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面对激烈的全球竞争和新技术革命,美国一直高度重视并不断捍卫其在先进制造领域的领先地位,形成较为完整系统的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体系。得益于正确的产业政策,美国构建起先进制造领域的国家创新网络,营造出促进先进制造业发展的良好生态环境。我国可借鉴美国在制定先进制造战略方面的成功经验,加强战略性制造业领域的超前布局,夯实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人才基石,多措并举完善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创新生态体系,从而在中美博弈中占得先机。
关键词: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体系
福建德化:“智能制造”助力新材料产业升级。图/中新社
先进制造业是一国核心竞争力所在,美国通过在不同发展阶段实施特定产业政策,保持和提升了其在先进制造领域的全球竞争力。目前,中国正处于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的关键期,一方面承担着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任务,另一方面面临“双碳”目标转型发展的约束。厘清现阶段我国先进制造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及挑战,借鉴美国先进制造业发展的成功经验,明确发展思路,不仅有利于我国在推进先进制造业发展方面选择正确的路径和产业政策,而且对于我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也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美国先进制造业发展战略脉络
面对疫情的冲击和全球经济衰退,美国一直将先进制造业视为美国经济复苏的引擎和国家安全的支柱,相继出台多份战略规划,意图重振制造业强国地位,并在关键核心产业链摆脱“特定国家”的依赖,促进制造业回流。2022年10月,美国在《美国先进制造业领导力战略(2018)》《美国将主导未来产业(2019)》《关于加强美国未来产业领导地位的建议(2020)》的基础上,发布了《美国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为今后几年美国先进制造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美国先进制造业的发展战略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一)大力发展先进制造技术
(二)培育先进制造领域的人才
首先,美国政府力图扩大先进制造领域人才的培养范围。通过提高公众对制造行业的价值认知,增强社会对制造业从业者的认可度,提升其职业自豪感;同时,增加对少数族裔或弱势群体的就业培训,提高其从事制造业的就业机会,扩大制造业从业者的队伍。其次,美国推广先进制造领域的职业技能培训。主要通过将先进制造职业培训纳入基础职业技能技术考核,同时积极扩展制造业从业者的职业技能学习与实践机会。最后,加强用人单位和教育机构之间的联系。主要通过建立完善工作中的师徒制,推行制造业各行业的职业技能考试,并为考试合格者颁发职业证书的制度。
(三)提高制造业供应链体系的安全性和韧性
为加强制造业供应链体系建设,美国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发力:一是加强制造业供应链体系的互联互通。主要通过促进供应链体系内的合作,增强大型制造商与中小企业主之间的技术共享,以及推进供应链的数字化转型创新。二是弥补制造业供应链体系的漏洞。主要通过加强跟踪供应链的信息和产品、使用人工智能系统分析监控供应链的关键节点、改进供应链外部冲击的风险管理系统、激发供应链全流程的敏捷性等措施来提高供应链体系的安全性。三是强化先进制造业供应链的生态体系。主要通过促进制造业体系的创新、支持中小型制造业企业采用先进技术等实现改造升级、助力先进技术从实验室到市场的顺利过渡、优化智能制造网络,加强先进制造的区域合作以及制造商之间先进技术的开发合作,加强职工技能培训等来应对供应链体系的脆弱,优化制造业的创新生态网络。
二、美国先进制造业发展战略成功实施的经验
(一)通过开放国际市场、产业补贴以及税收抵免等贸易措施和公私部门联合支持研发的方式制定和实施产业政策,以提升先进制造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二)针对特定前沿、关键技术领域成立创新研究所,构建产业-高校-政府联合的创新网络,推动先进技术研发和转化
(三)以技术改进和掌握新技术为核心的产业政策项目示范,有效弥补美国创新系统中创新与生产之间的缺口
美国通过税收抵免方式制定和实施的针对太阳能电池行业的产业政策成功激发了美国本土对太阳能电池的巨大需求。图/中新社
三、我国发展先进制造业面临的挑战
新冠疫情暴发后,叠加中美贸易摩擦等不利因素,风险、韧性和成本共同成为制造业全球布局的重要考量因素。我国虽然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但仍面临部分高端制造领域缺乏国际竞争力等问题。
(一)缺乏关键核心技术制约我国先进制造业发展
当前,我国在集成电路、芯片等知识密集型产业的核心技术和工艺、关键基础材料和零部件、生产仪器和设备等产业链核心部分仍受制于人,自主研发实力较弱,以前通过引进核心技术、核心零部件,模仿吸收再创新的办法越来越行不通。据国家外汇管理局的统计数据,2023年我国知识产权使用费逆差为317亿美元。在核心工业软件领域,广泛应用于数字设计、模拟设计、晶圆制造、封装、系统五大环节的EDA(电子设计自动化)软件与美国主流EDA工具之间存在“代差”,虽然设计原理上并无差异,但在软件性能上存在不小差距。
