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稻作的发展史掠影

柴米油盐酱醋茶,这是我国一句老话,是对人们生活的精准总结。人活着,离不开吃,吃则离不开上面那七个字。当然,现在生活中已经见不到“柴”的踪影,而是以天然气取而代之。这句老话里面,最关键的一个字就是“米”,其他“油盐酱醋茶”都是佐味或者调解品,只有米是实实在在不可或缺的主食。

日常生活中我们再熟悉不过的大米

对于我们现代生活来说,大米也是必不可少的食品,蒸米饭、炒米饭和大米粥基本上是我们每天都会吃到的家常便饭。那么,有多少人清楚,每天都要被无数人咀嚼的大米到底有着怎样的“身世”呢?

大米,雅致一点的说法是水稻,原产于中国。关于这个问题,曾经有过一段著名的争论,一直以来,人们都误认为水稻的原产地是印度,因为在印度中西部的卢塔尔发现了碳化的稻谷,经过碳14测定,判断其距今已有3700年的历史。但是后来,经过对余姚河姆渡遗址的考察发现,那里已经碳化的稻谷有7000年之久。1993年,中美联合考古队在道县玉蟾岩挖掘出碳化水稻,是距今为止发现的世界最早古栽培水稻,距今有14000-18000年之久。这更加充分地说明了水稻是发源于我国,然后才向西传入印度,之后经印度传至欧洲。时至今日,我国大部分地区,北至黑龙江省呼玛,南至台湾群岛都有水稻种植地,另外在日本、朝鲜半岛、泰国都是以水稻为主要经济作物和粮食产出的国家。放眼全球,整个东南亚、南亚、地中海沿岸、美国东南部、中美洲和大洋洲以及非洲的部分地区都是水稻的生长区域。除了南极洲,世界上几乎所有地区都有水稻的种植。

玉蟾岩遗址,在这里发现了4枚稻谷

玉蟾岩遗址发现的稻谷

我国历代农书都有关于水稻品种的记述。宋代的著作《禾谱》中已经有籼稻、粳稻、糯稻、早稻、中稻、晚稻的划分。这也是目前世界关于水稻种类划分的基础。

在我国,传说是神农氏向人们传播了稻米的种植技术,包括稻田的耕耘规划和插秧。这当然只是传说,比较靠谱的说法是《史记》中的记载。根据《史记夏本纪》所说“令益予众庶稻,可种卑湿。命后稷予众庶难得之食。食少,调有余相给,以均诸侯。”这句话的意思是命令伯益给广大农民分发水稻种子,然后种植在水田中,还命令后稷分给大家食物。而下达这个命令的人就是大家所熟悉的大禹。大禹在我国古代史上比较著名的事件是治水,很少有人知道他还积极推广了水稻种植。

大禹形象画

在我国,水稻主要集中在长江流域机器以南地区,大米是这里人们的主粮。这其中的原因之一是地理选择,南北气候温和,雨水充足,适宜水稻种植,另外还有历史选择。魏、晋南北朝以后经济重心南移,北方人口大量南迁,促进了南方水稻生产的迅速发展。到了唐宋,南方一些主要的稻区成为全国稻米的供应基地。水稻的种植也随着年代发生着变化。从宋代至清代,双季间作稻一直是福建、浙江沿海一带的主要耕作制度。到明、清时代,长江中游已以双季连作稻为主。太湖流域从唐宋开始在晚稻田种冬麦,逐渐形成稻麦两熟制,持续至今。据《天工开物》估计,明末时的粮食供应,大米约占7/10,麦类和粟、黍等占3/10。

我们所说的水稻指的是可栽培和可食用的水稻,这些是从野生水稻进化而来的。根据从河姆渡遗址中发现骨耜和骨镰等文物,可以看出来在当时,人们已经懂得水稻的种植和收割。早期水稻的种植特点用四个字概括就是“火耕水耨”。这个成语出自《晋书·食货志》,意思是用火来耕种,用水来除草,是古代颇为原始的一种耕种方式。可以想见,这种耕种方式的效率低下。水稻的种植技术,到了东汉有了一个飞跃。在水稻的集中种植地南方出现了较为进步的耕地、插秧、收割等操作技术。继续发展,到了唐朝,南方稻田开始使用曲辕犁,大大提高了耕田的质量和稻米的产量,北方则施行耕—耙—耱整地技术。根据《陈旉农书》所记载,南宋时期已经对早稻田、晚稻田、山区低湿寒冷田和平原稻田等都提出了整地的具体标准和操作方法,这意味着当时的水稻种植技术已经非常成熟。

