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稻谷产业分析简报

我国稻作栽培已有1.4万年以上的历史,是世界上稻作历史最悠久、水稻遗传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现代考古研究表明,距今12000~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期,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祖先就开始将稻谷作为主要粮食作物进行栽培。从商周时代到唐宋时期,水稻的地位不断上升,宋朝以后,稻取代了粟、麦成为我国最主要的粮食作物;明代的稻谷种植技术开始渐趋成熟,稻谷的种类也是籼、粳、糯分明,早、中、晚齐全,并出现了有关水稻栽培和品种方面的著作。到了现代,稻谷的种植和品种更是发展迅速,稻谷生产占我国粮食生产的近四成,在品类上,除了一般的籼米、粳米、糯米之外,还出现了很多闻名遐迩的名品,如苏南粳米、常熟鸭血糯、天津小站米、湖南的颗砂御米、四川的寸谷等。

在我国粮油质量国家标准中,稻谷按其粒形和粒质分为籼稻谷、粳稻谷和糯稻谷三大类。又根据播种期、生长期和成熟期的不同,稻谷可以分为早稻、中稻和晚稻,全生育期125天以内的为早稻,125~150天为中稻,150天以上为晚稻。还可以按授粉类型将稻谷分为常规稻和杂交稻,常规稻的基因型是纯合的,易于选种,品质易于提高;杂交稻需要每年制种,利用水稻的杂种优势可以大幅度提高水稻产量。

2021年,我国全年粮食总产量为68285万吨,其中稻谷作为我国三大主粮之一,2021年产量为21284.24万吨,占我国粮食总产量的31.17%,位列第二,仅次于玉米(产量27255.2万吨,所占比重39.91%),高于小麦(产量13694.6万吨,所占比重20.05%)。

图表1:2021年我国粮食产量细分结构对比

根据FAO统计,近年来,全球稻谷播种面积、产量整体呈波动增长态势。2020年全球稻谷播种面积约24.63亿亩,同比2019年(24.27亿亩)增长1.48%;总产量约7.57亿吨,同比2019年(7.49万吨)增长了1.07%。

图表2:全球稻谷播种面积与产量变化趋势

全球水稻生产主要集中在亚洲地区,2020年亚洲稻谷播种面积、产量分别21.07亿亩、6.77亿吨,占全球总播种面积(24.63亿亩)、总产量(7.57亿吨)的86.82%和89.43%。分国家/地区来看,2020年,全球稻谷播种面积最大的国家为印度,其稻谷播种面积为6.75亿亩,占全球稻谷总播种面积的27.41%;其次是中国,稻谷播种面积为4.51亿亩,占比18.31%;排名第三的是孟加拉,稻谷播种面积为1.71亿亩,占比6.94%。全球稻谷产量最高的国家是中国,其稻谷产量为2.12亿吨,占全球稻谷总产量的28.01%;其次是印度,稻谷产量为1.78亿吨,在全球比重约为23.51%;排名第三的也是孟加拉国,稻谷产量为0.55亿吨,在全球比重约为7.27%。

图表3:2020年全球稻谷播种面积与产量排名Top10国家/地区情况对比

2012~2020年,全球稻谷单位面积产量也整体呈波动增长态势。2020年,全球稻谷单位面积产量为307.26公斤/亩,同比下降了1.48公斤/亩,同比降幅为0.48%。与2012年的301.64公斤/亩相比,增加了5.62公斤/亩,增幅为1.86%。

图表4:全球稻谷单位面积产量变化趋势

近年来,受国家保障粮食安全的一系列政策影响,我国水稻生产面积基本稳定在4.5亿亩附近波动。2012年至2021年间,我国稻谷播种面积整体呈稳中略降的波动趋势,从2012年的4.57亿亩降为2021年的4.49亿亩,减少了0.08亿亩,降幅约为1.75%,但我国2021年全国水稻播种面积在全国粮食总播种面积中所占的比重仍然达25.44%。其中,2012~2015年中国稻谷播种面积整体呈波动增长态势,并达到峰值4.62亿亩;2017~2019年受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中国稻谷播种面积连降3年至谷值4.45亿亩,2020年回升至4.51亿亩,同比增量约0.06亿亩、增幅约1.35%。2021年,我国稻谷播种面积相比2020年有所减少,下降了0.02亿亩,降幅为0.52%,降至4.49亿亩,占中国总粮食总播种面积的25.44%。

