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人物形象分析

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鲁迅人物形象分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华老栓

华老栓是小说的主要出场人物,他和妻子,儿子小栓靠开茶馆过着贫寒的日子。他可说是当时中国旧社会典型的群众形象。

(1)思想愚昧落后

作者通过“买药”的情节,刻画了华老栓的迷信与落后。华老栓的儿子得了痨病,他不去求医服药,却跟随迷信做法,用人血馒头给儿子治病。他把辛劳所得的继续拿出来买“药”,当他一想到能买到人血馒头来治儿子的痨病时,就“觉爽快”,仿佛“得了神通......跨步格外高远”,把全部希望寄托在一个人血馒头上。又如,当他去取“药”时,也正是夏瑜遭处决时,而他根本不想知道被杀害的是什么人!拿着人血馒头,“仿佛抱着一个十世单传的婴儿,别的事情,都以置之度外了。”他更没想到,这馒头上蘸的正是为像他这样的群众而牺牲的烈士的血,而愚蠢地相信这种人血馒头中有“新的生命”,他要将这“新生命,移植到他家里,收获许多幸福。”对刽子手康大叔,他是那么地卑躬屈膝,他完全不理解什么是革命,对革命者的死无动于衷,对敲诈他的骗子,毫无认识,以为是好心,结果上当受骗。他的迷信落后和愚昧无知由此可见。

(2)麻木、不觉悟

在精神上,华老栓世纪端麻木、不觉悟,根本不明白革命的目的。当他买“药”后回到茶馆,还提着大茶壶,“笑嘻嘻的听”康大叔对被杀害的革命者的恶毒咒骂。他不仅对他的话深信不疑,甚至还为自己碰到了好运气,得了“药”而沾沾自喜。他对于一个与他儿子一样的青年革命者的被杀,竟无动于衷,也没有同情,更没有丝毫愤怒。由此可见他精神上的麻木,完全没有民主革命的觉悟。

(3)勤劳、善良

华老栓经营小茶馆,藉以维持一家三口的生活。他每天勤勤恳恳地工作,一家过着贫寒的日子,他拿出来买药的那包洋钱,也是他辛勤劳作,好不容易才有的一笔积蓄。

他在秋天的后半夜摸黑出门,要去买人血馒头,走到离刑场附近的丁字街口时,“吃了一惊”,“倒退几步”不敢前进;后来刽子手拿来了人血馒头,他一见到刽子手的眼光,就感到吃惊,仿佛被刺得“缩小了一半”,当刽子手撮着个鲜红的馒头给他时,他“慌忙摸出洋钱,抖抖的想交给他,却又不敢去接他的东西”,这都表现了他的善良安分。

(小结:他拮据的生活,卑贱的地位,久病的独子,渺茫的前途,确实令人同情。

愚昧麻木,为封建统治者长期奴役的产物,他不敢同命运抗争,逆来顺受,确实令人气愤,所以作者对他既同情又批判。“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2.华小栓

华小栓是华老栓的独子,年纪轻轻就患上痨病,终日躺在床上咳嗽个不停。他是封建旧思想的受害者,在病入膏肓时是多么的无助,听任命运安排。当接过那人血馒头时,他感觉“似乎拿着自己的生命一般,心里说不出的奇怪”,而实际上,他并没有掌握自己的命运,让愚昧与迷信思想操纵着推向悲剧的深渊。

在鲁迅笔下,华小栓不仅是痨病患者,他也代表了当时社会上众多患上思想病症的民众,精神是如此愚昧、落后、无知与无助,人血馒头并不能改变他的命运。小说中,当茶客们在茶馆里谈“药”,对夏瑜的“疯”发出麻木愚昧的笑声时,华小栓也“趁着热闹,拼命咳嗽”。一边是卖木愚昧的笑声,一边是病入膏肓的咳嗽,在鲁迅看起来,华小栓的病和死,正是这种麻木愚昧的社会心理直接促成的,而且这种国民精神上的麻木,是足以导致民族的沦亡的。

3.夏瑜

夏瑜在小说中并未正式出场,是通过刽子手的谈话侧面描写他,可知他因夏三爷的告密而被捕入狱。在狱中,他坚定不屈,继续宣扬革命,结果惨遭毒打,最后更惨遭杀害,连鲜血都被粘在“治病良药”的“人血馒头”上。在小说里,夏瑜这个革命者的英勇形象与愚昧麻木的群众形象形成一个强烈的对比。