水稻种植图

中国水稻的发展还与农田水利建设有密切关系。陕西省汉墓出土的陂池稻田模型中有闸门、出水口、十字形田埂等,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稻田水源和灌溉的布局。在水稻灌溉技术方面,早在西汉《氾胜之书》中已提到用进水口和出水口相直或相错的方法调节灌溉水的温度。北魏《齐民要术》中首次提到稻田排水干田对于防止倒伏、促进发根和养分吸收的作用。南宋绍兴年间画家楼俦创作了著名的《耕织图》,其中包括水稻栽培从整地、浸种、催芽、育秧、插秧、耘耥、施肥、灌溉等环节直至收割、脱粒、扬晒、入仓为止的全过程,是中国古代水稻栽培技术的生动写照。

《耕织图》一景

另外,提到水稻不得不提“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最近他正以被免去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职务的新闻再次成为热闻。据悉,他之所以离开行政岗位,是为了更好地进行科研。从2000年到2014年,由袁隆平领衔的团队总共实现了亩产700公斤、800公斤、900公斤到1000公斤的超级稻攻关的四期目标。他不仅对于我国水稻生产居功至伟,他的研究成果甚至对环境世界的粮食压力也作出了重大贡献。

本作品为“科普中国-科技创新里程碑”原创转载时务请注明出处

THE END
1.中国杂交水稻发展史杂交水稻的历史时期是1973年。1964年,袁隆平率先在我国开展杂交水稻研究,1973年以他为首的科技攻关组完成了三系配套并成功培育杂交水稻,实现了杂交水稻的历史性突破。袁隆平也因此获得了“杂交水稻之父”的称号,而且获得多项国际大奖。https://m.tuliu.com/jxwd/detail-29823.html
2.中国杂交水稻发展史,给我国带来什么贡献内容摘要:袁隆平于1964年在我国开展了杂交水稻的研究,在1973年便完成了三系配套并成功培育出了杂交水稻,这是杂交水稻历史性的一次突破,而在2020年杂交水稻双季的亩产量已经达到了1530.76kg,在杂交水稻的发展史中,袁隆平的功不可没,因此他也有“杂交水稻之父”的称呼。一、中国杂交水稻发展史1、在1964年,袁隆平便在http://field.10jqka.com.cn/20221027/c642514510.shtml
3.水稻栽培方式的演变与发展摘要:一直以来, 水稻栽培方式的改进与完善都是各级农业部门所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 栽培方式是否合理, 直接关系着水稻产量。就我国水稻栽培方式的发展来看, 经历了从直播到育苗移栽的历史演变。所以, 首先对水稻栽培方式的演变历史进行介绍, 并在此基础上对其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详细探讨。 https://www.360wenmi.com/f/f384v1nvf4sw.html
4.这里的水稻有“故事”新华社南昌3月28日电(记者范帆 周密 郭丰庆)春耕时节,农事渐忙,记者来到江西省万年县,探寻这里水稻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一次考古,让人类稻作历史推移到12000年前 我国最大淡水湖鄱阳湖东南岸的江西省万年县,河网密布、农田肥沃,自古就是粮食产区,水稻种植历史悠久。 https://m.gmw.cn/2021-03/28/content_1302195269.htm
5.且看粤稻百年正风华!省农科院水稻所《所史》将发行南方+新时代、新征程,站在省农科院水稻所百年发展的历史节点上,6月27日,省农科院水稻所即将在广州召开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所史发行学术研讨会暨新品种新技术观摩会,省农科院水稻所人以丁颖、黄耀祥老一辈科学家们的精神为动力,笔耕不辍、奋斗不止,继续书写广东水稻更辉煌的篇章,为广东种业种业振兴,保障国家粮食https://static.nfapp.southcn.com/content/202306/01/c7746227.html
6.水稻演变的历史但是他没有考虑到农业科技的飞跃发展——仅仅依靠杂交水稻的研究和推广,我国每年增产的大米已经可以多养活6000多万人。21世纪到来了,中国不但没有变成缺粮大国,还成了举足轻重的粮食援助国。 截至今天,普通水稻每亩产量已经超过400公斤,而超级杂交稻的亩产则超过1000公斤,这组数据放到以前是不可想象的。http://www.360doc.com/content/17/0218/11/36465141_630013341.shtml
7.世界稻作历史水稻的起源与传播关于水稻的起源和传播争论已久,它起源的准确时间和地点不得而知。然而,可以肯定的是水稻进化过程中的驯化是一个重要的历史发展阶段。目前已知的最早非洲栽培稻,考古学家认为起源于非洲西部的尼日利亚,最早可追溯到3500年前,亚洲栽培稻要比非洲稻早得多,长期以来学术界大多认为印度是亚洲稻的起源中心,印度曾发现过公元http://www.pjrice.com/index.php?ac=article&at=list&tid=114
8.读书笔记(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与水利事业的发展)书评唔···上课作业,姑且发一下吧23333《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1]读书笔记1934年,正在哥伦比亚大学学习经济学,后来成为我国著名经济学家的冀朝鼎用英语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与公共水利事业的发展》一书,并以此获得了经济学博士学位。1936年,此书在伦敦出版,霎时享誉海内外,各方不吝溢美之词,得到了包括https://book.douban.com/review/9391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