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新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教案(共3课)(2024秋).doc下载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1、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教案第1课远古时期的人类活动【教学目标】知道我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的地理位置及特点。(时空观念)了解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基本概况,知道原始社会时期的人类活动。(史料实证、历史解释)认识到中国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培养学生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家国情怀)【教学重难点】重点北京人、山顶洞人等古人类活动。难点北京人的特征。【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你知道哪些关于人类起源的美丽传说?关于人类的起源,古今中外都有很多传说,中国神话说女娲用水和黄泥创造了人;西方基督教说上帝创造了世界上第一个男人亚当和第一个女人夏娃。果真如此吗如果不是,那么人类究竟是由什么进化而来

2、的呢答案提示:古猿教师指导:达尔文,英国生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在探究生物进化奥秘的过程中提出人类是由古猿进化而来的。古猿经过漫长岁月的劳动、演变、进化发展成现代人。那么在远古时期,我国境内又有哪些早期人类呢今天让我们走进本课,一起来了解我国早期远古人类的活动。环节二:整体感知1、先导阅读:阅读教材子目录,找出我国境内的主要古人类遗址并根据教材信息进行分类。教师指导:人类的进化通常分为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智人四个阶段。而智人又可以分为早期智人和晚期智人。南方古猿只能使用天然工具;能人能制造简单的工具(石器);直立人会打制不同用途的石器,学会了用火;智人已经学会了人工取火,会制造精

3、细的石器和骨器,能用骨针缝制兽皮衣物,可用标枪和长矛进行狩猎、捕鱼。环节三:新课教学(一)目标导学一:我国境内的远古人类1、教师指导:【唯物史观】观看视频小组讨论,古猿在走向人类的过程中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中哪一个是区分人和动物的重要标志?教师指导:恩格斯在他所写的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一文中,阐明了“劳动创造了人本身”的科学论断,从而有力地说明了人是从古猿进化而来的。古猿在劳动中学会使用制造工具,从而与动物有了根本性的区别。“当古猿类开始制造最原始的工具,集体进行劳动的时候,便产生了最原始的人类”。2、问题探究:【空间定位、家国情怀】根据左图,说一说我国古人类遗址有哪些?思考我

6、,将表格补充完整教师指导: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位于北京市房山区周口店龙骨山,距北京城约50公里。1929年中国古生物学家裴文中在此发现原始人类牙齿、骨骼和一块完整的头盖骨。并找到了“北京人”生活、狩猎及使用火的遗迹,证实50万年以前北京地区已有人类活动。考古学家开始在这里发掘,发现了距今约60万年前的一个完整的猿人头盖骨,定名为北京猿人。以后陆续在龙骨山上发现一些猿人使用的石器和用火遗址。这一发现和研究,奠定了这一遗址在全世界古人类学研究中特殊的不可替代的地位。周口店遗址是世界上迄今为止人类化石材料最丰富、最生动、植物化石门类最齐全、而又研究最深入的古人类遗址。3、教师指导:【史料实证】依据左侧

7、考古发现你可以了解北京人的哪些信息?1929年,裴文中发现第一个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同年又发现用火遗迹(如烧骨、火塘等)。此后,北京人遗址又相继发掘出5个头盖骨化石,以及约10万件打制石器和大量的动物化石。教师指导:这些考古发现为复原北京人的体质特征和生活状况提供了重要证据。4、问题探究:在北京人遗址发现了紫荆木炭、灰烬层、烧过的土块、石块、骨头和朴树子等。这些灰烬和烧过的东西一堆一堆限定在一定地区.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说一说北京人是怎样取得天然火的?又是如何保存的?你认为北京人能用火做哪些事?教师指导:原始社会文明时期,人类学会用火是对生产工具的二次生产利用,这是其他动物所不具备的能力,因为学

9、埋葬死者仪式。教师指导:山顶洞人与北京人相比已经有了较大的进步,北京人的模样还保留了猿的特点,山顶洞人的模样和现代人基本相同。北京人只会打制粗糙的石器,山顶洞人已经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山顶洞人会缝制衣服,有爱美的意识。北京人只能使用天然火,山顶洞人则已懂得人工取火。3、教师指导:【唯物史观】山顶洞人处于原始社会的哪一阶段?教师指导:原始社会分为原始人群,氏族公社两个阶段。原始人群阶段,开始于从猿到人的过渡,为了弥补个体自卫能力的不足,以群的联合力量和集体行动,结合比较松散。而氏族公社阶段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的社会群体,由共同的祖先繁衍下来,分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两个阶段。4、知识拓展:化石

