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文斌认为,这既与智慧农业本身的数据资源、模型算法和硬件装备发展有关,也与我国小农经营模式、投入产出比较低等有关。未来在加强数字化生产力发展的同时,也亟需从生产关系入手,构建智慧农业发展的数字生态,找到高收益的产业化和商业化模式。
吴文斌是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副所长,长期从事农业土地资源遥感和数字农业等研究。多年来,他和团队在国内国外多地进行调研与实地考察,探索智慧农业落地的解决方案。在此次专访中,他对中国智慧农业发展的特点、存在的不足及重点任务进行了重点解答。
政策支持与商业蓝海
近年来,智慧农业已经成为中国农业发展的新亮点,中国的一些科技巨头公司也正在利用先进的数字技术和完整的商业模式,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解决劳动力短缺、跟踪农产品质量安全。
吴文斌还提到,企业的介入对于智慧农业的发展非常重要。“企业对市场是最敏锐的,企业能够构建一些很好的市场模式,例如阿里养猪、腾讯养鹅、京东养鸡、百度和小米做农机。这都意味着数字农业未来是非常大的一片蓝海。”
作为知识和技术密集型的领域,智慧农业发展过程中多学科交叉和集成的科技供给也是支撑其发展的重要元素。
完善生产关系,解决投入产出比问题
吴文斌及其团队对中国各地及其他国家的很多智慧农业发展模式进行了调研分析。他发现,经过几年的投入与发展,中国在智慧农业技术水平上进步较快,如大数据计算能力和人工智能等方面。“与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单纯从技术上来说,我们不比他们差,甚至在有一些方面还比他们做得更好。”吴文斌说。
但值得注意的是,当前我国智慧农业的发展仍存在着认识偏差、数据资源少、投入产出比低、生产关系不匹配等多方面问题。
另一方面,数据是关键生产要素,目前数据资源不足仍是一个关键问题。吴文斌称,数据要么缺失,少数据;要么分散,不汇集;要么陈旧,不及时。这些问题使得现在的很多智慧农业应用更多还是示范展示,与真正落地还存在比较大的差距。
“目前我国智慧农业发展得比较好的区域主要是在东北、西部,这些区域的特点是规模化经营,”吴文斌表示,以大规模和高品质农业为特点的农业模式比较适合发展智慧农业,而小农户由于经营土地少、投入成本较高等原因,农业数字化的发展会受到一定制约。
但他同时认为,随着技术、系统和装备的成本不断降低,尤其是基于手机等移动端的智慧农业模式或将迎来发展机遇。
吴文斌总结道,智慧农业是未来农业发展的形态,其不仅是技术上的升级,实际上是要变更整个农业生产的模式,形成以装备化、数字化为基础,以标准化和智慧化为方向的新农业发展方式。
谈及智慧农业的未来应用,吴文斌表示,数字技术的发展将促进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全链条的数字化、信息化,提高生产经营管理服务效率。“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更凸显了我国推动农业发展数字化转型的正确性,田地监控、喷洒农药、施肥、收割这些服务可以进行线上预定,农业服务会越来越专业化、社会化。”
【69创意农业服务】提供前沿的创意农业资讯与创业创新模式!近20年经验的策划规划团队——是您成功打造创意农业(休闲农业-教育农业-现代农业-新媒体农业)首选的专业服务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