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富裕的中国实践民生网

新时代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必须着力破解城乡发展过程中的不平衡不充分难题,通过城市和农村农业现代化的协同推进与城乡深度融合发展,有效解决地区差距、工农行业差距、收入差距等问题,从而形成城乡共荣、工农互促的城乡关系新格局,彻底破除已逐步松动的城乡二元结构并助力农民持续增收。我国各地在促进城乡融合方面进行了诸多探索,如广东省江门市推动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以县域、镇域经济发展为重点,提升小城市周边整体发展能力。通过建设特色小镇,把乡村特色资源在空间上进行集中和集聚,从而实现单向城市化到城乡融合的转变。山东省诸城市突破基层组织建设中“就城市抓城市、就农村抓农村”的传统模式,探索推行城乡党组织联建,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对城乡各类资源要素进行有效配置。有力解决了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社会事业发展不平衡、城乡公共服务发展不平衡和城乡基层组织建设发展不平衡问题。这些地区深入推进城乡融合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城乡空间融合、加速城乡产业融合和畅通城乡要素融合,为其他地区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共同富裕提供了可靠经验。

缩小居民收入差距领域

收入是反映富裕程度最直接的指标,完善收入分配体系、缩小收入差距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基础和保障,是应对和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矛盾的重要一环。当前我国整体的收入差距仍然较大,区域间、城乡间、群体间的收入差距逐步缩小,但是在绝对值上差距仍然较大。浙江近年来收入差距逐步缩小,使得整体的收入差距处于合理区间。2022年,浙江省城乡居民收入比为1.90,比上年缩小0.04,比全国城乡收入比低0.55,已连续10年呈缩小态势,收入分配格局不断优化。收入差距缩小的背后离不开浙江省采取的一系列有力措施。浙江省深入改革创新,聚焦“提低”“扩中”,不断优化财富分配合理调节机制,不断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持续保障低收入群体增收,以“先富”带动“后富”,有效地促进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增加,率先形成橄榄型社会结构。

公共服务优质共享

基本公共服务的整体水平是表现物质富裕的重要变量,体现了社会普遍富裕的程度。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旨在针对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均等、有效性不足、获得感不够等问题,为全体人民生存和发展提供保障。如今我国进入发展新阶段,公共服务发展基础更加坚实,发展条件深刻变化,进一步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基于此,各地区在加快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如河北省巨鹿县围绕农村老年人的医疗养老等保障问题,深度整合全县资源,探索出切合农村现实情况、供需衔接方便、农民负担得起的“医养一体、两院融合”的农村养老新模式,并推出长期护理险作为补充保障,构建起多元化医养结合服务保障网。河北省阜平县针对城乡教育资源不均衡的突出问题,全面深化教育改革,实行全域校长轮岗制,在教师的晋升考核中加入乡村学校任教经历要求,确保了城乡师资力量相对均衡。

精神文明建设领域

生态文明建设领域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因此,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共同富裕现代化征程中的重要内容。共同富裕与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高度的契合性,二者协同推进,生态文明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的物质载体,是实现高质量共同富裕的坚实保障,同时共同富裕的渐进实现才能更好地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各地积极践行生态文明理念,以生态文明建设推进共同富裕实现,探索出了诸多成功经验。例如陕西省平利县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丰富的先天条件与历史文化渊源深厚的比较优势,谋兴茶产业,并发挥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组织、园区的承载示范带动作用,打造特色园区,依靠科技和人才双轮驱动,精细化茶产业深入发展,并不断优化提升社会化服务体系,打造远播“名茶”品牌,并结合茶产业自身特点,促进文旅多产业融合,真正实现了两山理论下“因茶兴业,因茶致富”的双重效益。浙江省安吉县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坚持理念生态化、生态资源化、资源产业化、产业绿色化,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社会治理领域

共同富裕的实现需要不断创新和深化社会治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社会治理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通过动员社会力量、整合社会资源、和谐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驱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建设进程。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国各地区以社会治理改革创新为抓手,健全完善社会治理体系,探索社会治理新经验,为促进共同富裕提供和谐平安的社会环境,如江苏省昆山市吸收“枫桥经验”,开展非诉讼纠纷调解服务工作;广东省新会区创新开展农村积分管理项目;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通过数字赋能构建社区治理服务新模式。这些地区积极探索与共同富裕内涵相匹配的社会治理经验,为促进共同富裕提供了社会治理领域的实践成果、制度成果、理论成果,为其他地区提高社会治理水平,促进共同富裕提供了有益经验。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伟大脱贫攻坚精神研究”(编号:22ZDA091)阶段性成果。)

(作者:张琦,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教授;万君,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宋志杰,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THE END
1.观点教授/研究无论国家的政治、经济体制有何区别,贫富分化的加剧必然引发低收入阶层的不满、阶层之间的矛盾,以及社会治理上的困难。在中国,减小贫富分化、实现共同富裕更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基本要求。改革开放的初衷是“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随后带动和帮助其他地区、其他的人,逐步达到共同富裕”。所以,共同富裕将是https://www.ckgsb.edu.cn/faculty/article/detail/157/6410
2.社会主义经济范文12篇(全文)十四大提出:“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兼顾效率与公平。运用包括市场在内的各种调节手段,既鼓励先进,促进效率,合理拉开收入分配差距,又防止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1993年11月召开的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在《决定》中,对同https://www.99xueshu.com/w/ikeyxhght2ua.html
3.宅基地制度改革推动农村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与成效.pdf宅基地制度改革推动农村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与成效.pdf,宅基地制度改革推动农村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与成效—— 以改革试点区宜城市为例 摘要 当前,我国农村宅基地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总量占比较高,且闲置、低效率使用 数量巨大,有大量的整治和利用空间。作为农民集体所有的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4/1011/7106135031006161.shtm
4.02综述——共同富裕:中国的新征程(含:政策评价分析报告——浙江建设共同市场经济下实现共同富裕,主要依靠财政税收手段进行转移支付和再分配,这也是世界各国的通行做法。有一种观点却认为,转移支付和再分配是对财产权的侵犯,进而推到极端—反对任何再分配。然而只要存在政府就会存在财政和税收,任何财税活动都必然导致再分配,区别仅在于是正向再分配还是反向再分配。所以这种观点的逻辑推论必然是https://www.fjlib.net/zt/fjstsgjcxx/zbzl/lhtk/2022_03/202112/t20211231_469044.htm
5.农村现代化: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由之路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要义是推动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相比于相关研究极为丰富的“农业现代化”,对中共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的“农村现代化”,学术界、理论界的研究尚不成熟。本文探讨了农村现代化的基本内涵、历史逻辑、战略定位、实现途径等关键性问题,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与实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战略安排同步,农村现代http://www.whgbxy.com/kycg/yxlw/1688807660998172674.html
6.必修二《经济与社会》核心考点③以公有制为主体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前提。生产决定分配,不同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不同的分配制度。生产资料公有制决定了社会主义国家必领采取按劳分配制度,体现了人们在生产资料占有上的平等关系,能防止两极分化,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 4.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 (1)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①这是就全国https://zujuan.xkw.com/thematiclist/16pt3612ct10623n289734.html
7.2019年上海市初三政治上册第一次月考重点知识点精编(4)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5)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价值取向):实现共同富裕 (6)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①共同富裕;②公有制为主体。 四、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https://m.ygjj.com/ningde/Home/DetailArticle?articleId=454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