图表5:中国稻谷播种面积变化趋势

2012至2021年间,我国稻谷单位面积产量整体呈波动增长趋势,从2012年451.79公斤/亩波动增长至2021年的474.25公斤/亩,增加了22.46公斤/亩,增幅为4.97%,年均复合增长率约0.54%。与2020年相比,2021年全国稻谷单位面积产量同比增长4.63公斤/亩,同比增长率为0.98%。对比来看,2020年中国稻谷单位面积产量为469.62公斤/亩,较全球平均水平307.26公斤/亩高出162.36公斤/亩,我国稻谷生产规模和单产水平在全球范围内具备领先优势。

图表6:中国稻谷单位面积产量变化趋势

作为全球最早成功研发和推广杂交水稻的国家,我国稻谷育种及栽培管理水平的日渐提升,与播种面积稳中略降的趋势不同,近年来稻谷产量波动增长,且增长态势较为明显。具体来看,稻谷总产量从2012年的20653.23万吨增加至2021年的21284.24万吨,增长了630.01万吨,增幅为3.05%,年均复合增长率约0.33%。

早稻总产量从2012年的3229.89万吨减少至2021年的2802万吨,减少了427.89万吨,降幅为13.25%,早稻总产量占稻谷总产量比例从2012年的15.64%减少至13.16%,9年间减少了2.48个百分点。

图表7:中国稻谷产量变化趋势

我国历年稻谷种植主要以中稻和一季晚稻为主,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中稻和一季晚稻播种面积为30187.95万亩、在全国稻谷播种面积中所占的比重为66.67%,产量为15212.37万吨,在全国稻谷产量中所占的比重为71.71%。

从播种面积来看,2012年至2018年间,我国中稻和一季晚稻播种面积增量最高,早稻和双季晚稻播种面积都有不同幅度的减少。其中,早稻播种面积由8457.5万亩逐年减少至7187.01万亩,6年间减少了1270.49万亩,降幅约15.02%;中稻和一季晚稻播种面积由28119.83万亩逐年增长至30187.95万亩,6年间增长了2068.12万亩,增长幅度约7.35%;双季晚稻播种面积由9136.64万亩逐年减少至7909.22万亩,6年间减少了1227.42万亩,降幅约13.43%。

图表8:中国早稻、中稻和晚稻播种面积走势对比

从产量来看,2012年至2018年间,我国早稻产量减少了370.87万吨,降幅约11.48%;中稻和一季晚稻产量增长了1384.14万吨,增长幅度约10.01%;双季晚稻产量减少了453.59万吨,降幅约为12.62%。各季稻谷产量变化趋势与播种面积变化趋势一致。

图表9:中国早稻、中稻和晚稻产量走势对比

我国水稻的播种面积约占粮食作物总面积的1/4,产量约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1/2,在商品粮中占一半以上,作为我国三大主粮之一,水稻产区遍及全国各地。南至海南岛,北至黑龙江省黑河地区,东至台湾省,西达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低至海平面以下的东南沿海潮田,高达海拔2600米以上的云贵高原,均有水稻种植。以自然生态环境、品种类型与栽培制度为基础,结合行政区划,将我国稻作区划分为以下6个稻作区(一级区)和16个稻作亚区(二级区)。

2.4.1.华南双季稻稻作区

本区位于南岭以南,包括广东、广西、福建、海南岛和台湾5个省(自治区)。其中包括闽、粤、桂、台平原丘陵双季稻亚区、滇南河谷盆地单季稻稻作亚区和琼雷台地平原双季稻多熟亚区。本区稻作面积居全国第二位(台湾地区除外),约占全国稻作总面积的22%,品种以籼稻为主,山区也有粳稻分布。

2.4.2.华中单双季稻稻作区

本区位于南岭以北和秦岭以南,包括江苏、上海、浙江、安徽的中南部、江西、湖南、湖北、重庆和四川(除甘孜藏族自治州外)9省、直辖市,以及陕西和河南两省的南部。其下划分为长江中下游平原单、双季稻亚区、川陕盆地单季稻两熟亚区和江南丘陵平原双季稻亚区。本区稻作面积约占全国稻作总面积的59%,其中的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皖中平原、太湖平原和里下河平原等地历来都是我国著名的稻米产区。早稻品种多为常规籼稻或籼型杂交稻,中稻多为籼型杂交稻,连作晚稻和单季晚稻为籼、粳型杂交稻或常规粳稻。

