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讲座中,占老师系统地梳理了中国全球粮食战略的起因、内容和不同阶段的发展。他敏锐地观察到,中国全球粮食战略的成功是建立在国内高水平的粮食生产上的。只有在国内保证了高水平的粮食生产,中国才能够更好地利用海外的粮食资源。
占少华老师向我们指出,中国成为全球粮食治理的重要力量,会削弱发达国家的支配地位,同时加强中国和其他新兴农业国家的合作,对全球的粮食体系产生重要影响。然而,如何结合国内和国外的粮食体系,建设可持续的全球粮食体系,还需要诸君共同思考。
主讲人|占少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社会学系系主任、长聘副教授。研究领域包括土地政治、粮食安全、农政变迁、国际移民和社会政策
主持人|闷墩
文字整理&校对|Hody靖楠咚东旭筱莫藏邓高娃
责编|雨博侯鼓惊雷
审稿|占少华惊雷
后台编辑|童话
今天讲座的题目叫《中国全球粮食战略的起因、形成及其后果》。这个研究是疫情期间做的,后来出了一本小书(编者注:ChinaandGlobalFoodSecurity,剑桥大学出版社,2022)。实际上,这个题目并不是非常新,因为大家都在谈论中国是怎么样参与到全球粮食体系的治理当中。但是,到现在为止,我还没有看到针对中国全球粮食战略形成的系统分析。所以我抛砖引玉,来提出一些问题。大家可以有一些讨论、争论,最后我们还可以进行更长远的思考。
ChinaandGlobalFoodSecurity封面
首先,什么是中国的全球粮食战略。国内的文献并没有给出定义,我的书里面是这样进行定义的:中国的全球粮食战略是指中国在满足粮食需求上不再局限于国内的生产与供应,而是寻求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粮食资源的配置与利用,包括加大农产品和粮食的进口。同时,中国也希望在全球的粮食体系中占据一个相对优势的位置。这就是中国全球粮食战略的主要内容。
今天的讲座中,我主要想探讨以下问题,这些问题也是大家在讨论中国的全球粮食战略时可能都会有的一些问题。
第一,中国为什么要实行全球粮食战略?
第二,中国全球粮食战略是如何形成的?
第三,中国的全球粮食战略与其他国家的全球粮食战略有什么不同?我们都知道,很多发达国家都有自己的全球粮食战略,特别是美国等比较大的国家。那么中国的全球粮食战略和其他的国家相比,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它的特点是什么?
第五,也是很多老师、同学、朋友比较关心的问题,即中国的全球粮食战略会不会影响国内农业的发展、会不会影响乡村振兴,以及怎么样把这两种战略结合起来考虑?
一
中国为什么要实行全球粮食战略?
我把它分为内因和外因。
先说内因,第一个是消费结构升级,中国对粮食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以前的口粮转变成饲料粮,粮食转变成肉类及其他的高附加值食物,这样就需要更多的粮食。所以粮食和其他各种食物的需求量大增,这使得相当一部分的粮食需要进口。
我测算了一下,如果包括进口,中国现在的人均粮食消费量是比较高的,实际上已经接近发达国家,甚至已经超过一些发达国家。现在中国的人均消费粮食量接近600公斤,如果只算国内生产是480公斤,但是加上进口,再平均到每个人头上接近600公斤,这是非常大的量。所以从量上来看,大家在吃饭上面是不成问题的,实际上吃肉也不成问题。我们去农村做调研的时候在村里面吃饭,发现肉类还是比较丰富的。现阶段就肉类及其他食物的供应而言,中国是比较充裕的。
1990-2018年中国粮食产量、进口量和自给率
上图中蓝线是粮食的产量,红线是粮食进口量,绿线是自给率。可以看到,2004年以后,蓝线在增长,红线也在增长,红线增长得更快一点,说明中国的粮食自给率在下降。这里粮食是按照以前的统计口径,包括大豆、谷物,也包括薯类,最近自给率大概徘徊85%左右。在90年代的时候,我们粮食自给率的目标是95%,而现在已经降到了85%左右。当然也有不同的测算方式。有的学者在进行测算的时候以土地面积为基础。因为我们进口的作物都是土地密集型,要占用大量的耕地,这样测下来,自给率已经下降到76%左右。所以,以土地面积为基础测算的中国粮食自给率可能会比这个图显示的更低一点。这个图实际上说的是,中国现在粮食进口的需求量是巨大的,不可能仅仅依靠国内生产来满足粮食的需求,这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
第二个原因是食物结构的多样化。我们如果进超市,可以看见很多水果都贴着进口的标签,这说明现在国内在需求上也体现出多元化趋势,进口的肉类、奶类、水果、水产品比比皆是。人们追求丰富性、特殊性,追求以前吃不着的东西。根据世界银行提供的数据,2019年中国食品进口的价值达到1380亿美元,这个是比较高的。2019年,中国还是排在美国之后,位列第二名,进口量当然也不比美国低多少。美国的农业部已经把中国排成第一名,美国是第二名。这两年因为进口量的增加,中国实际上已经是排在第一名,是稳稳的最大食物进口国。