11、展阶段称为新石器时代。综上所述,原始社会因石器制作技术不同而被区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旧石器时代比较常见的工具有砍砸器、刮削器、尖状器,这些工具适应了当时的渔猎采集生活。后来随着农业的产生,打制石器向磨制石器转变,进一步促进了种植和饲养的出现,原始文明开始形成。6、知识拓展:结合本课所学思考旧石器时代的特征有哪些?【课堂小结】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中国境内至少在170万年前已经出现了人类活动。位于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下的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它为人类起源的研究提供了直接证据。当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在华夏大地上匆匆行走时

12、,中国即将进入一个伟大的时代,他们用集体的智慧和辛勤的汗水度过一个又一个难关,最终迎来了新石器革命的到来和中华文明的曙光。第2课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教学目标】知道原始农业的兴起及其意义。(历史解释)了解半坡居民和河姆渡人的生活状况,通过两者对比认识到中国南北原始农耕文化的异同。(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唯物史观)认识我国是世界农耕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中国的原始居民为世界农业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家国情怀)【教学重难点】重点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农耕生活。难点原始农业的兴起和发展,私有制和阶级的产生。【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无农不稳”,“无粮则乱”农业是人类衣食之源、生存之本,是一切生产的首

13、要条件。大家认识这些农作物分别是什么吗?答案提示:小麦、水稻、高粱、粟教师指导:早在新石器时代,中国就已出现农业,中国的黄河、长江流域,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今天让我们走进本课,一起来了解我国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环节二:整体感知1、先导阅读:什么是新石器时代?这一时期有哪些重要的历史遗址?教师指导:距今1万年至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我国出现原始农业,早期先民由渔猎走向定居,中华文明开始奠基。距今7000年至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中期,出现南北两大农业体系:黄河中上游进入仰韶文化时期,以粟为主要栽培作物。大致同一时期,黄河下游出现了大汶口文化。长江下游有河姆渡文化。河姆渡文化的居民种植

17、前或距今约7000年,注意错别字“干栏”2、问题探究:【历史解释】结合视频说一说河姆渡人房子的构造,思考为什么他们要建造这个样式的房屋?教师指导:干栏式建筑是中国长江以南新石器时代以来的重要建筑形式之一,目前河姆渡发现是为最早。它与北方地区同时期的半地穴房屋有着明显差别,成为当时最具有代表性的特征。这种建筑适合那些居住于雨水多比较潮湿地方的人,主要流行于中国较偏远的地区,包括广西中西部、云南东南部、贵州西南部和越南北部。其他国家也有干栏式建筑。3、问题探究:【史料实证】猜一猜它的用途?与以往工具相比,它有何优点教师指导:耒耜是我国古代发明的农具,用于农业生产中的翻整土地、播种庄稼。后来,随着

18、农业生产的发展,人们又将耒耜发展成犁。“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耒耜的发明证明我国古代对于农业生产工具的重视,也反映了当时农学水平的提高。4、自主学习:【史料实证】依据下列考古发现你可以获得哪些历史信息?教师指导:1961年,首次发现贾湖遗址。2023年度贾湖遗址第九次考古发掘的发掘面积为320平方米。截至2023年2月25日,贾湖遗址历经8次考古发掘,出土文物近6000件及大量人类骨骼、动物遗骸和植物标本。其中发现了世界上最早的七声音阶可吹奏管乐器、最早的酿酒材料、最早的文字雏形之一契刻符号等11项世界之最。2021年10月18日,贾湖遗址入选全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四)目标导学

19、三: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1、自主学习:【史料实证】结合视频,依据下列考古发现你可以了解半坡人的哪些信息?教师指导:2018年至今,考古工作者对上郭城址和邱家庄墓群的考古工作持续开展。发现各类遗迹现象有灰沟2条、灰坑56座(包括仰韶时期的7座房址)、灶址2个,出土陶范、陶器、玉器、石器、骨器、小铜器、铜炼渣、贝类等,共计1585件。最重要的发现是在编号为H50的半地穴式袋形房屋中,出土了1枚仰韶时期石雕蚕蛹。其螺旋状的花纹简洁地勾勒出蛹的头、腹和尾部,形态逼真、造型精美。专家根据出土的陶片推测,这座房屋属于仰韶晚期偏早阶段,距今约5200年。蚕茧的发现说明山西南部涑水河流域在仰韶文化时期的先民们