2.4.3.西南单双季稻稻作区

本区位于云贵高原和青藏高原,包括湖南省西部、贵州省、云南省中北部、青海省、西藏自治区和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又划分为黔东湘西高原山区单、双季稻亚区、滇川高原岭谷单季稻两熟亚区和青藏高寒河谷单季稻亚区。水稻垂直分布带差异明显,低海拔地区为籼稻,高海拔地区为粳稻,中间地带为籼粳稻交错分布区。

2.4.4.华北单季稻稻作区

本区位于秦岭、淮河以北,长城以南,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东和山西等省、直辖市及河南省北部、安徽省淮河以北、陕西省中北部、甘肃省兰州以东地区。其下划分为华北北部平原中早熟亚区和黄淮平原丘陵中晚熟亚区。稻作面积约占全国稻作面积的3%,品种以粳稻为主。

2.4.5.西北干燥区单季稻稻作区

本区位于大兴安岭以西,长城、祁连山与青藏高原以北地区,包括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省西北部、内蒙古自治区西部和山西省大部。其下划分为北疆盆地早熟亚区、南疆盆地中熟亚区和甘、宁、晋、蒙高原早中熟亚区。稻作面积约占全国稻作面积的1%,主要种植早熟粳稻。

2.4.6.东北早熟单季稻稻作区

本区位于黑龙江省以南和长城以北,包括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其下划分为黑吉平原河谷特早熟亚区和辽河沿海平原早熟亚区,稻作面积约占全国稻作面积的9%。稻作期一般在4月中下旬或5月上旬至10月上旬,品种类型为粳稻。

2.4.7.稻谷产量前十的省域历年生产规模对比

历年国家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稻谷产量前十的省份主要产生于黑龙江、湖南、江西、江苏、湖北、安徽、四川、广东、广西、吉林之间。近几年,这十个省份历年稻谷总产量均超过全国总产量的80%。

图表10:中国稻谷产量top10省份历年产量对比(单位:万吨)

2.5.1.进口

图表11:中国稻谷进口量及进口金额变化趋势

2021年我国主要稻谷进口省份按进口量及进口金额从高到低排列依次为:云南省(11538.88吨,502.86万美元)、黑龙江省(120.06吨,3.15万美元)、上海市(0.14吨,0.16万美元)、安徽省(0.07吨,0.15万美元)、北京市(0.02吨,0.04万美元)、浙江省(0.01吨,0.01万美元)。

图表13:2021年中国稻谷主要进口省份进口量及进口金额对比

2.5.2.出口

中国是全球稻谷贸易市场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近年来出口规模整体呈波动增长态势。据中国海关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稻谷累计出口量达25142.90吨,同比增长9.74%,较2021年进口量(11659.17吨)高出13483.73吨;累计出口金额为9510.4万美元,同比增长15%,较2021年进口金额(506.37万美元)高出9004.03万美元。2022年1~7月,已累计出口稻谷11979.01吨、价值4496.98万美元,分别占2021年总进口量、总进口金额的47.64%、47.28%。

图表14:中国稻谷出口量及出口金额情况

2021年全国出口销往地按出口量排名前十的国家/地区按出口量从高到低排列依次为:巴基斯坦、菲律宾、越南、孟加拉国、尼泊尔联邦民主共和国、安哥拉、乌兹别克斯坦、马达加斯加、印度尼西亚、乌干达。按出口金额排名前十的国家/地区从高到低排列依次为菲律宾、巴基斯坦、越南、孟加拉国、印度尼西亚、尼泊尔联邦民主共和国、马达加斯加、安哥拉、乌兹别克斯坦、乌干达。

图表15:2021年中国稻谷主要出口销往地出口量及出口金额对比

2021年我国主要稻谷出口省份按出口量及出口金额从高到低排列依次为:安徽省(8233.88吨,2825.75万美元)、湖南省(7159.07吨,3266.60万美元)、江苏省(3079.28吨,949.26万美元)、湖北省(2542.01吨,781.54万美元)、福建省(2121.44吨,876.04万美元)、四川省(1053.35吨,447.06万美元)、重庆市(728.92吨,290.58万美元)、广西壮族自治区(224.48吨,73.47万美元)、天津市(0.35吨,0.09万美元)、北京市(0.12吨,0.01万美元)。

