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稻米,一碗好饭的灵魂

忙碌疲惫后,一碗香喷喷、热腾腾的白米饭,是对“干饭人”的最大尊重。

说到吃米饭,中国人最有发言权。

在那个不知肉味的饥饿年代,光是闻到厨房弥漫的饭香就能治愈一天的疲惫。直至今日,一餐饭中缺了米饭,也总觉得少了点“灵魂”。

国人对于米饭的极致追求,是近乎偏执的。但做一碗好饭,首先要有好米。

纵观历史,水稻是我国最重要的口粮作物之一,也是决定着国人肚皮饱与饿的重要角色。

让中国人不再饿肚子,水稻功不可没。上万年的历史,几千年的耕种与改良,让水稻从一颗“野草”,变成了可以大面积种植的农作物。

近代以来,通过不断选育良种,我国水稻在产量、品质、抗性等方面不断突破,国人也开始由“吃饱”向“吃好”转变。

与此同时,半矮化水稻、杂交稻、绿色超级稻等水稻良种、技术正在加速推广,走出国门,改变着中国、乃至世界餐桌的格局。

起源我国,传向世界

1万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吃上了白米饭

作为地球上最会吃米饭的民族,我国水稻种植、驯化历史可追溯至1万年前。

上世纪90年代,江西省仙人洞遗址、浙江省上山遗址等陆续出土的水稻“化石”,诉说着世界上最古老的水稻种植历史。

同期出土的盆罐类器物碎片、石磨棒等谷物加工工具,据证实距今约1万年。

也就是说,大约1万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吃上了白米饭。

淮河上下游、长江中游等地出土的5000-8000年前碳化稻米及稻谷。

到目前为止,考古和考古植物学的发现似乎都表明,水稻起源于中国,而后传向世界各地。

我国是亚洲栽培稻起源地之一。水稻种植始于我国长江中游地区,向东渡海至日本列岛与朝鲜半岛,向南传至东南亚、南亚等地,随着伊斯兰教传至中东和北非。在15世纪水稻传到欧洲,17世纪传入北美洲。

如今,水稻已成为全世界近一半人口的基本食粮。

满足国人胃口,还得靠自己

从果腹之需到极致美味,大米也有南北之争

国人对于米饭的极致追求,可能是老祖宗留下来的传统。

为了种出更多、更好、更优质的稻米,我国早早就开始了水稻品种的选育。

在《管子》《禾谱》等古籍中,就已出现对于品种特性的详细记述,在对地方品种的记载中,已是籼、粳、糯分明,早、中、晚齐全。

近代以来,为了解决十几亿人的吃饭问题,我国大力发展水稻育种技术,瞄准“高产再高产”,水稻育种经历了三次“飞跃”。

1956年

黄耀祥院士培育“广场矮”“珍珠矮”等半矮化品种,解决了水稻高产易倒伏的问题,引领了农业发展史第一次“绿色革命”

1964年-1973年

袁隆平院士开展杂交水稻育种研究,选育的三系杂交稻平均产量比一般普通良种增产20%;水稻育种专家石明松通过光温敏雄性核不育系的培育和两系杂交稻的杂种优势利用,相比三系杂交稻再增产10%

近10年来

我国的超级稻育种取得了重要进展,一批绿色超级稻品种,产量实现再提升

随着育种技术的不断突破,我国水稻平均亩产由不足100公斤提升至800公斤。国人温饱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解决,“饿肚子”的年代一去不复返。

时至今日,现代人也许早就不缺那“一口饭”了,更多追求的是口感与食味。

说到口感,到底南方大米好吃还是北方大米好吃?这又是一场南北之争。

我国稻作分布“南籼北粳”,各有千秋。南方以籼稻为主,米型细长、口感松软;北方以粳稻为主,米型短圆,Q弹饱满,韧性十足。

色泽晶莹、颗颗分明、清香微甜、口感软糯、软而不烂、饱满弹牙、剩饭不回生……对于最会吃米饭的中国人来说,想要满足他们胃口,可太难了。

为了产出色、香、味俱全的好稻米,育种家们在兼顾高产的同时,对米色、食味、口感等方方面面进行了遗传改良,从品种源头,为一碗好饭注入了“灵魂”。

近年来,顺应市场需求,我国水稻育种方向由“高产”向“高产优质”并重转型,水稻种业也开始了“品种—品质—品味—品牌”的梯次转变。

稻花香、长粒香、珍珠米、丝苗米……随着大批优质稻品种被推向市场,各种稻米品类百花齐放,满足着人们对于那“一口饭”的极致追求。

小贴士

在湖南长沙举办的第三届全国优质稻品种食味品质鉴评活动上,来自全国的130个优质稻品种同台PK。

谢华安、陈温福、万建民、张洪程、胡培松等5位院士和全国29位水稻知名专家现场“坐镇”,对全国56个粳稻品种、74个籼稻品种开展两轮鉴评。

最终,15个全国优质粳稻品种和15个全国优质籼稻品种脱颖而出,这些参评品种反映了目前我国优质水稻品种的最高水平。

中国稻,世界领先

单产、总产居世界第一,亩产是世界平均水平1.7倍

2019年,我国水稻种业企业约2000家,其中具备水稻品种自主选育能力的超过200家。隆平高科、荃银高科等一批种业巨头迅速崛起。

在这期间,一大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代表性品种纷纷涌现。三系杂交水稻“汕优63”,年推广面积超过1亿亩;优质多抗广适性恢复系“华占”所配组合超300余个,推广面积累计超过10亿亩,形成了“华占”奇迹……

