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创新的全球效应》《2015全球创新报告》对我国产业发展暨“中国制造2025”的启示

编者按:7月24日,麦肯锡全球研究院发布了《中国创新的全球效应》,结论表明中国创新势在必行,同时指出,我国在客户中心型创新方面积累了百度、阿里巴巴、海尔等成功案例,在效率驱动型创新方面巩固了全球制造业中心地位,在工程技术型创新的不同领域发展不均衡,在科学研究型创新方面尚未领先全球竞争市场。5月26日,汤森路透发布《2015全球创新报告》,对全球12大技术领域创新状况进行深入分析,提出中国初步具备全球创新领导者潜能的结论。本期速递借鉴这两份研究报告,同时结合“中国制造2025”的需求提出开展专利饱和度分析、加强标准必要专利研究、加强制造业数据库建设、扩大10大重点领域的国际对标分析范围等建议。

一、《中国创新的全球效应》的主要结论

7月24日,麦肯锡全球研究院发布了《中国创新的全球效应》,主要结论如下:

(一)中国创新势在必行

过去30年间,中国经济增长依靠的主要是“汲取创新”(Innovationsponge)模式,即通过大量吸收并改良国际先进的科技、最佳实践和知识来追赶领先国家。近年来,创新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以多要素生产率衡量[1])有所减少:从1990到2010年,多要素生产率贡献了40%-48%的GDP增长,而近五年多要素生产率仅仅贡献了30%的GDP增长,为35年来的最低水平。从现在起到2025年,为了将GDP年增长维持在5.5%-6.5%的水平,中国需要让多要素生产率对GDP增长的贡献达到35%-50%(2-3个百分点)。加之中国人口的快速老龄化,债务水平的不断增加,这些都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全新压力。面对这些挑战,中国迫切需要加快实现从“汲取创新”到“领导创新”的转变,以实现更多的突破性创新,从而在全球市场上展开竞争。创新对于中国经济长期可持续增长十分必要。

(二)四大创新原型下的中国产业发展状况

麦肯锡全球研究院在《中国创新的全球效应》中,根据成功实现商业化的所有创新类别,将各个行业的创新分为四大原型加以研究,分别为:科学研究型、工程技术型、客户中心型以及效率驱动型[2]。四种创新原型的定义、代表行业及特点如表1所示。

对于不同的行业,研发密集度、对客户需求的了解以及资本/劳动力密集度的重要性也不尽相同,如表2所示。

为了评估中国企业在四种创新类型中成功与否,图1列出了中国企业占其所在行业的全球总收入比例与中国经济占世界GDP比例(2013年为12%)的比值,同时补充了用同样方法得出的美国企业数据。可以看出,中国企业在客户中心和效率驱动创新的领域优势最大,而在依靠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创新的行业差距较大。具体表现如下。

一是我国在客户中心型创新方面积累了部分成功的案例。在客户中心型创新方面中国企业因坐享巨大消费市场的优势而可以快速商业化。按全球收入占比衡量,中国企业在其中六个行业超越了全球同行,包括家用电器(中国企业占全球行业总收入的39%),互联网软件(15%)以及消费电子(10%)。这些行业的增长大部分依靠本国市场销售推动,只有家用电器和消费电子的出口超过了销售额的10%。依靠中国庞大的消费市场,百度、阿里巴巴、腾讯等互联网企业以及海尔等家电巨头已经成为各自行业(分别为互联网搜索、电子商务、互联网游戏和家电)的全球领导者。

二是我国在效率驱动型创新方面巩固了全球制造业中心地位。作为全球制造业大国,中国制造业的成功主要归功于广泛、全面性的生态系统——覆盖率完整的供货商网络(中国有超过14万家机械供应商、7.5万家通信和设备制造商、10.4万家交通运输设备制造商,供应商网络规模超过日本5倍)、庞大且熟练的劳动力(中国有1.5亿制造业工人,远多于美国的1400万,日本的900万,韩国的400万,而且是越南低成本制造的新生力量劳动力人口的3倍)、现代化的物流基础设施(由高速公路、铁路、机场构成的现代化交通网确保工厂与全球各地需求的高效对接)。强大的制造业生态系统使得企业能够通过快速学习和灵活运营开展创新。中国持续主导传统的投入密集型行业,例如太阳能电池板组件(占全球行业收入的51%),纺织(20%)和通用化学品(15%),同时建筑机械(19%)和电气设备(16%)等知识密集型行业中的竞争力也与日俱增。最近十年来,中国在全球制造业附加值的比重已从2004年的8%上升至2014年的25%。