第三,因为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外汇储备充足,所以在进口粮食上是比较有余地的。因为在进口海外粮食的时候,是要由外汇来结账,所以外汇储备的充足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二
中国全球粮食战略的形成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来简单地回顾一下历史。我把全球粮食战略的形成分为四个阶段。
1、第一阶段:粮食不足(1949-1977)
第一阶段是粮食相对不足的阶段,从1949年到1977年。粮食不足的主要原因是人口增长比较快,粮食生产虽然也在增长,但是仅仅能够跟上人口增长的步伐。人均占有量相对比较低,每个人平均330斤左右,即160公斤到170公斤。这样就必须要维持在非常稳定的状态,一旦出现了天灾或者政策影响,就会出现局部地区甚至是全国范围内的粮食短缺问题。这个阶段的政策,现在我们看起来不是那么好理解,但是在当时的情况之下是可以理解的,比如说实行“以粮为纲”的政策。另外就是加强水利建设,增加粮食的产量。
从60年代末期开始,特别是70年代,国家除了加强水利建设之外,还进行了一些科技上的创新和探索,比如说利用改良的种子、使用化肥。在中国和美国开始进行合作的时候,中国迫切需要建立化肥厂,因为要利用化肥振兴粮食产业。我在农村调研的时候访谈过一些年纪较大的村民。他们就跟我讲,使用化肥和不使用化肥间的区别是巨大的,把化肥施下去之后,产量会大大增加,所以当时使用化肥是提高粮食产量的一个重要手段。
当然在这一阶段,中国依赖海外的粮食资源是比较少的,这一方面和中国没有外汇有关系。刚才说了,进口粮食需要外汇,而实际上在上世纪50年代的时候中国是出口粮食的,因为中国在大力发展工业,所以需要出口农产品。如下图所示,可以看到黄色线在0以下,说明我们出口的比进口的还要多,即用农产品来换取外汇,用外汇再去购买工业设备。而到了三年自然灾害之后,我们可以看到黄线已经在X轴上面了,表明中国进口的粮食比出口多,那个时候粮食还是相对短缺的。
1950-1978年中国粮食总产量与净进口
2、第二阶段:温饱阶段(1978-1993)
第二个阶段是改革开放以后的温饱阶段。这个阶段的特点就是产量增加,从3亿多吨增加到超过4亿吨,增加了三分之一,这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增长。当然,由于在统计上还有其他的因素,增长是由什么造成的尚有争论,但增长是确定的。我们在农村做调研的时候,大家可以明显感受到那几年情况的变化。
1978年至1993年,中国在进口和出口粮食这一块也在增加,不光是粮食,也包括其他食品。大家从下图可以看出来,红线是进口,黄线是出口,出口一直是在增长的。因为国内生产量不断提高,中国出口食品的量一直在增加。而进口,有的时候稍微多一点,有的时候会少一点,会有波动,来调节国内粮食产量。因为国内粮食产量在那几年也是波动的,有的时候会多一点,有的时候会少一点。整体来看,绿线即进出口总量,基本上是在增加的,只是到了90年代末期有一点下降。
1980-1998年中国粮食和活畜的进出口量
3、第三阶段:承诺粮食供应以国内为主,自给率达95%(1994-2003)
上世纪90年代,中国还是非常迫切地希望融入世界、融入全球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另外中国非常积极地进行开始“入关”了,关是指关税及贸易总协定,后面是“入世”,即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一系列谈判。我特别清楚地记得当时的朱总理说过一句话,就是入世谈判谈了十几年,黑发人都谈成了白发人。由此可以看出当时中国迫切地想要融入世界经济。
1994年莱斯特?布朗发布报告《谁来养活中国》
在受到这么大压力的时候,中国在1996年发布了第一份《粮食安全白皮书》,当时正是在去罗马参加粮食峰会之前。在这份粮食安全白皮书中,中国承诺自己生产至少95%的粮食,所以粮食自给率要达到95%以上。在1994年到2003年,中国的粮食供应自给率确实是达到了95%以上。很有意思的是,一方面中国承诺保证粮食自给自足,这是一种自我封闭的做法,但另一方面中国在积极地推进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谈判。
为入世中国承诺了很多优惠条件,在90年代就已经允许农业的外资进入中国,像美国嘉吉公司(Cargill)当时已经进来了。当然亚洲的一些国家进入更早,比如泰国资本是80年代就开始进入中国,例如泰国的正大集团。那个时候我们经常看的综艺就是由正大集团赞助的。当时最主要的谈判是在中国和美国之间。因为当时“入世”最大的阻碍是美国,所以中国和美国在进行农业谈判的时候做出了比较大的让步,允许美国资本进入。另外还有一个比较大的让步是降低进口关税,特别是大豆这一块。2001年中国成功“入世”了,加入之后大家对农业的前景是比较悲观的,不知道怎么办,担心中国的农业、中国的粮食生产会受到“入世”的冲击和影响。
正大集团赞助央视综艺《正大综艺》,
4、第四阶段:中国全球粮食战略的形成(2004-)
