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揭阳揭东区埔田镇主要农作物

水稻是埔田境区的主要粮食作物,各自然村都有种植。自宋朝开始传入生产,从清代至民国初期,受封建土地所制的束缚,且耕作技术落后,水稻种植发展不快。而境区隶于揭阳县梅岗都,尚未有独立行政区划,经济资料尚未有统计。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境区为梅北区辖内的埔田单元(不属行政区划)。从1957年置建埔田乡,才有了独立的行政区划。粮食生产的资料收集,见之文字档案则从1953年开始,是年埔田境区种植水稻22315亩,亩产198公斤,总产4421.3吨(即亩产396斤,总产88426担)。

1958年下半年开始,在“大跃进”、“公社化”、“共产风”、“浮夸风”和自然灾害的影响下,1958~1962年5年平均水稻亩产222公斤,总产4580吨,分别比1957年亩产减少50公斤,下降18.4%;总产减少1632吨,下降26.3%。

1963年秋,在调整生产关系基础上,普遍推广矮杆中迟熟品种和晚造翻秋种植,水稻生产开始回升。1965年,水稻单产、总产分别比1957年增加32公斤、1012吨,增长11.8%和16.3%,尤其1963年为大旱之年大丰收。

“文化大革命”期间,埔田辖内虽为山区,但亦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在领导生产上受上级强迫命令的指挥,不顾客观条件,大力推广“科字六号”稻种,加上1969年“七·二八”风灾和1970年“九·一四”水灾的影响,水稻生产遭受较大损失,10年间水稻单产只有256公斤,比1965年的304公斤,下降18.8%,总产下降1.7%。

1978年以后,农村经济体制进行全面改革,改变单一模式的生产结构,调整生产布局,推广杂交水稻及适应山区水田生产的稻种,1979年水稻年亩产721公斤(即1443斤),总产量9780吨,比1965年增加35.4%。1983年水稻单产、总产都创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最高纪录。

1992年以后,埔田镇隶揭东县,粮食生产仍为主要农作物,历年水稻种植面积呈逐步减少的趋势。2011年水稻种植面积13044亩,亩产479公斤,总产6252吨。(附表2-1)

2、栽培制度

埔田镇水稻的栽培制度,从古至今多为双季稻,分早、晚稻,春种夏收为早稻,夏种秋收者为晚稻。1953年以后,全镇早稻、晚稻面积基本相等,一般晚稻多于早稻;亩产晚稻略高,且米质较优。绝大部分早晚稻连作,少数一甘薯、花生、芋、豆等作物轮作,冬季休耕,一年二熟;部分稻田进行冬种,种植蔬菜、麦类、豆类等越冬作物,一年三熟。水稻以杂交稻、常规优质稻为主,2000年后优质稻面积逐年增大。

水稻的播种期、插植期基本稳定,早稻大苗秧在2月中旬播种,4月中旬插秧;晚稻在6月上旬初插种,7月下旬插秧。

二、甘薯

播种面积、产量

甘薯自明末清初由菲律宾传入,近400年历史,是埔田镇仅次于水稻的第二大粮食作物,有“第二五谷”之称。每年种植面积占粮食面积二至三成以上。薯可代饭,可加工成淀粉,也可作工业原料。薯蔓、薯叶作畜食饲料,鲜嫩薯叶还是家宴或酒肆餐桌上的佳肴羹菜。

新中国成立前,埔田境区山地多于耕地,许多丘陵、岗地多含沙质土(砂园)适合甘薯生长,品种有接芋花、接鸟来、老竹头、新竹头、乌骨企龙等数十个,但缺乏培育良种,耕作粗放,轮种甚少,产量很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种植甘薯仍作为解决粮食问题的途径,也是平衡生产布局和合理轮作的一项措施。对甘薯生产的耕作制度、耕作技术与品种选育等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促进了甘薯生产的发展。1957~2011年,境区的甘薯种植面积每年在8046~14374亩之间,亩产量为134~540公斤,总产有1124~5253吨,种植面积占全镇每年粮食面积的19.3%~35.6%。

