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贵州网

早在4000年前,贵州已开始种稻。在赫章县原可乐公社乌家湾子山坡新石器时代遗址里,人们发现了用于收获禾穗的双石孔刀,加工谷物的石杵和石磨盘等。中国早期的稻作民族,百越系民族在贵州深耕至今。在贵州一些少数民族心中,水稻是有灵魂的。苗族人一生最后归宿是穿着盛装返回祖先居住地,那里是鱼米之乡,洋溢让人安稳踏实的稻花香。

悠久的历史,各各不同的立体小气候,农耕文明衍生别样民风民俗。这块土地耕耘出特色稻米,长出璀璨稻作文化,润泽子子孙孙一代又一代。

口述整理:袁小娟

访谈嘉宾:李天翼

贵州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西江千户苗寨文化研究院院长,贵州民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2022年10月李天翼教授在家乡开觉苗寨过鼓藏节。

种田是我们的传承

我出生在雷山西江苗寨附近的开觉苗寨。父亲先在西江小学当老师,后来调到贵阳在贵州民族大学当老师。自古苗族人善于种田,种植水稻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我们从东方故地的水乡泽国来到西南山地,从事稻作生产的条件发生很大变化,我们也总结出许多经验。根据水田土质的肥沃情况、所处位置、产量高低将稻田划分为高坡田、黄泥田、寨脚田、冷水田、坝子田、碎石田和红土田等等。

我们小时候都要上山干活种田。那时春天耕田,夏天守田水。大部分是望天田,靠水渠引来山泉浇田。家家户户要排队,常常派孩子们去守水。我们就在田边玩。

秋天稻子快成熟的时候,我们小孩子要上山去砍柴。以前稻子是高梗,间距宽,容易倒伏。我们砍了树枝,支起稻子,防止倒伏。后来种的杂交稻比较矮,又是密植,没有这个问题。

种田,对我们来说,是从小自然而然要参与其中的事。

西江苗寨村民打谷子。

壮丽的梯田凝聚了智慧

苗族梯田的“创始人”是始祖姜央。苗族古歌这样唱道:“他来把天开,他来把地造,造山生野菜,造水生浮藻,造坡生蚱蜢,造井生刚蝌,造狗来撵山,造鸡来报晓,造牛来拉犁,造田来种稻,才生下你我,做活养老小。”

你们看到的梯田壮丽的景色凝聚了我们依山造田的智慧。造田时先看水源和流向,在水源下方开田,以便随时取水灌溉;开田时主要的山脉不能挖断,要随山顺势。如果要造田到山顶,最高处的那块田不能全部把山包挖平。我们苗族认为,山尖无论大小高低,都是山神的头,所以田开到高处,山头要保留。

李天翼担着稻田鱼走亲戚。

我们的田是稻鱼共生,主要养的是鲤鱼。鱼儿产卵繁殖的季节,大家都要上山采集“鱼卵草”,放在田里让母鱼产卵。为了确保鱼儿过冬,要用稻草在稻田水深处搭建鱼棚。

我们小时候种的是本地稻,稻子长得比较高,间距大。鱼在田里游动,既除了杂草,排放粪便又养肥了水稻。鱼儿吃下稻花,成了稻花鱼。到了收割季节,田里的鱼长得像个小板凳那么长。我们小孩子钻进去捉鱼。现在是杂交稻,密植,鱼只有巴掌大。以前上山砍柴,埋头咕咚咕咚就喝田水,从来没有拉过肚子。

我们寨子是在上世纪80年代以后引进了杂交稻。当时还有高杆稻红米,现在苗寨很少看到本地稻(地方稻种)。苗族常常居住在深山老林,那里冷水田和高山田比较多,种的本地稻多。本地稻都是种了几百年完全适应环境。以前我的印象中没有稻瘟病。从历史文献看,颗粒绝收都是因为天气。出现病虫害,以前用叶子烟熬水可以杀虫。

捉稻田鱼。(李玉贵图)

稻米共享

秋收时,我们要用摘禾刀,把稻谷一捆捆架在栏杆上。

我们在田里总要留下一两株成熟的稻子,让天上的飞鸟地上的耗子虫子们吃,一起享受丰收的喜悦。我们苗族史诗中唱道,人从枫树中生长出来。我们认为万物平等。我们依靠大地而生,稻米是大地产出的,果实也是大地产出,我们都要一起共享。