接下来就是中国全球粮食战略形成阶段。这个阶段发生了几件大事情,其中2004年是非常重要的转折点。第一个事情是1998年到2003年,国内粮食生产出现了比较大幅度的下降,已经从高峰的5亿多吨下降到4.3亿吨,出现了严重的三农问题。所以当时大家对农业形势是非常悲观的。而恰恰在2004年,中国开始履行“入世”承诺,降低农产品关税,而关税降低就预示着国外的粮食进口会越来越多。
大豆的关税在入世时已经降了下来,从120%多降到了3%,这是非常低的关税水平。国内市场和海外市场实际上在同一水平线上,几乎没有关税的保护。降低其他农产品的进口关税也要从2004年开始实施。
当时出现了一个内外交困的情况:一方面国内生产量不足,另一方面国外的进口要增加。所以当时中国开始采取了新的农村发展战略,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对农业进行补贴,免去一切的税费。中国当时有能力对农业进行补贴,这也是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不一样的地方。
美国长期发放农业补贴,补贴力度呈现逐步
中国在加入世贸组织时的一个条件是中国只能补贴8.5%的农业产值,而其他的发展中国家可以补贴10%,发达国家可以补贴5%。从绝对数量上来看,发达国家还是补贴了很多的,而发展中国家即使它可以补贴那么多,但它没有能力补贴。中国在谈判的时候做出了让步,因为没有完全把中国当成发展中国家来看待,8.5%介于5%和10%之间。当然在补贴上,发达国家还是玩了一些“手段”的,他们有一些操作空间。比如说有一系列的“绿箱政策”是不记录在8.5%之内的。绿箱政策是指以不干扰市场为原则进行的补贴,比如说直接提高农业生产者的生产水平,另外可以用一些政策提高农业生产能力。
所以很多国内的农业政策,实际上和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的承诺有关系。当出现贸易争端的时候,中国也对国内的补贴政策和做法作出了调整,使其尽量符合绿箱政策。另外当时很多事情赶到一块,出现了“大豆危机”。在2004、2005年的时候,中国采购团去美国采购,由于受到信息的误导,在价格高位的时候进行了采购,结果大豆的价格马上就跌了,跌了之后很多国内的大豆榨油商及一些进口商都破产了。外资就大量地进入大豆产业,外资的占有比例从百分之几一下提高到百分之四十多,这个对中国的大豆产业也造成了非常大的冲击。
四大国际粮商已经渗入到大豆产业链上的
大家如果有兴趣,有很多有意思的书籍可以看,比如臧云鹏的《中国农业真相》。中国是非常大的大豆进口国,然而当时不能控制大豆的国际价格,这对中国政府心理上产生了非常大的冲击。所以在之后中国就强调要研究在全球定价这方面中国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才会对中国有利,这是大豆危机的叠加效应。实际上2008年中国已经出台了一套非常重要的保护大豆产业的文件,这些文件里面比较详细地指出要实行全球粮食战略,不仅看到了国内,还看到海外的市场,看到海外供应链状况。
这时中国粮食战略已经在慢慢转变。到2013年底,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开始进行明确的调整。把以前95%的粮食自给率改了,把大豆还有其他的薯类剔除出去了,不包含在95%的自给率中。当时提了两个标准,一个是谷物基本自给,包括小麦、大米、玉米;另一个是口粮绝对安全,口粮包括大米和小麦。所以口粮基本上要实现99%自给,谷物基本自给实现95%以上自给。
但是最近几年玉米出现了一些问题,开始的时候,玉米去库存去的比较快,最近几年玉米是需要进口的。2013年年底开完会议之后,就象征着中国粮食战略实现了成功的转型,中国全球粮食战略就已经初步形成了。
三
中国全球粮食战略的基本内容
中国全球粮食战略有三个目标,即中国的全球粮食战略在优化“国内-全球的二元组合”的同时,要保证三个目标。第一是稳定(stability),第二是控制(control),第三是影响力或称杠杆力(leverage)。
第一,稳定是指中国努力实现国内和全球粮食供应的稳定,保证不被破坏或者中断,不会出现比较剧烈的中断或者激烈的波动。所以最近几年中央在提,保证国内供应达到6.5亿吨以上,这也是保证稳定供应的措施之一。在海外也是这样,希望能够比较稳定地进口海外的粮食资源。
第二,控制是中国在全球粮食战略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控制包含有形和无形的粮食资源,比较广泛地包括耕地、加工的设施、仓储的设施,还有物流、农业科技、贸易路线,从而使中国在全球的粮食体系之中占据相对有利的位置。所以比较流行的说法是实行全产业链的模式,而不仅仅是针对投资海外耕地。以前看的是投资直接的农业生产,但现在强调的是看到粮食从海外进口到中国的完整供应链,我们要投资供应链上所有的环节,当然包括物流、科技,甚至是金融研发等一些环节。控制是对全产业链进行一种模式的控制。
2017年6月在北京的中美农业贸易谈判
以上是中国全球粮食战略的三方面基本内容。在书中,我把中国全球粮食战略分为六个主要的部分。