2011年,埔田镇全年甘薯9723亩,亩产540公斤,总产5253吨。其中,春收甘薯3260亩,亩产531公斤;夏收薯3448亩,亩产537公斤;秋收薯3015亩,亩产5543斤。(附表2-2)

栽培制度

埔田镇地处山区,气候温和,番薯四季可栽,主要有:春种薯、夏种薯、冬种薯,按收获季节分为春收薯、夏收薯、秋收薯。

春种薯于春分到清明插植,处署前收获。全生育期140天左右。

夏种薯早稻早熟品种及旱园作物收获后,于夏至开始插植,较集中季节为小署、大署。收获季节为立冬后收获,如当年没有霜冻,有的可处长至大寒或明春。全生育期150-200天不等。生育前期气温较高,雨量适宜,有利于薯块早形成,生育中后期,高温强光,日夜温差大,有利薯块膨大,产量较高,农民多种植。

冬种薯于晚稻收获后,立冬至小雪种植翌年春、夏季收获。全生育期150-160天。

晚稻套种番薯(俗称稻底薯)。种法为:晚稻采用早熟品种,插秧时先留宽窄行,宽行7-8市寸,在露田时(白露和秋分)按株距6-7寸刨好土堆插植,亩插3500亩,稻谷收割后立即施肥管理,清明前后收获。此方法盛行于20世纪70~80年代,以后逐步减少,21世纪后很少见。

夏种大豆套种番薯。小暑前早稻收获后,即种大豆,立秋前套种番薯于大豆行间,寒露前大豆收后加强番薯管理,至翌年春收番薯。

还有秋植花生套种番薯。一是秋植花生及番薯同时播种、插植。另一种是白露前后套种番薯,亩插甘薯2300-2500亩。

番薯间种其它作物,主要有冬种番薯间种小麦、豌豆、蚕豆;春种番薯间种绿豆、黄豆、小米;夏种番薯间种黄豆、花生、红麻等。

马铃薯,俗名荷兰薯,有的叫“刚同”。镇区各村历年都有种植,面积不大。20世纪70~80年代,每年种植1~236亩,生长期短,“霜降”至“小雪”种植,90~100天收获,属粮食,人们把马铃薯作粮食和蔬菜兼用作物。马铃薯喜湿忌渍,注意天旱淋水或灌水,雨水排水防渍。

三、小麦

小麦是埔田境区的主要冬种作物之一,栽培历史悠久。史载:麦,有大麦,有小麦,岭南多稻而少麦,多小麦而少大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提倡把冬种作为一造隶抓,采取多种措施扩大种植。1956年种植2615亩,亩产57公斤,总产148吨。1958年人民公社化后,曾提倡麦田每亩播种量20公斤,高产麦田每亩播种50公斤的高密植,结果是播种量增加,产量下降。是年小麦种植面积1632亩,亩产33公斤,总产53.8吨,比1956年亩产减少24公斤,减少42.1%;总产减少94.2吨,总产只有1956年的36.4%。由于多种原因,1959~1961年小麦亩产量连续下降,依次为:亩产24、17、20公斤。1961年种植面积889亩,亩产20公斤,总产17.5吨,都比1956年下降。1963年以后,小麦

生产有较快发展,1978~1985年,平均每年种植4644亩,亩产93公斤,总产433吨,比“文化大革命”1966~1976年期间分别增加面积27.3%、亩产40.9%、总80.6%。1986年以后,随着改变产业结构,农业劳动力的转移,种田劳动力的效益矛盾等因素,1990年埔田镇小麦面积60亩,亩产175公斤。至2011年小麦已没有种植。(附表2-3)

四、杂粮

1、玉米

玉米俗称幼米仁。历来主种和间套种兼有。埔田境区民国时期就已有种植,数量较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每年都有种植。1960年,粮食紧缺,提倡种植早熟玉米,1963年种植36亩,亩产128公斤,总产4.6吨;1966年面积达到7.7亩,亩产37公斤,总产26.6吨。20世纪70年代,每年种植玉米面积在26~99亩之间。2100年种植面积140亩,总产44吨。

2、蚕豆、豌豆

3、粟(小米)

