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米酿酒记:酒粮家族里的低调王者 古老的稻米,如何酿出世界的“米香”? 文|好酒地理产区研究院 沿北纬30度线自西向东,分别会穿过地球上的四个谷物起源中心... 

古老的稻米,如何酿出世界的“米香”?

文|好酒地理产区研究院

沿北纬30度线自西向东,分别会穿过地球上的四个谷物起源中心——非洲东北部、西亚、中国和中美洲。

大约一万年前,水稻、麦类等谷物的祖先,正是在此与人类相逢,继而开始了从路边野草到人类主食的进化之旅。

制图/好酒地理局视觉中心

伴随着人类对谷物的驯化,谷物也跟随人类的足迹开始了全球性的物种扩张。今天人们日常的简单一餐,可能就汇聚了数千年来世界各地的驯化物种。

作为世界上唯一从未中断过的文明,生生不息的华夏中国亦是谷物酿酒的集大成者。

孕育大麦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也是啤酒的诞生地,中国则是世界第一大啤酒生产国和消费国。源自非洲的高粱、西亚的小麦和中美洲的玉米,也都被纳入到白酒酿造的原料范畴。

而原产中国的稻米、黍和粟,不仅酿造出世界三大古酒之一的黄酒,还奠定了北方黍粟和南方稻作文明的农业基础,丰富着不同地域的酿酒风味版图。

特别是稻米,作为人类最早驯化的谷物之一和亚洲的主粮,其酿酒历史之久远、种类之丰富、足迹之广阔,堪称酒粮家族里的低调王者。

历经上万年的物种进化,稻米与酒,曾有过怎样的波澜壮阔?

人类祖先的饮酒史

远远早于人类的酿酒史

在北纬30度线的地球“脐带”上,昔日的两河流域、古埃及和古印度等早期农业文明,大多陨灭于历史的风尘中,唯有华夏文明数千年来生生不息。

作为唯一奔涌至今的大河文明,黄河与长江一北一南自西向东汇入太平洋,其间形成的冲积平原是地球上最适合农耕的沃土之一。

|这是中国迄今发现最早的一粒驯化稻米,2006年出土于浙江省浦江上山遗址,距今有近万年历史。图源/国家博物馆

大约一万年前,长江流域的古代先民种植了人类栽培史上的第一块稻田,稻米酿酒的历史距离此时也并不遥远。

如果以贾湖遗址中发现碳化稻米和疑似米酒的残留物来看,稻米酿酒或已有9000年的漫长历史。不过,早期稻米与酒的相逢,也许只是一场意外。

某天,一位先民将煮熟的谷物存放在树洞里,一场雨后谷物被打湿,又接触到空气中的天然酵母,谷物中的糖分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酒精,酒便诞生了。

西晋江统《酒诰》曾记录了这段历史:“有饭不尽,委馀空桑,郁积成味,久蓄气芳。”也就是说,人类祖先的饮酒历史,要远远早于人类的酿酒史。

当先民们品尝到这种散发着奇异香气的液体,在酒精的刺激下如痴如醉,便沿着自然的线索有意识地人工酿酒。中国酿酒史上的伟大发明——曲蘖,随之应运而生。

|传统酒曲

由于谷物中的淀粉需要先糖化,才能转化为酒,这种糖化酒化过程必须依靠具有特殊糖化酒化力的霉菌和酵母,而促使霉菌和酵母生长繁殖的培养物,即为“曲蘖”。

贾湖遗址中的米酒残留物,除了被认为是谷物酒的源头外,也被视为小曲可能追溯到的最早踪迹,因为稻米发酵须以曲蘖作为糖化发酵剂。遗址位于河南漯河境内,说明发源于长江流域的栽培稻米,此时已经向北传播到了淮河流域。

|贾湖遗址出土的陶器底部沉积物,检测出了酒精残留物,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谷物酒,图为《跟着院士看国宝》视频截图画面。图源/央视频

而在距离贾湖遗址约100公里的新郑裴李岗遗址,还发现了8000年前使用水稻和红曲霉作为发酵剂的酒精饮料,这是黄河流域目前发现最早的稻米酒。

这意味着,大约在8000年前,栽培稻米除了广泛兴起于长江流域,还向北延伸并参与到淮河乃至黄河文明的构建。在这些文明的演进中,稻米酒曾发挥重要的作用。

在距今7000至5000年的仰韶文化遗址中,除了黍粟等旱作谷物外,还普遍发现水稻的遗存。这种旱稻混作结构,不仅促进了当时人口的增长,也为原始农业的产生和繁荣奠定了基础。

