子·滕文公上》[[15]]LNw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民间流传的“搓蛆打老鸦(鸹)”传说和丧葬仪式中的铃铛舞和孟子记载的“孝子仁人掩盖其亲”,也反映了彝族葬俗的改变以及彝族对逝者灵魂观的变化。LNw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搓蛆打老鸦(鸹)”传说的情节单元为:逝者(金狗)悬挂于悬崖,子孙寻找尸体,尸体被乌鸦(老鸹)啄食和蛆虫侵蚀,子孙驱赶乌鸦(老鸹),子孙搓死蛆虫,将尸体抬回家举办丧葬仪式,跳脚舞(搓蛆舞),将逝者埋葬。LNw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这里面逝者(金狗)悬挂于悬崖,隐喻彝族先民将逝者尸体抛弃在野外,或者彝族葬俗中的崖藏、树葬风俗。今乌蒙山地区彝族祖灵的存放地方还有挑选隐蔽的悬崖保存的情况,这也是彝族古老葬俗的遗留。抛尸野外、崖葬、树葬导致尸体被鸟兽、蛆虫侵蚀,为了保护逝者的尸体不被侵害,让逝者灵魂得以回到祖源地,后人用石头驱赶鸟兽,用脚搓蛆虫,其动作为扬手顿足,嘴里发出“喔、喔、喔”的声音,这就是早期的恳合呗。后来先民摈弃了抛尸野外、崖葬、树葬等葬俗,改为火葬、土葬,修建坟墓,但在葬礼上依旧保留着恳合呗,目的是为告慰逝者,给逝者踏平道路,让逝者灵魂平安、顺利回归祖源地,与祖先团聚。LNw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记载:LNw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范蠡复进善射者陈音。英,楚人也。越王请音而问曰:孤闻子善射,道何所生?······音曰:臣闻弩生于弓,弓生于弹,弹起古之孝子。越王曰:孝子弹者奈何?音曰:古者人民朴质,饥食鸟兽,渴饮雾露。死则裹以白茅,投于中野。孝子不忍见父母为禽兽所食,故作弹以守之,绝鸟兽之害。故歌曰:断竹,续竹,飞土,逐害。此之谓也。[[16]]LNw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笔者导师李道和在其《中国古代食人风俗研究》里面谈到:LNw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弹歌”究竟反映了怎样的葬俗?有学者说“弹歌”跟滇东北宣威县(今宣威市)彝族丧葬舞蹈“跳脚”相似。据调查,传说古时候实行树葬,雀鸟来啄食尸体,人们就捡石头赶鸟,所以后世丧葬中要跳“石子打鸟”的舞蹈,或有“刀枪棍棒舞”作为前导,表示驱逐妖魔虎豹。但我们以为,这只能部分解释“弹歌”的“逐害”意图,“弹歌”的含义恐怕未必仅止于此。LNw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再仔细揣摩辞意,“弹歌”害字不合韵外,还有逻辑上的疑惑:如果仅仅只是驱逐鸟兽之害,仍出土块石块即可驱赶,为什么还要斫削木弓、竹箭,制作弹器,藉助器械强力飞射土石乃至竹箭呢?[[17]]LNw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弹起源于古代孝子护尸,孝子不忍看见父母尸体被禽兽所食,故作弹以守之,绝鸟兽之害。彝族丧葬仪式铃铛舞的铃铛形似弹丸,彝语称为射浊(汉语为金珠)、钞子。“弹歌”即彝族铃铛舞的歌曲,这样解释“弹歌”,貌似牵强,但也比较合理。“断竹、续竹”,彝族丧葬仪式毕摩砍竹子制作彝族祖灵筒,制作丧葬仪式需要的竹马、恳恒、戛房等道具、法器。亦可以是彝族为了护卫逝者尸体,砍竹子制作驱赶乌鸦、鸟兽的工具。在乌蒙山区彝族村寨,房前屋后都会有竹林(竹丛),彝族生活和丧葬仪式中,无处不有竹子和竹制品。“飞土、逐害”,丧葬仪式上面表演铃铛舞,作搓蛆打和打老鸹动作,嘴里面不断的发出噢、噢、噢的声音,驱赶鸟兽,保护逝者尸体不被侵害。LNw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传统丧葬仪式中“打戛”都要宰牛,也有因为打戛耗费巨资,以宰猪、羊等代替牛。但丧葬仪式中被打死的牺牲,均为参加葬礼的人分而食之。凉山彝族在丧葬仪式中要分食坨坨肉和荞粑,参加葬礼的要逐一分发,一人一份,不论大小,不论贵贱。分食完坨坨肉和荞粑,这场葬礼才算结束和圆满。[[19]]LNw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炎徼纪闻》记载贵州西部彝族葬俗:人死,以牛马革裹而焚之。LNw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黔南识略》卷二十四记载:殓用火葬,招魂于野,结松棚设灵幄,谓之翁车,椎牛野祭,击鼓吹喇叭,亲戚会葬者数百人,谓之做戛。LNw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康熙《贵州通志》卷三十《蛮僚》记载:其长死,则集千人披甲胄驰马若战,以锦段毡衣披死者尸焚于野,招魂而葬之,张盖于上,盗邻长首以祭,不得则不能祭。LNw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大定府志》记载:将死,著衣蹑草履,屈其膝,以麻绳缚之。乃杀羊取其皮,既死,则以覆尸,覆已,用竹席裹之。[[20]]LNw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文献记载彝族丧葬仪式中逝者需用“牛马革裹尸而焚”。用牛马革包裹逝者尸体,目的可能是伪装逝者尸体,用牛马等代替逝者。在葬礼中打牛、打马、打羊给参加葬礼的人食用,目的是保护逝者尸体,用食用牛、马、羊等牺牲的肉代替过去“食人”的风俗。LNw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005年赫章县申报的“彝族铃铛舞”入选贵州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民间舞蹈类”;2007年钟山区申报的彝族铃铛舞“恳合呗”入选贵州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民间舞蹈类”;2008年赫章县申报的彝族铃铛舞又成功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舞蹈类”;2015年赫章县铃铛舞民间艺人苏万朝成为贵州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图片LNw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