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天合一神圣念始祖伏羲女娲源:赞石朝江《我的中国苗学研究》麻福昌贵州省易经研究会

人天合一神圣念始祖伏羲女娲源为石朝江《我的苗学研究》赞

麻福昌

赞中国贵州苗乡,石朝江使命担当。

尽职敬业坚信仰,为中国苗学拓荒。

大作近千万字长,史料详实智慧亮。

丰硕成果世共享,人天合一大同光。

中国贵州石朝江,苗学研究品牌亮。

忘我为中国苗学,诸般诱惑舍何妨?

沿流讨源羲娲彰,璞玉浑金掘宝藏。

始祖基因天下公,人天合一大同方。

以下是石朝江同志《我的苗学研究》

(十~十一)全文转载如下:

我的苗学研究(十)石朝江

现在,我们需要用一篇论文的篇幅,来说说“东蒙”源头。苗族从古至今,自称为“蒙”,“东蒙”就是上古时期居住在我国东方的古苗人。

从中国人类学的资料(包括史籍记载资料、学界考证资料、考古发现资料等)看,“西羌”族群出现在6000年前,以游牧业为主;“东蒙”族群出现在7000年前,以农耕业为主。司马迁在《史记·六国列表第三》中曾感叹说:“东方物所始生,西方物之成孰。夫作事者必于东南,收功实者常于西北。”在世界人类文明中,早期东方文明是先于西方文明的。在中华文明中,早期东部文明也是先于西部文明的。

一、中国史籍记载“东蒙”人的资料

中国史籍记载我国东方有一个“君子国”、“不死国”。“君子国”、“不死国”最早出现在《山海经》中。

《山海经·海外东经》:“有东口之山。有君子之国,其人衣冠带剑。”

《山海经·海外南经》:“不死民在其东,其为人黑色,寿,不死。”

《山海经·大荒东经》:“东海之外,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大言,日月所出。有波谷山者,有大人之国”。“有大人之市,名曰大人之堂。有一大人踆其上,张其两耳”。

《山海经·大荒东经》:“君子国在其北,衣冠带剑,食兽,使二大虎在旁,其人好让不争。”

从上述记载可知,上古时期,在我国东方有一个“君子国”、“不死国”或“大人国”。那里的人都是黑色的,个个长寿,人人不死。李贤注引《山海经》曰:“不死人在交胫东,其人为黑色,寿不死。”

继《山海经》之后,“君子国”、“不死国”、“大人国”就相继出现在了大量史籍中。

《淮南子·地形训》:“东方有君子之国。”

《说文》:“凤,神鸟也”,“凤之象也……燕颔鸡啄,

五色备举,出于东方君子国。”

《后汉书·东夷传序》:(东方)“至有君子不死之国焉。”

《太平御览》卷八六九引《王子年拾遗记》:“……其人不死,厌世则升天。”

《说文》:“鳳,出于东方君子之国。”“东方之人”。

从以上引文可知,东方有君子之国,其人不死,厌世则升天。神鸟凤出于东方君子国。

《博物志》:“君子国人……好礼让不争。“

《后汉书·东夷传序》:(东方)“仁而好生,天性柔顺,易以道御。”

《说文》:“东夷从大人也。夷俗仁,故有君子不死之国。”

先秦文献记载东方君子国好礼让而不争,天性柔顺,通情达理,民风清淳。所以《山海经》、《淮南子》、《后汉书》等古籍称东方人为“君子国”或者“大人国”、“君子不死之国”。“凤,出于东方君子之国”。“凤”是东方人风姓集团特有的标记,与黄帝发生战争的蚩尤,就出自上古“东蒙”人的风姓集团。故知史籍记载的“君子之国”就是上古时期的“东方蒙人”,且就是风姓诸国的部落群团。因为“仁义”是“东蒙”人的礼俗,这也是“东方君子国”、“大人国”或“不死国”名称的由来。

《山海经》记载“东方君子国”的首领叫帝俊。

《山海经·大荒南经》:“有人三身,帝俊妻娥皇,生此三身之国。”

从上述记载中可知,东方日月所出之国的首领叫帝俊,妻叫娥皇或常羲。

金荣权在《帝俊及其神系考略》中考证说:“帝俊在中国古代神话中是一个谜一般的神性人物,他的事迹既不为正史所载,也不为诸子所传,只见于《山海经》之中……究其神系渊源与脉略,显不属于炎帝世系,也不隶属于黄帝世系,是与炎、黄两大神系并存的第三神系……关于帝俊在中国古代诸神中的地位,今天众说纷纭,然一般认为帝俊当是上古时代东方民族的祖先神,这种看法是一致的,因为《山海经》记载的帝俊活动地及其子孙之国大多在东方”。

张碧波在《三皇文化论》一文中,曾据汉代高诱注称:“娲,古和字”,认为“《山海经》所言:女和月母,当指女娲,娲与和音近假用,则女娲又作女和。伏羲之后裔为‘羲’,而女娲之后裔为‘和’。”

