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种业“第一展”年度盛会再启动!以第五届水产种业博览会暨第二届广东(国际)现代化海洋牧场产业大会为契机,南方农村报特策划“水产有种”专栏,推出有种的声音、有种的企业、广东种全国养等系列宣传,展示我国水产种业的最新发展成果,促进更多产业研发、生产、应用之间的交流、交易,敬请垂注。
中国是全球渔业大国,全球每养殖5条鱼,就有3条来自中国。中国水产养殖产量连续32年稳居世界第一,养殖水产品约占世界水产品养殖总产量的60%,而国内约80%的水产品来自养殖。
2023年,全国水产品总产量7116.17万吨,同比增长3.64%。其中,养殖产量5809.61万吨,同比增长4.39%;捕捞产量1306.56万吨,同比增长0.47%,养殖产品与捕捞产品的比例为81.6:18.4,如表1、表2所示。海水产品产量3585.32万吨,同比增长3.64%;淡水产品产量3530.85万吨,同比增长3.65%;海水产品与淡水产品的产量比例50.4:49.6。
中国水产品养殖产量的不断提升,离不开水产种业的创新与发展。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开启大规模引种。据不完全统计,从国外引进水产养殖种类超过140种,但成为国内主养的仅十余种。近年来,罗氏沼虾、罗非鱼等种源实现完全自给,加州鲈、斑点叉尾鮰等实现大部分自给。目前我国水产养殖用种大部分为国内种,个别引进种需要少量进口,年提供苗种6万亿尾(粒)以上,基本实现“中国鱼主要用中国种”。从全球看,我国在水产种质资源保存、常规方法育种、良种规模化繁育等应用研究和技术推广方面处于领先地位。
中国水产养殖覆盖面积广,全国各地气候以及养殖品种差异大。作为水产养殖大省以及水产苗种生产大省的广东、山东、海南、福建、浙江等沿海地区地经过多年发展,已经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种业优势。
广东:海水、淡水种业多项第一
到今年,广东继续蝉联水产品总产量、水产苗种产量全国第一,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加快步伐,种业企业蓬勃发展。广东水产种业在全国的领军地位,在对虾育种方面得到充分体现。从2010年选育“中科1号”“中兴1号”实现国产对虾新品种零的突破,到最新的“中兴2号”“海景洲1号”,广东一直在此方面保持优势。据《中国渔业统计年鉴》显示,2023年全国对虾苗总产量约1.3万亿尾,广东产量超过5300亿尾,约占全国41%,位列第一。
广东积极推进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深入实施“深蓝种业”工程,全面构建海水种业体系。在业界共同努力下,广东陆续在多种优良海水品种方面取得突破,如高体鰤(章红)、四指马鲅、黄金鲹、蓝圆鲹、大珠母贝等,为打造广东省现代化海洋牧场种业“南繁硅谷”、提升深远海养殖效益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数据显示,到2023年,广东海水鱼苗年产量超过67亿尾,约占全国51%,位居第一。
在海水种业加速发展的同时,广东淡水种业继续领跑全国,在规模、研发、品质等方面保持领先。数据显示,到2023年,广东淡水鱼苗种年产量7700多亿尾,约占全国的52%,继续稳居第一。
广东是经济大省、农业大省,不仅造就出旺盛的水产品需求,还有大量水产品销往全国。在市场强力带动下,经过业界多年不懈努力,广东发展出多个优势种业产业,形成草鱼、加州鲈、生鱼(乌鳢)、鳜鱼、罗非鱼5大优势产业引领、多个名优品种共同繁荣的“5+N”格局。
山东:29年种业攻坚率先完成南美白对虾等全基因组图谱绘制
山东是海洋渔业大省。2023年,全省渔业经济总产值突破4700亿元,水产品产量超过900万吨,刺参苗种占国内市场的60%。当前,山东海参年产量超过10万吨,“胶东刺参”等知名品牌享誉全国,海参产品远销日本、韩国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烟台是渔业大市,盛产海参、鲍鱼、扇贝等多种海珍品,海参产业发展起步早、规模大、体系完备,是全国最大的海参苗种繁育基地和加工集散中心,发展海参和海洋食品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和巨大的潜力。