粟,名叫小米,俗称“呆”仔、狗尾粟等。埔田境区于明代已有种植,主要零星种植,或利用间套种。一般于雨水前后播种,小满前后收获。20世纪60年代,政府号召利用旱地作物间套种和开荒扩种小米。1962~1966年共种植568亩,总产45.1吨,其中,1962年为填补粮食不足,主种、间种小米面积196亩,总产15.8吨。20世纪70年代以后种植面积逐年减少,至21世纪初,埔田境区小米已极少见种植。

此外境内杂粮还有大薯、荞麦、高梁及小杂豆等。大薯又称山薯、粗生耐旱,生育期长,春种冬收,山区、丘陵有零星种植。荞麦俗称三角麦,生育期短、开花期长,每年小雪前后播种,立春后收获。高梁耐旱粗生,食用较差,仅有零星种植,以育苗移栽为主,春植于立春至雨水播种,春分至清明移植,秋植于立秋前后播种,处署前后移植。小杂豆包括绿豆、赤豆、白豆、乌豆等,多利用作物畦旁间套种,各村均有零星种植,面积不多。

五、大豆

大豆分春植、夏秋植,以春植为多。春大豆早熟种于雨水至惊蛰播种,中熟种多于立春至雨水播种;夏秋大豆,随前作物不同收获期,从夏至至立秋前均有播种。种植规格:以犁耙整畦穴播为主,穴播行距23-30厘米,穴距17-23厘米,每穴播种3-4粒,每亩播种种籽是4-6公斤。栽培管理:整地播种前,施人粪尿、草木灰作基肥,苗期、现蕾期看天适施水苗肥、促花肥;齐苗后,早中耕除草,结合查苗补苗,间苗定苗;苗高15-20厘米,结合修沟进行培土,防后期倒伏,并注意防旱、防渍,及时防治蚜虫、地老虎、大头蟑等。除主种外,还有部分利用田埂、幼龄果园、木薯、甘蔗、番薯、花生、玉米、芋等作物畦旁间套种。(附表2-4)

六、经济作物

(一)甘蔗

甘蔗是埔田境内较大宗经济作物,栽培历史悠久。《潮州志》载:“蔗糖为潮州农产出口大宗,明清之际已驰名天津、苏州诸地”。明、清时期,埔田境内已有大量种植。1937年,广东省在揭阳曲溪建成第一座日榨量500吨的机械化糖厂,毗邻之地建糖厂,更是埔田发展甘蔗生产的有利条件。埔田的甘蔗生产有糖蔗和果蔗两类。糖蔗经加工制成红糖、粉糖,大量运销外地。

甘蔗栽培制度

境内甘蔗不论水田、旱园、坡地皆可种植,分春植、秋植、冬植及宿根蔗(俗称老头蔗),传统上以春植蔗和宿根蔗为主。

冬春植:于12月份至翌年3月份种植,在甘蔗收获时留尾梢为苗,栽培于空闲地或间种于晚甘薯、菜地等。

宿根:第一年收获后让其再生称为宿根,是传统的栽培制度,宿根可留1-2年。

(二)花生

花生俗名地豆。清代辖内农家已有种植,是大宗的油料作物。花生仁除啖食外,主要用作榨油;花生粕及花生蔓为优质有机肥。春植花生,在旱园沙质土种植,以蔓生型中迟熟品种为主。新中国成立前,花生虽有种植但产量不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花生作为食油主要原料,先后引进多个丛生型良种更换传统品种,并从春花生一造扩大为春、秋花生两造。种植面积逐年增加,单产也相应提高。从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每年平均种植2803亩,亩产72公斤,总产201.4吨;1970~1985年,花生生产发展快速,产量不断提高,每年平均种植3675亩,亩产118公斤,总产434吨;分别比1956~1970年时期,按年平均,年面积增加872亩,增长31.1%;亩产增加46公斤,增长63.9%;总产增加232.6吨,增长115.5%,是埔田辖区历史上最好实绩。1982年,花生种植4741亩,亩产165公斤,总产784吨,面积、总产都是历史最高年份。虽然产业结构调整,但花生种植面积比较正常,2011年种植面积2490亩,亩产278公斤,总产692吨。

