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2016.08.19
自改革开放以来,农业可算是走过了风雨兼程的三十年,近几年全国各地的生态与休闲农场的建设如雨后春笋,有许多生态与休闲农场经营者,在农场的管理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古人言,隔行如隔山,表面看是缺人才、缺游客,实际上是缺农业的专业人才和培养机制。
以下是生态与休闲农场经营的十大痛点。你被中了几点?
1、表面缺人才,实际缺机制
员工该如何保持良好的心态?跟他们谈理想谈抱负,还不如去工厂上班,可以报销回家过年车旅费来得实际,在抱怨员工不好找的同时,要改变留住人管理方式,给员工一个学习的机会?人才激励机制就是要把员工培养成场长、客服精英、农庄骨干。
2、表面缺效益,实际缺创新
要考虑的问题是如何管理你的农庄,如何提升三农服务,对接好三农政策,去创造政治效益和社会效益,带动周边农户,而不是天天去抱怨农业投资难回收慢,农业是要有科技创新与团队合作才能发展壮大。
3、表面缺生意,实际缺思路
同样是一个项目,别人就能立马见效创收,为什么自己却只能干看着别人做农业赚钱?品种难选?产品不够好?市场竞争力太大?其实都不是,你需要的是改变项目的格局,打破传统农业的营销模式,创造更为广阔的利润空间,做生态农养系列项目。
4、表面缺市场,实际缺策划
别动不动就想用商业化去经营农业,该做租赁流转的土地没有必要花钱去买断土地的使用权,这样做,不但压死了资金,还会拖累到农场的经营与管理。
5、表面缺利润,实际缺生态
相信很多农场都缺生态,就是转不过湾来。商业模式开发农场,四处可见钢筋水泥的建筑结构,要想做生态农业,就得回归大自然,让客人可以体验城里没有的和现在市场与教育找不到的生态课题,赢得客户口碑的同时还将为农场带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6、表面缺品牌,实际缺规范
7、表面缺技术,实际缺交流
8、表面缺政策,实际缺项目
9、表面缺管理,实际缺信息
10、表面缺资金,实际缺文化
农业文化“根在农村、源自农民”,农业文化是指农业生产实践活动所创造出来的与农业有关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内容可分为农业科技、农业思想、农业制度与法令、农事节日习俗、饮食文化等。其发展可分为原始农业文化、传统农业文化和现代农业文化三个阶段。
在中国农业文化发展的前两个时期,即原始农业文化和传统农业文化时期,可统称为农耕文化时期,或古代农业文化时期。
在中国文化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农业文化是基础,因为它是以满足人们最基本的生存需要(衣、食、住、行)为目的的,它决定着民族的生存方式,塑造着民族文化的自身。中国是世界农业的发源地之一。
现代农业的竞争将是农业文化的竞争,不懂农业文化的知识、没有农业文化的支撑、没有农业文化的内函、没有农业文化建设思维,要想赢得现代农业的竞争,会显得分外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