可见,《山海经》记载东方日月所出之国的首领帝俊应为伏羲,其妻娥皇或常羲应为女娲。

继《山海经》之后,众多史籍也记载了“东方君子国”的首领。

《帝王世纪》:“帝出于震,未有所因,故位在东方。”

《易系辞传》:“帝出乎震。”“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

“帝出于震”,帝指太阳神伏羲。震当训作晨,就是日出于晨,日出于东方。就是指“东蒙”人的首领伏羲出现在东方。古人排列五行方位,东方是木,木代表春天,而春天是万物萌生、促成新生、爱护新生、帮助生长的季节,后人由此引申出“仁者爱人”。又:

《拾遗记》:“以木德称王,故曰春皇,其明睿照于八区,是谓太昊。昊者,明也,位居东方,以含养蠢化,叶于木德,其音附角,号曰木皇。”

《释文》:“包,本就作庖。郑云:取也。孟、京作伏。牺,郑云:鸟兽全具曰牺。孟京作戏,云伏,服也;戏,化也。”

《白虎通义·号篇》:“下伏而化之,故谓之伏羲也。”

《拾遗记》:“庖者包也,言包含万象,以牺牲登荐于百神,民服其圣,故曰庖羲,亦谓伏羲,变混沌之质文,宓其教故曰宓羲。”

《白虎通义》引《含文嘉》:“伏者,别也,变也;戏者,献也,法也。伏羲始别八卦,以变化天下;天下法则;咸伏贡献,故曰伏戏也。”

《礼记·月令疏》引《帝国世纪》:“取牺牲也供庖厨,食天下,故号曰庖牺氏。”“太昊庖牺氏,风性,有景龙之瑞,故以龙纪官。”

《汉书·律历志》载刘歆《世经》:“作网罟以田渔取牺牲,故天下号曰炮牺氏。”

《左传》昭十七年:“郯子曰太嗥以龙纪。”

《荀子·正论》云:“自太嗥燧人莫不有也。”

《吕氏春秋·十二纪》载“太嗥伏羲氏。”孔颖达《左传疏》云:“太嗥身号,伏羲代号。”《吕氏春秋·孟春纪》:“其帝太嗥。”高诱注:“太嗥,伏羲氏。”

《拾遗记·卷一》:"昔者人皇蛇身九首。”

《拾遗记·卷二》:"蛇身之神,即羲皇也。”

《路史·太昊》:"伏牺人头蛇身,以十月四日人定时生,帝女游于华胥之渊,感蛇而孕,十二年而生庖牺。”

《简易道德经》:“世物,唯日光明,世人,唯羲磊落。齐奉羲如天上之日,始之号昊。”

上述诸多记载可知,“东蒙”即“君子不死国”的首领为伏羲。伏羲生活于东方,兼有太阳的光明,所以又称作太昊。由于上古代没有文字,先民事迹多赖后人一辈辈口耳相传,加之古今方俗之异,后来见诸文字,便出现同名异形现象。同一位伏羲,春秋战国以来的各种古籍中便有不同的写法。伏羲、伏戏、包牺、庖牺、炮牺、伏牺、虙羲、虙戏、宓羲、宓戏等,均属音同音近相代。又随着社会发展,文化进步,不同时期的学人对历史人物从不同角度进行研究和评价,便出现同人异号现象,所指实一。如太帝、太昊、太暤、春皇、木皇等,均属于因事立称。所说的都是伏羲氏。伏羲是“东蒙”人即“君子不死国”之大首领,大酋长。

大量的中国史籍记载,伏羲首开中华文明之先河。我曾经将伏羲或伏羲时代的一系列创造发明归纳为八大组,即:观天象制历算;结网罟驯家禽;兴庖厨行医药;画八卦刻书契;定姓氏制嫁娶;兴管理造干戈;化蚕制衣制乐创歌;建都宛丘以龙纪宫。

在早期中华文明中,伏羲太昊氏可谓劳苦功高,功劳巨大。早在先秦时代,人们就将伏羲视为三皇之首,百王之先。诚如王大友在《三皇五帝时代》中说:“伏羲氏族是上古人类开化程度最高的氏族,进入文明阶段,继天而王,以理海内,首德于木,为百王先,故《易》称帝出于震,建寅孟春,都于陈,东封泰山,禅云云。”

蒋南华在《中华文明七千年初探》中说:《尚书·序》云:伏羲氏之王天下,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由是文籍生焉。今天我们使用的中文方块字,是中华民族数千年前约定俗成的伟大创造,它随着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行用至今,千秋万代永无穷尽。它不曾因秦汉之兴而兴,亦不因秦汉之亡而亡。它也绝非是汉民族的发明专利,早在汉民族产生之前的几千年前特别是距今六七千年以前,以“苗蛮“为主体居民的河姆渡文化及其稍后的良渚文化时代,它就在中华大地产生和行用了……中国文字被称之为“汉字”,其实是很不确切的,也不符合其历史的真实。为了还其文字产生的历史真实,还其文字的发明创造权于中华各民族人民,应取消“汉字”的说法,而称“中文”或“华文”。