20、已经养蚕,为丝绸起源与传播等问题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线索。2、问题探究:【历史解释】小组讨论,半坡人这样建造房屋的原因是什么?为何与河姆渡人的房屋形式不同?这能够体现出先人们怎样的智慧?3、自主学习:【归纳对比】填充表格,对比南北方文化遗址的异同。教师指导:通过南北文化遗址对比可以看到这一时期物质生产水平有相似之处,如都是用磨制石器,都会制作陶器,都从事原始农业,饲养家畜,都定居生活。4、自主学习:观看视频,结合课本将内容补充完整教师指导:堡头村,作为大汶口文化的发源地,它在大汶口文化所有发掘的遗址中面积最大,文化特征最典型。其社会组织结构在同类遗址中发展水平最高。对中国乃至全世界文化发展和人类

21、文明进步具有深远的影响,被视为中华文明的源头,尤其是对泰山文化、儒家文化、东夷文化、夏商周文化影响更为突出。好多中华民族有代表性的文明符号,如禅让、汉字、陶瓷、中医、丝绸、历法、茶叶等,追根求源,都与大汶口文化有着或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并形成众多具有明显地域特色的文化。5、教师指导:大汶口文化制陶技术有较大发展。出土陶器均匀规整,纹饰较少。多数为手制,晚期出现轮制。晚期陶器,相当精美。典型器物有陶背壶、鬹、杯、大镂孔豆等。装饰技法有彩绘、镂孔、刻划、压点和附加堆纹等,其中以彩绘和镂孔最具特色。彩陶大多施以红色陶衣,颜色丰富,早期用色主要是黑彩,中期常见红赭和白色等,晚期黑白兼用。早期纹饰运线较粗

23、时代的主要特征,你有何认识?8、知识拓展:氏族社会教师指导:氏族社会又称为氏族公社,产生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基本贯穿于新石器时代始终。大约在距今1万年开始,人类进入母系氏族社会,他们是以母系血缘为纽带联结在一起的,财产归公社所有,没有贫富贵贱之分,氏族成员共同劳动,共享劳动成果。河姆渡文化、仰韶文化前期、半坡文化等都是母系氏族社会的代表。大约在距今5000年左右(新时代晚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男子在生产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中国开始进入父系氏族社会。他们是以父系血缘为纽带联结在一起。后期随着劳动成果的剩余,一些人利用公共职位占有他人劳动成果,于是出现贫富差别,私有财产萌芽,阶级开始产生。仰韶

24、文化后期、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良渚文化等都是父系氏族社会的代表。【课堂小结】原始农耕的出现,使我们的先人从食物的“采集”者变为食物的“生产”者,人类第一次通过自己的活动来丰富生活,从而改变了整个社会的经济面貌,对人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作为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印证了中国新石器时代原始农业的发展水平,为中国步入文明社会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第3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形成【教学目标】通过良渚、陶寺遗址,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产生。(史料实证、唯物史观)了解华夏族的形成、理解禅让制的含义。(历史解释)认识到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和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

25、(家国情怀)【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良渚古城、陶寺都城遗址、禅让制。难点认识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轩辕黄帝的陵寝,位于陕西省延安市黄陵县城北桥山。黄帝陵古称“桥陵”,是历代帝王和名人祭祀黄帝的场所。每年清明节,都有来自海内外的炎黄子孙到这里祭拜,黄帝陵被视为华夏子孙寻根祭祖之地。为什么黄帝陵会受到后人敬仰呢?让我们带着问题一起走进本课,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形成。环节二:整体感知1、先导阅读: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又有哪些重要的历史遗址?环节三:新课教学(一)目标导学一:早期国家和文明的起源1、教师指导:何为国家?何为文明?国家形成的标志为:一是阶级的存在,二是

26、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的设立。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人类学者指出了将文明与新石器时代的部落文化区别开来的一些特征。这些特征包括:城市中心、有制度确立的国家的政治权力、纳贡或税收、文字、社会分为阶级或等级、巨大的建筑物、各种专门的艺术和科学等等。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教师指导:阶级的出现是国家得以建立的社会基础,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的设立则是国家的社会职能,是国家机器的本质特征。国家是文明的概括,文明是在国家管理下创造出的物质的、精神的和制度方面的发明创造的总和。2、教师指导:【唯物史观】距今约5000年,随着农业、手工业的进一步发展,社会发生了哪些变化?教师指导:在父系氏族

27、社会中,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劳动成果有了剩余,一些人开始占有他人的劳动成果。于是,出现贫富差别,私有财产开始萌芽。贫富悬殊的变化是阶级产生的基础,到父系氏族社会后期,氏族社会走向瓦解,阶级社会开始出现,早期国家形成。3、自主学习:通过视频可以获得哪些历史信息?(二)目标导学二:良渚古城与陶寺都城1、自主学习:观看良渚古城视频,了解其基本信息2、教师指导:【史料实证】结合视频材料,依据下列考古发现你可以获得哪些历史信息?教师指导:良渚古城遗址的许多内涵和细节,尚未得到完整、清晰的揭示与呈现,但它由城址、外围水利系统、分等级墓地(含祭坛)等系列遗址、体现用玉制度的精致极致的良渚玉器等4类主要人工遗

