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农产品已经连续丰收多年,但是农民收入增加量却有限,根本原因还是增产不增收问题的存在,最极端的是“菜贱伤农”现象多发,导致不少农户血本无归。破解农产品增产不增收的问题,既是各级政府的责任,也需要咱们农民转变思维、主动求变。
农产品增产不增效的情况很普遍,造成不增效的原因也很多,李老师认为,主要体现在投入成本,市场价格,产品质量等方面,破解这样的痛点,我们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去调整或改进。
一、产生原因
1、家庭经营式的小生产,与农产品市场化销售之间的矛盾
尤其是大宗农产品比如玉米、大豆、棉花等更是融入了全球农产品市场。我国传统的家庭经营是“重生产”而“轻销售”,跟风种植,总是认为我的几亩地的收获不影响市场行情,结果“聚沙成塔”,导致农产品价格出现周期性波动,导致出现了农民收入的波动性。
2、大农业生产与农户经营导致的信息不对称
市场化生产需要对市场进行预测、预判。而农村相对封闭的信息渠道导致群众无法及时获得足够的信息,导致无法根据市场信息来及时调整种植、养殖数量,从而导致了价格和收入的波动。
3、农户凭经验而非科学导致农产品的成本高、效率低
高投入并不一定为获得高收益。生产中过于最求高产量而忽视了对最大效益的追求,超量使用化肥、农药、高蛋白饲料等生产资料,形成了高投入、较高产出(或一般性产量)、高消耗、低效益的生产模式。
二、破解对策
1、向科学要效益,转变生产观念
努力学习科学种养的专业知识,提高科学种养水平。比如实行测土和配方施肥,提高化肥使用效率,降低化肥使用量;多采用杀虫灯等物理防虫措施,减少农药使用量。
左一:著名品牌营销专家李华老师左二:著名咨询专家许元德老师右一:著名咨询专家王海兵老师
2、转变种植模式
农业生产也需要在“供给侧”进行调整。要结合本地实际做好种植、养殖结构调整,向质量要效益。推行特色化产品、高品质化为主的特色化农业,压缩普通品种种植面积,与普通品种进行差异化竞争,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转,才能有效提高效益。
3、参与农业产业化的流通、加工环节
积极参与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的大农业体系,积极创办或加入专业合作社、农业加工运输企业等,实现农业与加工业、流通业的融合发展,延伸农业生产的链条,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来提高农业收入。
4、成本预算的细分
要让产量增加,势必会增加投入成本,比如种子的调整,肥料的投入,人员工资支出等等,可是有些老农,只听到了可以增产多多少少,很少会去考虑成本的增加。
特别是一些隐性的成本,比如包装肥料的增加、运输费用的增加,技术改进的支出等,所以,在我们想到增产的时候,也要对成本预算尽可能的细化,不然会直接影响你的增收。
5、出售价格的定位
农民多是比较淳朴的,在产品定价上多是比较心平的,总是想今年的产量上去了,这个价格可以放松些,所以造成了产品上市时的定价不合理,到最后量是卖出去了,可是收益不多。在这里,希望老农们在定价自己的产品时,要结合投入成本与市场行情来确定价格,避免造成高产不高效。
6、产品质量的加强
产品质量是决定市场出售的根本,会直接影响消费者的购买欲。有些老农在生产过程中,一味的想到增产,忽略了产品的质量管控,到产品上市时定会出现卖难的现象。解决产品的品质唯有严格选种,选肥,把控管理。
想要农产品增加效益,不是只有产量增加这条路可以走。其实,农产品的品种选择,农产品的功能提升,农产品的文化加入等也是可以让农产品增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