早于西部“氐羌”人的东部“东蒙”人,以及伏羲太昊、少昊的事迹为何为被中国史籍记载下来了,应该说,这是因为不同部族间的冲突和文化融合的结果。历史上黄帝打败蚩尤,尧舜禹征讨三苗,夏商周征战南蛮、荆蛮,秦国灭掉楚国等重大历史事件,使得“东蒙”人的后裔大部分都融入到华夏族中去了。梁启超先生在《论中国成文法编制之沿革得失》中曾说:“我族与苗族为剧烈之竞争,卒代之以兴。于是彼族之文明,吸收以为我用。”蒋志华主编的《中国世界部落文化》也说:“东夷(应为东蒙)部落为我国早期文化的发展和推进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中原华夏文明就是文化相对落后的西部华夏族吸收先进的东夷(蒙)部落文化后进入文明社会的。”正因为不同部落间的冲突与融合,不属于华夏系而又早于炎黄的伏羲太昊及其原始部族,才被中国史籍记载下来了。

二、学界研究考证“东蒙”人的资料

根据中国史籍记载资料,国内外学界对“东方君子国”即伏羲太昊部族进行了诸多的研究与考证。

翦伯赞、郑天挺在《中国通史参考资料》中注曰:“君子国,不死国,相传是东方夷国。”

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简编》中说:“居住在东方的人统被称为‘夷族’。太嗥是其中一族的著名酋长。”

郭沫若在《中国史稿》中则说:“太嗥,号伏羲氏……传说太嗥是风姓,应同九夷中的风夷有更直接的关系。风夷在夷人氏族部落中居于首要地位,因而太嗥又是所有夷人想象中的祖先。”

苗青在《战争与西部苗族大迁徙》中考证说:在那悠悠昊天的东方寰区,在那茫茫旷世的大地中间,有两条河,一条叫浑水河,一条叫清水河……据苗族先辈的老人们代代相传下来,最早住在浑水河和清水河流域大平原里的,是一个叫“蒙”(hmongb)的大的部落部族。这个大的部落部族,居住地域方圆数千里……这“蒙”(hmongb)的名称算是最古老的了。

可以看出,翦伯赞、郑天挺认为君子国是“东方夷国”,王献唐认为蒙在东方,故言“东蒙”,伏羲为蒙族,范文澜、郭沫若认为伏羲与太嗥是同一的,是居住在东方被称为“夷族”或“夷人”的祖先,而不是华夏族的祖先。他们所说的“东方夷国”、“东蒙”、“东方夷族”,“东方夷人”,都是指向7000多年前的“伏羲太昊部族”,而不是指夏商周时才形成的“华夷五方格局”中的“东夷”。苗青则直接运用苗族人类学的资料,苗族代代相传下来,自己的祖先最早住在浑水河和清水河流域大平原里,是一个叫“蒙”的大的部落部族。

夏曾佑在《中国古代史》中说:“古时黎族散处江湖间,先于吾族,不知几何年。其后吾族顺黄河流域而至,如此者又不知几年。至黄帝之时,生齿日繁,民族竞争之祸,乃不能不起,遂有炎帝、黄帝、蚩尤之战事。而中国文化,藉以开焉。”

王桐龄在《中国民族史》中说:“现在中国动言五族平等,所谓五族,即汉满蒙回藏族。臂如一家人,汉族是长兄,满蒙回藏族便是幼弟,是为现在人的观察。若照历史上观察,中国之民族,除了汉满蒙回藏以外,还有一位长兄,即是苗族。”

蒙文通在《古地甄微》中说:“因疑苗族为中国文化之创始者……于是我东方璀璨之文化,滋与于斯,而展于三河。正所谓因天时地利,而文化之兴,固自非偶然之故也。”他还说:“古之建帝都、封大国,皆自东而渐西,即汉族以外之民族。”蒙文通说的“汉族以外之民族”,即苗族。

徐旭生在《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中说:“在华夏从西部来以前,中国土著还有苗民一族,实属最容易想到的事情。”

石宗仁在《荆楚与支那》考证说:“苏南有茅山,苏北有苗山,亦是苗蛮族‘族之所在,地名随之’的遗存……‘茅’‘苗’音转,茅山即苗山……山东省南部有蒙山,安徽北部有蒙城,砀山县有芒山,河南永城县(与淮北市邻近)有芒山。蒙山、蒙城、芒山等地名群落在鲁、皖、豫交边地区,均与苗族族称有关……今贵州、云南苗族,仍自称为蒙,为芒……蒙、芒当是同一苗蛮族自称在鲁、皖、苏、豫大地上的残存。”