三是我国在工程技术型创新领域的不同子领域发展不均衡。在该领域,政府一直努力推动企业加快学习进程,如大规模刺激本国需求,以及制定要求国外技术转让的法规。其中,表现最出色的是B2G领域(即企业到政府),这些获得政府订单的企业通过“获取、消化、改善”国外技术来学习创新。这一模式在包括高铁列车(目前中国占全球市场的41%)、风电(20%)和电信设备(18%)等行业最为成功。在相对落后的产业——例如汽车和医疗器械,中国企业攀登学习曲线的机遇相对较少。在汽车行业中国占全球总收入的7%,但是国有企业与海外大型主车厂组成的合资公司也并未显著改善中国本土汽车业的创新能力。

(三)充分挖掘创新潜力需要政府政策支持

中国政府过去从务实的经济发展政策和投资建设科技发展所需的重要基础能力两个方面支持了创新活动。市场化改革造就了中国今天的创新成功,创造出庞大的消费阶层和富有竞争力的制造行业。持续改革,尤其是国有企业改革,将有助于支持更多的创新。为了能在未来十年中取得全球创新领导地位,政策制定者应当调整刺激创新的手段:支持创业,让市场发挥作用;成为高要求的创新客户;使用衡量创新实效的指标;培育强大的地区创新集群。通过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有针对性地鼓励创新,中国可以在现有创新成果的基础之上继往开来,促进四大基本类型的行业创新,实现向创新驱动模式的转型。

二、《创新报告》显示中国初具全球创新领导者潜能

汤森路透于5月26日发布了《2015全球创新报告》,主要结论如下:

(一)中国企业在高竞争技术领域跻身全球前列

(二)中国机构在快速增长的技术领域表现不俗

综合近年汤森路透的《全球创新报告》数据,从表3可以看出制药、生物技术、食品、烟草及饮料发酵以及化妆品等技术领域增速明显,是快速增长的技术领域。中国企业和机构在这些快速增长的技术领域也有不俗的表现。在制药领域,2014年中国科学院和浙江大学的专利数量分列全球的第一和第五位;在生物技术领域,中国科学院、江南大学、浙江大学分列全球的第二、第三和第五位;在食品、烟草及饮料发酵领域,中国烟草、哈尔滨山宝酒、深圳河源、江南大学、湖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包揽了全球前五位。

*生物技术是2012年新增类别,由于其增长显著被汤森路透纳入《创新报告》,取代了先前创新活动量较少的“农业化学品”和“农业”。

(三)中国企业在制造业领域的创新表现喜忧参半

一方面,在家电、石油等领域,中国企业表现上乘:2014年在家电领域,美的和珠海格力的专利数量分别位列的全球第一和第三位;在石油领域,中石化、中石油、中国海洋石油公司分别位列全球的第一、第二和第五位;但是另一方面,在汽车、医疗器械等领域,中国企业表现乏力,均无企业进入到全球专利数量的前五名,在亚洲区域前五的创新机构中,也没有中国企业上榜。

三、两份报告对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启示

2015年5月8日国务院印发了《中国制造2025》,这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提出了9大任务、10大重点领域和5项重大工程。《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目标是:到2025年,制造业整体素质大幅提升,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全员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两化(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迈上新台阶。重点行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物耗及污染物排放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和产业集群,在全球产业分工和价值链中的地位明显提升。为更好地实现该战略目标,借鉴这两份研究报告,特提出以下四点启示和建议。

三是加强制造业数据库建设,开展深度专利信息分析。《2015全球创新报告》和《中国创新的全球效应》两份报告分别是基于汤森路透的德温特数据库(DerwentWorldPatentsIndex)和包含全球2万多家上市公司的专有数据库做出,并采用了Innography等分析工具进行数据加工处理,但在《2015全球创新报告》中,仍有部分领域全球排名前五企业的财务数据缺失。数据是制定战略、进行决策、开展研究的前提和基础,当前关于制造业的论文数据库、专利数据库、企业数据库等分散,缺少有效整合和建设,且缺少基于数据库的分析工具。建议建立制造业从基础研究(如科学论文)→工程技术(如发明专利)→企业创新(如R&D投入、R&D人员、新产品等)→企业发展(如营业收入、利润水平等)的数据库。此外,借鉴2份报告的做法,建议针对制造业10大重点领域: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农机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等分别开展深度的专利信息分析,如利用智能检索和可视化分析等工具,为《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实施提供强大的数据分析和决策支持。

(天津大学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研究基地张俊艳靳鹏霄供稿)

本文仅代表研究基地专家观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1]为了衡量创新的宏观经济效益,经济学家长期来一直使用多要素生产率作为创新的指标。多要素生产率由GDP总增长减去三大生产要素(能源、劳动力、资本)得出,可以提供一个宽泛、非直接的方法来衡量创新。虽然多要素生产率提升的原因可能有许多,例如发展中经济体广泛的赶超活动以及效率改善,但创新仍可以说是多要素生产率长期增长背后的主要因素。

[2]麦肯锡全球研究院.中国创新的全球效应研究概述.2015.7

[3]国家表现基于20,000家上市公司数据得出。表现指数等于2013年该国占行业全球总收入的比例除以该国占全球GDP的比例,并根据“应有份额”(指根据该国GDP占全球GDP的比例,该国在该行业中应该达到的份额)指数化

[5]李黎明,刘海波.专利饱和与产业政策杠杆[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5,01:115-127.