(1)英勇不屈的革命志士

在《药》里,鲁迅将夏瑜塑造成一个具有理想和顽强斗志的革命志士,概括了革命者不惜为革命事业、拯救群众牺牲的特点。他被捕入狱后,却仍继续宣传革命理想,“劝牢头造反”,理直气壮地说“这大清天下是我们大家的”,这简直就是在“老虎头上搔痒”;他虽遭到有“一手好拳棒”的红眼睛阿义殴打,可是他却不但没有丝毫的恐惧和胆怯,反而还“可怜”麻木而不觉醒的阿义甘心充当封建王朝的爪牙和殉葬品。此外,在面对敌人的屠刀时,他是那么的义无反顾,英勇无畏地献出自己的青春和热血,表现了他对革命的坚定信念和那忘我的牺牲精神。

《鲁迅人物形象分析》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2)寂寞而孤独的先觉者

夏瑜的悲剧并不止于他的牺牲,而是在于他的革命精神得不到群众的支持,甚至受到完全的否定。他为革命事业英勇牺牲,然而,他的被杀却没有得到群众的理解和同情,愚昧的群众并不知这牺牲为的是谁。他宣传的革命道理,二十多岁的人“感到气愤”,他挨了打,驼背、花白胡子感到高兴。他说阿义可怜,茶客说他疯了。他的被杀,“潮一般”的人在看热闹。在群众眼里,夏瑜只不过是个可憎可恨,不可思议的疯子。从这些事可以看出她是孤独与寂寞的。

他母亲对他的死感到羞愧,华老栓一家也茫然无知,还因为愚昧而享用了革命者的鲜血,茶馆里的闲人对他则抱着敌视态度。因此,夏瑜的血是白流了,他的死不过是让人“鉴赏”了一次的“杀人盛举”,增添了一伙无聊人们的闲谈资料,制造了一味骗人的“药”而已。他与广大民众之间隔着厚厚的墙,作者深刻地描绘了革命先驱者的寂寞与悲哀。

(小结:夏瑜的牺牲,只是给母亲带来了悲哀和羞愧,给华老栓提供了一味假药,给刽子手一份诈骗钱财的资本,给看客们一次鉴赏杀人的盛举,给茶客增添了无聊的谈资。这一惨痛

事实,一方面揭露了统治者对广大人民思想毒害的严重程度,一方面也显出辛亥革命的失败,是革命者脱离群众分不开的。当然夏瑜的死并不时毫无意义的。小说写夏瑜坟顶上“又一圈红白的花”不很整齐,倒也有精神,表明还有人纪念革命烈士,革命者并没有被赶尽杀绝,革命者的火种是扑不灭的,在黑暗中给人予希望。)

4.康大叔

在《药》里,康大叔是个有独立意义的艺术形象,同时在结构上也有重要作用。他是封建统治者的屠刀;杀害夏瑜的刽子手,有时把夏瑜的鲜血当作包治“痨病”的药卖给华老栓的骗子。此外,茶馆里的茶客及华老栓一家也通过他的口知道了夏瑜的事迹。

(1)愚昧、麻木

在当时的封建专制下,“罪行之人”正是许许多多宣扬民主革命的志士,他对处决革命志士已司空见惯,无动于衷。封建思想的'长期毒害,使他变得麻木愚昧,不了解革命的意义,他对处决了革命者夏瑜视若等闲,甚至还感到有些自豪。况且,夏瑜在他眼中只不过是个“不要命”的“小东西”。在茶馆里,他一直恶毒地咒骂夏瑜,而且见到众人都耸起耳朵听,便“格外高兴,横肉块块饱绽,越发大声说”。可见在封建思想长期毒害下,康大叔已成为封建统治者的一把屠刀,屠杀了许多革命志士却毫不觉悟。

(2)凶残、贪婪

当时人们迷信与用“人血馒头”治痨病,这使康大叔多了一条赚钱的门路,用烈士的鲜血去骗取洋钱。小说描写他处决夏瑜后,着一身黑色,眼光像两把刀,一只大手向华老栓摊着,另一只手“撮着一个鲜红的馒头,那红的还是一点一点地往下滴”,口里喝道“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当他看到华老栓迟疑时,便扯下纸罩,裹了馒头,一手抓过洋钱,捏一捏,便转身去了,充分突显出刽子手的凶恶与贪婪的形象。

