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农史大事记新闻频道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纲领》提出了没收土地归社会公有的主张;1925年10月,中共中央发布了《中国共产党告农民书》,指出要解除农民的痛苦,根本的办法是实行“耕地农有”。

1927年

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

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在井冈山创建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制定了第一个土地法——《井冈山土地法》。此后,陆续创立了十多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打土豪,分田地”,消灭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耕者有其田”。

1937年

实行减租减息

1937年8月,中共中央在陕北洛川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决定以减租减息作为抗日战争时期解决农民问题的基本政策,以扶助农民,并把各种要求抗日的力量汇合起来,建立更加广泛的抗日统一战线,共御外敌。

1947年

开展土地改革

1947年7月,中共中央工作委员会在西柏坡召开土地工作会议,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要求解放区更加普遍深入地开展土地制度的改革运动,充分调动广大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最深厚的群众基础。

1949年

领导农民翻身得解放

1949年10月1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通过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大农民翻身得解放。

1956年

引导农民走集体化道路

新中国成立后,通过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化,及时引导农民组织起来,互助合作,走社会主义集体化道路。到1956年年底,实现了由农民个体所有制向集体所有制的转变,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初步建立了农村集体经济制度。

1973年

成功培育杂交水稻

1973年,中国籼型杂交水稻科研协作组袁隆平等科研人员,在世界上首次成功培育强势优势籼型杂交水稻。1976年在全国进行大面积推广应用,是中国水稻史上的一次重大突破。1996年超级稻计划启动,2018年亩产达到1152.3公斤,再次刷新水稻单产纪录。

1978年

实行家庭承包经营

1978年12月,安徽凤阳小岗生产队的18位农民在一纸保证书上按下手印和印章,率先实现“大包干”,此后几年,全国普遍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建立起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1982年

发出第一个一号文件

1982年1月,中共中央批转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这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共中央发出的第一个一号文件。1982年至1986年,连续5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以农业农村工作为主题。进入21世纪,自2004年起,中共中央、国务院连续18年发布指导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

1985年

取消统购统销

1985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决定除个别品种外,国家不再向农民下达农产品统派购任务,农产品实行多渠道经营。此后,农产品市场逐步放开,农村市场机制逐步建立起来并不断完善。

1987年

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农村改革后,乡镇企业快速发展,1987年乡镇企业产值比重首次超过农业产值,到90年代乡镇企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1/3。乡镇企业的大发展促进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较大幅度地提高了农民的收入,加速了工业化、城镇化进程。

1996年

人均粮食占有量超过400公斤

农村改革后,我国粮食总产量不断跃上新台阶,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实现了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1996年总产量达到1万亿斤,人均首次超过400公斤,首次超过世界平均水平。

2003年

提出“重中之重”战略

2003年1月,党中央提出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2005年10月,中央提出我国总体上已到了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加快了农业农村发展。

2006年

取消农业税

为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党中央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农民减负增收政策措施。2006年1月1日起废止《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税条例》,终结已实行了2600多年的农业税制度。

2013年

提出国家粮食安全战略

2013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通过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粮食生产连年增产,2020年,我国粮食总产量达到13390亿斤,实现产量连续6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

2016年

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

2016年1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的意见》,提出实行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并行,这是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村改革又一重大制度创新。

2017年

推进农业绿色发展

2017年7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央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意见》。2020年3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时隔15年再次来到浙江省余村考察,重申“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指出绿色发展的路子是正确的,路子选对了就要坚持走下去。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2017年11月,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求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三农工作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

2021年

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

2021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庄严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

实现全面小康

在建党百年之际,我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目标。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我们要坚忍不拔、锲而不舍,奋力谱写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壮丽篇章。

THE END
1.中国杂交水稻发展史杂交水稻的历史时期是1973年。1964年,袁隆平率先在我国开展杂交水稻研究,1973年以他为首的科技攻关组完成了三系配套并成功培育杂交水稻,实现了杂交水稻的历史性突破。袁隆平也因此获得了“杂交水稻之父”的称号,而且获得多项国际大奖。https://m.tuliu.com/jxwd/detail-29823.html
2.中国杂交水稻发展史,给我国带来什么贡献内容摘要:袁隆平于1964年在我国开展了杂交水稻的研究,在1973年便完成了三系配套并成功培育出了杂交水稻,这是杂交水稻历史性的一次突破,而在2020年杂交水稻双季的亩产量已经达到了1530.76kg,在杂交水稻的发展史中,袁隆平的功不可没,因此他也有“杂交水稻之父”的称呼。一、中国杂交水稻发展史1、在1964年,袁隆平便在http://field.10jqka.com.cn/20221027/c642514510.shtml
3.水稻栽培方式的演变与发展摘要:一直以来, 水稻栽培方式的改进与完善都是各级农业部门所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 栽培方式是否合理, 直接关系着水稻产量。就我国水稻栽培方式的发展来看, 经历了从直播到育苗移栽的历史演变。所以, 首先对水稻栽培方式的演变历史进行介绍, 并在此基础上对其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详细探讨。 https://www.360wenmi.com/f/f384v1nvf4sw.html
4.这里的水稻有“故事”新华社南昌3月28日电(记者范帆 周密 郭丰庆)春耕时节,农事渐忙,记者来到江西省万年县,探寻这里水稻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一次考古,让人类稻作历史推移到12000年前 我国最大淡水湖鄱阳湖东南岸的江西省万年县,河网密布、农田肥沃,自古就是粮食产区,水稻种植历史悠久。 https://m.gmw.cn/2021-03/28/content_1302195269.htm
5.且看粤稻百年正风华!省农科院水稻所《所史》将发行南方+新时代、新征程,站在省农科院水稻所百年发展的历史节点上,6月27日,省农科院水稻所即将在广州召开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所史发行学术研讨会暨新品种新技术观摩会,省农科院水稻所人以丁颖、黄耀祥老一辈科学家们的精神为动力,笔耕不辍、奋斗不止,继续书写广东水稻更辉煌的篇章,为广东种业种业振兴,保障国家粮食https://static.nfapp.southcn.com/content/202306/01/c7746227.html
6.水稻演变的历史但是他没有考虑到农业科技的飞跃发展——仅仅依靠杂交水稻的研究和推广,我国每年增产的大米已经可以多养活6000多万人。21世纪到来了,中国不但没有变成缺粮大国,还成了举足轻重的粮食援助国。 截至今天,普通水稻每亩产量已经超过400公斤,而超级杂交稻的亩产则超过1000公斤,这组数据放到以前是不可想象的。http://www.360doc.com/content/17/0218/11/36465141_630013341.shtml
7.世界稻作历史水稻的起源与传播关于水稻的起源和传播争论已久,它起源的准确时间和地点不得而知。然而,可以肯定的是水稻进化过程中的驯化是一个重要的历史发展阶段。目前已知的最早非洲栽培稻,考古学家认为起源于非洲西部的尼日利亚,最早可追溯到3500年前,亚洲栽培稻要比非洲稻早得多,长期以来学术界大多认为印度是亚洲稻的起源中心,印度曾发现过公元http://www.pjrice.com/index.php?ac=article&at=list&tid=114
8.读书笔记(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与水利事业的发展)书评唔···上课作业,姑且发一下吧23333《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1]读书笔记1934年,正在哥伦比亚大学学习经济学,后来成为我国著名经济学家的冀朝鼎用英语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与公共水利事业的发展》一书,并以此获得了经济学博士学位。1936年,此书在伦敦出版,霎时享誉海内外,各方不吝溢美之词,得到了包括https://book.douban.com/review/9391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