第二个是加强粮食以及食品供应的基础设施建设,当然这些基础设施有的是有形的,有的是无形的。无形的比如说贸易网络、生产的供应链,有形的基础设施包括港口、仓库、加工、物流的运输,整个这套都是基础设施建设,这是现在中国全球粮食战略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第三是研发、购买与控制现代农业科技。中国看到国际粮商或国际大型农业公司、农业企业对农业科技的控制,认识到科学技术在控制农业资源方面的重要作用。比如以前的孟山都,后来被拜耳收购了,实际上它控制了非常多种子方面的专利,还有农药方面的专利。中国也注意到了这一点。中国石化在兼并先正达的时候,出了非常多的钱,主要看重它的技术资源,包括转基因技术,包括其他的化肥供应技术,所以这也是中国全球粮食战略的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中国化工集团收购先正达后,于2020年6月成立
第四是鼓励海外农业投资,鼓励中国的农业企业走出去,包括大、中、小的农业企业,鼓励海外农业投资。
第五是参与并影响全球的粮食体系的治理,比如说最近刚开的APEC会议,中国也提出了保证全球的能源和粮食安全这个重要议题。但是中国在参与治理上目前还是只是提出问题,没有特别系统的行动方案。
最后一个是,将国内的粮食生产维持在一个比较高的水平之上。
1、中国粮食进口多元化措施
首先就谈到中国粮食进口的多元化措施。当莱斯特·布朗提出谁来养活中国的时候,他假设中国能够从全球直接进口粮食,但是我们知道实际上不是这样的——不是想要去进口粮食,就可以进口,或者说是有钱就能进口的,实际上它是和整个全球市场的转型有关系。90年代以来出现了两个对中国进口粮食有利的条件。
第一个条件是全球食品贸易自由化。1994年,世界贸易组织签订《农业协议》(AgreementonAgriculture),大幅度降低粮食贸易的关税,这样中国在进口粮食的时候是相对容易的。当然在90年代,中国进口还比较少,这个效果一直到2004年之后慢慢显示出来。第二个是新兴农业国家(NewAgriculturalCountries)的兴起,这是哈里特·弗里德曼(HarrietFriedman)提出的概念。在70年代的时候,粮食的出口基本上是由西欧和美国垄断的。美国在大豆的出口上是占百分之五、六十,在小麦上占百分之七八十,处于绝对的垄断和支配地位。但是80年代以后,由于新兴农业国家的兴起,美国的比例下降得非常快,已经下降到30%-40%水平,这是非常剧烈的变化。那其中的原因之一就是新兴农业国家的兴起,包括南美的一些国家,比较典型的有巴西和阿根廷,亚洲也有一些国家,包括越南、泰国、印度尼西亚。
当然这些国家不仅仅出口粮食农产品,比如印度尼西亚是棕榈油的最大的出口国之一。另外我们吃的很多水果,比如橙类水果和苹果,都是来自于南非的。欧洲属于北方发达国家,也受到新兴农业国家的冲击。所以全球粮食出口的市场结构已经发生了改变,中国有可能、也有条件从更多的国家来进口粮食,这是第一个变化。
第二个变化是全球不只是新兴农业国家,全球其他地区和国家的出口也开始增加,出现新兴出口国家。同时,在粮食方面不仅是以前的北方出口、南方进口,现在南南之间的贸易也开始增长,这样一来让中国也有条件从这些国家进口。
2000-2020年中国粮食进口中北方国家比重变化
虽然中国大力推行粮食进口多元化的策略,但中国还是会继续从北方的发达国家包括美国、欧盟、澳大利亚、新西兰进口粮食,因为他们是最主要的粮食出口国。图中蓝色的柱子是中国的总进口额,灰色柱子是从北方国家进口的食物价值量。从中可以看到,虽然灰色的柱子也在增长,意味着中国从美国、从欧盟、从澳大利亚进口更多的粮食,但是它的比例是下降的。2000年占的比例非常高,达到了61%,当然2000年中国进口总量也不多。后来在慢慢的下降,到2020年的时候只占32.3%。也就是说中国三分之二以上的粮食进口或者食物进口,来自于非北方国家,即不来自于美国、加拿大、欧盟、澳大利亚、新西兰,而是从其他的国家,特别是南美、亚洲这些国家进口。
2018年中国主要食物的自给率
从2018年主要食物的自给率中可以看到,中国的国内生产能力是非常强大的,除了少数食物外,主要食物的自给率都是非常高的。图表中第一个是糖类,第二个是坚果类,第三个是植物油,第四个是所有的蔬菜,下面是所有的水果和肉类。
可以看到,糖类达到了90%的自给率,坚果达到了97%,植物油是比较低的,只有74%。蔬菜方面,中国种的蔬菜非常多,出口大于进口。水果基本上保持平衡,以前中国水果出口比进口多,现在因为进口越来越多,所以中国保持了平衡。肉类方面,中国生产的肉类非常多,自给率达到97%。但是因为很多大豆是用于饲料,需要大量的进口大豆。假如把这部分大豆计算进来,自给率大概63%。后面的类别有一些直接进口,比如说牛肉、禽类。牛肉自给率比较低,只有83%,图表后面的类别都比较高。所以中国在国内生产各种食物的能力是比较强的,总体来说除了几项比较重要的食物之外,自给率还是可以的。
所以我们来对中国粮食进口进行一下总结。
第二,粮食贸易的自由化,包括世界贸易组织的农业协定以及众多双边自由贸易协定,使中国可以从全球的市场上进口粮食。