5.茶客

鲁迅也刻画了一群愚昧麻木的群众形象,反映当时广大的社会底层对革命的态度。

(1)驼背五少爷

他也常盲目地附和他人,毫无主见,当大家认定夏瑜是个疯子时,他也恍然大悟似的,同一夏瑜是发了疯了,才会做出那种“蠢事”。

(2)花白胡子的大爷

他也是茶馆的常客,从他的身上,我们看到当时社会的国民性的愚昧落后。他非常迷信,

同一般市民一样深信热血馒头能医治肺痨病。当他知道小栓吃了人血馒头,便认为是“你家小栓碰到了这样的好运气。这病自然一定全好”。同时,对于革命事业,他无知、仇视;在他眼中,夏瑜的革命行为“简直是发了疯”,他不但不理解,也不同情夏瑜的革命,还认为夏瑜“这种东西”挨管牢阿义的打没什么值得可怜的。

(3)二十多岁的人

他无名无姓,身份不详,只有年龄,这是作者为了突出他是个年轻人,然而这个年轻茶客的思想却和花白胡子、驼背五少爷、康大叔一样,思想麻木、愚昧,对革命事业一样是无知和仇视的。当康大叔说到夏瑜宣传革命遭阿义毒打反而可怜阿义时,他竟现出“气愤摸样”,而且还“恍然大悟”似的肯定夏瑜是“发了疯了”。

无论是驼背五少爷、花白胡子的大爷、二十多岁的青年或者其他不知名的茶客,都是愚昧麻木、不觉悟的民众群像,他们所表现的“国民劣根性”是封建统治者长期对人民群众愚弄和残杀的结果。这一群人实际上已经站到了敌对的立场,来敌视革命者。总之,烈士的血未能唤醒不觉悟的群众,这应是最深刻最沉痛的悲剧。

6.其他

小说还刻画了贪婪的红眼睛阿义,尽量设法从夏瑜身上榨取油水,夏瑜向他宣传革命,反被痛打,最后还把夏瑜的衣服剥下来占为己有,还有贪财害命的告密者夏三爷,谋害亲侄儿以换取二十五两银子。这些人都是封建统治者的爪牙、帮凶,代表了凶暴、残酷的统治阶层,鲁迅通过他们血腥镇-压及杀害革命者夏瑜,揭露了封建统治阶层的残暴和贪婪。

《药》通过在茶馆里出现的人物,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国民劣根性,他们在知识上的愚昧、迷信,以人血馒头治痨病,精神上的麻木、不觉悟,不明白革命者的牺牲为的是谁,而愚昧地享用了革命者的血。小说也反映了先觉者的悲哀,夏瑜的牺牲并未能唤醒群众,反而遭受到侮辱、嘲讽、殴打与杀害。鲁迅显然在揭示当时革命弱点的同时,引导人们去思考怎样才是拯救中国的对症药石一一推动科学与民主的思想的启蒙运动。

鲁迅在小说中以“为人生、为人性”的主旨,重点是将矛头直指封建专制和封建文化,揭露了其“吃人”的本质。并且大多都是愚昧麻木和奴性十足。他们之中最多的是孩子、女人、老人和青年。来自不同的年龄阶段,有着深刻的人性探究价值。仁慈、善良和同情是人性最珍贵之处,应让学生从这几处分析小说中除了祥林嫂之外的人物,从他们身上去找祥林嫂的悲剧根源。

作者在重笔浓抹祥林嫂的三次肖像的同时,还作了匠心独运的构思,那就是祥林嫂的每一次悲剧的发生都是在春天。

首先看她最初的身份——童养媳。她有一个比自己小十岁的丈夫。正值青春少年的她,在婆婆家里做牛做马,把自己的青春支付在无穷无尽的劳作中,封建夫权夺取了她一生中的春天。

