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上山“论稻”:看到十万年水稻演化史稻田稻作起源野生稻

国内权威专家现场考察了上山考古遗址公园,来听听他们怎么说的吧。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吕厚远

将来的研究计划初步有三个方面:

第二个方面是开展跨学科的研究:我们将引入新的方法和技术,例如环境DNA分析,这种方法能够提供丰富的信息,帮助我们研究从水稻的基因变化到植被分布的各个方面。同时,我还在与北大的专家合作,探索植硅体中DNA的提取方法。此外,我们还计划将地质学、地貌学和沉积学的研究方法、范式与水稻起源研究相结合,以期更全面地理解水稻的起源和演化。特别是,我们将把第四纪地质过程与古稻田研究相融合,进一步探索上山文化与其他地区例如江西仙人洞、吊桶环遗址在地质环境上的联系,以及它们之间在植被、气候、环境和地质发展过程中的相互关系。

第三个方面是理论性的探讨:农业起源问题仍有许多未解之谜和争议点。例如,水稻的起源是一次还是多次?是单点驯化还是多点驯化?驯化过程是迅速完成的还是经历了漫长的岁月?这些都是国际学术界仍在争论的理论问题。通过深入研究上山文化区的水稻起源,我们希望能够为这些问题找到答案。上山文化分布区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和文化遗产,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研究机会。目前,我们已经发现了十万年以来连续的野生、采集、驯化的序列,这一发现具有重要意义。它表明,上山地区或以东亚为代表的水稻起源与西亚是同步的,并进一步证实了中国是水稻最早起源地。这一发现也为未来研究气候变化、植物驯化、社会发展、农业起源、文明起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的材料和机遇。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方向明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上山文化主要发现者蒋乐平

这次成果为上山稻作文化的向前追踪又提供了重要的信息和坚实的基础。论文的基础材料实际上就是在我们遗址的生土层里面。这个问题的提出,实际上就是想探索野生稻,作为稻作农业的起源地,那它必须有一个自然基础,必须有一个野生稻的基础。在这方面的原来我们是空缺的。我们是从原生地层的深处提取研究材料,所以它的研究成果当然是科学的。研究表明,金衢盆地分布着有十万年演化史的丰富的野生稻,有这么一个自然基础和必要条件,才使得上山人落脚到我们金衢盆地以后,驯化和栽培水稻。所以我觉得我们这个成果非常重要,研究材料不是我提供的,而是我们的上山文化遗址提供的。它是个客观的材料,是一个客观的基础材料,所以说我相信这项成果,会是上山稻作文化研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里程碑。

这项成果,它的最核心要点就是从野生稻到驯化稻的演化过程,驯化稻就牵涉到上山遗址、上山文化。作为稻作文化起源地的这个重要的核心内涵,上山文化申遗最重要的内核就是稻作起源,这个成果实际上为上山文化作为稻作农业起源地提供了强大的支撑和关键性的科学依据。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张健平

临沂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于禄鹏

我们看这个剖面上的黑洞,其实是我们采集光释光的样品当时留下的。你看那根钢管,就是我们当时留下的一根管子。因为我们这个样品需要避光,所以需要用钢管来采样。我们现在眼前看到这套其实就是一个初步的有十万多年,我们主要的剖面在墙的那一侧。这个剖面大约可以分为3层,最底下那部分是红色的一套地层,它的年代大约是8~10万年;中间有一套发黑的那层,大约3万多年到1万多年,是记录人类开始利用水稻的一个地层;最顶上那套地层大概1米多,是1万年左右的地层,是记录人类驯化水稻的一个过程。这个剖面里面,测年难度比较大的一个部分是中间部分,3万年到1万年那个阶段,人类在这个比较老的地层上活动,最早的地层有很多劳动,造成一些年代的混合。我们用光释光的小测片、单颗粒结合年代的模型,把其中比较可靠、代表那部分年代给提取出来,后来又结合了碳十四测年,正好碳十四测年和光释光测年的年代是一致的,证明我们年代的可靠性。