花生有蔓生型及丛生型两种,蔓生型已少见。丛生型花生每年可种植两造,春种(于“惊蛰”前后播种)夏收花生称春花生,秋种(于“立秋”前后播种)称秋花生,秋花生可作种子,产量较春花生低。

轮种:花生忌连作,多与水稻、甘薯、甘蔗等作物轮种。

套种、间种:花生套种甘薯,方法能二:一是秋植花生及甘薯同时播种、插植,另一种是“白露”前后套种甘薯。春种木薯、香蕉、柑桔、幼龄果林地间亦可间种花生。此外,还有花生套种甘薯、小麦、玉米、黄、红麻等。(附表2-5埔田镇历年花生、甘蔗面积、产量情表)

(三)木薯

木薯俗称树薯,埔田境区清代已从南洋引进种植,中华民国时期种植比较普遍,产量不高。木薯耐旱、耐瘦、粗生易长,是山区农民利用山坡地、高旱地广为种植的杂粮经济兼用作物,它可作粮食、饲料、淀粉等,还可酿酒,用途甚广,木薯干片和用木薯制成的生粉,经济价值高,且是传统的出口商品。

境区山地土层深厚,丘陵、岗地、旱园十分适宜种植木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从1960~1985年(1967~1969年缺),全镇年均种植面积293亩,亩产819公斤,总产240吨;其中,1966年为种植最多年份,面积1158亩,亩产1003公斤,总产1161.3吨。1988~2000年,年平均种植1673亩,亩产2582公斤,总产4319吨。2011年木薯生产只有山地零星种植,没有资料收集。

埔田辖内木薯品种主要有青皮木薯、红心木薯,以前者种植为多。青皮木薯:适应性强,生育期200~240天,茎叶青色,老叶柄紫红色,分枝较弱,茎节较疏,较耐旱、耐寒、耐热,不耐浸,一般亩产600~1000公斤,高产有2500公斤以上,出粉率18%~20%。红心木薯:有迟熟和早熟种,以迟熟种为多,生育期250天发上,顶叶紫红色,分枝较多,节间较短,耐寒性较差,后期低温易落叶,一般亩产700~1200公斤,高产可达2000公斤,出粉率20%~25%。20世纪70年代,有从海南引进面包木薯种,该品种薯块肥短,薯皮黄褐色,肉色洁白,品质、食味较优,含青酸毒素较低,出粉率28%~35%,淀粉松化性好,可发酵做包点。

木薯栽培:种苗多在“霜冻”前收获时,选取成熟、适粗、腋芽正常的主茎中段壮苗留种,集中贮藏育苗,保护安全过冬。种植前用地要深耕改土,深度在30厘米以上,植穴施腐熟土杂肥、草木灰、磷肥作基肥;“雨水”前后种植,主种株距1米、行距1.3米,亩种500株左右;植后早查苗补苗,除草松土;“春分”前后早施壮苗肥,“小满”前后生施结薯肥,“处署”前后适施壮薯肥,“冬至”前后掌握睛天适时收获。(附表2-6埔田镇历年木薯面积、产量表)

(四)麻类

1、黄麻

明末清初埔田境内已有种植黄麻,麻皮(纤维)供制绳索;织造麻袋、麻布。至中华民国时期,黄麻仍有种植,但面积不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重视黄麻生产,采取措施,扶持种植。1957、1966年先后引进新圆一号等新品种,推广新技术,适时播种。1957年种植90亩,亩产204公斤,总产麻皮18.4吨。20世纪60年代初期,曾盲目推行早播,又遇自然灾害,生产下降。1966年以后,由于化肥紧缺,在计划经济时期,平价与议价化肥价差较大,政府采取收购黄麻籽、麻皮,按数奖售平价化肥,刺激黄麻生产,1978年种植面积912亩,亩产麻皮177公斤,总产161.3吨,面积、总产都为埔田镇历史上最高年份。20世纪80年代后,由于实行经济体制改革,价格与市场接轨,种植黄麻经济效益下降,面积逐年减少,1988年全镇种植16亩。从此,黄麻生产已被市场淘汰。

