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农专题丨栽培稻:中国先民艰辛探索之作澎湃号·政务澎湃新闻

“上以奉玉食,粢盛及醴酒。下以饱苍生,亿兆哺其口。”水稻作为世界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在我国的耕种和食用历史相当悠久。早在一万多年前,野生稻就出现在中国的大地上。先民们发现了它独特的食用价值,并开始了对野生稻的漫长驯化历史。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进行野生稻驯化的国家,也是世界稻作文明的发源地。

说起水稻,大家耳熟能详的就是袁隆平院士培育的超级杂交水稻。“穗大、粒多、粒重”是我们对水稻的第一印象。但在1万年前,水稻可能和路边的杂草长得没什么不同。

漫长的登顶之路

民以食为天。粮食问题一直是我国各朝各代亟须解决的问题。黍、稷、稻、麦、菽在我国历史上都占据着重要地位。水稻是如何从众多作物中“杀出重围”,成为我国主要种植作物之一的呢?

水稻的“登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河姆渡遗址中发现的简易镰刀、犁头等工具,证实了1万多年前我国先民已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培育水稻。上山遗址中发现的古稻稻粒,证实了当时水稻已经具有不脱落性。宋朝引进了占城稻,牢牢奠定了水稻作为首要粮食作物的地位。从发现到栽培、从替补到主食、从干扁到饱满,水稻从历史舞台的角落走向中央。

中国地质大学教授、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顾延生认为,水稻的驯化是一个十分缓慢的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距今1.5万年到1万年,先民在这时已经开始进行原始的采集和栽培。第二阶段为距今1万年到6600年,水稻的不掉粒性增强,并在中国快速传播。第三阶段为距今6600年到4000年,籼米和粳米分化,先民把水稻传播至世界。

我们现在吃的水稻叫栽培稻,可分为籼稻和粳稻两大类。最早出现的水稻是粳稻。粳稻是一种“圆圆胖胖”的黏性米。7000年前的古水稻已经与绝大多数粳稻基因接近。籼稻是一种“细细长长”的弱黏性米,由粳稻与古印度的原始籼稻杂交而形成。

驯化是野生稻成为栽培稻的重要过程。通俗来讲,驯化就是我们的先民辨认出某种可用的植物,再把它带回去种植,在一代代的栽培中选择个头更大更饱满、性能更优越的种子进行栽种。

事实上,水稻的驯化充满着偶然性和随机性。一个优质水稻品种的发现往往能让水稻的发展进程实现阶梯式跨越。

经历漫长的种子选育和栽培过程,野生植物才慢慢地演变成我们现在看到的作物。我国先民很早就已经注意到了选种和育种的重要性,创造出了众多的育种方法。《诗经》曾有记载:“种之黄茂,实方实苞。”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西周时期的先民已经有了培育良种的概念。汉代出现了田间穗选技术,《氾胜之书》记载:“取禾种,择高大者。”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的良种选育技术有了很大的进步,水稻的品种也大大增加。《广志》记载:“有虎掌稻、紫芒稻、赤芒稻、白米稻。”在这一时期,我国的水稻育种已经取得了众多成果,积累了丰富的稻种资源。

良种良法凝聚先民心血

在水稻的驯化过程中,良种良法起到了重要作用。良种之法是改变作物性状、满足人类需求的主要手段。选种方法通俗来说,就是“年年选种,以积累优良性状;经常换种,以防止退化。”良法技术即水稻栽培技术。水稻栽培技术不断推陈出新,最大程度发挥了良种的优势,提高了水稻产量。

育种是野生稻向栽培稻转化的重要方式。先民通过育种,选出符合目标性状的优良种子,然后经过几代的培育,不断选优除劣,提纯复壮,最后培育出符合目标性状的新品种。西汉的穗选法、北魏的混合选择法、明代的良种选育技术、清代的单株选择法……这些都是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对抗饥荒积累的实践经验,凝聚了先民们的智慧。

明代耿荫楼的“养种”技术和清代杨双山的“择种法”都对育种理论和技术进行了革新。除此之外,清代文献记载过单株选择法,又名“一穗传”。这种方法通过选择优良的单株或单穗,连续加以繁殖,从而培育出新品种。用此方法,清代康熙皇帝培养出著名的早熟御稻,并作为双季稻的早稻种在江浙推广。

顾延生认为:“生产工具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标志之一,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伴随水稻驯化,古人类的生产工具也在不断改进。”

良法技术是促进栽培稻发展的重要技术。“火耕水耨”是我国先民早期采用的一种水稻种植方法。这种耕作方式可以除草肥地,对病虫害的治理也有一定作用,但本质上仍是一种粗放落后的耕作方式。东汉时期,水稻的栽培技术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出现了新型生产工具“短辕一牛挽犁”。到了唐代,曲辕犁的出现极大地提高了耕田质量,水稻的栽培效率也得到进一步提升。

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

水稻发展至今,已经彻底改头换面。在自然变异和人类驯化的共同作用下,水稻向着大粒形、直立状、不散落、低休眠期等方向发展。由一棵不起眼的杂草变成走进千家万户的主食,水稻的驯化史不仅是主食的演变史,也是人类的文明史。基于水稻栽培而形成的稻作文化思想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