杨娟、杨庆林等著的《中华民族通史论纲》考证说:“中华民族经历了上万年至数万年,这个发展进程从未中断,炎帝、黄帝、蚩尤时代并非起点,向上溯还有很长时期的历史,这段历史对中华民族的发展至关重要,是真正的中华民族起源阶段。当时(炎、黄、蚩尤时代之前的历史时期)中华民族的古人长期生活在华北平原、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他们尚处于未分裂的状态,我们将这些中华古人称为古苗人,将他们生活的那段历史时期称为古苗人时期……古苗人时期起始于古代伏羲时期。”

法籍耶稣会士,神学家兼著名汉学家戴遂良牧师,1903年著有《历史文献》,1919年著有《历代中国》。他在《历史文献》中说:“史前期在中国出现的野蛮人被叫做‘夷’。”而在《历代中国》中则改变说:“他们则叫做‘苗’。”他还强调说:“有三个人的名字,可以用来概述中国的史前历史—伏羲、神农、黄帝……相继经过人类发展的三个文明阶段后,就到了中国古代帝国的时期。”

郭克煜等著的《鲁国史》中考证说:“在古史传说中,曲阜一带属古夷人(应为古苗人或东蒙人)居住地,有关东夷人的最古传说是太昊的事迹。太昊或作太皞……是八卦的创立者……其后春秋时有任、宿、须句、颛臾等小国,皆在今曲阜周围,由此可以推测太昊也是生活在曲阜一带的。”

伍新福在《中国苗族通史》中考证说:清初陆次云《峒溪纤志》载:“苗人腊祭曰报草,祭用巫,设伏羲女娲位”。所谓伏羲女娲,在苗族民间又俗称“傩公傩母”。至今苗族地区举行“还愿”祭典时,仍于中堂设傩公傩母的木雕衣装神像……史籍还记载,伏羲氏和东夷(蒙),以凤鸟为图腾,加以崇拜,而苗族的古歌说,是凤鸟孵化“蝴蝶妈妈”生下的l2个蛋,生出了虎豹、蛇虫和人类。

杨万选在《贵州苗族考》中说:“据典籍所载,中国土人,实为苗族……苗族为中国最古人种。”

由此可见,上古“东蒙”人即伏羲太昊时代,是中国可考的历史,是上古“东蒙”即古苗人时期,也是中华文明中华民族的发轫时代。

三、“东蒙”直系后裔的心史记载资料

东蒙—九黎—三苗—荆蛮—武陵蛮—苗族。一脉相承。

关于上古“东蒙”的客观存在以及苗族与“东蒙”人的渊源关系,我们还可以运用人类学的田野材料来加以证明。这主要是苗族的心史记载与习俗。

苗族古歌《跋山涉水》唱道:

来唱五支奶,来唱五支祖,歌唱远祖先,经历万般苦,迁徙来西方,寻找好生活。

从前五支奶,居住在哪里?从前六支祖,居住在哪里?从前五支奶,居住在东方;

从前六支祖,居住在东方。挨近海边边,天水紧相连。波浪滚滚翻,眼望不到边。

从苗族古歌中可知,苗族祖先原居住在东方,挨近海边边,天水紧相连,波浪滚滚翻,眼望不到边的地方。贵州省民间文学工作组编著的《苗族文学史》中说:苗族“《跋山涉水》把苗族的老家称为‘东方’……历史学家说:卵生的神话是古代东方民族的传说,苗族认为祖先是从十二个蛋中生出来的。苗族认为伏羲是他们的祖先,但这个伏羲也正是古代东方民族的太昊。”

《苗族史诗·溯河西迁》唱道:

来看看五对爹娘,六对西迁的先祖,在那生疏的年代,祖先住地在何处?

祖先住在欧整郎,波光激滟与天连;大地平坦如晒席,像盖粮仓的地盘。

“祖先住在欧整郎”,欧整郎是什么地方?苗语意译是水与地相平的地方,也就是“波光激滟与天连”的地方。

苗族《迁徙史歌》反复唱到:“从前老家乡,就在海边边”。苗族最古老的祭祖歌《吃牯脏歌》,反复7次唱到东方老家乡:“水牛乘着河浪走,水牛到海水日出处,富裕海边老家乡。”黔东南苗族说自己的祖先来自日出的地方,在13年一届的杀牛祭祖时,未把牛砍死以前,必须把牛头扭向东方,表示祭祀日出地方的祖先。《迁徙史歌》唱到他们祖先是“翻过水山头,来到风雪坳”,先后渡过“河水黄央央”、“河水白生生”、“河水稻花香”的三条大河南下,然后又“沿着稻花香河”西进,“经历万般苦,迁徙来西方,寻找好生活”。歌中以很长的篇幅,表述了他们的祖先南渡黄河和西进的历史过程。

