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报专精特新必须符合工业“四基”领域
工信部培育目标“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必须符合《工业“四基”发展目录》所列重点领域,从事细分产品市场属于制造业核心基础零部件、先进基础工艺和关键基础材料;或符合制造强国战略十大重点产业领域;或属于产业链供应链关键环节及关键领域“补短板”“锻长板”“填空白”产品;或围绕重点产业链开展关键基础技术和产品的产业化攻关;或属于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创新产品。
SFPII专精特新智造指数将依据《工业“四基”发展目录》推出十大重点领域系列专题,为专精特新企业以及准专精特新企业在布局产业地图和技术路线图提供战略定位、定准、定标的决策依据和应用工具。
2015年由国务院牵头编制并发布了《中国制造2025》,对强化工业基础能力做出战略部署,提出实施工业强基工程。
《中国智造2025》提到,我国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和产业技术基础等工业基础能力薄弱,是制约我国制造业创新发展和质量提升的症结所在。为了营造从国家到企业全体社会重视工业基础的氛围,引导企业从事工业基础领域,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编制了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产业技术基础的发展目录,即为《工业“四基”发展目录》。
2016版《工业“四基”发展目录》包括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287项、关键基础材料268项、先进基础工艺82项、产业技术基础49项,从领域划分包括10大重点产业领域以及其他产业领域共计11部分。其中十大重点产业领域分别是:
一、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
二、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领域
三、航空航天装备领域
四、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领域
五、先进轨道交通装备领域
六、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领域
七、电力装备领域
八、农业装备领域
九、新材料领域
十、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领域
01十大重点领域之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及市场规模
作为中国制造2025战略十大重点领域之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与突破重点在集成电路及专用设备、信息通信设备以及操作系统及工业软件。
集成电路及专用设备
集成电路产业是信息技术产业的核心,是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在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推进纲要中提出,到2020年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逐步缩小,到2030年产业链主要环节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当前,我国核心基础电路的国产芯片占有率很低,受制于人的情况严重。在集成电路及专用设备的发展重点主要包括:
(1)集成电路设计。要提升集成电路设计水平,特别是关系到国家信息与网络安全及电子整机产业发展的核心通用芯片设计能力。
(2)集成电路制造。要提升关键制造装备的制造能力,如新一代网络设备、新型工业传感器、光刻技术等。
(3)集成电路封装。要掌握高密度封装及三维(3D)微组装技术,提升集成电路封装自主发展能力。
从集成电路市场需求来看,2016年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一大基础电路市场,占到全球市场的53%,而自给率约为33%。到2030年,全球集成电路市场规模预计超过5000亿,中国将超过3800亿。
信息通信设备
信息通信设备是构建国家信息基础设施,提供网络和信息服务,全面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信息通信设备的重点发展领域,要推动核心技术的超前部署和集中攻关,包括掌握新型计算、高速互联、先进存储、体系化安全保障等核心技术,全面突破第五代移动通信(5G)技术、核心路由交换技术、超高速大容量智能光传输技术、“未来网络”核心技术和体系架构,积极推动量子计算、神经网络等发展。研发高端服务器、大容量存储、新型路由交换、新型智能终端、新一代基站、网络安全等设备,推动核心信息通信设备体系化发展与规模化应用。
据GSMA、Gartner统计,到2025年全球移动用户数量将增长至95亿,将带来约26亿部手机设备销量、640亿美元的移动通信系统设备市场规模。另外,新一代网络设备市场规模也将迅速发展,预计到2025年光通信设备市场规模将达到227亿美元,路由器与交换机设备市场规模将达到338亿美元。
操作系统及工业软件
操作系统与工业软件,是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基石,面向工业“四基”中其他重点领域如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电力装备、农业装备等,无不需要工业操作系统及高端制造业嵌入式系统,这些重点产业领域的系统及软件关乎着我国工业安全。
操作系统与工业软件的发展重点,要发展“端到端”的工业软件安全技术、工业基础资源库与标准化技术、工业操作系统技术、工业大数据管理与分析技术等核心技术,开发自主可控的高端工业平台软件和重点领域应用软件,建立完善工业软件集成标准与安全测评体系。推进自主工业软件体系化发展和产业化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