再看她第一次丧失,也是在春天。

如果一直做童养媳,生活再苦再累,总有小丈夫长大的一天,丈夫成人后总会给祥林嫂一些依靠,不幸的是在婆家失去青春自由的祥林嫂,又在春天里失去了丈夫。在当时的中国的农村,女人失去丈夫就意味着更要听从婆婆的呵斥,要谨遵着"从一而终"的信条,所以在这个春天,祥林嫂失去的不仅仅是比她小十岁的丈夫,更是她做一般妇女的权利。如果说有小丈夫的祥林嫂是婆婆家的媳妇兼佣人,那么春天里失去丈夫的祥林嫂则成了婆婆家里纯粹不用付钱没有人身自由的奴隶——随人使用随人买卖。为了躲避婆婆难堪的虐待,而逃到鲁家做了一个冬天短工的祥林嫂,在有了短暂自由之后的新春时节,又被婆家人五花大绑而去。婆婆为榨取祥林嫂最后的一点价值,用卖她到贺家坳的钱给小叔子说亲,让另一个"祥林嫂"来到婆家。

其三,再看祥林嫂一生中的又一次打击。在春天里再度丧夫且失子

嫁到贺家坳之后,尽管祥林嫂没有逃脱被卖的命运,但是她却有了一个有力气、会干活的丈夫,有了个白胖的儿子,日子可以说舒心了不少,但是"天有不测风云",可怜的祥林嫂再次在春天里被抛入不幸的深渊。壮如牛的丈夫因伤寒而死,在"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三纲五常"的封建社会里,女人寡而再嫁,本来就要无辜地背上不贞的罪名,再加上一寡再寡更无辜地要让满脑子封建迷信思想的人们加上"不祥"的罪名。没有了丈夫,祥林嫂还可以有做母亲的权利,但是祥林嫂的不幸仍在春天里延续,狼叼走了儿子,也叼走了祥林嫂所有的希望和生命力,甚至封建族权这条豺狼还叼走了祥林嫂夫妻二人苦心经营的家——大伯把她赶出了家门。

最后再看祥林嫂在新春的祝福中倒毙。

一寡再寡,失去青春的祥林嫂,在给鲁家付出青春血汗之后,被鲁四老爷借助于封建的政权逐出了家门。流落街头的祥林嫂由于受到封建神权的毒害,在新春到来之时,又惶惶恐恐,瑟瑟缩缩地承受鬼神思想的折磨。春天本是让人充满希望的季节,鲁镇的人们在祝福的声声祈祷中盼望着幸福降临。然而无依无靠、走投无路的祥林嫂却在连绵不断的爆竹声中,带着被分尸的惊惧寂然逝去,为自己凄惨悲凉的命运划上了句号。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祥林嫂的悲剧一而再、再而三地在春天里发生,作者这一匠心的构思,真正用意不外乎有两点:一、让读者更深刻地把握祥林嫂的悲剧性;二、让读者明白在封建四权的统治下,像祥林嫂这样的旧中国农村的劳动妇女生命中没有"春天"可言的,封建四权就像一张无形的大网,网罗着祥林嫂这样的女子生命中的一个个春天,直到吞噬她们的灵魂。

可以说祥林嫂就是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蛊惑之下的牺牲品。在鲁镇,她是以劳动工具的身份出现的。她希望以自己全部诚实的劳动来换取起码的生活。此外,她对生活没有什么所谓的非分要求。她出身卑微,她没有姓名,也没有人去关心她的姓氏。她从来没有怀疑过她自己为什么满足这种奴隶式的生活,她只想维持这种奴隶式的生活。在等级观念森严的封建社会里,妇女的社会地位是最低的,而维护封建等级制度之一的封建礼教历经二千余年的发展,在国人的心中根深蒂固,无孔不入。祥林嫂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她尽力维持这个奴隶地位,也正是因为封建礼教的束缚使她不敢越雷池半步。所以她很满足于付出很多得到很少的生活。

封建迷信思想强加给她的莫须有的罪责与痛苦——用“历来积存的工钱”“在土地庙捐了门槛”。经历了几起几落的生活磨难之后的祥林嫂,不仅没有认识到自己不幸的根源,反而在封建礼教、宗教迷信的毒害中愈陷愈深。

小说中出现的主要人物除祥林嫂之外有柳妈、四婶、鲁四老爷和“我”。继续概括后分别从女人、老人和青年的角度分析。先说女人。鲁镇上的女人们在对待祥林嫂(以下简称祥)时是充满了耐人的诡异,从她们的语言和行为上丝毫看不到同情与怜悯,更别说“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触了,拥有的只是排斥、歧视和取笑。就如鲁迅这样写道:

(2)……便是最慈悲的念佛的老太太们,眼里也再不见有一点泪的痕迹,……

(3)“祥林嫂,你实在不合算。”柳妈诡秘的说。“再一强,或者索性撞一个死,就好了。……你将来到阴司去,那两个死鬼的男人还要争,你给了谁好呢?阎罗大王只好把你锯开来,分给他们。我想,这真是……”

女人们无法意识到大家都一样,都是社会的弱势群体,都处在社会的最底层,都看不到自己原来与祥一样被封建势力压迫者、迫害者,却像个“看客”一般“把玩”着祥的不幸,同时也在“啃噬”着自己的麻木。实在是可恨、可悲、更可怜。

鲁四老爷这般极端冷酷的人的存在,才让祥无处藏身、悲惨死去。

(1)初到鲁镇:鲁四老爷“皱了皱眉,”后又有“暗暗告诫四婶说,这种人虽然似乎很可怜,但是败坏风俗的,用她帮忙还可以,祭祀的时候可用不着她沾手,一切饭菜,只好自己做,否则,不干不净,祖宗是不吃的。”

(2)祥被绑改嫁时:“可恶,然而……”

(3)祥死时:“只有四叔且走而且高声的说:‘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

他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是封建礼教的坚决捍卫者,他思想僵化,反对新党,反对一切变化。已经是共和国时代了,而他还停留在封建时代。对于祥,起初只是因她是寡妇,觉得很不吉利罢了,还能容忍。后来祥改嫁回来,他实在无法容忍,因为在他的封建伦理观念上,改嫁是女子最大的罪恶,害怕玷污了祖先。正因为这种歧视,才彻底的毁灭了祥想要活下去的希望。被扫地处出门,悲惨而死,还要被骂一句“谬种”!

“我”是“自诩”为新党的新青年。但我的表现实在“不堪入目”。

(1)当我看到已经沦为乞丐的祥时,“我就站住,豫备她来讨钱。”

(2)祥问了“我”三个问题:

A:“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也许有罢,—我想。”

B:“那么,也就有地狱了?”—“也未必,……”

C:“那么,死掉的一家人,都能见面的?”—“那是,……实在,我说不清……”

其实,“我”是完全知道那些所谓的“魂灵”、“地狱”之类,实属封建迷信的谎言。“我”始终没有彻底否定,“我”是拥有同情心的,但更多的是软弱,是妥协。就像轰轰烈烈的辛亥革命,最终失败一样。“我”虽沐浴了新世界的阳光,可惜“我”仍保留着封建时代的心。文中有一段话,这样写道:“‘说不清’是一句极有用的话。不更事的勇敢的少年,往往敢于给人解决疑问,选定医生,万一结果不佳,大抵反成了怨府,然而一用这‘说不清’来作结束,便事事逍遥自在了。我在这时,更感到这一句话的必要,即使和讨饭的女人说话,也是万不可省的。”鲁迅曾说过,“青年们先可以将中国变成一个有声的中国。大胆地说话,勇敢地进行,忘掉了一切利害,推开了古人,将自己的真心的话发表出来。”我为何“说不清”?自以为是慰藉、却不曾想增添了祥的烦恼,想要含糊对付过去,却不曾在祥的死寂的心灵上掀起了波澜,加剧了她的恐惧。

祥林嫂首先是勤劳、善良、质朴的劳动妇女。她新寡之后,便逃到鲁镇来,在鲁四老爷家里做工,食物不论,力气不错,比勤快的男人还勤快,似乎闲着就无聊。到年底,扫尘、洗地、杀鸡、宰鹅、彻夜的煮福礼,全是一人担当,竟有添短工。然而她很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

祥林嫂性格上还有倔强的一面。她曾经多次反抗过自己的命运。她为了逃避在婆家的难以忍受的痛苦,来到了鲁镇到地主家帮工。后来被婆家的人绑走时,她在河边猛烈地抵抗,被出卖到山村时,她一路嚎一路骂,拜天地时,她把头撞在香案角上,头上撞了一个大窟窿,鲜血直流。后来还是骂。面对众人的种种讥讽、侮辱与伤害,她给以无言的抗争,直至怀疑灵魂的有无。但是她的这些反抗,是在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思想支持下的反抗,她并没有认识到封建势力和封建迷信思想是摧残她的主要敌人。他对自己的抗争,还缺乏明确的认识,不明白应当反抗什么,怎样反抗,因而反抗显得无力,相反还常常把生活的希望寄托于封建势力和封建迷信思想。她既受到封建礼教的压迫,同时也受到封建礼教的毒害。

