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从濒临灭绝到远销海外创汇过亿,大黄鱼产业经历了什么?
被誉为“国鱼”的大黄鱼(Larimichthyscrocea),曾经是我国主捕鱼之首。上世纪50-60年代,沿海盛行“敲罟渔法”,效率高,成本低,但不分老幼地捕杀,是违背自然规律的有害渔法。“敲罟”于1963年被国务院下令禁止,但70年代机帆船和探鱼仪器等现代捕捞设备的投入极大地提升了捕捞能力。大黄鱼年捕捞量从6、7万吨开始迅速增长,至1974年达到峰值19.72万吨。此后,大黄鱼种群一蹶不振,东海至今难以形成规模渔汛。
面对东海大黄鱼种群濒临枯竭的困境,人们痛定思痛,开始寻求大黄鱼种群保育之法,从海洋捕捞向人工养殖转型。1985年,福建省设立“官井洋大黄鱼繁殖保护区”,开展大黄鱼人工育苗和海区养成技术研究。1993年,科研人员突破了大黄鱼人工养殖关键技术,商品鱼养殖周期从3年缩减至2-1.5年左右,大黄鱼养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2008年,我国大黄鱼年养殖产量首次超过年捕捞量。如今,大黄鱼已经跃升为我国第一海水鱼养殖品种,为国内社会提供稳定的优质蛋白供应的同时,每年出口3万吨左右,创汇超过2亿美元。
02带你了解大黄鱼出生后的命运
大黄鱼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
根据《2021年中国渔业统计年鉴》,大黄鱼苗种产量于2017年达到顶峰,近几年逐步下降,至2020年降到了23.81亿尾。由于野生大黄鱼的稀缺,大黄鱼种苗主要依靠人工培育。对亲鱼进行人工催产、授精、孵化后获得仔鱼,随后转入室内水泥池进行35天左右幼鱼期培育,而后再转移至海区网箱进行鱼种培育。
目前,一些苗种业者存在盲目扩张的短视行为。一方面,过度增加育苗量导致优质亲鱼的储备难以供应规模育苗的要求,存在以次充好、近亲繁殖导致生产的苗种质量差,抗病能力差。另一方面,苗种产量直接影响着成鱼养殖规模,导致盲目追求“量”的恶性竞争,如果无法及时管制,行业将难以可持续地发展下去。
养殖户可采取两种养殖方式,有的选择从4cm左右的苗种开始养殖,也有的选择购买50g规格以上的鱼种来养成大鱼。为了规避成活风险,多数养殖户选择大小鱼均养。商品鱼的养殖模式主要有内湾性普通网箱养殖、抗风浪深水大网箱养殖、围网(围栏)养殖等。其中,普通网箱为最主要的养殖模式,围网及深水网箱具有模拟大黄鱼自然生活环境的优势,主打“仿野生养殖”差异化,以开辟出高端市场。
这些人工繁育的大黄鱼都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呢?目前,大黄鱼育苗产业以福建和浙江两省为主。其中,福建省由于水温和盐度条件更符合大黄鱼生长环境的需求,成为大黄鱼苗种的主产区。在大黄鱼鱼苗交易市场,每年在福鼎的大黄鱼鱼苗交易额达2亿多元,主要销往福建的霞浦、罗源、蕉城以及浙江的温州、台州等养殖地区。而浙江地区由于冬季水温偏低,大黄鱼苗种难以越冬,需要从福建宁德调运苗种来养殖。直到2007年开始,浙江舟山岱衢洋采捕的野生大黄鱼被驯养,诞生出“岱衢族”大黄鱼,并备受高端市场青睐,浙江的育苗产业才得以加速推进。
除了苗种培育,福建省的大黄鱼养殖产量也有绝对优势。在2020年,福建省占全国大黄鱼养殖总产量的80.52%!其中,仅福建省宁德市每年为总产量贡献70%,被誉为“中国大黄鱼之都”。浙江省养殖产量位于全国第二,占12.76%,主要集中于甬台温几个沿海市,并大力发展“仿野生”大黄鱼养殖模式,提高竞争优势。
大黄鱼人工繁育的意义不止于为社会提供稳定的水产品供应,还在保护东海大黄鱼资源上发挥重要作用。每年,福建与浙江省均在沿岸水域增殖放流鱼苗,促进自然海域大黄鱼种群的恢复,大黄鱼回归野生环境完成索饵、洄游和产卵一整个自然生命周期。除了闽-粤东族外,岱衢族也逐渐成为我国大黄鱼增殖放流的品种之一,近年共放流鱼苗1亿多尾,并且成活率能达到10-12%,对海洋渔业资源的恢复作出贡献。