THE END
1.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巴欣18083453255咨询: 谈谈什么是"中国制造2025",以及如何更好的实现这一目标 - 万载县子链回复: ___ 一是提高国家制造业创新能力;二是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三是强化工业基础能力;四是加强质量品牌建设;五是全面推行绿色制造;六是大力推动重点领域突破发展,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https://chuang-fan.com/ke/%E5%88%B6%E9%80%A0%E4%B8%9A%E5%8D%81%E5%A4%A7%E9%87%8D%E7%82%B9%E9%A2%86%E5%9F%9F.htm
2.“中国制造2025”重点发展10大领域“中国制造2025”重点发展10大领域 全新妙想投研助理,立即体验 国务院:继续加大国企国资改革力度,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促进强强联合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3月25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推进实施“中国制造2025”,实现制造业升级;听取中国北车、中国南车重组进展情况汇报,强调以国资国企改革优化资源配置;确定今年https://finance.eastmoney.com/news/1350,20150326490135876.html
3.《中国制造2025》正式印发推动10大重点领域突破发展国内财经《中国制造2025》正式印发 推动10大重点领域突破发展 二、战略方针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促进制造业创新发展为主题,以提质增效为中心,以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为主线,以推进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https://www.p5w.net/news/gncj/201505/t20150519_1057814_1.htm
4.上海市制造业转型升级“十三五”规划正式发布制造业成为上海加快建设全球科创中心及“四个中心”的重要支撑。《规划》明确,上海要组织筹划各类产业要素资源,聚焦重点产业领域,推进重大项目任务,建设集群集聚载体,力争实现“十三五”末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保持25%左右目标。 上海进入工业化后期,必须把握人工智能、量子通信、虚拟现实、精准医疗等新兴技术,及产业组织https://www.ceweekly.cn/2016/0831/162789.shtml
5.国务院部署“中国制造2025”10大重点行业领红包国务院部署“中国制造2025” 10大重点行业领红包 核心提示:国务院总理李克强3月25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今年国务院立法工作重点,让改革发展沿着法治轨道前行;部署加快推进实施“中国制造2025”,实现制造业升级;听取中国北车[6.09%资金研报]南车重组进展情况汇报,强调以国资国企改革优化资源配置。https://www.china1baogao.com/news/20150326/1798365.html
6.为制造业攀“高”提供强大动力——全国政协“推动制造业高端化近年来,随着新技术不断融合渗透,传统制造业正向智能制造新产业转变。在产业蓬勃发展的背后,智能制造人才尤其是技术人才发挥重要作用。调研组发现,目前智能制造技术人才短缺现象明显。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制造业就业人员在20个大类行业中位居第二位,就业人口占比达18.1%。统计显示,我国制造业10大重点领域2025年http://www.cppcc.gov.cn/zxww/2023/07/12/ARTI1689132550561453.shtml
7.中国制造2025战略技术路线图出炉地方频道东北网双鸭山9月30日讯 9月29日,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正式发布《〈中国制造2025〉重点领域技术路线图(2015版)》,明确了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等10大领域以及23个重点发展方向。这是中国制造2025战略公布以来的首个技术路线图。对此,外界普遍认为,路线图将成为我国制造业和制造业企业未来发展的重要参考,并有望https://m.dbw.cn/difang/system/2015/09/30/056851003.shtml
8.中美科技实力对比:关键领域视角2017年全球ICT产业总体规模预计突破52000亿美元,其中ICT服务业达到34500亿美元,ICT制造业突破18000亿美元。站在细分领域的角度,集成电路、软件和IT服务、通信分别承担着信息的计算、加工处理和传输功能,这三类技术也成为各企业和各国竞争发展的重要高地。 1 半导体与集成电路 https://www.zhitongcaijing.com/content/detail/139882.html
9.如何确保明年工业经济平稳运行?总台专访工信部部长肖亚庆肖亚庆还表示,为实现“双碳”目标,工信部将实施制造业绿色低碳转型行动,加大重点领域节能降碳力度,着力完善绿色制造体系。 Flash Player插件未安装安装插件,如果已经安装请检查是否被禁用 肖亚庆表示,工信部将实施制造业绿色低碳转型行动。围绕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系统实施工业能效提升、水效提升、资源综合利用、环保装备等https://content-static.cctvnews.cctv.com/snow-book/index.html?item_id=14503746773791359798&toc_style_id=feeds_default
10.?“专精特新”政策解读及重点领域研究(下)在政策端,“小巨人”和制造业“领军企业”的重点关注领域为新一代信息技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产业(见表1);在商业端,企业上市较多的领域为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汽车制造、节能环保、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见图3)。结合上述分析,本文认为“专精特新”的重点领域至少包含新一https://36kr.com/p/18946977401290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