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5年全国卫生健康工作会议在北京隆重召开。此次会议旨在回顾2024年卫生健康工作成就,并对2025年的工作重点进行部署。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在基层医疗卫生工作方面,会议特别强调:以基层为重点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均衡发展。积极谋划推进医疗卫生强基工程,落实国家医学中心和区域医疗中心功能定位,以紧密型医联体为抓手推进县域服务能力整体提升,推进资源薄弱县常态化巡回医疗全覆盖,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提质增效。
近一年来,从全国两会到各级卫健委工作会议,基层医疗建设的话题屡被提及,凸显出其不可忽视的重要性。那么,基层医疗究竟为何占据如此关键的地位呢?根据《2023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1],2023年末,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总数达到1070785个,其中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占比高达94.9%。在服务人次方面,2023年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总诊疗人次达到95.5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贡献了51.8%。这一数据表明,基层医疗机构是广大患者最方便也最容易就医的场所,在提供基本医疗服务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基层是分级诊疗体系的网底,始终是解决群众看病就医问题的重中之重。武汉大学人口与健康研究中心调研显示[2],79.9%选择基层首诊的居民对就诊经历满意或非常满意,主要归因于就诊距离近、费用低、服务态度佳及医保报销便捷。
基层医疗机构输液安全管理现状
不溶性微粒及微生物污染
传统抗生素粉针制剂在配制时,因胶塞穿刺和加药转移易引入大量不溶性微粒及微生物,这些微粒进入人体血液循环后极易出现肺肉芽肿、肺水肿、静脉炎症和过敏反应等[7,8];
■医护职业伤害
传统抗生素粉针制剂配制过程有可能增加具有潜在感染危险的针刺伤发生概率以及致敏性药物吸入风险[9];
■效率及错误风险
传统抗生素粉针制剂配制流程多、耗时长,护理人员工作负担大,难以避免错拿、错配等问题[10];
■成品输液稳定性风险
■应急需求
传统抗生素粉针在自然灾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军事卫勤保障等极端恶劣环境下,难以满足紧急救治的高效需求。
(影视剧《白色巨塔》片段)
据报道,粉液双室袋制剂自20世纪末就已在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医疗机构中普及应用,并成为输液产品升级的重要方向。这类新型输液制剂通过特殊工艺,创新地将药物粉剂与注射用溶剂分装于同一包装袋的两个腔室,两腔室采用密封隔离条分隔。临用时,按压开通密封条将两腔室中的粉液混合并溶解均匀后,即可挂起使用。相比传统的抗生素粉针制剂,具有较为显著的剂型优势。
1.降低风险,保障安全[13,14]
输液安全是医疗工作的重中之重。从开具静脉输液的处方开始,到整个给药流程的各个环节,都潜藏着一些极易忽视的安全风险。即配型粉液双室袋一体化包装的设计,确保了药物始终处于无菌状态,全密闭的配置过程减少了交叉感染及引入外部微粒的可能性,从源头上降低了污染风险。同时,工业预装药粉和溶媒,杜绝了错拿错配及转移损耗,即配即用的特点还解决了如头孢类抗菌药物成品输液因临床环节久置所致稳定性下降的问题,全方位确保了患者的用药安全。另外,整个配制环节无需注射器穿刺、转移操作,避免了锐器伤以及吸入或接触高致敏性药物风险,极大提升医护人员的职业防护水平。
2.简化流程,提高效率[15,16]
3.适应性强,应对紧急情况[17]
立足国家战略需求,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医药工业“十二五”“十三五”规划以及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24年本)》中均提出“鼓励重点开发和应用新型、环保、使用便捷的药用包装材料和容器,重点发展多室袋和具备去除不溶性微粒功能的输液包装”。截至目前,我国已有10余个即配型粉液双室袋制剂产品上市,覆盖了基层医疗机构较为常用的一、二、三代头孢菌素类抗感染药物。值得一提的是,绝大部分粉液双室袋产品均已通过谈判成功纳入了国家医保目录,充分证明了该类制剂的创新性和临床价值已得到广泛认可。另外,头孢西丁、头孢曲松等产品已经中选国家集采/集采接续,使该类产品价格已经从百元迈入十元时代,大大提高了基层医疗机构的临床可及性。即配型粉液双室袋的推广应用,能够全面解决基层医疗输液安全问题,极大提高患者救治效率、节约救治成本、改善患者预后,助力整体基层医疗质量提升,实现医疗服务的均等化和普及化。
结语
医疗科技进步正全面渗透到每个人的生活之中,越来越多的创新药物、设备也被逐渐引入到基层医疗领域未来,我们期待更多科技成果能够转化为基层医疗服务的实际效能,以期实现《“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的“人人享有均质化的危急重症、疑难病症诊疗和专科医疗服务”这一伟大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