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的千年驯化史翻书党澎湃新闻

东亚对于世界文明的贡献,怎么能少了南方古人的智慧结晶——水稻?

以上观点都受到了质疑。正如我们前面谈到的原理,自然环境优越、生存压力小的区域,不会是农作物诞生的首选地。南亚和东南亚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从事渔猎采集的古人没有太大的动力去驯化植物,并从事更为辛苦的农耕。只有在农作物经过漫长驯化,产量已经足够高后,传播到这些地区,那里的古人才有动力去种植。

不论是从理论探讨,还是实际的考古挖掘,最终学者们探索水稻起源地的目光投向了中国的长江流域。20世纪90年代,考古学家在湖南北部发现了城头山遗址,遗址附近发现了距今约8000年前的人工栽培稻,以及稻田的遗迹,遗迹中有水坑和水沟等原始灌溉系统,这可能是灌溉设施完备的最早水稻田。

此后的考古发现更加令人振奋,在江西北部仙人洞、吊桶环遗址,发现距今12000年前的野生稻植硅石和距今10000年前的栽培稻植硅石证据,说明上万年之前那里的古人就在进行水稻的驯化活动。2004年在湖南的玉蟾岩遗址,还发现距今1.8万-1.4万年前的驯化水稻的证据,这是目前所知世界上最早的稻谷遗存。

玉蟾岩遗址发现的稻谷

所以,如今的学者们基本认定,中国南方是水稻的起源地。

栽培水稻主要分为两大类——籼稻和粳稻。籼稻适合生长于南方湿热地区,今中国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以种植籼稻为主;粳稻适合生长于北方干凉地区,今中国黄河流域以及更北方的东北地区,是粳稻的主要产区。植物学家通过水稻的基因分析,认为最早出现的水稻是粳稻,比如在浙江河姆渡遗址中发现的距今7000年前的古水稻,经过基因对比,与绝大多数粳稻基因接近,说明我们的南方古人最早是吃粳稻的,也就是类似今天东北大米的原始品种。稍后,很可能是在古印度的恒河平原,开始了籼稻最初的驯化过程,当地距今7000-5000年前的遗址中出土了古人消费稻米的证据;然后,中国的粳稻品种传播到了古印度,与原始的籼稻进行了杂交,改良了后者,使籼稻最终完成了驯化过程。

与北方黍和粟的漫长驯化过程类似,南方的水稻也经历了数千年的驯化过程。今天的江浙地区是中国古代早期文明的诞生地之一,那里的水稻驯化体现了古人与水稻之间相互依赖、协同发展的历史。

距今约10000年前,浙江有一个上山文化,植物学家从遗址里筛选样品,仅仅发现了两粒炭化的米。不过在当时古人制作陶器的陶土里发现了掺入其中的稻壳,古人把稻壳加入陶土中,可能是为了减小陶土的黏性,以免烧制时陶器破裂。从他们制作陶器的工艺以及焚烧稻壳的灰烬遗迹中,我们可以推测,在万年之前,水稻对于那里古人的生活已经不可或缺,他们不仅采集水稻籽粒,而且还对稻壳加以利用。

不过在上山遗址中并没有发现明确的农耕工具,那里出土的一些大石片,能够当成石刀或者石镰使用,可以收割田野里的野生水稻。古人可能也开始了耕种水稻的尝试,只是这种活动可能还比较原始。

上山文化之后,距今7000-6000年前,浙江东部平原上的河姆渡文化兴起,植物学家在不同的遗址中找到了大量的植物遗迹,里面就包括水稻籽粒。植物学家对发现的水稻籽粒进行了鉴定,发现在河姆渡文化早期,即距今6900年前,栽培水稻所占的比例不到30%;到距今6600年前,栽培水稻所占比例接近40%。从这些数据,我们可以看到古人正在努力提高自己的水稻种植水平,但是在当时,他们的栽培水稻还无法取代野生水稻。

河姆渡遗址发现的水稻籽粒

当时与水稻竞争食物地位的植物很多,考古学家在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发现了大量其他可食用的野生植物,如菱角、栎果、芡实、柿子、猕猴桃等,特别是富含淀粉且容易储藏的栎果。遗址中有很多栎果的储藏坑。这说明距今6000多年前,水稻农业还不发达,水稻只是古人的粮食之一,产量并不高。

中华大地什么时候才算真正进入水稻社会呢?