之后随着“仰韶温暖期”转为持续数千年的旱湿交替期,北方气候几乎一直处于干旱半干旱状态。

水稻的地位则始终稳固,并逐渐分化出相对耐凉的粳稻,传入东北亚的朝鲜半岛和日本。一些偏好温热气候的品种,则进一步向南传播到东南亚的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等地。

在这些南下的粳稻中,有一部分还越过横断山脉抵达恒河流域,与印度籼稻的祖先杂交,使后者完成了驯化过程,分化出现代籼稻品种。这些喜暖的籼稻由于更加适应热带和亚热带气候,后来又传播到中国南方和东南亚地区,成为当地的主栽品种。

从东北亚的日本、朝鲜半岛,到东南亚的印尼、越南,再到南亚的印度和孟加拉国,源自中国的水稻逐渐成长为亚洲的主粮。

伴随着水稻足迹的扩张,稻米酿酒亦迎来新的征程。

黄酒烧酒此消彼长

成为稻米与高粱地位转变分水岭

今天在中国,白酒的兴盛也带火了酿酒的高粱。但如果追溯其酿酒史,这种原产于非洲的外来作物,直到明代才开始出现被用于酿酒的记载。

在酒粮家族里,稻米则堪称祖师爷级别的存在。

元朝是中国酿酒工艺步入成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此时由于酒曲质量的提高,以及人们对发酵酒中活性微生物控制技术的完善,酿造出的酒体逐渐摆脱“浊酒”的困扰,传统米酒也开始向黄酒升级。

与此同时,蒸馏酿造法的引入,让中国在谷物发酵酒之外,还发明出谷物烧酒,现代意义上的白酒由此发轫。

今天的黄酒作为谷物发酵酒数千年发展演变的高级形态,在原料工艺上仍在遥遥呼应着千年前“南稻北粟”的农业格局。

南方作为稻米的主产区,则几乎清一色以糯米酿造。严格来说,糯米也是大米的一种,属于稻米的黏性变异种,支链淀粉含量接近100%。

不同原料划分出不同的流派,从中也可窥见昔日黄酒遍行天下的盛况。

在今天的酒类格局中,相较于白酒的强势崛起,黄酒已逐渐成为小众的存在。人们对黄酒的认知,几乎等同于绍兴黄酒或江浙沪一隅。但实际上,从东三省到南海之滨,西北高原到西南腹地,乃至宝岛台湾,都深植着黄酒的根脉。

除绍兴黄酒作为麦曲稻米酒的典型代表外,以山东即墨老酒为代表的北方黍米黄酒、福建龙岩沉缸酒和浙江丹溪红曲酒为代表的红曲稻米酒等,也都承袭并发扬着各自的工艺流派。

这种黑糯米,便是一类自然变异的水稻种质资源,属于水稻大家族中的有色稻米品种。作为“中国黑糯米之乡”的惠水县,地处贵州黔南州,当地的苗家人已有上千年的米酒酿造史。

而在海南琼中、白沙等地,勤劳的黎族先民则筛选出一种适合山地种植的“山栏稻”。这种山地旱稻不需要种在水田里,而是选在斜坡状的山地,既能获得雨露,又利用山势巧妙避开雨涝。