图表16:2021年中国稻谷主要出口省份出口量及出口金额对比

国内历年中央一号文件均将保障稻谷面积、产量、价格作为稳定粮食生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主要抓手。在稻谷生产环节方面,继续加大耕地保护、种子选育、种粮补贴、种植结构调整等惠农政策的推行落地;流通环节方面,实行最低收购价或稳中略涨,保障稳定农民基本收益。从中央政策层面保障稻谷产业的健康发展。

稻谷行业产业链上游主要为种子、化肥、农药、种植用具等行业;中游为稻谷的种植和生产;下游为稻谷的加工及各类销售渠道,在终端消费市场中,口粮消费、饲料消费、工业消费是我国大米市场的主要消费流通领域。

图表18:稻谷产业链

近年来,为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保护农民利益,稳定粮价,各级政府出台一系列惠农补贴政策,例如:最低收购政策,使稻谷种植收益得到保障。但由于我国粮食常年丰产,稻谷,特别是水稻去库存压力大,稻谷价格近几年呈现波动下降趋势,使得稻谷成为玉米、小麦等饲料原料的替代品,在饲料消费方面逐年增长。

图表19:历年稻米价格变化趋势

我国是全球最大的稻谷消费国,一方面受近年来人口增速放缓并有转向下行的趋势的影响,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膳食结构改善等因素的影响,近年来,我国稻谷表观消费量常年维持21000万吨左右。截至2021年我国稻谷表观消费量为21536万吨,同比增长1.35%,与2015年的21523.19万吨相比,我国稻谷表观消费量增长了12.81万吨,增长幅度为0.06%。

图表20:2021年中国稻谷表观消费量变化趋势

稻谷的消费结构主要以口粮大米消费、饲料消费、工业消费为主。其中口粮消费在总消费量中占比最大,其次是饲料消费。

4.3.1.口粮消费

随着疫情得到有效控制,餐饮行业刚性采购需求恢复,同时考虑到人口的增加,目前口粮消费在总消费量中占比依然最大,稻谷加工的产品是糙米或大米,副产品有碎米、米胚、稻壳、米糠等,可用于食品企业生产米制营养主食品、休闲食品。米糠保鲜处理后,是良好的健康食品配料,可提取、生产天然VE、IP6(肌醇六磷酸,亦称六磷酸肌醇,俗称植酸,具有抗癌作用)等功能性产品。

4.3.2.饲料消费

近年来,玉米价格一直高位运行,但畜禽产品价格却持续下跌,饲料厂和养殖场为降低原料成本,逐步以稻谷、稻谷副产物等谷物原料替代价格日益高涨的玉米。随着稻谷产量的增加,稻谷在饲料中使用比例将越来越大。

有资料显示稻谷粗蛋白在8.5%左右,糙米粗蛋白在10%左右。稻谷营养价值与玉米相近,采用库存稻谷及其加工副产物部分替代畜禽饲粮中的玉米和豆粕,可以减轻玉米和豆粕进口的压力,应用潜力巨大,且大米蛋白粉可以按一定比例替代早期断奶仔猪饲粮中的乳清蛋白粉。

4.3.3.工业消费

工业用粮用途主要集中在米粉等食品、酿酒、酿醋、制糖等方面。另外,稻壳是良好的可再生的生物质原料,通过气化转化为稻壳煤气、直接燃烧产生蒸汽或热量,用于发电、供热等,稻壳还可以制作高品质活性炭、吸附剂、炭黑、二氧化硅、碳化硅、硅酸钾等化工产品。