(二)先进制造领域人才短缺影响我国创新力提升
人才是实现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根本,是提升国家创新能力的关键。目前我国在先进制造领域研发和高端技能人才供给方面不足。据《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23》的数据,2021年我国每万名就业人员中从事研发活动的人员仅为77人年,低于比利时、丹麦、韩国等国。据人社部、工信部发布的《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指出,我国制造业10大重点领域2020年的人才缺口超过1900万人,2025年这个数字将接近3000万人,缺口率达48%,制造业人才缺口已经成为阻碍我国制造业迈向中高端价值链的“拦路虎”。我国不仅高精尖人才较为缺乏,一线熟练技工同样供不应求。每年春节前后,不少中小企业都会陷入“招工难”的问题,用工缺口主要集中在一线操作岗位,尤其缺少熟练工。
(三)创新要素协同性不足限制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目前我国制造业不少创新主体定位不清晰,与高校、科研机构等联系不够紧密,既不利于先进科学技术向生产力的有效转化,也限制了先进制造业的培育和长期发展。主要表现在:我国关键核心领域的上下游企业间尚缺乏紧密合作,工业企业的创新要素集聚度尚不足,头部企业发挥引领优势还不明显,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的协同合作尚有较大提升空间。科技界与产业界之间、产业界与市场推广之间仍存在诸多堵点、断点,科技成果转化力较弱,经济效益较低。同时,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研究方向和市场需求的匹配度也有待提高。
四、促进我国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建议
当前,我国仍处于工业化后期,加大对工业细分市场的开发,着力培养大量隐形冠军企业和技术特色鲜明的中小企业,带动产业转型升级,提高工业系统的完整性,对于我国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一)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卡脖子”技术攻关组建“产业-高校-政府”创新研究中心,构建创新驱动的产业生态
(二)强化工业体系战略功能,为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打造良好产业基础
在产业体系方面,我国应加强工业集群配套能力和工业系统集成成本优势培养,重视关键基础材料、能源资源和港口节点的战略布局,强化物流、金融、法律等配套服务建设,形成系统集成、竞争力不断提升的现代工业体系;在产业基础方面,深入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加快补齐核心零部件、先进基础工艺、共性基础技术、基础软件、机床和基础制造装备、基础研究、标准化建设等方面能力短板;在全产业链布局方面,将强链补链作为抓手,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多元化,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在技术创新方面,聚焦集成电路、关键软件、工业互联网、基础电子元器件等重点领域,下狠功夫掌握新一代信息技术、量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区块链、大数据等关键核心技术,形成创新驱动产业升级的生态体系。
(三)提高优势制造业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形成良好贸易伙伴关系
我国应持续增强具有一定优势的制造业(如钢铁、高铁、电力装备、新能源、通信设备等领域)的全产业链优势,提升我国制造业的全球产业链锁住能力。一方面,通过增加优势产业的国际市场份额或降低系统供给成本,形成具有绝对优势的国际竞争力,构建较为稳定的产业链上下游合作关系;另一方面,将国际合作嵌入产业链的一些环节,如通过原材料合作生产、来料加工转内销、人民币结算、技术共同研发等多种方式提高对产业链上下游供应的掌控力,优化贸易伙伴关系,为我国先进制造业发展获得更多的国际市场助力。
(四)夯实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人才基石
参考文献
[1]张汪明.职业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23,(13):133-136.
[2]马双,郭京京.“十四五”时期我国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研究[J].创新科技,2021,21(05):40-47.
[3]阎志军,温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贸易强国建设策略[J].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3(03):28-32.
[4]贾涛.未来10年中美制造业竞争态势及策略[J].经济导刊,2020,(06):16-23.
[5]张万强.提升中国装备制造业市场竞争力的财政政策研究[D].辽宁大学,2013.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新型能源体系建设中的煤炭战略功能定位与测算》(项目编号:23BGL014)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