1995年,山东省在全国率先实施“农业良种工程”,经过28年持之以恒的技术攻关,2023年山东省通过国家审定的水产新品种75个,其中60个诞生于青岛,约占全国1/4。依托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在潍坊建成国内首个南美白对虾联合育种平台,建立严格的家系筛选规程,突破基因组选育关键技术,年产种虾30万对。中国海洋大学建成国际首个水产生物的全基因组选择育种平台,率先育成栉孔扇贝“蓬莱红2号”,高产、抗逆性状显著增强;通过染色体操作技术,选育的长牡蛎“鲁益1号”,打破了国外对四倍体技术的垄断。在国际上率先完成了南美白对虾、多种扇贝等全基因组图谱绘制,为水产种业从杂交选育2.0时代到分子育种3.0时代提供了理论基础。
海南:“三鱼一虾一螺”推进育繁推一体化
海南省委省政府将种业列为“海陆空”三大未来产业之一,举全省之力高标准推进“南繁硅谷”建设,为水产南繁种业发展指引方向、创造良机。当前,海南省正着力构建“三鱼一虾一螺”(罗非鱼、石斑鱼、金鲳鱼、对虾、东风螺)热带种苗产业体系,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开展种业企业扶优行动,探索渔业新品种知识产权保护管理机制,打造文昌市冯家湾现代渔业产业园,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育繁推一体化”种业领军企业。
目前,海南全省已有国家级水产种业阵型企业4家、国家级水产良种场2家、省级良种场26家,全省各类水产苗种场500余家,石斑鱼、罗非鱼、金鲳鱼、对虾、东风螺种苗产量均稳居全国前列,2022年全省水产苗种产量突破2300亿尾,总产值达37亿元,具备较好的产业基础和规模。
福建:大黄鱼基因组育种全面“芯片化”
福建地处我国东南沿海,海区属亚热带海洋,是寒、暖交汇的地方,具有一定养殖开发价值的水生生物有200多种,发展现代水产种业具有独特优势和资源禀赋。多年来,福建省海水育苗已由传统的“两藻四贝”(海带、紫菜、牡蛎、蛤、蛏、蚶)发展到鱼、虾、贝、藻、蟹等120多个品种;淡水育苗由传统的“四大家鱼”(青、草、鲢、鳙)发展到鱼、虾、贝、蟹、蛙、鳖等70多个品种,年繁育鱼、虾、贝、藻等苗种1.9万亿尾(粒)。
2023年福建省海水养殖产量近580万吨,居全国第二位。其中,大黄鱼苗种产值达到2.37亿元,鲍鱼苗种产值超过28亿元,牡蛎苗种产值4.44亿元,海参年产值突破100亿元。目前宁德市有90多家大黄鱼育苗场,年育苗量超过30亿尾,占全国育苗量88%;这几年,宁德依托大黄鱼育种国家重点实验室平台,与厦门大学、富发水产有限公司等单位密切合作,组成联合育种团队,完成“富发1号”新品种选育,并实现了大黄鱼基因组育种全面“芯片化”。贝类年育苗量约1.3万亿粒,占全国育苗量的58%,其中鲍鱼年育苗量占全国育苗量的77%,花蛤苗占全国育苗量的90%以上;海带育苗占全国育苗量的79%。传统养殖品种育苗的突破,也为福建省水产养殖业的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支撑。
浙江:罗氏沼虾“生物育种芯片”新突破良种覆盖率超6成
2022年,浙江省育成的罗氏沼虾、翘嘴鲌、中华鳖品种全国市场占有率达40%以上。水产育种专项协作组全年共建立新品种核心示范基地35个,新创建国家级、省级水产原良种场共6家,指导育种主体入围国家水产种业阵型企业/平台12家,居全国第三。累计繁育优质鱼虾贝藻苗种255.8亿粒(株/只/尾),苗种产值1.1亿元,示范推广面积14.5万亩。
20多年来,浙江省淡水水产研究所从选择育种、杂交育种,再到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全球种质最全、世代最长的罗氏沼虾核心家系就在这样锲而不舍的攻关中逐渐建成。数据显示,目前全国罗氏沼虾养殖面积约60万亩,年产值200亿元,其中70%的虾苗源自浙江省淡水水产研究所培育的种虾。
在育成新品种方面,该所建成了国内首个也是唯一的国家罗氏沼虾育种中心,牵头实施全国罗氏沼虾联合育种工作,实施省水产新品种选育重大科技专项,突破淡水鱼虾BLUP育种、细胞工程育种、基因组辅助育种等技术,构建全国第一款罗氏沼虾“生物育种芯片”。针对罗氏沼虾生长慢、抗逆性差、性早熟等问题,年构建核心育种家系200余个。育成的国家水产新品种罗氏沼虾“南太湖3号”生长速度提高21%、成活率提高5%、饲料系数减少9%。罗氏沼虾“全雄1号”新品系的子代虾苗雄性比率达97.3%,生产速度提高11%,打破了国际技术壁垒。针对翘嘴鲌生长速度慢、肌间刺多等问题,育成翘嘴鲌“全雌1号”、太湖鲂鲌新品种2个。新品种的育成,使湖州成为全国水产良种第一大输出市,罗氏沼虾良种覆盖率超60%,翘嘴鲌良种覆盖率超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