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渔业

18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初,人类社会经历了“蒸汽时代”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电气时代”的第二次工业革命,社会生产力发生了重大飞跃,催生了近代渔业的形成。1903年,晚清政府成立商部。次年张骞条陈商部建议成立渔业公司。1906年,浙江渔业公司成立。张謇集资购买德国渔轮,定名“福海”号。新动力渔轮的出现是渔业发展史上的重大技术革命,是近代渔业的标志性事件。“福海”号是中国渔业史上第一艘蒸汽机动力渔轮,标志着中国渔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1908年,中国创立广东省渔业公司;同年,山东在烟台创立渔业公司。1911年,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政府成立,渔业管理归实业部。之后分置的农林部设渔业局专司渔政。到1936年日本侵华战争前夕,全国发展有拖网渔轮10艘,手缲网渔轮150多艘。与上述同时期,一些有识之士开始提倡新学,重视渔业人才培养和科学试验。1910年和1912年,分别在天津建立直隶省水产讲习所、在上海建立江苏省立水产学校,之后山东、奉天、浙江、福建、广东等省先后建立水产职业学校;1917年,在烟台成立山东省立水产试验场。整体上讲,中华民国时期战争频繁,内忧外患,中国渔业发展缓慢。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渔业发展走过了一段艰难曲折、探索前行、改革开放、迅猛发展的历程。1949~1957年,是中国渔业的恢复时期。其间,国家开展渔业民主改革,建立管理渔业的组织机构,制定渔业发展的方针政策,渔业很快恢复并得到初步发展。主要表现在水产品总产量逐年增长,捕捞渔船数量增加,水产养殖特别是淡水鱼类养殖发展较快,渔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1950~1952年,渔业产量从91.1万吨增加到166.7万吨,超过历史最高水平。1957年,中国水产品产量达346.89万吨,是1949年的6.6倍,年均递增26.6%,人均水产品占有量约5千克,呈现明显上升趋势。

1958~1965年是中国渔业的徘徊时期。捕捞和养殖生产徘徊不前,产量起伏跌宕。1965年渔业总产量331.83万吨,低于1957年的产量。但在此期间,渔船机械化进程加快,出现了渔机渔具革新的新局面,特别是渔业科技发展取得重大突破,四大家鱼的人工繁殖获得成功,海带人工育苗和南移养殖试验取得突破,为下一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1966~1976年是渔业生产管理瘫痪时期。管理机构撤销,管理干部下放,许多养殖水面荒芜。特别是前5年,渔业基本建设停止投资,科研教学停顿,渔民从事渔业生产被视为副业而限制发展。水产品实行统购统销政策导致渔业生产的生机和活力严重不足。1970年渔业总产量只有358.50万吨。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渔业生产出现回升势头,主要表现在:一批中央直属和地方所属海洋捕捞公司成立,一批码头和配套设施及渔轮修造厂、万吨级水产冷库等开始建设,全国初步形成了以17个国营海洋渔业公司为主体的海洋捕捞基地。同期,一批精养高产商品鱼养殖基地建成。1978年,全国水产品产量536.61万吨,比1970年增长约50%。1980年,全国建成冷库260多个,日冷藏量达25万吨,水产品保鲜加工迈上新台阶。

改革开放为中国渔业生产发展带来了广泛而深刻变革,特别是1985年党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放宽政策、加速发展水产业》的指示,水产生产实行市场调节,经营体制实行股份合作制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调动了渔业生产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渔业生产迈入快速发展轨道。同年,中国第一支远洋渔业船队从福建马尾起航,揭开了远洋渔业发展的新篇章。1988年,中国水产养殖产量开始超过捕捞产量,渔业生产结构得到一定程度的优化。1995年开始实施伏季休渔制度。1997年,国家又适时确立了“大力发展养殖,保护和合理利用近海渔业资源,积极扩大远洋渔业,狠抓加工流通,强化法治管理”的渔业发展方针。1999年,中国开始实施海洋捕捞产量“零增长”计划。到2000年,中国水产品总产量达3706.23万吨。全国渔业生产和渔业经济状况已经发生历史性变化,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渔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渔业的地位和作用发生明显变化,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时代要求,保护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已形成共识,渔业的国际化程度显著提高,中国渔业已融入世界渔业的大格局,渔业管理的方式和手段也发生相应变化。