浙江余杭,一座宏伟的良渚文化城池展现在世人面前。这座巨大的古城内外共有三层:外面一层是外郭,面积达8平方千米;向内第二层是内城,面积约3平方千米,城墙周长6.8千米,墙基宽20~145米,全部用大卵石堆叠而成,墙体则用黄土堆积;内城的中心是宫殿,宫殿基址是一个规整的长方形高台,台高约10米,东西长达670米,南北宽达450米。在这座城池外面的北方和西北方,古人用11条草裹泥包垒砌的防洪大坝,构筑了大型的水利工程,保护着城池免受洪灾侵扰。

这座城池揭示了江浙地区一个高度发达的古老文化——良渚文化。

一个5000年前的古代社会要完成如此巨大的工程量,必须有足够多的劳动工人,而且还要有大量的粮食和其他生活用品的供给,这就需要非常多的农业人员和手工业人员。

只有发达的农业,才能支撑良渚文化和良渚古城崛起于东方。良渚文化的根基,正是稻作农业。

植物考古的新发现证实了良渚文化时期稻作农业生产水平的高速发展。例如,属于良渚文化的茅山遗址古稻田,由灌溉水渠和田埂分割成长条形田块,每个田块面积1000~2000平方米不等,古稻田总面积达56000平方米,折算为84亩。再如,人们在莫角山高台边缘发现了一个大型灰坑,坑内出土了数量惊人的炭化稻米,估计原本是一处储存粮食的粮窖,后来发生了火灾。经过测算,粮窖内的炭化稻米在未被炭化之前的总质量约达13吨。从位置上看,这个粮窖可能是上层人物的仓储,这次火灾真是损失惨重。

良渚文化时期水田土壤筛选出的水稻颖壳、小穗轴和杂草种子

良渚文化的繁荣,表明中华大地经过漫长的水稻筛选和栽培过程,在距今约5000年前终于进入了稻作农业阶段,水稻成为当时良渚社会的主导粮食品种。南方古人以稻米作为他们的主粮,并辅之以其他动植物食物。

水稻起源于中国南方,以此为中心向外辐射,向南传入东南亚和南亚,向东被先民们携带渡海,进入日本列岛和朝鲜半岛。其实,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与钱塘江流域驯化的过程中,就开始向四面八方传播了。考古发现,最迟在距今7000年前,水稻种植就已经越过黄河流域,在黄河下游地区扎下根来。到距今5600年前,水稻甚至打入了北方农作物黍和粟占据的陕西关中地区,那里的古人形成了黍、粟、稻兼作的种植模式。

作为八九千年前的古人,贾湖古人的粮食获取方式与南方的河姆渡古人比较像。贾湖遗址出土了许多菱角、莲藕、栎果、大豆等。但贾湖古人能够悠闲地吹奏骨笛,还要归功于他们卓越的渔猎能力。贾湖遗址也出土了大量的鱼骨和软体动物甲壳,这说明他们的渔业很发达。考虑到他们的植物性食物还包括莲藕和菱角等水生生物,可以推断贾湖古人的生活方式应该是“靠水吃水”,当时他们的生活环境中水面应该很大,可以给他们提供大量的水生动植物资源。

别忘了,贾湖骨笛可是用丹顶鹤的翅骨制作的,丹顶鹤也喜欢在河湖边起舞弄清影呢。

贾湖古人的生活一定是很惬意的,至少在很多岁月里是食物比较充足的,这不仅让他们“仓廪实而知礼节”,创造吹奏艺术愉悦自己,还让他们可以用多余的粮食饲养家畜,比如猪,另一种起源于古老中国的食物。

