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有文献从不同角度,围绕农业政策调整、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业增长动能转换等进行了研究,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及政策导向。但是,伴随着数字技术向农业农村领域的扩散,以“数字乡村”建设为依托的数字新动能如何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理论逻辑和现实路径还不够明晰。鉴于此,本文在系统梳理国内外农业高质量发展实践的基础上,试图探讨数字技术驱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机理,进而提出通过“数字乡村”建设助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
二、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现状和痛点
高质量农业是一个包含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的有机整体。其中,产业体系是高质量农业的结构骨架,生产体系是高质量农业的动力支撑,经营体系是高质量农业的运行保障。产业体系和生产体系体现的是生产力的要求,而经营体系体现的是生产关系的要求。本文将从这三个方面来阐述中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现状和痛点。
(一)产业体系
2.产业融合路径不畅与产业衔接方式单一并存,农业产业链效益较低。就目前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现状而言,中国第一产业存在后端延伸不足问题,以向其他产业供给原材料为主,产销之间的链条不健全;农村第二产业两头连接不够紧密,农产品以粗加工和简单加工为主,精深加工能力有限,后端副产物综合加工利用能力和利用程度不足,农产品价值增值较低;农村第三产业发育不足,农村生产生活服务能力不强,产业融合层次低,对乡村文化价值和乡村功能的挖掘不充分,新业态、新模式与农村第一产业、第二产业间的结合不足,农户与企业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不畅。上述问题的存在造成农业产业链片断化、分割化,使得农业价值链长期低端化,加大了农业资源实现优化配置以及产业链实现延伸的难度(姜长云、杜志雄,2017)。
(二)生产体系
2.耕地资源约束趋紧,农业可持续生产面临较大挑战。改革开放以来,农业生产中农药和化肥施用量不断增长,土壤酸化板结问题日益严重,同时随着“离土又离乡”现象的出现,农村地区耕地疏于管理,耕地抛荒现象严重,也导致耕地质量恶化。2016年,全国31个省(区、市)耕地面积20.24亿亩,与2015年底相比,全国农用地面积净减少493.5万亩,其中,耕地面积净减少115.3万亩。全国耕地质量总体不高,优等地、高等地、中等地、低等地面积比例分别为2.90%、26.59%、52.72%、17.79%,不宜开展大规模耕作的坡耕地和陡坡耕地占耕地总面积的26.9%,耕地资源约束进一步趋紧,农业可持续生产面临较大挑战。
(三)经营体系
2.农业经营者整体素质不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质量有待提升。改革开放以来,受城市工业、服务业部门高收入的吸引,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加速向城市转移,以获得更好的生存和发展环境。而回流到农村的农民工,大多是在城市中已失去竞争力的群体,从而形成了农业生产主体以老人、妇女为主的格局(李秀美,2012),农业经营者的整体素质不高。为缓解这一问题,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构建政策体系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意见》等文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类型逐步增加,规模迅速扩大。截至2018年底,中国依法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已达214.8万家,其数量远超家庭农场6倍以上。不过,现实中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功能仍十分薄弱,虚化和异化现象严重。
三、数字技术助推国外农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实践
农业高质量发展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也是推进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在世界范围内,一些发达国家通过实施数字农业,逐步形成了符合本国国情的农业高质量发展模式,对其实践经验进行梳理,能够为中国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借鉴。
(一)利用数字技术助推产业深度融合,实现农业产业体系优化
(二)利用数字技术助推农业生产智能管控,实现农业生产体系重构
(三)利用数字技术助推农业经营决策便捷化,实现农业经营体系高效化