水稻因其重要性而在我国历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它也自然而然地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偷鸡不成蚀把米”“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生米煮成熟饭”等俗语融入我们日常对话和文学作品中;糯米粉做成的“汤圆”、糯米做成的粽子等稻米制品在传统节日中起着重要作用……水稻以其重要的食用价值在我国文化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由种植水稻所形成的稻作文化蕴含着卓越的人文精神,而稻种的研发和传播蕴含了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和天下为公的仁爱精神。中国作为世界上最早栽培水稻的国家,在水稻研究上长期处于领先地位。无论是先民创造的稻种,还是杂交水稻的培育,都为我国和世界粮食安全作出卓越贡献。

THE END
1.《中国稻史研究9787109236288曾雄生中国稻史研究水稻历史当当善水启迪图书专营店在线销售正版《中国稻史研究 9787109236288 曾雄生 中国 稻史 研究 水稻 历史 农史【善水启迪图书 正版保真】》。最新《中国稻史研究 9787109236288 曾雄生 中国 稻史 研究 水稻 历史 农史【善水启迪图书 正版保真】》简介、书评、试读、价格、图片等http://product.dangdang.com/11884229050.html
2.稻史中国的文明发展史很大程度上就是水稻的扩增史“可以说,几千年来中国人口增殖史以及文明发展史,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水稻扩张及增殖的历史。” 文/惠富平 我们知道,古文明的基础是特定自然条件下的农业经济,所以有人按照作物种植情况,将世界古文明分为“埃及、巴比伦和印度的小麦文明”、“中国的粟作文明”和“美洲的玉米文明”等。不过,这些粮食作物支撑的都是旱作http://www.360doc.com/content/17/0906/21/7442640_685094632.shtml
3.隆平水稻博物馆:稻作传万年稻香飘海外中国在世界上最早种植并食用稻米。稻作农业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稻米文化深深融入中华文明的血液。中国的水稻种植史,不仅仅是栽培一种农作物的历史,更是一部中华民族不断开拓、垦殖、成长、进步的史诗。 走进水稻历史展厅,首先看到的是远古时代先民们采集、狩猎的场景。先民们所采集的食物中,就有https://www.yueyang.gov.cn/yykfq/28420/28430/28435/content_1695544.html
4.20242025学年中职历史中国历史高教版教学设计合集.docx本节课面向的中职学生普遍具有以下特点:在知识层面,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中国古代史知识,对历史的基本概念和事件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中国历史中的政权更迭和民族交融等复杂问题理解不够深入;在能力层面,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需要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来锻炼;在素质方面,学生具备一定的学习兴趣,但学习习惯https://m.book118.com/html/2024/1005/8021054112006132.shtm
5.中国杂交水稻发展史杂交水稻的历史时期是1973年。1964年,袁隆平率先在我国开展杂交水稻研究,1973年以他为首的科技攻关组完成了三系配套并成功培育杂交水稻,实现了杂交水稻的历史性突破。袁隆平也因此获得了“杂交水稻之父”的称号,而且获得多项国际大奖。https://m.tuliu.com/jxwd/detail-29823.html
6.科学网—我国杂交水稻研究史我国杂交水稻研究史 水稻是我国居民的两大主粮之一,很早就受到科研人员的高度重视,1950年代以来我国科研人员就对杂交水稻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下面是从中国知网的检索结果。 1. 50年代到60年代的研究 2. 袁隆平70年代以前的研究工作 3. 水稻三系育种的研究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184431-1256479.html
7.中国杂交水稻发展简史中国科学院大学 雁栖三层南区流通阅览书库 在架上 S511-092/3 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 四层中文自科图书区 在架上 66.14042/456.11浏览量 问图书管理员 馆际互借 点赞 收藏 访问借阅管理系统 分享 相关推荐中国杂交水稻的发展 作者:中国农业科学院 ISBN:7109019977 出版社:农业出版社 出版年:1991 杂交水稻https://www.las.ac.cn/front/book/detail?id=d290296b020e5f622e0113542b46d280
8.中国杂交水稻发展简史本书汇聚了袁隆平院士毕生研究心血,展示了中国杂交水稻科技工作者呕心沥血60余年的科研成果,是我国杂交水稻事业从无到有、从有到强,逐步实现国际化合作的科研总结。书中还有大量珍贵照片和论文资料,多角度呈现该领域科研发展各阶段的重要技术成果。 点击查看馆藏信息https://www.hzlib.net/bookWK/5469.htm
9.080904季羡林《糖史》读书笔记(第九卷:糖史(一))书评说起来,我对技术史还是挺有兴趣的。2005年考研之前,北师大一个老师曾经建议我考科学技术史,最后还是选择了社会学。如果以后还想读博,我或许可以考虑读技术史方向。但是要研究中国的技术史,大量资料都是文言文,免不了要加强古文功底,花大量时间在古文的辨析上,这是我头疼的地方。或许我的兴趣还是在研究近现代的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491788/
10.中国稻作历史中国稻作历史中国能用不足世界1/10的耕地,养活占世界1/5的人口,解决国人的温饱问题,水稻功不可没。全国有超过一半的农民从事水稻生产,赖以为生,水稻也为千百万稻米加工者和经营者带来生计。 稻米文明是中华文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和源泉,水稻农耕文明与旱作农耕文明一起构成了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农耕文明史。http://www.pjrice.com/index.php?ac=article&at=list&tid=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