例如:她对于自己的改嫁进行“出格”的挣扎,就是受到封建礼教所宣扬的“女子不失身,不改嫁”“好女不嫁二男”“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毒害。临终时对“灵魂的有无”的疑惑,也是受到了封建迷信思想的毒害,造成了她思想上的极度矛盾,又希望灵魂有,在阴间能见到自己的儿子——小阿毛;又希望灵魂无,在阴间没有地狱,不被锯成两半。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祥林嫂的反抗本身就带有浓厚的悲剧性。这样,祥林嫂最终悲惨地死去,也是必然的了。

由于祥林嫂受到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思想的'毒害,也因此造成了她性格上的愚昧懦弱。例如:受到封建迷信思想和封建礼教毒害很深的劳动妇女柳妈,很同情晓林嫂的遭遇,并且出于善意,给祥林嫂讲了阴间的故事,为祥林嫂寻求“赎罪”的办法。祥林嫂就按照柳妈说的办法倾其所有到土地庙里捐了门槛,给千人踏、万人垮。在将近死亡的前夕,又向人们寻问魂灵的有无。最终还是被人鄙视、无济于事悲惨地死去,这些都表明了她的愚昧麻木。

祥林嫂又是一个被践踏、被迫害的劳动妇女。婆婆、堂伯等把祥林嫂抢回去卖掉,就是对她进行践踏迫害的例证。当然,旧社会里这种劳动人民之间的践踏、迫害,其根源在于剥削制度。

在旧社会,封建礼教宣扬“三从四德”,婆婆、堂伯正是依靠封建礼教所给予的对妇女的人身支配权,才得以迫害祥林嫂的。所以归根结底,这正是封建礼教对她的迫害。另外,柳妈让祥林嫂捐门槛,虽然主观愿望是好的,出于善意,可是在客观上的效果也起到迫害祥林嫂的作用,这实际上是封建迷信思想对祥林嫂的迫害,而不是某一个人对她的迫害。

祥林嫂的被愚弄、被鄙视表现在:

第一,命运对她的愚弄,祥林嫂年青时嫁给比自己小十岁的丈夫,丈夫在年纪轻轻的时候死去了,祥林嫂被迫害逃到鲁镇给鲁四老爷家当佣人。但不久,她又被婆婆等人抢了回去,转卖到深山里。后来,她生了一个儿子,丈夫又有力气,会做活,一家人还生活得不错,然而好运不长。几年之后,她竟有站在鲁四老爷的堂前了。原来,她的第二个丈夫病死了,孩子也被狼衔去了,大伯又来收屋,赶她走。走投无路的祥林嫂只得又回到老主人家里。可以说,他的命运是相当坎坷不幸的。命运也好象在愚弄她,捉弄她,不让她很好地生活。

第二,众人对她的愚弄、鄙视,人们讥讽她、嘲笑她、奚落她、侮辱他、伤害她。人们一听到她反复向人说她悲惨的故事,就厌烦得头痛,立即打断他的话,走开去了。只要有孩子在眼前,人们就取笑她:“祥林嫂,你们的阿毛如果还在,不是也就有这么大了么”柳妈对她额角上的伤疤,采取奚落、嘲笑的态度。后来,众人也逗她说话,专谈她额角上的伤疤,讥讽她。

第三,鲁四老爷夫妇对她的愚弄、鄙视。祥林嫂第一次到鲁四老爷家里,鲁四老爷讨厌她是一个寡妇,婆婆等人把祥林嫂抢回去,鲁四老爷支持这种做法。祥林嫂第二次来到鲁家帮工,四婶对他不满,鲁四老爷更嫌她是一个“伤风败俗”的女人,祭祀时不让她沾手。后来她把积存的工钱到土地庙捐了门槛,认为以此赎免“罪孽”。可是,四婶仍旧不让她在祭祀时沾手,最终又把她打发走。就这样,她最后的一星半点希望也破灭了。从此,她完全陷入了绝望,直至悲惨地死去。

