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每年粮食储藏、运输、加工环节损失量达700亿斤以上进一步做好消费前节粮减损工作
12月23日,全国人大常委会专题调研组关于珍惜粮食、反对浪费情况的调研报告提请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审议。报告显示,每年粮食储藏、运输、加工环节损失量达700亿斤以上,有必要进一步做好消费前节粮减损工作,全链条全环节系统化解决粮食浪费问题。
“储运环节中,因农户储粮设施简陋、缺少科学储粮知识、产后烘干能力不足、仓储设施老化和布局不合理等原因,每年损耗较高。”调研发现,在黑龙江省,秋收后粮食需要阶段性储存在农户家中,收获后的粮食50%左右成为地趴粮,霉烂、发芽等问题突出。在陕西省,咸阳市每年因农户储存不当损失粮食5万公斤,榆林市今年粮食收获时节遭遇连续阴雨天气,因不能及时烘干,有的农户20%的粮食发生霉变。
从运输环节来看,报告指出,目前我国散粮运输比例只占25%左右,大多数粮食运输仍采用传统的包粮运输,需要多次包装、拆卸,在装卸、运输中的抛洒以及包装物的遗留造成的损失率较高,平均撒漏率距离国家规定损耗要求还有较大差距。标准化规范化运输程度不高、物流装备发展滞后、运输组织方式不科学等问题已成为粮食损耗较高的重要原因。
此外,调研过程中,各地各部门对过度加工问题反映强烈。以小麦为例,在上世纪七十年代,50公斤小麦可以生产面粉44公斤(88粉)和42.5公斤(85粉),现在只能产出“特一粉”30多公斤。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率低,大量副产物被直接丢弃或作为初级饲料,并没有得到很好利用。
“每年粮食储藏、运输、加工环节损失量达700亿斤以上”“据中国农业科学院估算,粮食全产业链总损耗率约12%”,报告中的两组数据充分说明了进一步做好消费前节粮减损工作的必要性。
报告建议,通过加强粮食产后服务体系和农户科学储粮建设指导、实施绿色仓储提升行动、发展现代冷链物流产业等措施切实促进储运减损。通过推进粮食加工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稻壳米糠等综合利用水平等措施切实提高加工转化率。“探索利用经济手段解决过度加工问题,对超标准加工的食品加税提价,谁消费谁付费,引导水稻、小麦等口粮适度加工,扭转消费者以‘亮、白、精’为选择标准的观念。”报告提出。
报告显示,全国粮食总产量已连续五年保持在6.5亿吨以上,全国人均粮食占有量超过470公斤,稻谷、小麦两大主粮自给率超过100%,谷物自给率保持在95%以上,小麦、稻谷库存可以确保全国一年消费。
“但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粮食中长期供求仍呈紧平衡状态,目前粮食供给结构性矛盾突出,影响粮食安全的潜在风险隐患依然存在。”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武维华做调研报告说明时强调,在全国倡导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不是粮食供给出现了问题,而是从长远出发为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和确保国家粮食安全采取的必要措施。“只有一手狠抓粮食生产,一手狠抓珍惜粮食、反对浪费,才能真正有底气将自己的饭碗端牢。”(经济日报记者曾诗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