第五,中国进口的增加与多元化增加了全球南部中低收入国家农业出口,扭转了这些国家出口比重下降的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北方发达国家在全球粮食市场的地位,改变了全球粮食体系的格局。中国在进口上的多元化给南方国家粮食或者农产品的出口提供了一些机遇,但是南方国家的低收入群体是否能够从中获益,不能仅仅看出口这一项指标,还要看他们能不能够在出口过程中参与分配,比如考察他们有没有占有土地,有没有参与加工、贸易的过程。
2、中国的海外农业投资
以上是对中国粮食进口的小结,下面来看一下中国的海外农业投资。这是一个非常具有争议性的话题。
1999年中国开始实行“走出去”战略,2006年提出“农业走出去”战略(AgricultureGoingOut)。2006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年份,当时在北京召开的中非北京峰会提出加强农业方面的合作。而2006年以后,2007年、2008年马上出现粮食危机,这刚好和中国提出“农业走出去”战略是发生在同一节点,所以海外报道有时会把中国看成海外的农地掠夺者(landgrabber),宣称中国在海外实行新殖民主义。
实际上中国对海外的农地投资是非常有限的,投资重点不在于土地。特别是近10年来,中国的投资重点转向全产业链,包括物流、加工、仓储、金融与研发,目的是增加对产品供应链的掌控。然而在当时,中国受到了很多的指责,这些指责当然有地缘政治上的因素,但是国内一些媒体的发言也起到一些“推波助澜”的作用:当时去海外种地成了一种口号,很多企业宣称它们在海外能拿到很多地,当然这些并没有签订什么实质上协议,这些企业实际的目的是想在国内获得一些贷款,或者获得国家政策上的支持。然而,国内媒体类似的言论却给海外报道落下了口实。所以我们在分析话语上的不利情境时,可以看出国外和国内两方面因素都产生了影响。
中国海外农业投资规模到底有多少?2019年,中国海外农业投资存量为197亿美元,流量为24亿美元。农业投资在中国海外投资流量与存量的占比非常低,分别只有1.8%和0.9%。不过,中国在海外农业公司并购上的投资还是比较多的,达690亿美元。
2003-2019年中国海外农业投资和矿业投资规模
中国海外农业投资中炒作的比较厉害的是中国对非洲的投资——所谓“中国在非洲拿地”。然而,实际上中国对非洲的投资是非常少的。中国的海外农业投资主要在亚洲与欧洲,只有很少一部分在非洲。2018年的时候,有38.3%的投资量在亚洲,非洲只占6.2%。虽然中国在非洲的投资吸引了很多海外媒体的注意,但实际上的投资量是非常有限的。
下面我们看一下在中国海外农业投资中排前10名国家,非常有意思,很多可能会颠覆大家对投资的认知和想象:第一名是瑞士,一个非常小的国家;第二名是澳大利亚,这个容易理解一些;第三是印尼;第四是老挝;后面依次是以色列、新西兰、俄国、法国、巴西、缅甸。其中瑞士占第一,是因为中国在2013年和瑞士签订了自由贸易协定。对瑞士的投资主要集中在肉类和奶产品方面,和农地投资一点关系都没有。中国和澳大利亚是在2015年的时候签订了自由贸易协定,但是澳大利亚马上就出现了反华的趋势,所以中国在澳大利亚的投资举步不前,最近几年基本上没有新的投资。后面的国家中有一些是中国的周边国家,另外一些国家所占份额就很少了,这实际上也说明中国在海外的农业投资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少的。
接下来我们探讨,中国在海外耕地的投资是否证明中国是一个海外土地的掠夺者?我基于最大的土地投资数据库LandMatrix进行了分析。在分析中我排除了“对林地的投资”,因为对林地的投资很多时候只是获得一种管理权,和直接的土地投资是非常不一样的。因此,我只将对农地或者耕地的投资包括在内。数据显示,从2001年到2021年之间,中国对耕地的投资合约共有104个,其中亚洲61个,东欧11个,非洲25个,南美只有7个,北美基本上没有。总投资规模为200万公顷,其中面积最大的投资位于亚洲,为139万公顷,其它地区的投资面积都比较少。比如说,虽然南美具有大量的耕地资源,但中国对其的投资只有十多万公顷,这个量是非常少的。
2001-2021年中国海外耕地投资规模
在亚洲的主要投资国家是我们周边的三个国家:缅甸、老挝、柬埔寨。在东欧的投资主要集中于俄罗斯和白俄罗斯,这是与中国关系相对比较好的,离得比较近的国家。而在非洲的投资则非常少,只占8%,其中投资占比较大的国家是喀麦隆、莫桑比克、马达加斯加,但相对其他地区而言,实际的投资量是很少的。中国在南美的投资则更少,仅占6%,主要集中于委内瑞拉、牙买加和巴西。
通过这些数据可以看出中国并不是主要的海外耕地投资国家。另外,什么是“掠夺土地”(landgrabbing)需要明确界定。“掠夺土地”是包含一定强制性的,而很多统计却将中国和非洲的农业合作性项目纳入“掠夺土地”的范畴。所以,这个概念的界定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学术界有时对此并不是非常严肃,我觉得关于这方面的研究还需要加强。
在中国的海外投资方面,我研究得出以下几个结论。
第一,投资规模比较小,集中在周边国家。如果把柬埔寨、缅甸数据去除之后,发现中国基本上就没有什么土地投资了。