是谁买空了大黄鱼
大黄鱼市场价格主要受养殖规模、季节导致的供需变化等因素影响。春节期间、禁渔期期间以及秋日假期,大黄鱼价格往往大幅上涨,五月左右回落。另外,大黄鱼规格越大单位价格越高,500g以上的成鱼更受欢迎,尤其是在北方市场,价格涨幅最为明显。南方人则更青睐300-400g规格的大黄鱼。
就销售渠道来说,大黄鱼国内市场占了绝对比重,大概有85%产量内销。其中,福建省是自产自销的典范,生产了全国96%的大黄鱼,同时又消费了产量四分之一的大黄鱼,是国内最大的大黄鱼生产和消费市场。
作为我国八大优势出口养殖水产品之一,大黄鱼自1999年起先后销往中国台湾地区、韩国及东南亚等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产品类型主要有冻黄鱼、鲜冷黄鱼和盐腌渍黄鱼。从出口区域分布来看,虽然出口中国香港的量最多,但实际有一大部分是转口韩国的,因此韩国才是我国大黄鱼最大的消费市场。
从出口量波动来看,除2010年由于国家税收总局一系列新的出口退税率政策短暂刺激了大黄鱼出口,近些年大黄鱼的出口量整体呈下降趋势,虽然2018年出口有所回温,但随后在2020年开始受制全球新冠疫情影响,如今海外市场走势低迷。
如何养活“大胃王”
2015年,农业部在《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5—2030年)》提出推广高效安全复合饲料。相比于杂鱼来说,大黄鱼配合饲料用于投喂更加方便、环保。然而,大黄鱼配合饲料产业还在初期发展阶段,品牌质量参差不齐;针对大黄鱼不同生长阶段和生理阶段的营养需求,还未能将饲料产品做出差异化。
大黄鱼的健康杀手是谁
遗憾的是,养殖户目前尚无有效的病害防控手段,缺乏预防用药的意识,普遍事后亡羊补牢,滥用渔药的隐患就此埋下,容易造成环境污染和食品安全问题。此外,多数养殖户盲目追求高产量,超过正常水平的高密度养殖使得病害有逐年加重之势。
03后疫情时代,大黄鱼产业该何去何从?
2020年初至今,在全球新冠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冲击和持续蔓延至下,大黄鱼产业在国内外市场环境中都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
国内电商异军突起,国外贸易新变化
销售渠道的拓宽也要求大黄鱼产业从供应链到产品各个环节转型和升级,应对新的挑战。电商标配服务包含可随时查看的物流信息,这提高了消费者对原产地信息和水产品安全信的溯源知情需求。同时,电商消费对产品品质和多样性提出了更高要求,也更需要适应电商销售和运营的管理体系和专业人才。
向绿色养殖进发
在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大黄鱼的养殖方式也将与时俱进,走向绿色环保之路。为了解决海上养殖污染问题,福建省宁德市在2018年率先开展海上养殖综合整治,支持渔业设施升级改造,逐步推广采用抗风浪性能好、使用寿命长、可回收的新型塑胶渔排。在新型渔业设施的加持下,每亩网箱养殖产量提升了8000多公斤,经济收益增长17.35%!在大黄鱼水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上,宁德市也首当其冲,建设了“一品一码”水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至2020年录入了421家水产品养殖、加工等单位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