28、存。共同揭示出中国长江下游环太湖地区一个以稻作农业为经济支撑、出现了复杂的社会分工、阶层分化与城市文明、并拥有着统一信仰、神权与王权紧密结合等特征的区域性早期国家的权力与信仰的中心所在。3、自主学习:观看陶寺都城遗址视频,了解其基本信息。4、教师指导:【史料实证】结合视频材料,依据下列考古发现你可以获得哪些历史信息?教师指导:陶寺遗址不仅成为黄河流域迄今发现规模最大的史前城址,而且是中国发现的首个一座城墙、宫殿、王陵等各种功能要素齐备的早期(东周之前)都城遗址,通过发掘出的圭表系统测定,证实了陶寺就是尧典中记载的“地中之国”,就是最早的中国之所在,证实了“尧都平阳”的真实存在,在中国文化遗产中

29、具有突出的价值。对于国家的形成标志,一些学者提出其标志应当包括文字、城市、大型礼仪性建筑以及青铜器等。而在分析陶寺已发现的遗存之后,可以发现这些文明因素在陶寺遗址中都可可以找到原型。而且中国古代的巫文化崇拜、祖先崇拜以及礼乐典章制度的发达也应当肇始于陶寺文化。5、问题探究:【历史解释】结合所学说一说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具备了国家初始形态的历史依据。“国家是文明社会的概括国家形成的标志为:一是阶级的存在,二是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的设立。”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教师指导:考古发现证明当时的长江下游地区与黄河中游地区已经出现了早期国家。6、自主学习:【时空定位、家国情怀】观察左图,说一说中华

30、文明的起源、形成和发展有何特征?教师指导:通过对各文化中心性遗址(如山东焦家、辽宁牛河梁、安徽凌家滩、湖北石家河等)的考古工作,获得了一系列重要考古发现,证明距今5300年到4000年期间,各地区的文明化进程都有了很大发展。在农业和手工业生产发展的基础上,社会分工和贫富贵贱的分化加剧,出现了掌握军事指挥权与祭神权力、凌驾于社会之上的统治者王和为其统治服务的官僚阶层,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具有向心力的区域性政体国家,相继进入了初期文明社会。龙山文化末期,周围地区的文化与社会相继衰落,其文明化进程遭遇挫折,而中原地区的文明脱颖而出,成为文明起源的核心。7、知识拓展:【史料实证】如何探索史前时期的历史呢

31、?到目前为止,学术界还无法在缺乏当时文字材料的情况下,确证尧、舜、禹乃至夏王朝的真实存在,确认哪类考古学遗存属于这些国族或王朝。许宏何以中国:公元前2000年的中原图景教师指导:在陶寺都城遗址发现了古观象台遗址和圭表,它们的功能主要是测定节气,即根据日出时太阳处在观象台的不同缝隙,和正午时圭表显示的影子长度,来明确时节。这正好呼应了尚书尧典中敬授民时的记载。”(五)目标导学三:远古的传说1、教师指导:何为部落?何为部落联盟?2、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将思维导图的内容补充完整。教师指导:黄帝,号轩辕氏,本姓公孙,后改姬姓。史载黄帝因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炎帝,是中国上古时期姜姓部落的首领尊称

32、,号神农氏。从地图可知当时的地理环境,炎黄部落兴起于黄河南北岸,后经过联盟,实力迅猛发展。而蚩尤部落兴起于黄河下游,由于当地的地理、气候、水源等优越条件开始由采集、渔牧、游牧向农业发展,文明发展远远超过其他部落。而为了争夺这适宜生存的土地,部落之间爆发战争。炎黄联盟大败蚩尤,随着炎黄部落联盟势力的增加,逐渐形成为华夏族,炎帝和黄帝也成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3、问题探究:【家国情怀】小组讨论,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华夏民族形成有什么特点?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梁启超教师指导:我们华夏民族,本来不是一个民族演化而来。自