第二,受到当地政策的制约,中国投资往往要比其他国家做出更大的让步。
第三,很多投资并没有落实,仍处于口头协议阶段,而落实的投资中,很多在经营过程中出现了困难与问题。
第四,一些国家对中国的投资出台了很多的限制法案,比如中亚的几个国家、南美的一些国家。
第五,投资海外的农地并不一定能保证粮食安全。即使投资了,那粮食就一定能运回来吗?不一定。比如俄罗斯就规定所有的出口粮食都要通过俄罗斯本国的公司进行,只要当地不让出口,在海外种的粮食不一定能运得回来。这能够说明中国在海外投资受到很多局限,面临着比较有风险的国际环境。
所以从这方面来看,中国从对农地的投资转向全产业链的投资,可能也是一个无奈之举。因为很多时候中国不能够掌控耕地资源,也不能够掌控直接的生产资源,于是只能够投资其他的资源。当然这只是一种看问题的角度,但也能够说明中国需要其他的方式来对海外粮食资源进行利用。
实际上,中国在投资耕地的过程中很多时候并不是投资粮食而是投资经济作物,比如在东南亚的投资中包含比较多的橡胶和棕榈油。很多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过程中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还是要看利润的。
另一个新的转向是将“农业走出去”和“一带一路”战略相结合。到2018年时,一带一路国家占中国海外农业投资的比重将近50%。通过一带一路这个平台,中国希望加强在沿线国家中的农业投资,因为这也算是一种基础设施建设;另外就是在沿线国家建立一些海外农业投资示范园,努力改变中国在海外农业投资的形象,比如吸纳其他国家的农业公司共同参与、和当地的农业生产者形成比较良好的关系。
四
中国的全球粮食战略与其他国家的差异
现在我们谈下一个问题,中国的全球粮食战略与其他国家的战略有什么不一样?在谈到比较的时候,我们便要提到比较重要的几个国家。
第一个国家就是美国。美国在农业、粮食体系方面是全球影响力最大的国家,二战以后,美国在全球粮食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但美国和中国有一个最大的不同,即美国是一个出口国,它很多的策略都是要打开海外市场。所以美国是推行粮食贸易自由化的先锋,他在和其他国家谈判时一般会要求对方降低关税;而且还会要求进口美国粮食的国家降低对本国农业的保护。比如说印度尼西亚,印尼是进口大米的,而美国是出口的,当印度尼西亚不从美国进口大米时美国就会对它进行一定的施压。而中国是粮食进口国,所以它并不要求中国的农产品能够打开对方的市场,在这方面中国可以做出一定的让步。另外中国也希望其他农产品进口国能够发展自己的农业和粮食,这样中国在全球粮食市场上的竞争对手就减少了。所以中国的全球粮食战略和美国是有非常大不同的,也可以看到中美农业之间实际上是一种互补的关系。
20世纪70年代,美国一度占据全球50%的谷物
第二,从刚才可以分析中可以看出,中国对海外的资源控制还是比较弱的,而当时的英帝国通过殖民、进口,对海外粮食资源的控制是非常直接,比较有压制性的,或者说是暴力式的一种控制,中国根本就做不到这一点。我们刚才也谈到,一些很小的国家都可以对中国的投资出台限制措施,比如中亚的一些国家。而在澳大利亚,因为中澳关系的恶化,中国的投资甚至基本完全停止了。所以中国对这些国家的控制不可能与英帝国相类比。
中国所面对的是不确定的国际环境,要在前期和投资国保持良好的外交和经济上的关系,因此中国的投资受国际关系的影响比较大。国际关系好的时候,中国的投资就比较顺利,反之,比如说菲律宾和中国存在南海争端的时候,中国有很大一笔农业投资就被取消了。综上,中国的海外投资面临非常大的不确定性,这也是中国和英国的不同之处。
19世纪中后期英帝国殖民地分布
第三,大家都喜欢把中国大陆、日本、韩国、中国台湾放在一起。一方面因为距离比较近,文化比较相像,人口也比较密集,也都依赖于进口。但实际上中国大陆的策略和它们是不一样的,日本、韩国、中国台湾人口比较少,三个地方的人口加起来只有2亿人,而中国大陆则是14亿人,足足有7倍之多。
2022年俄乌冲突导致多国实施食品出口限制
五
中国的全球粮食战略是否会导致
“谁来养活中国”的问题?
第二,中国致力于建立起自己的全球农业企业,包括中粮,这使得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竞争更加激烈。因为有更多的全球农业公司出现,使得资本持续加剧对各地粮食资源的控制和利用,并推进粮食资源的商品化。这一方面会促进农业生产,另一方面会导致环境问题和其他一些问题,在此不作展开。
中国作为食物的进口国,希望增加全球的粮食供应。一方面,中国有兴趣帮助南方的一些进口国家通过发展农业来减少他们的进口依赖。但与此同时,也会加大对农业资源的开发。长期来看,这会增加全球粮食体系的脆弱性,包括现在的气候变化,这是一个对粮食体系影响非常大的潜在因素。
所以在短期内,中国的全球粮食战略不会导致“谁来养活中国”的问题。“谁来养活中国”的问题,实际上不是关于中国的粮食供应问题,而是中国的进口会对其他国家造成的冲击的问题。在短期来看,中国谷物的进口比较少,这一块的冲击力是非常少的,但是中长期需要我们的持续跟踪和研究。
六
中国的全球粮食战略如何
影响国内的农业发展与乡村振兴?
