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是一座小城,我们从这里出生,在这里成长。这里,承载着我们的酸甜苦辣与喜怒哀乐。
我们深深热爱着这片土地,热爱着这片土地上的人民,更热爱着这里的历史和人文。这里的每一座青山,每一条河流,都是哺育我们的自然宝藏;一草一木,一街一巷,都是永远不能被替代的情怀。
如今,正值台州全力冲刺全国文明城市建设之际,让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这个滨海小城所经历的故事。
”
根据已有的考古资料,台州早在10万年前旧石器时代就有灵江人生息繁衍,而清晰的史前文明则要追溯到9000年以前。而后,祖先们先后来到这里定居,他们先台州地名而存在,长久生活在没有文字的世界里。直至西汉,台州才被正式划入中央政权版图,进入纪年历史序列。
←灵江人头骨化石
↓大型双孔石刀
壹
台州的史前文明
可以追溯到9000年以前
仙居·9000年前
1984年,仙居县横溪镇下汤村,一个静谧的小村庄,村民在干活的时候发掘出了距今9000年的下汤文明遗址。那时候的先民们,已经制作使用着石磨盘、流星索、陶纺轮、石斧、石凿、石锛等新石器文明工具。这片遗址也是目前台州可考的最清晰的史前文明。
临海·8500年前
略迟一些是临海的小芝遗址,据省文物局初步判断,小芝遗址年代距今约为8500年,其面积不下于5万平方米,目前已出土了数以千计的石器及陶器标本。
路桥·5000年前
沿续下来的是路桥的灵山遗址与玉环的三合潭遗址。灵山遗址的年代,约从距今5000多年前,延续到4000多年前。出土文物显示,灵山遗址的文化受到了河姆渡后续文化和福建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双重影响。
↑
灵山遗址出土的木桶
→
灵山遗址的其他文物
玉环·3000年前
从时序上说,距今3000年至2400年的三合潭遗址已是远古的尾声,这里不但发现了完整的农耕工具石犁铧组件,还挖掘出了青铜鱼钩、陶网坠等海洋渔猎工具。实际上,它的晚期已经进入文明社会,只是由于地处海隅,其生活状态与原始社会或许没有太大的差异。
三合潭遗址
出土的原始瓷狗
玉环三合潭遗址还有一个特征,石器与青铜器大量共存,呈现出史前文化向青铜文化演变的历史趋势。它的干栏式木构建筑,是典型的江南丘陵环境的建筑风格,与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和良渚文化有着明显的传承关系。
温岭·2000年前
温岭大溪古城遗址已经不属于远古历史,这个面积约10万平方米的遗迹,最终被确定为是“春秋五霸”之一越王勾践后人建立的东瓯国遗址,距今已有2000多年。
灵山遗址的稻谷和木桶、下汤遗址发掘的石磨盘和纺轮、三合潭遗址的原始瓷狗以及温岭大溪古城的遗存,这些文物的出土让考古学家们感到兴奋。
我们似乎能看到,先祖们来到这里,开山辟地,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
至先秦,这块区域仍是瓯越地的一部分,没有专属地名。因此,在《史记》以前的三千年间,史籍上很少能够发现有关台州的片言只字。
直到汉武帝时期,我们脚下的土地才有了名字:会稽郡鄞县回浦乡。这是有史记载的最早指称台州的名字。
贰
岩画
崖壁上的远古密码
在文字出现以前,岩画则是远古时期人类的精神密码。它是古代先民记录在石头上的形象史书,是人类早期艺术的化石。
仙居岩画
2002年,仙居岩画被发现。从目前的考古成果来看,仙居岩画总面积约1421.65平方米,由朱溪小方岩岩画、福应送龙山岩画、广度中央坑岩画、上张西塘岩画4个区域组成。
目前发现的仙居岩画典型图纹有蛇形、鸟形、鸟头鱼身形、马形、太阳形、人像形、柴刀形、锄耙形和棋盘形等,有考古学家认为这些图纹体现了古越族先民的“尚高”、“通天”、生殖崇拜、萨满教的死亡和再生、太阳崇拜、以鸟为图腾的原始宗教意识。
路桥岩画
同样是在2002年,路桥共和村茅草山南麓小山坡也发现了岩画。
这些散落山间的岩画,在高约10米的峭壁上,在依稀可辨的纹路间,发现似“王”字、太阳(轮子)、斧头(编钟)等图案。主块岩画画面朝南,高2米、宽4.8米,保存基本完整,刻有戉形、人形、飞禽走兽、八卦纹……据推测,这片区域的岩画最晚不过秦汉至南朝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