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乡土中国研读三个章节,分别是:5、系维着私人的道德6、家族7、男女有别
这本书提出了传统中国“乡土本色”这一观点,分别从社会文化、结构、秩序及社会变迁等方面作了论述分析。下面是这本书的思维导图:
【学习环节指导】
一、圈出概念疏文意
二、思维导图明结构
三、标画警句谈体会
四、联系现实善迁移
【学习过程】
费孝通先生做学问有自己的原则,那就是尽量用大家都看得懂的文字讲清大家想不明白的道理。
书中说:“我知道这些生疏的名词会引起读者的麻烦,但是为了要表明一些在已有社会学词汇里没有确当名词来指称的概念,我不能不写下这些新的标记。”理解概念是阅读的前提。核心概念释义1.维系着私人的道德(维系着私人的道德第9段):从己向外推以构成的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每根绳子被一种道德要素维持着。社会范围是从“己”推出去的,而推的过程里有着各种路线,最基本的是亲属:亲子和同胞,相配的道德要素是孝和悌。向另一路线推是朋友,相配的是忠信。这些道德要素都跟私人有关,甚至包括臣对君的私人间的关系。
3.事业组织(家族第10段):用来形容中国乡土社会的家族或家庭。在生育、政治、经济、宗教等功能上具有绵延性,主轴在父子之间、婆媳之间,夫妇是配轴,这两轴都被事业的需要排斥了普通的感情。
4.生活堡垒(家族第12段):用来形容西洋家庭团体。此类家庭里,夫妇是主轴,共同经营生育事务,两性之间的感情是凝合的力量,家庭是其获取生活安慰的中心;子女是配角,政治、经济、宗教等功能也都不是家庭的分内事。
5.感情定向(《男女有别》第2段):文化所规定的个人感情可以发展的方向。
6.亚普罗式(阿波罗式)的西方文化模式(《男女有别》第6段):认定宇宙的安排有一个完善的秩序,这个秩序超于人力的创造,人不过是去接受它,安于其位,维持它。
7.浮士德式的西方文化模式(《男女有别》第6段):把冲突看成存在的基础,生命是阻碍的克服;没有了阻碍,生命也就失去了意义;他们把前途看成无尽的创造过程,不断地变。
8.了解(《男女有别》第8段):指接受着同一的意义体系。稳定社会关系的力量,不是感情,而是了解。
二、思维导图明结构《维系着私人的道德》在以自己作中心的社会关系网络中建立的道德体系,体现着从己向外推以构成的社会范围的特点。
第六篇《家族》,区别了“家”与“家族”,并具体论述了它们的结构、原则及功能。与西方国家相比,中国的家族主轴是纵的,而夫妻成了配轴。
《家族》:中国很多家族或者氏族,其实是超越了生育功能的,已经承担了很多社会功能。
内容概括第七篇《男女有别》,阐述了中西方两种截然不同的家庭爱情观,探讨了中国传统感情定向的基本问题,用两种文化模式的对比分析了乡土社会男女隔阂的原因。
《男女有别》:缺乏两性间的求同的努力,男女之间存在着鸿沟,乡土社会是个男女有别的社会,也是个安稳的社会。
与前两篇的关系四、五、六、七篇为一组:
差序格局的社会结构模式导致了思想上大家系维着私人的道德,社群上是以家族为单位的事业社群,情感上男女有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