综上所述,数字技术在农业高质量发展进程中的作用逐渐凸显,以数字技术为手段,推动农业产业深度融合、生产智能管控和经营决策便捷化,成为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目前,中国农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变革期,借鉴国外农业高质量发展经验,以“数字乡村”建设为依托,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高质量发展道路,有利于提高中国农业竞争力,促进实现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变。
四、农业高质量发展的二元驱动:市场需求与数字技术
(一)市场需求: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
(二)数字技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
市场需求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动力源”,而真正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还需强有力的数字技术“助推器”。2019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提出以“数字乡村”助推乡村振兴。数字乡村,它并不是简单的一根网线,一个APP,而是要实现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计算机技术、通讯和网络技术、自动化技术等高新技术与传统产业的深度结合,其本质是:以数字技术创新为乡村振兴的核心驱动力,实现乡村生产科学化、治理可视化、生活智能化和消费便捷化,利用“数字乡村”拓宽传统产业的经营边界,加速培育和壮大农村新产业、新模式和新业态。世界发达国家应用数字技术推动农业转型升级的经验表明,农业发展要实现高质量,最终的落脚点一定是科技化、数字化、市场化,因此,以“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为导向的“数字乡村”建设无疑将为农业高质量发展装上“数字引擎”。
“数字乡村”对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推动作用可以总结为以下三点:
2.“数字乡村”促产业共生。在数字时代,任何一个产业都不能独立创造价值,必须与更多的产业、更好的生产管理体系实现共生,在产业联结中找到自己新的成长空间(梅亮等,2014)。农业高质量发展为农产品生产划定了严格的“数量”“质量”和“生态”红线,要求农业生产必须“降本增效”保数量、“舌尖安全”提质量、“绿色有机”促生态,在保证农产品安全的基础上注入个性化、多样化元素,而这种高效益、高标准和高品质的生产目标,离开产业互动、产业融合是不可能实现的。数字乡村通过建立农产品全产业链大数据中心,将农产品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管理体系进行数字化融合,应用人工智能、云计算来快速获取、处理和分析农业信息,为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提供全维度、高精度的决策建议,从而能促进降本增效,提高资源利用率;同时,能推进与市场需求的对接,依托一批科技水平高、加工能力强、配套系统全的优势产业体系进行标准化生产,以数据联通共享实现“生产有记录、信息可查询、流向可跟踪、质量可追溯、产品可召回、责任可追究”的产业共生。
(三)“数字乡村”建设与农业高质量发展互促共进
如图1所示,在市场需求和数字技术二元驱动力的作用下,农业得以实现高质量发展。具体来说,在开展农业生产实践之前,找准产业是关键。依据农产品市场需求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结合当地资源禀赋特征,精准定位所要发展的农业产业,解决“种什么”的问题;融入数字技术进行专业化数据分析,重点攻克产业发展的瓶颈,解决“怎么种”的问题,打造需求引导生产、供需精准对接的科学化生产模式。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建立追溯管理、风险预警、应急召回联动机制,形成全程追溯、预警提醒、在线答疑、科学经营的发展模式,从源头上解决农业生产投入品安全问题以及病虫害防治问题,从环节上解决农业经营主体生产标准化、经营智慧化问题。在农业产后环节,重点完善“高度开放、覆盖全国、共享共用、通查通识”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台建设;同时,利用数字平台搭建智慧化物流体系,打造线上线下齐销售的加工销售模式,最终实现质量可监控、销售多渠道、服务高品质的农产品供给。
总之,“数字乡村”贯穿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全过程,颠覆了传统农业产业的生产经营与服务体系,能最大程度地发挥数字技术的扩散效应、科学知识的溢出效应和数字技术的普惠效应,精准对接产品供给和市场需求,为农业高质量腾飞插上数字化翅膀。同时,农业高质量发展对数字技术的内在需求,也为“数字乡村”建设指明了方向。
五、“数字乡村”助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思路及路径
(一)发展思路
