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融合视域下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的路径

作者:包晓斌(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

近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对做好“三农”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坚持城乡融合发展,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想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需要多措并举,构建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全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要在稳住经营收入和工资性收入增长趋势的基础上,完善农民财产性收入增加的市场,保障农民转移性收入,切实帮助农民获得多元、稳定的收入途径。

提升农民就业创业能力,促进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

在这个过程中,各地党委政府对农民就业创业的扶持和保障也很重要。一是开展劳务输出对接,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平稳有序外出务工,促进农民工与城镇就业人员同工同酬。二是实施《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注重农民工权益保护,提高农民内生发展动力。三是引导工商资本下乡,培育新型主体,完善返乡农民创业政策体系,鼓励返乡创业人员参加电子商务就业技能培训。四是加大对高校毕业生、退伍军人、乡贤等不同群体的创业扶持,加大创业担保贷款、税费减免、社保补贴和激励奖补等政策扶持力度。

深化农村制度改革和创新,促进农民财产性收入增长

农民财产性收入在农民收入中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目前,我国农村新型集体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弱,这就要求在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基础上,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三权”分置政策,引导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推动农村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同时,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确保集体资产保值增值,使农民利用有形资产转化为经营资本。

另一方面,要激活城市和农村需求市场,实现城乡供需匹配。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推进家庭经营、集体经营、企业经营和合作经营等农业经营方式创新,促进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加强龙头企业与农户、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的农产品购销合作,提高农村企业发展现代化水平。完善农村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通过契约农业、股份合作等方式,让农民参与产业增值收益分配。农民以土地、资金和劳动力等要素参与经营,获得劳动报酬、租金和股金红利等收益。

推动现代农业发展,促进农民经营性收入增长

在挖掘农村地区的产业发展潜力的同时,也要充分发挥城市对当地农村的带动作用。例如,坚持城乡统筹发展,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以集镇为中心,增强聚集产业功能。通过“公司+村集体+村民”模式,合作开发村域资源。统筹城乡产业布局,将城市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农村地区产业园转移,并帮助农村承接发达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支持当地发展新型劳动密集产业,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依托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社,推动生产、服务、加工和销售“四位一体”融合发展。推进农业与旅游业、文化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农业+”教育、文化、休闲、旅游、康养、科普等融合业态,激活农村闲置住宅、土地、古老建筑等资源,发展民宿、农家乐、采摘园等产业,建立产业融合发展利益联结机制。推进特色产业发展与村庄建设、生态宜居统筹谋划和同步建设,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推广套种、混养和种养结合等模式,推进资源循环利用。

完善惠农富农政策,促进农民转移性收入增长

转移性收入是农民收入的重要补充部分。为化解政策扶持和补贴的力度、范围的局限性等现实困境,需要健全农业补贴制度,开展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实行良种和农机具购置补贴,完善农资综合补贴机制。增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助标准。完善农业全产业保险制度,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增加农业保险补贴品种,扩大保险补贴覆盖范围,健全兼顾粮食安全与农民增收双重目标的保险机制,有效规避农民种粮面临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促进乡村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优化农业生态补偿体系,加大耕地保护、高标准农田建设、农村生态保护和修复、农业绿色发展等生态补偿力度,充分发挥生态补偿对鼓励农民推行绿色生产的重要作用。

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加大政府财政支持,支持市场化的土地托管等社会化服务,挖掘农民种粮的节本增效潜力。强化城乡产业的技术交流、项目合作和定点帮扶,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推动自然资源资产化,以农业绿色发展为导向,调整农业支持政策补贴结构,完善重要农产品生产者补贴制度。支持农户以生产要素入股农民合作社,引导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企业,增加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各级政府应加大专项资金、技术等多方面支持力度,带动更多社会资本下乡,鼓励社会资本投入现代种植业和养殖业。

THE END
1.观点教授/研究无论国家的政治、经济体制有何区别,贫富分化的加剧必然引发低收入阶层的不满、阶层之间的矛盾,以及社会治理上的困难。在中国,减小贫富分化、实现共同富裕更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基本要求。改革开放的初衷是“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随后带动和帮助其他地区、其他的人,逐步达到共同富裕”。所以,共同富裕将是https://www.ckgsb.edu.cn/faculty/article/detail/157/6410
2.社会主义经济范文12篇(全文)十四大提出:“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兼顾效率与公平。运用包括市场在内的各种调节手段,既鼓励先进,促进效率,合理拉开收入分配差距,又防止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1993年11月召开的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在《决定》中,对同https://www.99xueshu.com/w/ikeyxhght2ua.html
3.宅基地制度改革推动农村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与成效.pdf宅基地制度改革推动农村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与成效.pdf,宅基地制度改革推动农村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与成效—— 以改革试点区宜城市为例 摘要 当前,我国农村宅基地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总量占比较高,且闲置、低效率使用 数量巨大,有大量的整治和利用空间。作为农民集体所有的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4/1011/7106135031006161.shtm
4.02综述——共同富裕:中国的新征程(含:政策评价分析报告——浙江建设共同市场经济下实现共同富裕,主要依靠财政税收手段进行转移支付和再分配,这也是世界各国的通行做法。有一种观点却认为,转移支付和再分配是对财产权的侵犯,进而推到极端—反对任何再分配。然而只要存在政府就会存在财政和税收,任何财税活动都必然导致再分配,区别仅在于是正向再分配还是反向再分配。所以这种观点的逻辑推论必然是https://www.fjlib.net/zt/fjstsgjcxx/zbzl/lhtk/2022_03/202112/t20211231_469044.htm
5.农村现代化: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由之路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要义是推动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相比于相关研究极为丰富的“农业现代化”,对中共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的“农村现代化”,学术界、理论界的研究尚不成熟。本文探讨了农村现代化的基本内涵、历史逻辑、战略定位、实现途径等关键性问题,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与实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战略安排同步,农村现代http://www.whgbxy.com/kycg/yxlw/1688807660998172674.html
6.必修二《经济与社会》核心考点③以公有制为主体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前提。生产决定分配,不同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不同的分配制度。生产资料公有制决定了社会主义国家必领采取按劳分配制度,体现了人们在生产资料占有上的平等关系,能防止两极分化,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 4.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 (1)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①这是就全国https://zujuan.xkw.com/thematiclist/16pt3612ct10623n289734.html
7.2019年上海市初三政治上册第一次月考重点知识点精编(4)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5)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价值取向):实现共同富裕 (6)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①共同富裕;②公有制为主体。 四、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https://m.ygjj.com/ningde/Home/DetailArticle?articleId=454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