据王万荣先生调查,云南文山苗族有尚东的文化习俗。祭祖尚东:文山苗族的族祭,是通过一年一度的“踩花山”这一节日活动来进行的。在这一节日活动中,从立杆到祭杆都体现了苗族的尚东文化。立杆要将杆顶从东方立起,因为苗族的祖先起源于东方。祭祀者要面对东方,站立于杆前,烧香化纸,一祭天地,二祭蚩尤,三祭列祖列宗。婚俗尚东:文山苗族的婚姻习俗,当男方的接亲队伍将新娘接到新郎家,必须从东方进家。若男方家没有路从东方进家,新辟路径也得照此规矩办事。丧葬向东:文山苗族的丧葬为仰身直肢葬,死者头部向东。在苗族的观念中,苗族是太阳之子,其祖居地是太阳升起的东方,死后要将头枕东方,才能回到祖先的发源地,与列祖列宗一起团聚。

清初陆次云在《峒溪纤志》中说:“苗人腊祭曰报草。祭用巫,设女娲、伏羲位。”湘西苗族流传的史诗《休巴休玛》,记录了苗族先民不断迁徙的历史。当他们还定居在“占楚占菩”的年代,“繁衍如鱼如虾,收获堆积如山;人数越来越多,队伍越来越坚;生活越来越好,树屋盖瓦砌砖;女的戴银戴金,男的穿绸穿缎;牛马满坡满岭,猪羊满栏满圈”。后来遭到恶鬼“枷嘎”“枷狞”的破坏,被迫离开富饶的平原,迁往“高戎霸凑”(武陵山区边缘地带),在泸溪峒重新建设新的家园,“男的又来立家立业,女的又来积麻纺线”,“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炊烟绕过九十九岭,歌声响彻万里长天”,不料恶鬼追赶而来,“祸害遍及九十九岭,世上人间住不成家”。苗族七宗七房反抗失败,只得像“河里的鱼逆水而上”,从大河边被赶到小河边,从小河边被赶到小溪边。一次又一次的创业,带来的是一次又一次向更贫瘠的地区迁徙。

还傩愿是东部方言苗族对傩祭、傩仪和傩戏的统称。张应和在《湘西苗族还傩愿源流考》中说:“傩祭、傩仪和傩戏崇拜的始祖神叫‘傩公傩母’,按苗族民间传说,他们是伏羲女娲的俗称……这进一步说明伏羲女娲当是苗族的始祖,还傩愿正是苗族祭祖的一大宗教活动。”周明阜在《湘西巫傩民俗探微》中说:“凤凰苗傩主要流行于凤凰、吉首、泸溪和怀化的麻阳等县市,傩公傩母与大庸高傩、花垣苗傩、保靖堂郎苗傩一样,皆源于伏羲、女娲兄妹成婚的故事。”

苗族老人去世,要请巫师唱《指路歌》、《焚巾曲》,操度其亡灵回东方老家与祖先团聚。英国牧师塞缪尔·克拉克在《在中国的西南部落中》说:苗族“出殡由巫师开路,巫师先告诉死者如何进行一次抵达东方祖先处的长途旅行,他念到:现在我们送你到祖先那儿去,在路上,你要闯过很多难关,当你走过蜈蚣岭时,上面布满了许多蜈蚣,但你不要害怕,只管前进,当你爬雪山时,也不要怕冷。到了天国大门,守门老头会拦住不让你进去,你就告诉他,你是谁,以及你祖先的名字,他就会放你进去的。进入天国,你父母以及其他亲属,都会来迎接你,你将幸福也同他们一道生活。”

无论是中国的苗族或迁徙到海外的苗族,族中老人去世,要请巫师或歌师唱古老的焚巾曲、指路歌,指引其亡灵按照祖先迁徙的路线,一步一个地名地返回东方故地投祖,然后从那里升天,到天上去与死者的众祖先亡魂团聚,而后过着犹如阳间一样的温馨、祥和的生活。在苗族人的观念里,死亡被认为是一次美妙的、通往生命之源的旅行。当然,暴死者或者死得太年轻的人,是没有资格回东方老家与祖先团聚的。

我国东部文明先于西部文明,也得到一百多年来的考古发现证明,早在一万年前左右,居住在我国东部的“东蒙”人或他们的祖先,就已经在“口朝黄土背朝天”地经营稻作农业了,已经开始烧制陶器了,最初的图画文字也已经产生了。

从我国考古发现来看,上古“东蒙”人即伏羲太昊部族文化,从距今约9000年前的贾湖文化起,历经后李文化(距今约8300年)、北辛文化(距今约7300年)、河姆渡文化(距今约7000年)、良渚文化(距今约6500年)、大汶口文化(距今约6000年)等,都是上古“东蒙”人所创造出来的不同历史阶段的文化。

我国学界多将上述文化统称为是“东夷”文化,这是不确切的。“东蒙”是源,“东夷”是流。上古“东蒙”人是夏商周时的“东夷”及“南蛮”共同的祖先,被称为“东夷”的人群已经不包括苗瑶畲等族的祖先了,并后来全部地触入了华夏集团、百越集团等。