2.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找准“数字乡村”建设的着力点,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现阶段的农业产业结构已远不能适应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从表面而言是农业产能过剩、市场需求不足,就实际而言,是供给结构无法适应市场需求造成的供需失衡(涂圣伟,2016)。以互联网和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数字乡村”建设,以调结构、转方式、促改革为核心,能优化农业生产和管理过程中的要素投入质量,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新的着力点,推动农业高质高效发展。具体而言,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首先,强化“数字乡村”信息匹配机制建设,实现产销信息有效匹配和农业产品结构优化,降低农产品无效供给损失;其次,强化数字平台的资源集聚和优化机制建设,整合农村闲置资源,创建新产业和新业态,促进农村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第三,利用数字技术打造和传播区域优质品牌,促成消费者的品牌消费惯性,利用数字技术增强产销互动,实现食品安全、可追溯,提高消费者对国内农产品的信任程度,倒逼生产者提高产品质量;第四,利用数字技术为农业经营人才赋能,为农业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经营环境,实现知识经济与数字技术相互交融,以决策科学化引导农业高质量发展。
3.围绕农业产业兴旺强化数字支持系统建设,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目前,农业的主要构成为传统的种植业和养殖业,还包含乡村手工业、服务业和乡村文化产业。实现产业兴旺的主要途径是产业链延伸、产业融合、农业功能拓展与特色产业发展(崔彩周,2018)。具体而言,围绕农业产业兴旺强化数字支持系统建设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首先,针对传统产业链延伸脱节较为严重、产业发展无序扩张等问题,强化益农数字平台建设,实现以需定产,节省农业发展的交易成本和生产成本,盘活产业链条上各利益主体,激发产业链延伸动力;其次,针对农业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农业产业衍生新业态和新模式、实现产业发展动能转换的现实需求,强化信息技术本身的功能开发,提升其对整合乡村各类资源的支撑能力,促进产业融合发展方式的多样化;最后,针对农业领域的食品安全问题,强化以信息技术为主的农业物联网工程建设,以精确数字技术指导生产、流通、消费过程,做到全过程可追溯。
(二)实现路径
1.利用“数字乡村”战略激发农业发展潜力,促进农业产业体系高质量发展。数字技术可以推进传统农业实现升级换代,延伸农业产业链条,从而促进农业产业体系高质量发展。其实现路径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深挖“数字乡村”的促农效能,利用数字技术与传统农业产业的深度融合,打造农业新产业和新业态,为农业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二是充分利用“数字乡村”的信息匹配机制,提升农业产业体系的模块化程度,实现农产品产销环节间的通畅联系和快速响应,保障农业全产业链交叉融合,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农产品流通速度;三是利用数字技术形成集市场调研、技术研发、产品销售等环节于一体的综合信息交流平台,通过供产销联合协作服务有效监管农产品品质,保障产业链多环节安全,助推农业高质量发展。
2.利用“数字乡村”战略强化农业科技创新,促进农业生产体系高质量发展。依托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进行数字赋能,加快农业信息技术研发和农业技术推广,推动农业发展动能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从而促进农业生产体系高质量发展。其实现路径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利用“数字乡村”战略快速响应农业科技需求,助推开发性和基础性研究,建立科学的成果鉴定方法,保障科技成果的先进性、科学性和实用性,通过完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链,调动广大科技研发人员和科技推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苑鹏等,2008);二是利用信息技术构建农业科技成果的展示、交易和推广平台,搭建科技成果供需纽带,推动科技成果与农业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与应用,提升农业生产的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与绿色化;三是利用数字技术挖掘乡村特色资源,拓宽农业多重功能,提升农业的生态价值、休闲价值和文化价值,促进农业发展模式多元化;四是利用“数字乡村”平台推进和谐互联网乡村建设,通过信息化和智能化实现区域连片监管,维护乡村社会秩序,保障农业生产有序进行,助推农业高质量发展。
4.利用“数字乡村”战略优化政策评估机制,推动涉农政策精准落地。利用数字技术建立健全农业政策评估机制,动态优化调整现行农业政策,为农业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其实现路径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利用“数字乡村”平台,对现有农业政策进行评估,找准地区农业政策实施的薄弱点和改进方向,提升政策组合的联动效应;二是利用数字技术强化对农业项目资金的监管,提高财政支农资金使用的精准性、实效性和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