2、红麻

红麻,又叫洋麻、苏联麻,揭阳县于1960年引进,埔田境区有资料记载从1972年始,是年种植红麻12亩,亩产红麻皮146公斤,总产麻皮1.75吨。这一时期的红麻生产与黄麻一样,实行生产补助、麻皮奖售化肥,种籽、麻皮由商业部门收购,生产获得发展。1984、1985年都是境内红麻生产最好年份,种植面积依次为1135和2182亩,亩产麻皮205和96公斤,总产麻皮为232.4吨和208.6吨。1984年收购红麻籽167.3吨。1994年以后,麻类没有种植。

3、其他麻类

埔田境内的其他麻类主要有苎麻、菠萝麻、剑麻等,数量不多。苎麻生产历史悠久,《揭阳县志》载:苎布,九都皆有,乡无不织之妇。其精细者名“机上白”,价可倍纱罗,有“美人丝”之称。埔田境区从明清至中华民国时期,家庭妇女都手捧筐,勤织苎麻,然后到各村自办的手工作坊织成苎布、蚊帐等。1959~1961年分别种植苎麻42、66、52亩。20世纪60年代以后,化学工业发展,苎麻布、菠萝麻布由化学纤维布代替,故其他麻类生产濒临绝迹。

(五)其他经济作物

埔田辖内的经济作物除上述之外,还有烟叶(土烟)、芝麻、鱼藤等。

烟叶:辖内各村,从古代至新中国成立都有种植,洒干之烟叶加工后可用于稻田除虫,亦可作烟丝吸用,或出卖。烟叶多植于旱地、山坡地。早熟品种于每年10月播种,11月移植,翌年清明前后收获。当烟叶长出8-10叶时摘心打顶,抹出侧芽,使营养中供应叶片生长,在下层叶开始老黄时收获。

芝麻:芝麻种植,古已有之。品种有黑芝麻、白芝麻,全生育期110~120天,“春分”至“清明”播种,“大暑”前后收获。芝麻粗生、耐瘠瘦、耐干旱,怕涝忌渍,多种于坡地、旱园,可与豆类、花生等间种。(附表2-7埔田镇历年黄、红麻面积、产量表)

七、蔬菜生产

埔田镇的蔬菜生产,栽培面积大、品种多、产品丰、品质优。2011年蔬菜种植面积和产量分别为10261亩和22800吨。辖区内气候有利于蔬菜生产,一年四季皆可种植,具有生长期短、菜体肥嫩、清脆爽口的优越,大面积栽培的萝卜、芥菜经加工腌制为菜脯(萝卜干)、咸菜。21世纪开始,随着无公害、绿色食品生产的逐步推广,无公害绿色蔬菜生产发展迅速。

埔田镇蔬菜资源丰富,品种繁多,常见的有根菜类、白菜类、芥菜类、甘蓝类、绿叶菜类、葱蒜类、茄果类、瓜类、豆类、薯芋类、香莘菜类、多年生菜类和食用菌类等13类50多个品种。

根菜类:有十字花科的萝卜(俗称菜头)、大头菜,伞形种的胡萝卜(俗称红菜头)等品种,传统以栽培萝卜为主。品种主要有短叶13、南畔洲、马耳等。每年8-11月播种,10月至翌年1月收获,产品除鲜食外,多加工、腌制在萝卜干(菜脯),常年种植。

芥菜类:主栽品种有大叶结球芥菜、小叶芥菜和茎用菜。

大叶结球芥菜:俗称大菜,有鸡心芥菜和大坪埔芥菜两个品系。大叶结球芥菜,每年7-11月播种,9月是最适播期,10月至翌年1月收获,生长期80-100天,一般单株重可达1-1.5公斤。