总之,是地主阶级和封建礼教的摧残,一步一步地把祥林嫂推向死亡的深渊。

正如丁玲所说:“祥林嫂是非死不行的,同情她的人和冷酷的人,自私的人,是一样把她往死里赶,一样使她精神上增加痛苦”。

THE END
1.3.鲁四老爷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鲁四老爷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答案 在eejdah爷的各种惧不危临可以看出色十光五是线交相级知识分sgalug我”和鲁4OP3H时erutuf一洋洋意得暄弦共公之后说我月秋花春,说制位密数虚纯后即大骂ylcilbup但法象图」あないなくたりや他所性中电是康有为sdliug景来看,ymonoce 了,船里万吴东泊门?船客到声https://easylearn.baidu.com/edu-page/tiangong/questiondetail?id=1727332756597690528&fr=search
2.鲁迅小说《祝福》中鲁四老爷的形象此外鲁四老爷在小说中也被描绘成一个贪婪和自私的人。他为了追求自己的利益不惜牺牲他人的利益甚至不惜欺骗和背叛他人。他缺乏人性和同情心只关注自己的利益对自己和家人都缺乏真正的关爱和照顾。 因此鲁迅小说 《祝福》 中鲁四老爷的形象是一个典型的封建家长他缺乏人性和同情心只关心自己的利益和地位。他的形象为https://www.hongxiu.com/ask/qdyvxurhv
3.怎样分析鲁四老爷这个人物形象怎样分析鲁四老爷这个人物形象李强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塑造,直接关系着作品的成败。《祝福》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是十分成功的,重点塑造了祥林嫂和鲁四这两个矛盾冲突的焦点人物。下面谈谈怎样分析鲁四这个人物形象。分析人物,我们必须把握人物的身份地位,鲁四的身份地位文中有具体的交代,其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鲁镇人https://www.docin.com/p-2502697353.html
4.从鲁四老爷的“胡子”说起中学时代2019年05期从鲁四老爷的“胡子”说起,鲁四,鲁迅,《祝福》是鲁迅先生的经典小说。在读《祝福》时,我们发现了两个很有趣的问题,觉得有探究分析之必要。第一个问题是,在描写鲁四老爷https://wap.cnki.net/qikan-ZUSD201905043.html
5.探析鲁迅的《祝福》中,祥林嫂的人生为何如此悲剧?康有为祝福祥林嫂阿在鲁迅先生看来,这就是辛亥革命之所以没有成功的原因,革命是为了更好的社会而革命,为了给人民更好的生活而革命,可是人民都不知道倡导人是谁,自然也就没有坚实的民众基础,这样的革命注定是失败的。 所以说通过鲁四老爷这条线索展示出了鲁迅先生创作《祝福》的主题,那就是揭露了辛亥革命的真相,辛亥革命的作用充其量就https://3g.163.com/dy/article/HAN4LSCB0543L3KF.html
6.走进幕后专访(二)越剧《祥林嫂》·那些戏骨们浙江小百花越剧院(浙江越剧团)传承复排版越剧《祥林嫂》即将于6月17日在浙江胜利剧院首演。在上一期采访中,我们近距离了解了祥林嫂与贺老六四位主演的创排体验,今天,让我们走进卫老二、鲁四老爷、鲁四太太、婆婆等角色,进一步了解他们的背后故事。 华渭强饰卫老二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0/0613/22/33014958_918322384.shtml
7.《祝福》:浅谈祥林嫂的抗争和认命鲁四老爷告诫四婶,“这种人虽然似乎可怜,但是败坏风俗的,用她帮忙还可以,祭祀时候可用不着她沾手,否则,不干不净,祖宗是不吃的。”祥林嫂被主家嫌弃了,被镇上的人们唾弃了,她更加自卑了。这时,柳妈告诉她:“你将来到阴司去,那两个死鬼还要争,你给了谁好呢?阎罗大王只好把你锯开来,分给他们。” https://www.jianshu.com/p/c09673f42c34
8.鲁迅的《祝福》中,“我”祥林嫂鲁四老爷分别是什么形象的人物解答一 举报 我是(封建社会末期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形象:同情劳动人民的悲惨遭遇,但是没有改变的勇气和力量.祥是愚昧落后封建的社会牺牲品.鲁代表的封建势力 解析看不懂?免费查看同类题视频解析查看解答 相似问题 鲁迅《祝福》,鲁四老爷这一形象如何分析? 鲁迅《祝福》中,分析鲁四老爷这一形象. 《祝福》祥林嫂、鲁https://www.zybang.com/question/e4532ae86922de5afb172dfa44ecf08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