《无字史记:基因里隐藏的祖先秘史》,波音/著,中信出版集团,2021年9月版

THE END
1.中国杂交水稻发展史杂交水稻的历史时期是1973年。1964年,袁隆平率先在我国开展杂交水稻研究,1973年以他为首的科技攻关组完成了三系配套并成功培育杂交水稻,实现了杂交水稻的历史性突破。袁隆平也因此获得了“杂交水稻之父”的称号,而且获得多项国际大奖。https://m.tuliu.com/jxwd/detail-29823.html
2.中国杂交水稻发展史,给我国带来什么贡献内容摘要:袁隆平于1964年在我国开展了杂交水稻的研究,在1973年便完成了三系配套并成功培育出了杂交水稻,这是杂交水稻历史性的一次突破,而在2020年杂交水稻双季的亩产量已经达到了1530.76kg,在杂交水稻的发展史中,袁隆平的功不可没,因此他也有“杂交水稻之父”的称呼。一、中国杂交水稻发展史1、在1964年,袁隆平便在http://field.10jqka.com.cn/20221027/c642514510.shtml
3.水稻栽培方式的演变与发展摘要:一直以来, 水稻栽培方式的改进与完善都是各级农业部门所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 栽培方式是否合理, 直接关系着水稻产量。就我国水稻栽培方式的发展来看, 经历了从直播到育苗移栽的历史演变。所以, 首先对水稻栽培方式的演变历史进行介绍, 并在此基础上对其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详细探讨。 https://www.360wenmi.com/f/f384v1nvf4sw.html
4.这里的水稻有“故事”新华社南昌3月28日电(记者范帆 周密 郭丰庆)春耕时节,农事渐忙,记者来到江西省万年县,探寻这里水稻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一次考古,让人类稻作历史推移到12000年前 我国最大淡水湖鄱阳湖东南岸的江西省万年县,河网密布、农田肥沃,自古就是粮食产区,水稻种植历史悠久。 https://m.gmw.cn/2021-03/28/content_1302195269.htm
5.且看粤稻百年正风华!省农科院水稻所《所史》将发行南方+新时代、新征程,站在省农科院水稻所百年发展的历史节点上,6月27日,省农科院水稻所即将在广州召开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所史发行学术研讨会暨新品种新技术观摩会,省农科院水稻所人以丁颖、黄耀祥老一辈科学家们的精神为动力,笔耕不辍、奋斗不止,继续书写广东水稻更辉煌的篇章,为广东种业种业振兴,保障国家粮食https://static.nfapp.southcn.com/content/202306/01/c7746227.html
6.水稻演变的历史但是他没有考虑到农业科技的飞跃发展——仅仅依靠杂交水稻的研究和推广,我国每年增产的大米已经可以多养活6000多万人。21世纪到来了,中国不但没有变成缺粮大国,还成了举足轻重的粮食援助国。 截至今天,普通水稻每亩产量已经超过400公斤,而超级杂交稻的亩产则超过1000公斤,这组数据放到以前是不可想象的。http://www.360doc.com/content/17/0218/11/36465141_630013341.shtml
7.世界稻作历史水稻的起源与传播关于水稻的起源和传播争论已久,它起源的准确时间和地点不得而知。然而,可以肯定的是水稻进化过程中的驯化是一个重要的历史发展阶段。目前已知的最早非洲栽培稻,考古学家认为起源于非洲西部的尼日利亚,最早可追溯到3500年前,亚洲栽培稻要比非洲稻早得多,长期以来学术界大多认为印度是亚洲稻的起源中心,印度曾发现过公元http://www.pjrice.com/index.php?ac=article&at=list&tid=114
8.读书笔记(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与水利事业的发展)书评唔···上课作业,姑且发一下吧23333《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1]读书笔记1934年,正在哥伦比亚大学学习经济学,后来成为我国著名经济学家的冀朝鼎用英语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与公共水利事业的发展》一书,并以此获得了经济学博士学位。1936年,此书在伦敦出版,霎时享誉海内外,各方不吝溢美之词,得到了包括https://book.douban.com/review/9391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