小叶芥菜:又名雀边芥菜,俗称春菜,有叶用型春菜和茎用型春菜。叶用型春菜,分蘖力弱,有凤尾春和剥叶春两个品系,播种后40天左右开始采收,采收期可持续90多天;茎用型春菜,分蘖力强,有汤匙叶春、饭匙叶春二种,播种后80多天左右开始采收,采收期可持续60多天,以采刈稚嫩腋芽、心芽食用为主,故有“刈样春”别名。小叶芥菜,全镇各村普遍种植,有100余年的栽培历史,全年均可种植,以9月至次年2月为生产旺季,产品除熟食外,还可加工腌制成咸(酸)菜和菜干,熟食味清甜,性平和。

茎用芥菜:俗称“川菜”,是20世纪60年代后期引进的菜、肥兼收冬种蔬菜,以利用膨大茎加工腌制“榨菜”为主,现已少见。

白菜类:主栽品种有小白菜、大白菜(结球白菜、菜心)

小白菜:有白梗和青梗两种。白梗小白菜中的土白、汤匙白、黄酸白等,是1949年前后农家长期栽培选留的传统品系,表现适应性广、抗逆性强,粗生快长,播种后30-40天可采收,采收期较长,全年均可种植,8-9月为最适播期;青梗小白菜中的菜心、油菜、上海青等,是1949年后从广州、上海等地先后引进的品系,品质较佳,早熟高产,播后35-45天可采收。

大白菜:又称黄芽菜,通称皇京白,半结球者称半皇白。大白菜有早熟种、中迟熟种。早熟品种,叶球较小而松,抗热性较强,7月可以播种,种后40-80天收获;迟熟品种,叶球大而紧实,品质嫩甜,产量较高,9-11月为播种适期,95-100天可收,是秋冬春季的主要蔬菜。新中国成立后,引进耐寒高产迟熟种天津青(俗称烟筒白),食味香甜,最宜腌制优质“冬菜”。

甘蓝类:有芥蓝、结球甘蓝、花椰菜、球茎甘蓝,以前二者为主栽品种。

芥蓝:早熟种有粉身脚、炮台铁种。播种期,早熟种7月,迟熟种8月,播种后50-75天开始采收,采收期可持续5-6个月,9月至翌年4月是生产旺季。常年都可种植。

结球甘蓝:又名包菜、椰菜,俗称“哥苈”。除食用外,还可腌制“冬菜”,作禽畜饲料,残次叶又是优质有机肥。常年种植,栽培品种有中甘11、京丰1号、晚丰1号。

食用菌素类:有蘑菇、草菇、香菇、银耳、木耳、金钟菇,灵芝菇、鲍鱼菇等。1949年前,草菇栽培较多,蘑菇是20世纪60年代新引进的品种,营养丰富,含有多种氨基酸、维生素,食味鲜类,有“植物肉”美称。1978年,改革开放前后,蘑菇生产是一项大宗的出口创汇产品。

此外,辖区蔬菜栽培还有绿叶菜类的菠菜(飞棱)、蕹菜、叶用莴苣(蜂菜)、苋菜、叶用菾菜(君达菜、厚合)、芹菜、茼蒿(茼窝);葱蒜类的韭菜、大蒜、大葱、分葱(葱头)、洋葱(北葱头)、薤(力茄);茄果类的茄子(力苏)、番茄、辣椒;瓜类的黄瓜(吊瓜)、冬瓜、苦瓜、丝瓜、南瓜、节瓜(毛瓜)、甜瓜、蒲瓜(瓠瓜)、佛手瓜;豆类的豇豆(长荚豆)、菜豆(刀豆、四寸豆)、豌豆(荷兰豆)、蚕豆(扁豆);薯芋类的芋(早白芋、红芋、槟榔芋)、豆薯(力缚、芒光)、马铃薯(刚同、荷兰薯)、大薯(苏木薯)、淮山、姜、姜芋(斜鹅薯);多年生蔬菜类的竹笋、金针菜(黄花菜)、吧喱菜、真珠花菜;香辛菜类的芫荽(完荽)、南姜、金不换(鱼腥菜)等。(附表2-8埔田镇历年蔬菜种植面积表)