在我们的稻米世界里,没有降解这样的概念,只有循环。稻草堆,是孩子们的玩具。也是牛的食物,还可以垫猪圈,田里积肥。稻草可以做床垫。糯稻脱粒可以做扫把。糯稻草还能编草鞋。

一顿西江苗家饭包含了稻田酸汤鱼。

水碾房

以前吃饭时,掉一粒米,父母都会说,雷公在天上看。吓得我们这些小孩子赶紧从桌上捡起来吃。那时的米,口感比较好。村里都有水碾房,就在河边。我们苗寨有四五座碾米房。一天只能碾200-300斤。米粒比较碎,比机器的要香。那个米粒,比较圆,特别香。刚碾出的米有点温度,口感比较柔和。水碾的糠比较细,喂猪容易消化。

西江开觉苗寨。

建筑

我们苗族是农耕民族,对土地十分珍惜,平地都要开垦成稻田。住的吊脚楼自然建在山坡上。栏杆式吊脚楼,可以挂糯稻,吊脚楼旁边修栏杆。底层住牲畜,中间是人居住,最上面堆放粮食。以前寨子还专门修了粮仓,建在水上防火的粮仓。但是,遇到失火,我们说的是火灾星出来了,用驱赶的方法,不是灭绝。

西江苗寨在堂屋供奉神龛,在中柱的位置挂上稻穗。我们苗族过吃新节,会把稻苞以及打浆的稻谷挂在神龛。

晒谷子。

寨子里有专门的晒台,也就是晒谷场,这是稻的公共空间。

骑雪马——雷公山是我们的滑雪场

雷公山的冬天,白雪常常厚厚地覆盖了山峦。这也是孩子们的节日。我们把稻草编好,挂在有竖勾的木头上,就成了雪马。我们骑着雪马,从斜坡滑下去。雷公山都是我们的滑雪场。每个孩子都有五六个雪马,大的雪马可以两三个孩子骑。

农业社会“带头大哥”——活路头

活路头,苗语称为“嘎高”,意思是“掌管农事活动的头人”。在我的家乡西江苗寨,活路头是世袭的,“传长不传幼”。活路头是举行农事仪式的主角。西江苗寨的农事主要仪式有“起活路”、“开秧门”、“闭秧门”等。“起活路”的日子一般选择在苗年结束后,新年开始的第一个“丑日”进行。这一天,活路头要祭祀祖宗和天地神灵,祈求来年农事顺利、五谷丰登、有吃有穿。他家起头做农事后,其他人才能上山干活。之后由他领头泡种、播种和育苗。秧苗长好后举行“开秧门”仪式,活路头祭祀天神、地神、秧神,感谢上天的恩泽土地的养育。活路头先在田里插秧,其他人家才能插秧。插秧结束后,活路头还要选择一个吉日,举行“闭秧门”仪式。

“开秧门”后西江苗寨村民们开始插秧。

一生离不开稻米

对苗族来说,节日都是天上才有的。人间只有工作。从天上请下来节日,才有了苗年。

相传稻种只有天上才有。苗族流传着苗族始祖姜央派猎狗去谷子国偷取稻种的故事。猎狗被天兵发现了,打下天河中。猎狗奋力抬高尾巴托起九粒稻种游回人间。有些地方吃新节,要扔给狗一个饭团,表示谢意。

西江苗族的吃新节一般要过两次。第一次是在“开秧门”的50天左右,稻谷抽穗前,逢卯日过。第二次是第一次吃新再满50天以后,稻穗发黄时,逢卯日过。吃新节那天,家家户户要到田里去请“谷神”,摘取几根稻苞回家,挂在自家神龛上,用鱼和肉等来祭祀祖先,祈求当年丰收。祭祀完毕后,才能正式开席。