贾湖遗址位于河南省舞阳县北舞渡镇的贾湖村,是一处规模较大、保存完整、文化积淀极为丰厚的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存。共发现珍贵文物标本3000余件。器形种类主要有:陶鼎、陶罐、陶壶、陶碗、陶杯、骨鱼镖、骨镟、骨针、骨锥、骨刀、杈形器、骨笛、石磨盘、磨棒、石斧、石镰、石铲、石凿、石刀、石钻、石砧、砧帽、石环等。还发掘出了碳化稻米及石磨盘、磨棒、石铲等农具,有反映稻作农业起源的大量炭化稻粒、豆粒等植物种子。还发掘出迄今为止世界上最早的可演奏乐器—骨笛,经研究已具备了四声、五声、六声和七声音阶,被专家认定为世界上最早的吹奏乐器。还发现了具有文字性质的甲骨契刻符号,刻在龟甲、骨器、石器、陶器上。从文化年代及地理学看,贾湖文化是上古时期“东蒙”人所创造出来的文化应该是没有疑问的。

后李文化遗迹主要有房址、壕沟、灰坑和墓葬等。房址均为半地穴式。居住面有的经过烧烤,发现灶址和一些陶、石器等生活用具。墓葬死者头向多朝东。后李遗址所在地是上古“东蒙”人活动的地方,后李人死者头向朝东埋葬与现苗族老年人寿终正寝时头向东,唱《焚巾曲》指引亡魂,返回东方故地投祖。《焚巾曲》所说的东方,亦指太阳升起的地方,即指“东蒙”人之古地。

河姆渡遗址遗址发掘出了距今7000年前的生产工具、生活器具、各类艺术品等文物6700余件,以及丰富的栽培稻谷、驯养的猪、狗、水牛和捕获的禽兽的骨骸以及榫卯接合等工艺成熟、建筑结构复杂、有廊有柱的干栏式分间房屋等。专家认为,苗族吊脚楼是河姆渡干栏式建筑的传承。根据现在所知的出土考古资料,上古鸟纹,所见最早的是在河姆渡文化遗址。河姆渡遗址的发掘物陶器上有双头鸟的纹饰,同现今黔东南苗族蜡染双头鸟的纹饰是一模一样的。

何驽先生认为,良渚文化即是蚩尤文化,良渚玉器流行的那种神人兽面图像即是蚩尤像,蒋乐平先生也认为良渚文化为蚩尤文化,良渚文化的衰亡与黄帝战蚩尤有关。

王大有在《蚩尤氏在中华文明史上的杰出地位论纲》中指出:苗族“都是头戴飞鸟形凸玉冠上插羽毛,这种玉冠,首见于河姆渡文化(距今7000多年),发达于良渚文化(6500~4200年)—大汶口文化(6500~4500年)—龙山文化(4500~4000年)的陶器、玉器上,尤其集中于玉圭、玉钺、王冠上。”

综上所述可知,7000年居住在我国东部的“东蒙”人是中华文明中华民族的一个重要历史源头。这不但是有籍可稽、学者考证,还有民俗印证、考古发现证明。

如前所述,“东蒙”人是古苗人的启蒙时期,也是中华文明中华民族的发轫时代。苏秉琦教授生前提出要重建中国古史是有道理的。

(续)

我的苗学研究(十一)

石朝江

我的苗学研究,最终落在中华民族的两大历史源头上。前所述及,这虽然是建立在坚实的资料基础上的,但要做到人们普遍地接受,还需要有一个漫长的过程。

我以“东蒙与西羌:中华文明中华民族的两大历史源头”为题,先后在贵州文史研究馆、贵州省委机关读书会、贵州民族大学、重庆彭水九黎城等开展学术讲座,可以说,反映是比较好的。尤其是在贵州文史研究馆的首场讲座,共有13家宣传媒体及网站进行了报导。

我是研究苗学的,为什么要涉及到中华文明中华民族的历史源头?首先,这当然是查阅的资料多了必然得出来的结论;其次,也是最主要的,是针对徐旭生的三大源头论的弊端而深究得出来的结果(三大源头论的弊端在《中国史籍载苗族早期历史资料整理与研究》中涉及,不赘述)。

萧洪恩教授在“石温玉而生辉,人述学而精存”的序言中写到:石朝江先生系贵州省社会科学院二级研究员,原副院长、巡视员。我与他交往有年,其苗学研究让我受惠良多,阅其著述之后,略有深意,是有《石朝江先生“苗学”书意》一首,以示崇敬、感奋之情:

灵心慧性书族史,深情执意探苗学。

博古通今呈精义,立己达人尽先觉。

先民逸响惊寰宇,朝江鼎言更艳绝。

过化存神即深邃,含英咀华肆意撷。

石莉在后记中这样写到:家父沉迷于苗学即苗族的人类学研究。1987年,我还在读小学一年级,一天放学时爸爸去接我,他告诉我,他已经从省委组织部调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工作了。我问爸爸,在组织部工作好或在社会科学院工作好,他回答我,在社会科学院工作好,可以看很多的书,还可以不坐班。我当时年幼不理解家父的想法。1999年,父亲的第一部著作《中国苗学》出版了,我才开始有点理解他为什么要弃政从学,为什么那样执着。再后来,他的著作一部接一部地出版,我才真正的理解了他的人生追求。

石温玉而生辉,人述学而精存(代序)…………………………肖洪恩

石朝江苗学研究著作简介

《中国苗学》……………………………………………………………………

《中国苗族哲学社会思想史》…………………………………………………

《世界苗族迁徙史》……………………………………………………………

《战争与苗族》…………………………………………………………………

《苗学通论》……………………………………………………………………

《中国史前史读本》……………………………………………………………

《晚清名臣石赞清》……………………………………………………………

《苗学通论续论》………………………………………………………………

书序与书评

《中国苗学》——全方位研究苗族的一部力作…………………………………

苗学研究的新篇章——读石朝江同志的《中国苗学》…………………………

苗学领域的新发展——简析《中国苗学》………………………………………

苗族史与学的丰碑…………………………………………………………………

《中国苗学》——我国第一部全方位研究苗族的专著…………………………

苗学学科的百科全书………………………………………………………………

系统、全面、辩证地专门研究苗族,便可形成苗学……………………………

《中国苗学》序——兼论苗楚同宗共祖…………………………………………

中国少数民族哲学学思想史研究的一部力作——评《中国苗族哲学社会思想史》…………………………………………………………………………………

来自苗寨的宇宙追问——评《中国苗族哲学社会思想史》………………………

耕外全无事,胸中别有天——读石朝江先生的《中国苗族哲学社会思想史》…………………………………………………………………………………

自信自觉与开创——读《中国苗族哲学社会思想史》……………………………

苗家生存哲学——读《中国苗族哲学社会思想史》………………………………

一部令人耳目一新的力作——评《中国苗族哲学社会思想史》…………………

中国苗学研究的新成果——评《中国苗族哲学社会思想史》……………………

一部填补空白的力作——《中国苗族哲学社会思想史》简评……………………

一本可以传之久远的书………………………………………………………………

苗族历史文化充满魅力,蕴蓄着无穷的奥秘………………………………………

第一部全面、系统的研究苗族迁徙历史的著作……………………………………

悲壮而辉煌的迁徙之路——读石朝江新作《世界苗族迁徙史》…………………

苗族迁徙史研究的扛鼎之作——读《世界苗族迁徙史》…………………………

我国第一部以单一民族为学科研究的通论…………………………………………

十年磨一剑……………………………………………………………………………

无愧历史无愧未来——评石朝江先生的《苗族通论》…………………………

苗学又有新的拓展——评石朝江的《战争与苗族》………………………………

苗学研究的又一部力作——读石朝江的《战争与苗族》…………………………

义色英声动天地——读《晚清名臣石赞清传》……………………………………

“民怀其惠,夷慑其威”—读《晚清名臣石赞清传》……………………………

修史作传可明得失…………………………………………………………………

贵州应成为苗族研究的大本营………………………………………………………

打造“蚩尤文化”品牌………………………………………………………………

抢救和发掘民族文化的目的是为了传承和研究……………………………………

采访报道及其他

苗族是中国历史上是最早种植水稻的族群之一…………………………………

《中国苗族哲学社会思想史》获第五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中国苗族哲学社会思想史》出版后反响好……………………………………