THE END
1.小麦产量每亩多少公斤(小麦亩产18万斤水稻亩产三万斤)关于小麦产量每亩多少斤,小麦产量高还是水稻产量高的问题!据富田网了解到,小麦亩产量一般为800-1200斤,具体产量取决于小麦品种、管理技术、土壤肥力、当年气候条件等多种因素。水稻产量一般要比小麦更高,2020年我国水稻种植面积30076千公顷,总产量21186万吨,每公顷产量7044kg,而小麦种植面积23380千公顷,总产量13425万http://wuhanzpjj.com/143504.html
2.四川三农新闻网他说,一方面,四川正全力建设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政策机遇难得;另一方面,四川目前种植面积仍然较少,全省小麦平均亩产刚刚突破300公斤,整体产量不高,未来发展空间大。 然而,大好前景下,四川各地小麦发展也存在不同的难题。各地农业部门相关负责人指出,缺乏政策支持、土地条件差、品种病害等问题也阻碍着当地小麦http://www.sc3n.com/index/news/topics/id/9.html?page=125
3.水稻:亩产量最高1000公斤;小麦:亩产量最高800公斤;土豆像土豆、红薯等这些农作物人类需求量没有那么高,但它们的产量却非常高,当然红薯和土豆在大米以及小麦紧缺的时候,也是可以做为粮食替补的。 还有一种农作物产量也很高,那就是生姜,亩产可到5000公斤,是水稻和小麦的五倍以上,生姜不是主粮,只是日常生活中的调味品,需求量非常少,如果生姜的产量和水稻、小麦互换,那么人http://www.360doc.com/content/23/1119/20/1104586296_1104586296.shtml
4.公民科学素质科学家想测试一种治疗高血压病的新药是否有疗效,采取的测试方法一般为:给一定数量的高血压病人服用这种药,另外给相同数量的高血压病人服用无效无害、外形相同的安慰剂,然后观察这两组病人中各有多少人的血压有所下降。这就是科学上进行临床测试新药的方法。 http://www.jzkx.org.cn/index.php?c=show&id=1144
5.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厅关于印发内蒙古小麦杂粮杂豆水稻油料根据农业部《全国种植业结构调整规划(2016-2020)》、《关于北方农牧交错带农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内蒙古自治区种植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等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区生产实际,特制定了内蒙古小麦、杂粮杂豆、水稻、油料、蔬菜、甜菜产业发展指导意见,现随文印发。请各地在产业发展中结合实际,认真组织落实。 https://nmt.nmg.gov.cn/gk/zfxxgk/fdzdgknr/xztz/202106/t20210623_1684435.html
6.黑龙江省农科院作物育种研究所专家品种简介特征特性:晚熟,旱肥类型。生育期95天。前期发育较慢。抗旱性突出。分蘖及成穗能力强,株高95-100厘米,秆强抗倒伏。穗层整齐,抗多种病害。灌浆速度快,后期熟期好,籽粒饱满。产量水平较高,具有亩产400公斤以上的产量潜力。品质优良,达到强筋小麦品种标准。 https://www.haas.cn/info/1051/80641.htm
7.“身高”2.2米亩产突破一吨,水稻界奇葩成网红试想,徜徉在两米多高的水稻下,稻花飘香,金穗垂腰;脚下是一田清水,水里游着的是自然放养的鱼、泥鳅、青蛙;头顶是无人机监控生长、施肥、收割;富含蛋白质、身形颀长的稻杆被专用设备切条加工成优质牛羊饲料……届时,一亩以巨型稻为核心的立体生态种养结合稻田的产出将达到四万到十万元,圆农民的种田致富梦。”http://m.kanshangjie.com/Index/Show?catid=3697&id=106933&type=news
8.放“卫星”。如1958年,广西环江县红旗农业社水稻亩产运动期间,各地不断报高产,放“卫星”。如1958年,广西环江县红旗农业社水稻亩产竟报130434斤,青海柴达木塞什克农场小麦亩产8585斤。这个时期的报刊也进行了大量的宣传,《人民日报》的社论说:“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产生呼风唤雨的神奇力量。”这一时期我国粮食产量https://www.shuashuati.com/ti/9c4a873cc14547d0be68106e7ee617b3.html?fm=bdcdfffb37fd74e2e74a29a87cca4d76b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