THE END
1.“这是一个刀耕火种的年代,稻谷,(是)献给祖先最饱满的颂词……我“这是一个刀耕火种的年代,稻谷,(是)献给祖先最饱满的颂词……我在捡回来的骨头上,蘸上血液和汗水,打磨(成)一只骨哨、一枚骨针、一把骨耜。”诗歌中描绘的是下列哪一远古人类的生活状况?( ) A . 北京人 B . 山顶洞人 C . 半坡人 D . 河姆渡人 【https://zujuan.21cnjy.com/question/detail/6100715
2.米香中国稻谷坚韧又谦虚的性格,像极了今天仍在这一片热土上祖祖辈辈辛勤劳作的中国人的品格。 米香中国,是因为稻米自从被我们的祖先驯化,就以她馥郁细腻的口感征服了我们的胃。华夏大地,荏谁不能脱口而出,几种自己喜欢的米食。我吃过最贵的炒饭,海参、虾仁、鸡脯、火腿、香菇、笋丁等集齐了十八种山珍海味名贵食材,只https://www.meipian.cn/57oaa212
3.为什么提出谷子是中华民族的哺育作物?小米中铁、锌、铜、镁等矿物质的含量均超过大米、小米粉和玉米,此外有机硒的含量很丰富,平均为77ppb,较高的上述矿物质含量使小米具有补血、壮。 因为农耕文化发源地在河姆渡,咱们的祖先7000年前就搞稻谷的。https://m.my478.com/question/20211119/435932.html
4.五千年前稻谷的启迪这穿越数千年的稻谷,不仅证明了那时居住在良渚古城的人们已经储藏了大量的稻谷,更重要的是,这粒粒黝黑黝黑的稻谷,也展示了我们的良渚先民们早在五千年前就已经掌握了种植稻谷的农业技术。从介绍里我还得知,中华大地上的先民们,早在一万年前就已经会种植水稻了。我好自豪,为我泱泱大中华的祖先们!https://finance.sina.cn/2023-11-19/detail-imzvctkp4637397.d.html
5.男子海边发现野生成熟稻谷寄给研究所,人类当初如何发现稻谷是可人类刚开化时,一般会生吃食物,稻谷如果不用水煮生吃很难吃,而且外面还包裹着水稻壳,不处理就食用很难下咽。如今我们餐桌上的白米饭,承载着许多人的智慧,正所谓“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虽然目前还无法证明人类如何发现稻谷可以食用的资料,不过这也证明了祖先们探索的勇气。https://www.da-quan.net/wa/dhcnad77ncndnndcdnt.html
6.追寻那会飞的稻谷——泰国侗台语族群谷种神话搜集纪略论文如熊明村的杨亚朝就说:“没听说过大谷粒变小的故事。以前帕雅因给兄妹两人谷种, 稻谷种撒在平地, 包谷种撒在山上。因为稻种小, 就撒在平地, 而包谷种大, 撒在山上。现在平地人多, 山上是赫蒙人多一些。赫蒙、 瑶、 阿卡、 拉祜等吃的都是包谷, 而给平地人吃的是稻谷。”赫蒙人并不信仰佛教,而使用http://www.cels.org.cn/web/news-345.htm
7.河姆渡人种植的农作物是什么?稻谷是河姆渡人种植的主要农作物。稻作农业在河姆渡文化中占据了重要地位,不仅为河姆渡人提供了稳定的食物来源,还为后来的农业文明奠定了基础。考古学家在河姆渡遗址发现的稻谷,经鉴定为亚洲栽培稻的祖先种,这为研究我国稻作农业的起源和发展提供了关键证据。 https://www.huaer.net/471002.html
8.祭祀准备工作的传统与现代:从神主牌位和祖先画像族谱新闻“百世不桃”的神主牌位大大增加。更多的宗族嫌“五世则迁”很麻烦,于是乎,有些历史悠久的大宗族,在寝堂的桌子上往往陈列着几十块甚至上百块神主牌。神主牌上一一镌刻着祖先的名讳、生卒时间、及第情况及得到过的功名、官位,供后世祭奠。 有些宗族的神案分若干层,最高层安置始祖以下按照世系昭穆次序分列神主牌https://www.zupu.cn/lishi/20231226/655870.html
9.“云”赏经典湘博教育微课程“祖先”的面孔——人面纹方鼎大家好,我是湖南省博物馆的教育员谢丽丽。今天为您讲述的是《“祖先”的面孔——人面纹方鼎》。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在商周时期,祭祀与战争是国家两件最为重要的事,而青铜器是其中常见的工具。我国商周青铜器造型丰富、纹饰精美、铭文典雅,不仅是古文字的重要载体,同时也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https://www.hnmuseum.com/zh-hans/node/8500
10.良渚遗址是古代的“有虞幕国”(第1到第5篇)穷蝉,又称虞幕,是有虞部落的始祖。古书记载“有虞秉钺”,意指拥有征杀权力的人。虞幕便是中国上古传说中的姑幕国人。舜为虞幕的后裔,其祖先为有虞氏部落首领,舜受尧帝禅位,成为联盟首领,即天下之王。虞舜的都城即为今之“巴蜀地遗址”。 2. 兽面——虞(虎) https://www.jianshu.com/p/857e8454052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