石朝江主持完成的两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获奖…………………………………

《苗学通论》出版发行座谈会举行………………………………………………

一项重要的研究成果………………………………………………………………

石朝江先生《苗学通论》出版发行座谈会纪要…………………………………

《战争与苗族》出版座谈会在贵阳召开…………………………………………

石朝江先生《战争与苗族》出版发行座谈会纪要………………………………

《战争与苗族》出版引起较好反响………………………………………………

为苗族文化寻找“出口”——采访我省著名苗学专家石朝江…………………

《晚清名臣石赞清传》一书公开出版发行………………………………………

石朝江新著《晚清名臣石赞清传》出版…………………………………………

石朝江考察报德清军墓……………………………………………………………

石朝江到贵州民族学院作关于“苗族历史与迁移”讲座………………………

苗学专家石朝江、杨茂锐考察文山苗族历史文化………………………………

贵州著名苗族学者石朝江、杨茂锐到麻栗坡县作学术考察……………………

THE END
1.“这是一个刀耕火种的年代,稻谷,(是)献给祖先最饱满的颂词……我“这是一个刀耕火种的年代,稻谷,(是)献给祖先最饱满的颂词……我在捡回来的骨头上,蘸上血液和汗水,打磨(成)一只骨哨、一枚骨针、一把骨耜。”诗歌中描绘的是下列哪一远古人类的生活状况?( ) A . 北京人 B . 山顶洞人 C . 半坡人 D . 河姆渡人 【https://zujuan.21cnjy.com/question/detail/6100715
2.米香中国稻谷坚韧又谦虚的性格,像极了今天仍在这一片热土上祖祖辈辈辛勤劳作的中国人的品格。 米香中国,是因为稻米自从被我们的祖先驯化,就以她馥郁细腻的口感征服了我们的胃。华夏大地,荏谁不能脱口而出,几种自己喜欢的米食。我吃过最贵的炒饭,海参、虾仁、鸡脯、火腿、香菇、笋丁等集齐了十八种山珍海味名贵食材,只https://www.meipian.cn/57oaa212
3.为什么提出谷子是中华民族的哺育作物?小米中铁、锌、铜、镁等矿物质的含量均超过大米、小米粉和玉米,此外有机硒的含量很丰富,平均为77ppb,较高的上述矿物质含量使小米具有补血、壮。 因为农耕文化发源地在河姆渡,咱们的祖先7000年前就搞稻谷的。https://m.my478.com/question/20211119/435932.html
4.五千年前稻谷的启迪这穿越数千年的稻谷,不仅证明了那时居住在良渚古城的人们已经储藏了大量的稻谷,更重要的是,这粒粒黝黑黝黑的稻谷,也展示了我们的良渚先民们早在五千年前就已经掌握了种植稻谷的农业技术。从介绍里我还得知,中华大地上的先民们,早在一万年前就已经会种植水稻了。我好自豪,为我泱泱大中华的祖先们!https://finance.sina.cn/2023-11-19/detail-imzvctkp4637397.d.html
5.男子海边发现野生成熟稻谷寄给研究所,人类当初如何发现稻谷是可人类刚开化时,一般会生吃食物,稻谷如果不用水煮生吃很难吃,而且外面还包裹着水稻壳,不处理就食用很难下咽。如今我们餐桌上的白米饭,承载着许多人的智慧,正所谓“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虽然目前还无法证明人类如何发现稻谷可以食用的资料,不过这也证明了祖先们探索的勇气。https://www.da-quan.net/wa/dhcnad77ncndnndcdnt.html
6.追寻那会飞的稻谷——泰国侗台语族群谷种神话搜集纪略论文如熊明村的杨亚朝就说:“没听说过大谷粒变小的故事。以前帕雅因给兄妹两人谷种, 稻谷种撒在平地, 包谷种撒在山上。因为稻种小, 就撒在平地, 而包谷种大, 撒在山上。现在平地人多, 山上是赫蒙人多一些。赫蒙、 瑶、 阿卡、 拉祜等吃的都是包谷, 而给平地人吃的是稻谷。”赫蒙人并不信仰佛教,而使用http://www.cels.org.cn/web/news-345.htm
7.河姆渡人种植的农作物是什么?稻谷是河姆渡人种植的主要农作物。稻作农业在河姆渡文化中占据了重要地位,不仅为河姆渡人提供了稳定的食物来源,还为后来的农业文明奠定了基础。考古学家在河姆渡遗址发现的稻谷,经鉴定为亚洲栽培稻的祖先种,这为研究我国稻作农业的起源和发展提供了关键证据。 https://www.huaer.net/471002.html
8.祭祀准备工作的传统与现代:从神主牌位和祖先画像族谱新闻“百世不桃”的神主牌位大大增加。更多的宗族嫌“五世则迁”很麻烦,于是乎,有些历史悠久的大宗族,在寝堂的桌子上往往陈列着几十块甚至上百块神主牌。神主牌上一一镌刻着祖先的名讳、生卒时间、及第情况及得到过的功名、官位,供后世祭奠。 有些宗族的神案分若干层,最高层安置始祖以下按照世系昭穆次序分列神主牌https://www.zupu.cn/lishi/20231226/655870.html
9.“云”赏经典湘博教育微课程“祖先”的面孔——人面纹方鼎大家好,我是湖南省博物馆的教育员谢丽丽。今天为您讲述的是《“祖先”的面孔——人面纹方鼎》。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在商周时期,祭祀与战争是国家两件最为重要的事,而青铜器是其中常见的工具。我国商周青铜器造型丰富、纹饰精美、铭文典雅,不仅是古文字的重要载体,同时也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https://www.hnmuseum.com/zh-hans/node/8500
10.良渚遗址是古代的“有虞幕国”(第1到第5篇)穷蝉,又称虞幕,是有虞部落的始祖。古书记载“有虞秉钺”,意指拥有征杀权力的人。虞幕便是中国上古传说中的姑幕国人。舜为虞幕的后裔,其祖先为有虞氏部落首领,舜受尧帝禅位,成为联盟首领,即天下之王。虞舜的都城即为今之“巴蜀地遗址”。 2. 兽面——虞(虎) https://www.jianshu.com/p/857e8454052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