研究果的重要性一方面体现在我们对农业起源的认识,吕老师刚才做了很多的介绍,我们得到一个十万年以来连续的水稻从野生到驯化的过程,我们知道了这个过程人类是怎样活动的,为什么要这样去获取粮食资源,这个过程中气候是怎样的变化,气候变化驱动人类活动以及农业起源它们之间的关系。另外对我们以后研究提供一个案例,当我们去处理这种地层的时候,怎么样去确定它的年代,怎么样能把这个年代测出来,因为年代是整个我们研究非常重要的基础。

THE END
1.中国杂交水稻发展史杂交水稻的历史时期是1973年。1964年,袁隆平率先在我国开展杂交水稻研究,1973年以他为首的科技攻关组完成了三系配套并成功培育杂交水稻,实现了杂交水稻的历史性突破。袁隆平也因此获得了“杂交水稻之父”的称号,而且获得多项国际大奖。https://m.tuliu.com/jxwd/detail-29823.html
2.中国杂交水稻发展史,给我国带来什么贡献内容摘要:袁隆平于1964年在我国开展了杂交水稻的研究,在1973年便完成了三系配套并成功培育出了杂交水稻,这是杂交水稻历史性的一次突破,而在2020年杂交水稻双季的亩产量已经达到了1530.76kg,在杂交水稻的发展史中,袁隆平的功不可没,因此他也有“杂交水稻之父”的称呼。一、中国杂交水稻发展史1、在1964年,袁隆平便在http://field.10jqka.com.cn/20221027/c642514510.shtml
3.水稻栽培方式的演变与发展摘要:一直以来, 水稻栽培方式的改进与完善都是各级农业部门所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 栽培方式是否合理, 直接关系着水稻产量。就我国水稻栽培方式的发展来看, 经历了从直播到育苗移栽的历史演变。所以, 首先对水稻栽培方式的演变历史进行介绍, 并在此基础上对其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详细探讨。 https://www.360wenmi.com/f/f384v1nvf4sw.html
4.这里的水稻有“故事”新华社南昌3月28日电(记者范帆 周密 郭丰庆)春耕时节,农事渐忙,记者来到江西省万年县,探寻这里水稻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一次考古,让人类稻作历史推移到12000年前 我国最大淡水湖鄱阳湖东南岸的江西省万年县,河网密布、农田肥沃,自古就是粮食产区,水稻种植历史悠久。 https://m.gmw.cn/2021-03/28/content_1302195269.htm
5.且看粤稻百年正风华!省农科院水稻所《所史》将发行南方+新时代、新征程,站在省农科院水稻所百年发展的历史节点上,6月27日,省农科院水稻所即将在广州召开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所史发行学术研讨会暨新品种新技术观摩会,省农科院水稻所人以丁颖、黄耀祥老一辈科学家们的精神为动力,笔耕不辍、奋斗不止,继续书写广东水稻更辉煌的篇章,为广东种业种业振兴,保障国家粮食https://static.nfapp.southcn.com/content/202306/01/c7746227.html
6.水稻演变的历史但是他没有考虑到农业科技的飞跃发展——仅仅依靠杂交水稻的研究和推广,我国每年增产的大米已经可以多养活6000多万人。21世纪到来了,中国不但没有变成缺粮大国,还成了举足轻重的粮食援助国。 截至今天,普通水稻每亩产量已经超过400公斤,而超级杂交稻的亩产则超过1000公斤,这组数据放到以前是不可想象的。http://www.360doc.com/content/17/0218/11/36465141_630013341.shtml
7.世界稻作历史水稻的起源与传播关于水稻的起源和传播争论已久,它起源的准确时间和地点不得而知。然而,可以肯定的是水稻进化过程中的驯化是一个重要的历史发展阶段。目前已知的最早非洲栽培稻,考古学家认为起源于非洲西部的尼日利亚,最早可追溯到3500年前,亚洲栽培稻要比非洲稻早得多,长期以来学术界大多认为印度是亚洲稻的起源中心,印度曾发现过公元http://www.pjrice.com/index.php?ac=article&at=list&tid=114
8.读书笔记(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与水利事业的发展)书评唔···上课作业,姑且发一下吧23333《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1]读书笔记1934年,正在哥伦比亚大学学习经济学,后来成为我国著名经济学家的冀朝鼎用英语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与公共水利事业的发展》一书,并以此获得了经济学博士学位。1936年,此书在伦敦出版,霎时享誉海内外,各方不吝溢美之词,得到了包括https://book.douban.com/review/9391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