|海南白沙黎族自治县青松乡山栏稻喜获丰收

作为原始谷物发酵酒数千年来一脉相承的产物,今天的黄酒和米酒,尽管从产业价值上很难与白酒、啤酒等规模化生产的酒种相提并论,但对于中国仍有着特殊的意义。

这些散落在不同地域、民族、村落种类繁多的传统酒种,皆是一方水土、物产、人文、风俗的浓缩,也是中国农耕文明和酒文化灿烂多元的最好体现。

而在黄酒和米酒之外,如果将“米酒”的范畴理解为原料中含有大米,那么稻米酿酒家族里还应有一个重要的分支,就是白酒。

前文说过,元代随着蒸馏法的引入,谷物烧酒开始兴起。不过此时的高粱还属于一种备荒作物,尚未用于酿酒,元代三大农书中均没有高粱可以酿酒的记录。

山东社科院历史所研究员王赛时推测认为,元朝的谷物烧酒应采用与黄酒类似的发酵方法,只是在发酵后增加了一道蒸馏工序,可称为“米烧”,这是最初的中国白酒雏形。

以高粱为原料酿造烧酒的记载,最早始于明代。明清时期,由于人口快速增长,不仅水稻种植迎来历史巅峰,高粱也得到普及。灾年可以济荒,遇到丰年,多出来的高粱就拿来酿酒。

此时的烧酒工艺,在承袭元代的基础上也有所改进,“稻黍杂粮等皆可烧”。

相较于稻米、大麦等谷物,高粱种皮富含单宁,发酵生成的丁香酸等物质能赋予烧酒更多风味。以其酿制的高粱烧口感郁烈,逐渐超过米烧、麦烧,在明代中叶后领衔烧酒风潮。

直至清朝中期,烧酒的饮用总量大大超过黄酒,跃升为中国人的主要饮用酒。黄酒和烧酒的此消彼长,也成为稻米和高粱作为酿酒主粮地位转变的分水岭。

今天的白酒十二大香型中,除米香、特香、豉香仍用大米酿造,其他香型皆以高粱为酿酒主粮。根据不同粮食的酿酒风味,白酒行业素有“高粱香、大米净、玉米甜、糯米绵、小麦躁、大麦冲”的说法。

有着数千年酿造史的稻米,尽管当下不再是酒粮家族里的主导者,但经由稻米延伸出的香型流派,则造就了白酒江湖中一份独特的“米香”。

米香VS特香

稻米酿酒流派的两大构成

在以大江大河为纽带的中国酿酒版图上,由珠江水系串联起的岭南两广地区,堪称一股“清流”。

这里温暖湿润,适合各种作物生长,也是传统的稻作区,“蜜香清雅、入口绵甜,落口爽净、回味怡畅”的米香白酒,便盛行于此。

1979年,第三届全国评酒会第一次对白酒香型做了分类,米香与酱香、浓香、清香一起被确立为白酒四大基本香型。其工艺特点,即以大米为原料,小曲固态堆积,在培菌糖化后加水液态发酵,再经由液态蒸馏而成。

米香白酒中又有一分支,以发酵蒸馏后的“斋酒”为基础,通过浸泡肥肉赋予酒体特殊的风味,“玉洁冰清、豉香独特、醇和甘滑、余味爽净”,遂以豉香命名。

作为白酒两大国标香型,豉香与米香共同延续了米香白酒这一传统品类,成为珠江流域的代表酒种,在岭南两广地区有着极为深厚的根基。

|作为珠江第一大干流的西江,也是中国第三大河流

与广州相距仅30公里的佛山,是典型的岭南水乡。

发源于云南东部的西江流经贵州、广西后,在佛山境内与北江交汇,又与东江、珠江三角洲诸河汇聚为年径流量仅次于长江的珠江水系。

西江和北江,作为珠江的第一和第二大干流,也是华南地区最重要的江河大动脉。九江酒厂所在的南海九江镇,就位于西江与北江的环抱之中,坐拥两江约27.5公里江岸线。

作为米香白酒的老字号代表,九江酒厂生产的九江双蒸酒,只选用大米这一种原料,并以米曲为糖化发酵剂。发酵后的酵饭蒸馏出酒后,倒入同量的酵饭中再度蒸馏,这一“双蒸”工艺是九江双蒸有别于其他米香白酒的一大特点。

由于浓缩了两次蒸馏的酒体精华,九江双蒸香气浓郁,原酒度数也相对更高,不仅盛行于两广一带,还伴随一代代九江人的商旅足迹名扬中外。

|1920年前后九江双蒸的招牌店已遍及广佛港图源/九江酒厂

毗邻九江的禅城石湾镇,是著名的“南国陶都”,建于明正德年间的南风古灶,是我国现存最古老且仍在使用的龙窑,500年来窑火不灭。

|佛山南风古灶摄影/好酒地理局视频中心

石湾镇还有另一大传承,就是石湾玉冰烧。

位于石湾朱紫街(现为太平街106号)的陈太吉酒庄创立于清道光十年。1895年,陈太吉酒庄第三代传人陈如岳创造性地研制出“肥肉酝浸,缸埕陈藏”的酿酒技艺,豉味玉冰烧由此问世。

摄影/好酒地理局视频中心

作为豉香工艺的代表产品,石湾玉冰烧一直是广东消费群体最大的产品之一,被视为老广生活的标配。及至今天,陈太吉酒庄已传承到第七代庄主范绍辉,石湾玉冰烧工艺也再度升级,以米香、花香、蜜香突出的清雅风格呈现白酒的纯净之美。

沿着珠江水系,顺德红米酒、梅州长乐烧也都是米香白酒的传统名片。

而在与广东一山之隔的广西,同属于珠江流域西江水系的漓江,则孕育出著名的桂林三花酒,并成为米香型工艺的典型代表。

|作为米香型工艺代表,桂林三花酒的得名,源于昔日传统工艺需要通过看“酒花”大小来判断酒度,通常第三次的“酒花”才能达到出酒标准,故名三花酒。今天的桂林三花,则指“漓水花、禾稻花、芳草花”。