随着一系列代表性水稻新品种的推广应用,我国水稻总产逐年提高,已达到近2亿吨,并实现100%用上“中国种”。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水稻种植面积占世界的20%,总产占世界总产量的35%,平均亩产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7倍,单产、总产均位居世界第一。

中国“稻”路,世界共享

“大米外交”带动杂交稻良种、技术覆盖67个国家

水稻,养活了世界上一半以上的人口。其中,杂交稻的选育是水稻产量实现飞跃的关键。

据统计,全世界有一亿五千万公顷的稻田。如果其中有一半种植杂交稻,按每公顷增产两吨算,可以增产一亿五千万吨粮食,可以多养四到五亿人。

目前,杂交稻的研究、推广已遍布亚洲、非洲、美洲等地各个国家,国外推广面积近1亿亩。在美国,杂交水稻机械化制种发展迅速。日本和东南亚则转向优良食味品质改良,选育出了“越光”、“巴斯马蒂”,“Jasmin85”等香稻品种,享誉全球。

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在经历了全国大协作和联合攻关后,我国水稻种业产业化得到迅速发展。

借着“一带一路”东风,中国水稻种子已飘洒至全球各地。迄今为止,共有来自67个国家的育种工作者到我国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学习两系法杂交水稻技术。

但放眼当下,我国水稻育种面临着突破性的水稻新种质缺乏、水稻种质资源精准鉴定和优异种质挖掘利用不够、农机与农艺结合不足等问题。

“十四五”时期,我国将发掘、创制一批具有重要育种价值的种质资源,创新高效育种技术,在高产基础上,瞄准优质、多抗、广适、少施肥、少打药、耐瘠薄、绿色轻简等目标,培育更多突破性水稻品种,为中国乃至世界粮食安全贡献力量。

人间至味,不过一碗好饭。或许,以后的我们已经不太能懂得“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来之不易,但不应忘记,一碗好饭的背后,蕴含着“中华上下一万年”的历史与文化传承,更凝聚着无数育种工作者的辛劳与智慧。

过去,我国水稻发展成绩斐然。这份成就,造福国人,惠及世界。我们相信,明天,中国水稻将给世界带来更多惊喜。

THE END
1.《湖湘一万年》第一集:稻作之源作为人类餐桌上的主食,稻米最初的形态只是路边的一株野草。究竟是谁最先敏锐地发现了野生稻的食用价值?又是谁最先驯化了水稻?人类到底用了多长时间,才让野生稻逐渐成为今天的主粮? 在湖南道县的玉蟾岩,考古人员发现了一粒生长于12000年前的稻谷颗粒。 http://www.syxwnet.com/p/302522.html
2.如图为一幅江苏连云港将军崖岩画。据学者考证,其中稻米像大约制作如图为一幅江苏连云港将军崖岩画。据学者考证,其中稻米像大约制作于距今3800年左右,人面像早于此,其意涵是用禾苗祭祀象征神灵或祖先的人面像。据此可以直接推出( A.此处居民培育了世界上最早的水稻 B.稻米成为中原地区最主要食物来源 C.稻作农业对人们生活产生重要影响https://zujuan.xkw.com/17q21603091.html
3.稻米造句28、加强优质稻米、专用小麦等优势产区建设,重点扶持粮食大县产能建设,稳步推进亩产吨粮县创建,着力建设一批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的粮食产业基地。 29、稻田水旱轮作研究表明:水旱轮作改善了土壤的物理性状和化学性状,培肥了地力,改善了稻米品质。 30、当地勤劳的祖先,在漫长的生活实践中,为后代创造、选育、聚集了丰https://www.hao86.com/zaoju_view_9b24aa43ac9b24aa/
4.保护生物多样性刻不容缓,为什么说种子是农业的“芯片”还比如,小米(也称粟米)的祖先就是我们现在常见的狗尾巴草。在驯化的过程中,狗尾巴草的体积增长了100多倍。它原先的种子很小,形状像梭子;现在的种子变得更大了,也更圆了。 小米是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非常重要的一种作物。我们经常提到的“江山社稷”,“稷”就是指小米,可见小米在中国古代对于国家的安全稳定是多么https://www.shobserver.com/staticsg/res/html/web/newsDetail.html?id=413160
5.千年鸭蛋你见过吗?南京人爱吃鸭子可能是祖传的!碳化稻米旁,一张陶罐鸭蛋资料图也让观众惊讶。" 在湖熟文化遗址中发现有猪、狗的遗骨,同时可能还饲养鸭子,稍晚于湖熟文化的土墩墓中有就发现有成罐的鸭蛋。今天南京人养鸭子吃鸭子的习惯,可能就始于湖熟文化时期。" 翟光浩说。 掌握火候的秘诀,祖先们会吃也会烧 https://www.xdkb.net/p1/nj/20211228/2432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