最后一个问题,那么中国的全球粮食战略如何影响国内的农业发展以及乡村振兴呢?它和国内之间的互动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
首先,中国全球粮食战略主要依赖的力量还是资本力量,包括建立全球的农业公司,比如中粮,还有其他的一些公司,鼓励中国的农业企业走出去,这种策略会增加农业资本在国内发展上的作用。也就是说资本的力量今后在国内的农业发展中会起到越来越多和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个力量会慢慢地做大。
网传收割小麦青苗的视频截图
第五是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应该和中国的全球粮食战略更好地结合起来。我们看看中国的全球粮食战略在进口和投资上具有什么样的分布、什么样的产品、什么样的种类。这样在实行乡村振兴战略的时候,是不是也可以划分为地区?比如说南方的、山区的、平原的、北方的等等。每一个地方有不同的乡村振兴道路,这种道路也应该和中国的全球粮食战略相契合,这样才能够把乡村振兴多样性和路径更好地探索出来。我在研究中国全球粮食战略时会思考国内的农业发展、乡村振兴需要什么样的配套措施相契合。
2000-2020年中国食物的进出口
大家可以在图中看到中国食物的进出口发展趋势,其中红线代表进口,蓝线代表出口。实际上大家可以看到2000年以来中国粮食的出口是在增长的,虽然最近几年出口增长比较缓慢,但还是在增长,将近800亿美元。所以中国应该看它的出口优势在哪,把重点放在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农产品出口上。这样不仅仅是去强调国内的供应、国内的主粮生产,而是把全球和乡村不同地方的不同特点进行结合,这样可能会使得中国乡村振兴的空间会更大。
最后进行一下总结。
第一,中国的全球粮食战略将会对全球的粮食体系产生重要影响。中国成为全球粮食治理的重要力量,会削弱发达国家的支配地位,同时加强中国和其他新兴农业国家的合作。因为中国和这些国家,包括中国和巴西,中国和拉美之间有非常大的互补。中国的全球粮食战略将加强中国和这些国家的合作,在全球粮食体系的治理上发挥作用。
生态社会主义运动主张应对气候危机应该和彻底的
所以,我提出的建议是需要提出全球粮食治理的中国方案,要探索怎么样把国内和国外的粮食体系进行相结合,建设可持续性的、不光是国内也包括国外的全球粮食体系。这个是需要中国的研究者和政策制定者共同思考的一个问题。
最后,也是一个建议,要将全球粮食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结合起来,要分析海内外之间粮食供应、农产品之间互通有无、国内外农业投资的呼应和协调的关系。这样才能够把乡村振兴的潜力更大地发挥出来,使得国内和国外的粮食治理形成一盘棋。
七
互动环节
Q
占少华
第一个问题是一个定义问题。因为中国一直用的是粮食,粮食最直接的翻译是“grain”。但在英文语境中,“grain”不包括大豆,和中文语境的含义并不完全一致。中国粮食安全,很多人把它翻成“grainsecurity”,实际上这是不对的。中国粮食的概念是比较广的,主要是主粮,包括谷物、豆类和薯类。如果你去看《中国粮食安全白皮书》,实际上可以看出《白皮书》不仅仅是讨论主粮问题,也包括其他的食物。所以说中国的粮食这个概念收缩弹性比较大,可大可小。往小了看,你可以把它只看成主粮,而往大了看,粮是我们的主粮,食是食物。
在使用概念时,要先确定你的读者是谁。今天的讲座,我用的粮食安全也主要是符合中国听众的习惯,如果用食物安全,听起来有点拗口,但实际上意思是一样的。而且粮食安全和食物安全两者也不能够完全分开。为什么呢?因为主粮包括玉米、大豆,它实际上是会转化成肉类、奶类、蛋类,彼此是串在一块儿的。
第二个问题,需不需要考虑存储量的问题。当然需要,而且这个粮食的存储是中国比较重要的策略之一,因为生产上会有波动,所以必须要保持一定的存储量。而中国存储了多少,什么时候释放这些存储量,是一个相对保密性的政策,不能让外人知道。但实际上我们也都知道,中国大概存储了一年的粮食产量,假如说中国粮食出现了歉收,中国能够保证在一年之内不成问题。当然是紧平衡的不成问题,不能放开吃。你的观点非常对,存储量是决定供应关系的重要因素,所以我们不能仅仅按照产量来计算供应关系,也要看到存储量。在全世界各个国家中,中国的粮食存储量是最大的,当然代价也是高昂的。如果你研究存储,粮食和仓库都需要不断轮换,因为粮食过了三四年就基本上不能吃或者不好吃了,你就要把这些粮食作为其他用途,所以是一个成本非常高的政策。
中国对海外农业投资的目的是盈利还是粮食安全?
我的分析显示目前阶段主要目的是盈利。因为你可以看出它投资的作物,还有投资的领域,实际上都是盈利性比较大比较高的。直接投资粮食相对是比较少的,75%的海外农业投资不直接投在粮食上,只有约25%是投资在粮食上的。
中国的对外投资和被投资国家的粮食战略有怎样的关系?
这就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比如说中国和巴西之间的关系,就是一个非常值得需要研究的问题。因为中国和巴西之间的农业贸易包括大豆、牛肉,还有玉米等。总体来讲,中国和巴西之间也是非常强的互补关系,但是当然也会出现一些环境上的问题,比如说破坏热带雨林的问题。比如,中国是否需要对巴西在破坏热带雨林上进行一定的调解和协商,我觉得应该是中国和巴西两个国家之间进行好好谈判或讨论的。
我觉得这个话题非常重要。因为中国的海外投资、粮食进口是建立在和被投资国或者和进口国的良好的关系之上的。所以中国在粮食这一块,不仅仅是一个市场关系,还是地缘政治的关系。这一点中国是需要加大力度去探讨的。
大型机械设备可以直达亚马逊森林中心地带,
中国的稻谷、小麦基本口粮多年价格持续低迷,主要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价格低迷反映的是中国生产的成本比较高,尤其是劳动力的成本比较高,在和海外的粮食进行比价时,因为劳动力的投入比较多,所以中国的价格就显得相对较高。价格低不能往上涨,当然也是和中国全球粮食战略是有密切关系的,中国进口粮食就会拉低国内的价格水平。虽然中国会出台一定的价格保护政策,但中国的农民不是和国外的农民比的,而是和进城打工的人比,和做其他工作的人比。所以中国的价格是在国内环境下价格比较低,因为它的附加值和非农的活动附加值相比还是比较低的,这一块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这也反映了中国农业比较弱势,它比不过非农行业。
打破跨国大资本对粮食的垄断,一定要用技术力量或者资本力量去对抗吗?
