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统医疗模式中,“千人一方”的用药模式常常导致治疗效果参差不齐。随着医学科技的进步,个体化用药理念应运而生。近日,安庆市第二人民医院药剂科通过开展药物基因检测和血药浓度监测,实现为患者提供“量身定制”的个体化药学服务,标志着我院在精准医疗领域迈出了重要一步。
所谓个体化用药,就是因人而异、量体裁衣,在充分考虑每个患者的基因类型、生理、病理等综合情况的基础上,制定安全、合理、有效、经济的个性化药物治疗方案。
诊断为相同疾病的一群人,服用相同剂量的同种药物,为何出现不同的效果?药物在进入体内后,经过多种代谢酶、转运体和靶点的共同作用产生效果,其中,影响药物效果的代谢酶、转运体、靶点等有各自的编码基因,遗传因素是影响药物在不同个体中表现出不同药效的重要内在因素。药物吸收入血后,血药浓度会逐渐升高,最低有效浓度是发挥治疗效果的最低浓度,但血药浓度并非越高越好,过高有可能会产生严重毒性反应,最低有效浓度与最低中毒浓度之前的范围称为“安全窗”,对于某些安全窗窄的药物,如地高辛、茶碱、苯妥英钠等,为了保证药物发挥作用,减少不良反应,需要对其进行血药浓度监测。
简单来说,就是采集患者的血液样本,利用多通道荧光定量分析仪对血样进行检测,获得患者的基因分型,通过分析个人的基因特点,评估个体药物的代谢速率、敏感性和安全性,从而指导临床选择适合患者的治疗药物和合理剂量。帮助患者用药疗效最大化,药物不良反应最小化。
血药浓度监测是指药物治疗过程中,观察药物疗效的同时,定时采集血液,测定药物浓度,并基于浓度水平确定给药方案以期达到满意的疗效及避免发生毒副反应。临床常见需要进行血药浓度监测的药物有:
1.需长期甚至终身接受某种药物治疗的患者(如心血管药物、精神病药物、消化道药物等);
2.有过严重药物不良反应史或不良反应家族史的人群;
3.同时接受多种药物治疗的患者;
4.使用某种药物效果不理想,病情控制不稳定的患者;
5.经常接触有毒物质的患者;
1.药物的治疗指数低、毒性大、安全浓度范围窄(如地高辛、伏立康唑);
2.治疗作用与毒性反应难以区分的药物(如地高辛可以治疗室上性心律失常但也可致心律失常);
3.特殊人群(老年人、儿童及肝肾功能不全、妊娠、烧伤患者)
4.需长期用药患者(如抗癫痫药物、抗结核药物);
5.药物相互作用(亚胺培南与丙戊酸合用可能导致丙戊酸血药浓度降低,癫痫症状控制不佳);
6.检查患者是否规律服药,增加患者依从性;
7.怀疑病人药物中毒。
1、血药浓度检测前应按时按量服用药物。
2、血药浓度监测当日需空腹,在早晨第一次服药之前抽血检测。
3、药物基因检测采用EDTA抗凝(紫色管)抽取静脉血2-3mL,无需空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