在稻米酿酒流派中,还有一个重要的构成,就是特香。不同于米香、豉香的半固态发酵工艺,特香作为大米固态发酵的代表,也是大米原料与中高温大曲“跨界”组合的独一份。

通常来说,以大米为主要原料的酒种,基本都会采用小曲为糖化发酵剂,以液态或半固态发酵、液态蒸馏酿造。

这种工艺下,生产出的酒香气比较淡雅,以米香、蜜香、花果香为主,相较于酱香、浓香乃至清香,在酒体的醇厚度、香气的丰富性和协调性上不够突出。这也是米香虽然位列四大基础香型,却少有国家名酒的重要原因。

而四特酒作为唯一以大米为主要原料的国家名酒,采用了酱酒常用的中高温大曲,并以红褚条石垒窖,全程固态发酵蒸馏,由此造就了兼具浓、清、酱三大风味优点,又以“清、香、醇、纯”自成一格的独特“特香”。

同属于稻米酿酒流派,为何特香与米香在工艺上迥然不同?从地形上或许可以给出一些解释。

四特酒所在的江西省,东南西三面依次被武夷山、大庾岭、罗霄山等山脉环绕,只在北部有一出口,孕育出中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

南北绵延800公里的赣江,作为纵贯江西的第一大河,与珠江水系最接近的地方只有区区9公里。

然而,巍峨的大庾岭像一道天然屏障,隔绝了赣江与珠江的连通。整个江西三面环山、南高北低的地势,让赣江唯有一路向北,汇入长江。

|鄱阳湖与长江交汇处

也许是因为与长江一脉相连,原本就有着悠久稻作历史的江西,在大米酿酒工艺的基础上,吸收了长江流域浓香和酱香大曲酒的技艺特点,从而形成独特的特香工艺。

作为以大米为酿酒主粮的两大工艺代表,特香与米香虽然风格迥异,却同样承袭着稻作文明的悠久历史,在中国白酒版图中共同树立了稻米酿酒流派的标杆。

尽管从香型比例上,稻米酿酒相较于高粱酒在当下属于更为小众的存在,但稻米作为亚洲主粮的特殊地位以及稻米传播的远行足迹,为“米酒”注入了更为开放的基因。

亚洲主粮

造就了世界的“米香”

正如高粱来自遥远的非洲,却成就了中国白酒,物种的迁徙不仅拓展了谷物生存的版图,也让不同的地域以谷物为纽带,形成某种地理共识。

作为全球范围内种植量排名第三的粮食作物,稻米养活了世界上一半以上的人口,几乎在世界各地都有分布,而90%集中在东亚、东南亚、南亚的季风气候区。

在成长为亚洲主粮的过程中,被“播撒”到世界各地的,不仅是中国的稻种和栽培技术,还包括以稻米酿酒的传统技艺。

2000多年前,生活在长江中下游的吴越先民为了躲避战乱,通过海路东渡到日本九州一带,并带去了家乡的水稻栽培技术。正是他们的到来,推动日本从原始的渔猎社会进化到农耕社会。

以稻米酿造的清酒,作为日本的国酒,起源于日本历史上非常注重农耕的奈良时代。

彼时正值中国的盛唐时期,为了学习唐朝的先进技术,日本曾派遣大量的遣唐使到中国。其人员构成除了大使、判官、录事等,还包括留学生、留学僧、医生、木匠、锻工等各个领域的从业者。

这些遣唐使在回到日本后,就将中国的先进技术和文化运用于各个方面,对日本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当时在日本奈良(彼时称为平城京,是日本奈良时代的都城)的一些大寺院,聚集了大量遣唐留学僧,他们在传教的同时也将中国的米酒酿造技艺传入日本。