目前为止,中国的姿态还是参与,还没有达到对抗的程度,唯一可能达到对抗的程度就是在进口方面。在进口方面中国一些大的农业企业还是有一定的优势,因为中国的企业对中国的市场相对来讲还是比国外市场更了解的。但是在全球粮食市场上,中国的粮食企业或跨国农业企业力量还是比较小的,所以对抗的说法还为时过早,中国还处在走出去的阶段,主要的目的还是服务于国内的市场。
其次,技术力量需要好好的分析。中国肯定是迫切需要打破国外资本在技术上的支配地位,所以中国也投入了很多的研发,但我觉得中国需要把技术在某种程度上变成公共产品。虽然中国投资研发了很多农业技术,但是我觉得一些技术可以在农业援助和合作之中向发展中国家进行推广,开放使用对中国是有好处的。
经常看到新闻里说某处的蔬菜或水果滞销或运不出去而烂在地里,是个很大的浪费,同时导致粮食作物面积减少,那么在当前市场经济环境下,国家有可能通过什么样的政策来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呢?
你对于中国化工收购先正达这个事件是怎么看的?
这个问题现在还在讨论之中,有一定的争议。因为一方面价格出得非常高,另外一方面先正达的隐性债务问题没有考虑到。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先正达的技术,包括化肥农药、转基因的技术你用在哪里?当时收购的一个设想是拿来在中国国内使用,比如转基因,也包括农药、化肥。但问题是中国在近几年已经出台了政策,要控制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所以先正达收购过来之后,是要替代国内其他的农药化肥公司,还是要开发新的产品呢?这是一个问题。另外转基因的问题,你是用在中国市场,还是说用在其他的海外市场,把转基因的技术给其他的国家呢?这些都是当时在讨论的时候没有想得特别清楚的问题。
全球石油危机背景下,美国加大了发展生物能源的规模,如果继续大规模开发,生物燃料会不会演变成为2008年的世界粮食危机?
美国是全球最大的生物燃料生产国
资本只看到它的交换价值,大家如果读过《资本论》,会更好地理解“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区别。资本只是看重它的交换价值,这个问题是客观存在的。当资本处于支配力量的地位时,也有可能产生新一轮的粮食危机。我希望中国能够成为一个平衡力量,因为中国特别强调粮食安全,特别强调粮食的使用价值,而不是交换价值。中国在这方面是可以有所作为的,就看中国今后的政策是什么样的。
您是怎么看待当前全球土地掠夺(landgrabbing)活动呢?除了跨国的农业企业,世界银行、国际农业磋商组织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提出来要强化对土地掠夺的治理。想听一听您对这个问题的理解。
第一个观点认为土地掠夺是全球资本主义应对粮食能源和金融危机的一种手段。因为当它出现危机之后,资本就要对土地的资源进行控制,这样就可以降低风险,这是从资本主义动力方面去进行解释。有人指责中国进行土地掠夺活动,但实际上在农业土地投资这一块,欧洲、美国在其他国家的农业土地投资比中国多得多,比如美国在拉美的土地投资就比中国多很多。中国有的时候被挑出来,也是因为中国给一些国家造成了一定的竞争关系。中国有的时候提供更优惠的条件,对一些国家而言是在拆他们的台,他们也利用西方媒体的力量对中国进行一定的攻击。这个观点认为土地掠夺现象增多是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后,克服自身危机的反应。
我给大家举个例子,新加坡是一个没有农地的国家,所以新加坡在海外也进行农地投资。但实际上新加坡的农地投资给粮食安全带来的效果是微乎其微的。最近几年新加坡就出台了一个政策,强调新加坡自己要生产30%的营养供给。新加坡土地掠夺的投资规模比中国还要高一点。新加坡那么小的国家,投资了那么多农地,还没有感觉到粮食安全,还要在新加坡内部发展农业生产、提供30%的营养供给。这就说明投资农地和粮食安全之间没有特别直接的关系。
世界贸易组织对农产品关税有限制吗?如果我们不对美国澳大利亚的小麦进口征收比较高的关税,那么国产小麦成本会不会比进口高很多?
世界贸易组织是有规定的,这是中国入世的承诺之一,即中国的进口有一个配额制度。在那个配额之内,中国只能征收1%的关税,在配额之外,中国可以征收65%的关税,所以中国在大米、小麦这一块还是有一定的保护作用的。可以征收65%关税就意味着你的国内的价格可以比国外价格高65%,所以还是有一定的保护作用的。中国在农业上面并不是完全的开放市场,尤其是主粮这一块,还是比较小心的。所以你看主粮最主要还是国内生产,从海外的倾销量不大,主要是有配额的保护。我的书里面有一个配额和关税的表,大家有兴趣可以找来看一下。
中国从北方国家的进口量在逐步下降,从南方国家的进口量在上升,那么是否有可能绕开ABCD四大粮商来交易?有没有可能会降低这四大粮商在全球贸易中的垄断地位呢?
是可以的。在进口方面,比如大豆,中粮已经占有一个相当的比例,当然中粮还有更大的提升空间。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绕开四大粮商的垄断的地位,但是很多事情有两方面来看。
根据2021年数据,中国、新加坡粮商已跻身
因为中国在海外的影响力还是相对比较薄弱的,有的时候和ABCD进行合作,可能能够进口到更便宜的粮食,自己去采购可能价格还更高一点。所以就看具体的市场是什么样的形式。有时需要合作,因为中粮或者其他的中国农业跨国企业,也需要利用其他公司的网络和信息。
END
「支持乌有之乡!」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