34、时期,黄河泛滥,大禹从父亲鲧治水的失败中汲取教训,率领民众,改堵为“疏”,依靠艰苦奋斗、因势利导、科学治水、以人为本的理念,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取得了治水的成功。由此形成以公而忘私、民族至上、民为邦本、科学创新等为内涵的大禹治水精神。大禹治水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源头和象征。6、知识拓展:远古传说和真实历史之间是什么关系?【课堂小结】中国早期人类遗址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分布广泛,中华文明的起源如同满天星斗。中华文明的发展在不同区域是不平衡的,也是兼容并蓄的,中华文明在形成过程中吸收周边地区先进文化因素,造就了中华文化的丰富与长久生命力。中国原始社会时代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进入晚期后社会逐步分化,出现了权贵阶层及相应的礼仪制度,开始向早期国家过渡。这一时期奠定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基础。8

THE END
1.文献精读丨NP小麦群体演化历史PopulationgenomicsunravelstheHoloce文献精读丨NP 面包小麦及其近缘种全新世群体演化历史 本期分享2023年3月17日发表于Nature Plant上的一篇关于面包小麦及其近缘种全新世群体演化历史的文章,讲述了小麦起源的故事,笔记总计约7000字,包含研究结果、方法、原理、工具等多个部分 原文链接: Population genomics unravels the Holocene history of bread wheathttps://blog.csdn.net/ZaoJewin/article/details/129970480
2.小麦何时传入我国?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小麦一直作为中国传统农耕社会中的五谷之一,占据着重要地位。其实,在中国已经有几千年种植历史的小麦,原本是“外来物种”。 小麦是地道的西亚物种,故乡位于今天的两河流域。在那里,考古工作者发现了世界上最早的小麦遗存,距今约1万年。 https://www.cma.gov.cn/kppd/kppdqxwq/kppdqwys/202111/t20211103_4160738.html
3.小麦的由来/身边的科学《小麦的由来》用漫画的形式追本溯源地图解了小麦的前世今生。可爱有趣的卡通人物带领小朋友走进小麦农场和科学世界,通过图解小麦的由来历史、面粉的生产流程与科学原理、小麦的种植与收获、各种小麦美食和文化故事、培育小麦苗实验等,多维度地深入到小麦的起源环境,去探秘小麦的历史和由来,了解它的发展过程和未来的必然http://yuntaigo.com/book.action?recordid=a21iYW1ra2M5Nzg3NTY4MjcwMzM1
4.小麦的起源地在哪里小麦的生长过程是怎样的小麦种植技术方法一、小麦的起源地在哪里 小麦由野生二粒小麦和二粒小麦转化而成。也是人类长期驯化野生小麦的产物。自新石器时代以来已有一万多年的历史。 如今,人们普遍认为小麦起源于西亚,因为中亚地区出土了许多残留物,包括野生和栽培小麦碳化的麦粒,以及印在硬泥上的麦穗和麦粒。 https://www.wycfw.com/zhongzhi/581958.html
5.科学网—食文化漫谈:面包简史一、面包的起源与发展 1.面包的起源 大约1万多年前,西亚地区的古代民族就已种植小麦和大麦。他们利用石板将谷物碾压成粉,与水调和后在烧热的石板上烘烤,这就是面包最初的料理方式,但严格意义上来说,它组织还是属于未发酵的“死面”,所以也许叫做“烤饼”更为合适。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37607-1339991.html
6.温州麦饼的历史由来传说及制作方法介绍资讯温州麦饼是一种源自中国浙江省温州市的特产小吃,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关于温州麦饼的历史由来、发展变化及制作方法,以下是特色谷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介绍。 一、历史起源之说 1、楠溪江边起源说: 温州麦饼,也被称为楠溪饼,据说起源于楠溪江边。古时候,人们为了方便携带干粮上山砍柴或劳作,便用麦粉包裹咸菜和鲜肉,https://www.tesegu.com/article/1256.html
7.理解小麦的历史,就是理解人类文明——读《小麦战争》有人说人类驯化了小麦,造就了农业,也有人说其实是小麦驯化了人类,成就了自身。作者在书中追踪了小麦在大国之间的历史往事,让我们可以用一种别开生面的视角审视人类历史。 “自然界中本来就存在着大量的水和酵母菌,它们一旦与磨好的小麦混合,就会发生某种复杂的化学反应。”这便是面包最初的起源。小麦是与人类结https://news.cnstock.com/news,yw-202404-5218242.htm
8.东乡族历史东乡族是如何起源的?木制和石制的工具在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主要农作物在洋芋、小麦、玉米、豌豆、青稞、燕麦、荞麦、糜子、大豆等,其中洋芋的产量较高,播种面积较大。集市贸易清代有锁南、唐汪等6个集。民国初增加到10个集。东乡族人民在旧社会受着地主阶级的沉重剥削,担负着历史官府的田税和差徭。https://m.xingzuo360.cn/56geminzu/dongxiangzu/2439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