这些在寺院酿造出的“僧坊酒”,就成为现代清酒的源头。如今在位于奈良吉野山的正暦寺,还有一块铭刻着“日本清酒发祥之地”字样的石碑。

除清酒外,被称为烧酎(shochu)的日本烧酒,是与中国白酒更为接近的品类。

大约在16世纪中期,也就是明朝前后,蒸馏技术从中国传到日本九州南端的鹿儿岛,烧酎随之诞生。

传统烧酎在酿造原料上主要包括米、麦和红薯三类,并且是由单一原料生产。这一点与中国的米香白酒颇为相似。

米香白酒则是少有的例外者,其制曲和酿酒都采用大米这一种原料。同样以大米为原料的米烧酎,也是以米曲糖化淀粉,酵母作发酵剂生产米酒,再蒸馏而成。

作为日本烈酒的代表,烧酎在上世纪70年代开始发展壮大,目前已超过清酒成为日本排名第一的饮料酒(换算成纯酒精)。

|位于韩国利川市的真露烧酒生产线

除了日本的清酒和烧酎,同样深受中国稻作文化影响的韩国,也是稻米酿酒的传统国度。以大米为主要原料酿造的韩国烧酒,不仅是本国的国民酒,还发起了烧酒的全球化运动。

一份由英国知名酒饮媒体TheSpiritsBusiness发布的报告显示,2021年全世界销量TOP150的烈酒品牌中,韩国真露烧酒以9450万箱(每箱9升)的年销量,连续第22年位居榜首。

作为世界稻作文明的源头,古老的稻米不仅在中国孕育出漫长的稻米酿酒史,也辐射到世界各地,延伸出不同的风味。

尽管不同地域和民族的工艺各有千秋,但经由大米酿造出的酒体,往往都具有纯净的共性。有趣的是,在世界范围内,人们似乎对这种纯净的“米香”有着默契的认同与亲近。

这或许得益于由稻米串联起的某些味觉记忆,毕竟在上万年的稻米进化中,这种味觉早已写进人类古老的基因里。

(本文图片除标注外,均来自视觉中国。)

参考文献:

[1]崔凯.谷物的故事[M].上海三联书店,2022.

[2]曾雄生.水稻与中国历史地理[N].光明日报,2022.

[3]王赛时.中国酒史[M].山东画报出版社,2018.

[4]范文来,徐岩.蒸馏酒工艺学[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23.

[5]严再蓉,黄慰,韦红边等.中籼稻自然变异种紫中籼稻Y及其栽培技术[J].湖北农业科学,2019.

THE END
1.《湖湘一万年》第一集:稻作之源作为人类餐桌上的主食,稻米最初的形态只是路边的一株野草。究竟是谁最先敏锐地发现了野生稻的食用价值?又是谁最先驯化了水稻?人类到底用了多长时间,才让野生稻逐渐成为今天的主粮? 在湖南道县的玉蟾岩,考古人员发现了一粒生长于12000年前的稻谷颗粒。 http://www.syxwnet.com/p/302522.html
2.如图为一幅江苏连云港将军崖岩画。据学者考证,其中稻米像大约制作如图为一幅江苏连云港将军崖岩画。据学者考证,其中稻米像大约制作于距今3800年左右,人面像早于此,其意涵是用禾苗祭祀象征神灵或祖先的人面像。据此可以直接推出( A.此处居民培育了世界上最早的水稻 B.稻米成为中原地区最主要食物来源 C.稻作农业对人们生活产生重要影响https://zujuan.xkw.com/17q21603091.html
3.稻米造句28、加强优质稻米、专用小麦等优势产区建设,重点扶持粮食大县产能建设,稳步推进亩产吨粮县创建,着力建设一批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的粮食产业基地。 29、稻田水旱轮作研究表明:水旱轮作改善了土壤的物理性状和化学性状,培肥了地力,改善了稻米品质。 30、当地勤劳的祖先,在漫长的生活实践中,为后代创造、选育、聚集了丰https://www.hao86.com/zaoju_view_9b24aa43ac9b24aa/
4.保护生物多样性刻不容缓,为什么说种子是农业的“芯片”还比如,小米(也称粟米)的祖先就是我们现在常见的狗尾巴草。在驯化的过程中,狗尾巴草的体积增长了100多倍。它原先的种子很小,形状像梭子;现在的种子变得更大了,也更圆了。 小米是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非常重要的一种作物。我们经常提到的“江山社稷”,“稷”就是指小米,可见小米在中国古代对于国家的安全稳定是多么https://www.shobserver.com/staticsg/res/html/web/newsDetail.html?id=413160
5.千年鸭蛋你见过吗?南京人爱吃鸭子可能是祖传的!碳化稻米旁,一张陶罐鸭蛋资料图也让观众惊讶。" 在湖熟文化遗址中发现有猪、狗的遗骨,同时可能还饲养鸭子,稍晚于湖熟文化的土墩墓中有就发现有成罐的鸭蛋。今天南京人养鸭子吃鸭子的习惯,可能就始于湖熟文化时期。" 翟光浩说。 掌握火候的秘诀,祖先们会吃也会烧 https://www.xdkb.net/p1/nj/20211228/2432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