进入21世纪,经过20年的发展,中国渔业大国的国际地位进一步确立,努力把中国从渔业大国建设成为渔业强国已成为业界人士的广泛共识。中国渔业发展树立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提质增效,减量增收,绿色发展,富裕渔民”为目标,以“健康养殖、适度捕捞、保护资源、做强产业”为方向,建设“环境友好型的养殖业,资源养护型的捕捞业”,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中国特色渔业现代化发展道路。

使用渔具在自然水域中获取水生经济动植物的产业门类,是人类最古老的渔业活动。中华文字源远流长,甲骨文中即有“渔”字。该字左形“水”右声“鱼”,即谓在水中捕鱼之意。远古时期的渔猎活动是人们用兽角和兽骨制成鱼叉或鱼鳔等工具,从江河、湖泊和浅海滩涂捕捉鱼、贝等水产品。“轩辕作舟楫……夏禹作柁,加以棚砣帆樯”(明·罗欣《物原·器原》)。捕鱼工具的发明被认为是捕捞渔业起源的标志。渔船的出现及浆、橹、帆的发明使捕鱼活动的范围和收获物大幅增加。蒸汽机渔船的出现,标志着近代捕捞渔业开始形成,渔业捕捞活动迅速扩展到外海和远洋。20世纪初,柴油机开始被用作渔船动力。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科技进步推动捕捞业迅速发展。合成纤维取代天然纤维作为渔网材料,渔船、渔具、渔业机械、仪器设计制造体系逐渐形成,捕捞船只和捕捞技术装备日趋先进,与之相配套的冷冻、冷藏和加工技术不断进步,渔港及配套设施不断完善,推动着捕捞渔业的迅猛发展。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卫星导航、渔情探测和预报、捕捞技术等方面的进步,以及信息技术在各领域的广泛应用,捕捞业进入了发展新时期。

将休闲娱乐、观赏旅游、生态建设、文化传承、科学普及以及餐饮美食等与渔业有机结合的一种产业。休闲渔业是一个古老产业,也是一个新兴的产业,其历史可追溯到数千年前,特别是垂钓渔业和观赏渔业历史悠久。现代休闲渔业从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出发,依托渔业生产过程、渔民文化生活和渔区风情风貌,突出产业特色,增强休闲渔业文化功能、科技含量和转化增值能力,对拓展渔业功能,转变渔业发展方式,提高渔业发展质量和效益,促进渔民转产转业,增加渔民收入,丰富城乡居民物质文化生活,全面建设渔区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确立了“以养为主”的渔业发展方针,走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渔业发展之路。早在1959年,国家渔业管理部门提出的“养捕并举”的指导思想,是世界上首次在国家层面上认识到单靠渔业捕捞不能满足对水产品的需求,需要发展新的生产方式。但长期以来,中国渔业的生产结构是以捕捞业为主。1978年,捕捞产量占到渔业总产量的71%。这种以捕捞天然渔业资源为主要生产途径的资源开发利用方式,即限制了渔业发展空间,也导致了天然渔业资源日趋衰退。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颁布实施,确立了“以养殖为主”的渔业发展方针,极大地推动了水产养殖业的快速发展。中国丰富的内陆水域、浅海滩涂、低洼宜渔荒地等得到有效的开发利用,水产养殖成为渔业增产的主要领域。

开发出因地制宜、各具特色的水产养殖模式,在发展水产养殖和寻求生态环境的协调方面做出了创造性贡献。稻-渔综合种养和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是淡水养殖和海水养殖两个有代表性的养殖新模式。稻-渔综合种养是在中国有悠久历史的“稻田养鱼”的发展,充分发挥水稻与鱼、虾、蟹、鳖等水生动物在同一个生态系统中共生互利的生态效应,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生产优质水稻和渔产品,是一种农渔共利的生态生产方式。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实际上是中国明末清初盛行的“桑基鱼塘”综合养殖方式的现代发展,把不同营养层级的动物和植物按照生态系统水平的原理科学配置,既提高了养殖经济效益,又改善了生态系统,具有“一举多赢”的功效。这两个新模式的共同特点是理论基础扎实、应用技术成熟、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显著,引领了中国特色生产模式发展,为环境友好型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提供了保障。