对我们苗族来说,人的灵魂有三个。一个跟随回东方故地,一个到天上月亮上去,还要一个要回到鱼米之乡。

重要的仪式要用到糯,婚丧嫁娶用糯米饭,糯稻产量少,更神圣。

籼稻代表日常生活,比较世俗。

老人去世,周围寨子的亲戚每家都要带上一辆挑稻谷,还要蒸糯米饭。回礼也要包糯米饭。

接亲时,带上一篮糯米饭。生小孩,要给产妇煮鸡稀饭补充营养。新生儿出世,长辈象征性嚼饭喂给孩子,家里添劳动力了。

满月,娘家人抬上糯米饭,里面有红鸡蛋,到姑娘家吃满月酒。

西江苗寨端午节抬粽子。

记忆中的美食

我们爱喝米酒,用糯米酿的酒度数高,香。

过节少不了自酿的米酒待客。

我们用米汤做成米酸,酸甜可口,放在葫芦里,是最好的解渴饮料。现在我们在城市生活,用米汤做不成米酸汤,因为自来水放了消毒粉。米酸必须要用井水发酵出来味道才好。

端午节,我们包灰粽子,是用糯稻杆烧成灰。灰是碱性的,以前缺盐,代替食盐,配上腊肉之类的,又解腻,口感清爽得多。这几年城市也很流行灰粽了。

我们过年过节用传统糯稻打粑粑,黏性很好,拉一米长都不会断。现在买的糯稻打粑粑,才10多厘米就断了。有些粘米都比糯米香。

2022年开觉苗寨鼓藏节打粑粑。

西江苗寨做好糯米粑粑。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一审:杨雪

二审:董瑶

三审:袁小娟

营业执照:520000000029527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408241

THE END
1.《湖湘一万年》第一集:稻作之源作为人类餐桌上的主食,稻米最初的形态只是路边的一株野草。究竟是谁最先敏锐地发现了野生稻的食用价值?又是谁最先驯化了水稻?人类到底用了多长时间,才让野生稻逐渐成为今天的主粮? 在湖南道县的玉蟾岩,考古人员发现了一粒生长于12000年前的稻谷颗粒。 http://www.syxwnet.com/p/302522.html
2.如图为一幅江苏连云港将军崖岩画。据学者考证,其中稻米像大约制作如图为一幅江苏连云港将军崖岩画。据学者考证,其中稻米像大约制作于距今3800年左右,人面像早于此,其意涵是用禾苗祭祀象征神灵或祖先的人面像。据此可以直接推出( A.此处居民培育了世界上最早的水稻 B.稻米成为中原地区最主要食物来源 C.稻作农业对人们生活产生重要影响https://zujuan.xkw.com/17q21603091.html
3.稻米造句28、加强优质稻米、专用小麦等优势产区建设,重点扶持粮食大县产能建设,稳步推进亩产吨粮县创建,着力建设一批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的粮食产业基地。 29、稻田水旱轮作研究表明:水旱轮作改善了土壤的物理性状和化学性状,培肥了地力,改善了稻米品质。 30、当地勤劳的祖先,在漫长的生活实践中,为后代创造、选育、聚集了丰https://www.hao86.com/zaoju_view_9b24aa43ac9b24aa/
4.保护生物多样性刻不容缓,为什么说种子是农业的“芯片”还比如,小米(也称粟米)的祖先就是我们现在常见的狗尾巴草。在驯化的过程中,狗尾巴草的体积增长了100多倍。它原先的种子很小,形状像梭子;现在的种子变得更大了,也更圆了。 小米是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非常重要的一种作物。我们经常提到的“江山社稷”,“稷”就是指小米,可见小米在中国古代对于国家的安全稳定是多么https://www.shobserver.com/staticsg/res/html/web/newsDetail.html?id=413160
5.千年鸭蛋你见过吗?南京人爱吃鸭子可能是祖传的!碳化稻米旁,一张陶罐鸭蛋资料图也让观众惊讶。" 在湖熟文化遗址中发现有猪、狗的遗骨,同时可能还饲养鸭子,稍晚于湖熟文化的土墩墓中有就发现有成罐的鸭蛋。今天南京人养鸭子吃鸭子的习惯,可能就始于湖熟文化时期。" 翟光浩说。 掌握火候的秘诀,祖先们会吃也会烧 https://www.xdkb.net/p1/nj/20211228/2432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