确立了中国现代渔业的产业体系,与时俱进地加强渔业资源管理和养护。中国渔业主管部门主导建设的现代渔业产业体系包括捕捞业、水产养殖业、水产品加工流通业、增殖渔业和休闲渔业等五大产业。这是国际上首次提出并确立的现代渔业的产业体系,是基于对产业的深入分析和对国情基本判断的基础上做出的战略布局,对渔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渔业发展存在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捕捞渔业在自然资源保护、实现限额捕捞和负责任捕捞方面还处于探索阶段,任重而道远;人类现有技术水平还远远没有达到对养殖过程的全面干预和人为控制,水产养殖投入和产出比例日渐失衡,局部自然环境已经受到了养殖业的负面影响,并反过来影响着养殖业的发展;缺乏足够的经过遗传改良的优良品种,粗放的生产方式,盲目追求高产,科技支撑能力不足,以及水产养殖的发展空间受其他产业的竞争而严重压缩,水产养殖环境受陆源污染加重,养殖设施机械化水平不高,等等。在全球气候变化以及生境退化、病害频发、质量安全问题突出等大背景下,亟需通过科技创新,坚持生态优先,推进绿色发展,提高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推动中国渔业从规模产量型向质量效益性的转变,走出一条产出高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渔业取得了巨大成就。经过多年的探索、调整和创新,探索出一条产业发展与生态环保相结合的绿色可持续发展的路子,具有显著的中国特色。渔业在解决吃鱼难、保障市场供应、增加农民收入、优化国民膳食结构、保障食物安全、缓解水域富营养化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等诸多方面,为中国乃至世界做出了重大贡献。中国渔业现在已开始进入科学发展的转型升级期。展望未来,中国渔业必将继续遵循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渔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共进,大力促进渔业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环境友好型水产养殖业和资源养护型捕捞业,促进增殖渔业和休闲渔业新业态的发展,努力实施绿色低碳、环境友好、资源养护、质量安全的生态系统水平渔业管理,以保证中国特色的渔业健康、稳定和持续发展,为中国和世界做出新贡献。

THE END
1.《中国淡水鱼类养殖学》将出修订第三版第三版 《中国淡水鱼类养殖学》 淡水渔业 中国淡水鱼类养殖学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SICA198512059.htm
2.鱼类增养殖学鱼类增养殖学.pdf? 1932 年,方炳文, 《中国鳜鱼的研究》;伍献文, 《中国比目 三、我国鱼类养殖的主要成就 三、我国鱼类养殖的主要成就 ? 一)解放后我国鱼类增养殖业发展经历的 ? 四个历史时期: ? 1949-1957 年,恢复和发展阶段 ? 1957 年,淡水鱼总产量达到118 万t,比1950 年 36.6 万 t增长了3 倍,比历史最https://max.book118.com/html/2018/0501/164192328.shtm
3.快收藏!《中国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报告(2024)》来了→灾后恢复渔业生产的时期,要坚持早晚巡塘,观察记录养殖鱼类的活动情况、摄食情况、体色情况、水质变化情况以及天气变化情况,勤观察、细分析,及时发现病害。 (三)准确诊断 水灾过后养殖水体生态失衡,水质不稳定,鱼体处于应激状态,很容易发生各种疾病。此时应特别注意对疾病的准确诊断与对症下药,切忌滥用药,杜绝使用违禁药https://www.ntv.cn/zxhArticle.shtml?id=291701
4.中国草鱼养殖产业发展现状分析,生态养殖是未来发展趋势「图」根据中国渔业统计年鉴数据显示,自2016年中国淡水养殖鱼类产量从最高点的2715.01万吨下滑至2540.09万吨以后,中国淡水养殖鱼类产量虽然出现了缓慢回升,但是回升程度不大,到2020年中国淡水养殖鱼类产量也仅为2586.38万吨,同比上升1.51%。 2020年中国淡水鱼养殖产量变化情况 https://blog.csdn.net/weixin_44306471/article/details/123472236
5.全国首创黄海冷水团养殖初获成功!国人吃上本土深远海养殖三文鱼不2015年5月11日 山东省政府办公厅组织召开了“黄海冷水团海水鱼类养殖技术研讨会”。会议邀请有关科研院校和企业负责人30多人对黄海冷水团海水鱼类养殖的科学性、必要性、可行性以及风险评估与监控等进行了深入研讨。王守信厅长出席会议并做了重要讲话,他表示,推进水产养殖向深远海发展,进一步拓展养殖空间,完全符合我省“http://www.hrfri.ac.cn/info/1003/329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