黍为什么没有像小麦水稻一样成为现代人主粮?

黍为什么没有像小麦、水稻一样成为现代人主粮?

答:在现代人的餐桌上,“黍”已经十分稀罕,但在古代各类典籍甚至诗词里,“黍”却曾是标准的“熟脸”。唐人孟浩然那一句“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叫多少后人暖心了上千年。而在诞生于周代的《诗经》里,总共只有百次提到农业作物,“黍”竟出现了21次。在三千年前中国人的“食谱”里,标准的重量级地位。

“黍”,又称黄米,在中国本土的农作物里,它是响当当的“老资格”。比如中国境内东至黑龙江西至新疆的各类石器时代遗址里,都能发现“种黍”的遗迹。其在中国本土的栽培史,保守估计八千年以上。中国传统的农业“五谷”里,“黍”曾长期位居第一位,商周时代的餐桌甚至宴会上,“黍”更是主角,不止用来做主食,还是酿酒的主要原料。《诗经》里的名句“丰年多黍多稌,亦有高廪,万亿及秭”,足以见证其在农作物里的“一哥”地位。

也同样是在“黍”失去“一哥地位”的春秋战国年间,虽然中国农作物里的“一哥”变成了粟,但另一位农作物里的“年轻人”也正后来居上——小麦。虽然在距今3800年的新疆孔雀河古墓沟遗址里,就发现了小麦的遗迹。但中国人种小麦的历史,还是要比西亚国家短得多。小麦起初被称为“来”。直到战国年间,小麦还只是在黄河中下游的河南山东以及河北东南部等地,就连“种粮大户”关中平原,直到汉武帝时还“关中俗不好种麦”。

也同样得益于古代中国强大的耕作技术,“年轻”且“外来”的小麦,也不停克服着水土不服的毛病:中国北方各类先进的灌溉工程,各新型麦种不断涌现,“耧车”“铁犁”等新农具的应用,以及“区田法”等先进耕作的推广,都给小麦产量打了强心针。汉代时,中国小麦的亩产量已经突破了120市斤,是13世纪英国小麦亩产量的近三倍,更高于汉代农作物“一哥”粟。“俗不好种麦”的关中等地区,到魏晋南北朝时已大量种麦。

但“水土不服”的难题都解决了,这些难事还是事儿?也正是从唐朝年间起,中国小麦的收割技术和加工储藏技术,也是高速发展。唐代时就有了长镰刀“麦钐”,一把麦钐的收割效率“功过累倍”,宋元年间又出现了“麦绰”“麦笼”,收割效率更比唐朝以前提高了十倍。直接解决了“大规模种植”的瓶颈。“水磨”“石磨”等新型粮食加工器械的普及,叫“小麦变面粉”速度加快,“伏天曝晒”“药物防虫”等新方法,也大量应用。

如此一来,从唐朝中后期起,中国小麦的种植,那是彻底解了锁。宋代的小麦种植不但遍及北方,还在南方大规模推广。就连公认先前不适合种麦的广东,都获得了小麦丰收。湖广四川淮南等地都是大面积种麦。到了明清年间,小麦的种植更遍及了南北各省,以《天工开物》的总结说,当时老百姓的饮食已是“小麦居半”。曾经“粟”“黍”身后低调的小麦,这时已华丽转身,成为中国人的主粮。

看过这样的突破,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明清时代,会是中国人口增长的又一高峰。为什么棉花甘蔗桐树漆树茶叶桑麻等昔日昂贵的经济作物,会在明清年间大量普及种植。正是这高速增长的农业产量,给经济作物的增收提供了空间,更给明清商品经济的繁荣搭起了平台。那如“银泵”般一度赚世界钱的繁荣产业,背后的“无名英雄”,正是小麦等农作物。

甚至何止是明清,如果纵观从秦汉至明清的两千年历史,就知那一幕幕波澜壮阔的岁月,也同样是小麦的“逆袭一哥”史。中国历史上的多少“盛世”“中兴”,也正是小麦等农作物在助力。看懂小麦,也就看懂了中华民族开阔学习的眼界胸襟,以及孜孜进取的力量。一株小麦背后,恰是一个民族长盛不衰的动力源泉!

参考资料:李根蟠《中国古代农业》《农业科技史话》、张显清《明代后期粮食生产能力的提高》、芦宁《先秦两汉黄河流域粟与小麦地位变化研究》、夏奇梅《麦类作物的起源及在南北朝之前的栽培》、曾雄生《论小麦在古代中国的扩张》

原标题:《黍为什么没有像小麦、水稻一样成为现代人主粮?》

THE END
1.小麦产量每亩多少公斤(小麦亩产18万斤水稻亩产三万斤)关于小麦产量每亩多少斤,小麦产量高还是水稻产量高的问题!据富田网了解到,小麦亩产量一般为800-1200斤,具体产量取决于小麦品种、管理技术、土壤肥力、当年气候条件等多种因素。水稻产量一般要比小麦更高,2020年我国水稻种植面积30076千公顷,总产量21186万吨,每公顷产量7044kg,而小麦种植面积23380千公顷,总产量13425万http://wuhanzpjj.com/143504.html
2.四川三农新闻网他说,一方面,四川正全力建设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政策机遇难得;另一方面,四川目前种植面积仍然较少,全省小麦平均亩产刚刚突破300公斤,整体产量不高,未来发展空间大。 然而,大好前景下,四川各地小麦发展也存在不同的难题。各地农业部门相关负责人指出,缺乏政策支持、土地条件差、品种病害等问题也阻碍着当地小麦http://www.sc3n.com/index/news/topics/id/9.html?page=125
3.水稻:亩产量最高1000公斤;小麦:亩产量最高800公斤;土豆像土豆、红薯等这些农作物人类需求量没有那么高,但它们的产量却非常高,当然红薯和土豆在大米以及小麦紧缺的时候,也是可以做为粮食替补的。 还有一种农作物产量也很高,那就是生姜,亩产可到5000公斤,是水稻和小麦的五倍以上,生姜不是主粮,只是日常生活中的调味品,需求量非常少,如果生姜的产量和水稻、小麦互换,那么人http://www.360doc.com/content/23/1119/20/1104586296_1104586296.shtml
4.公民科学素质科学家想测试一种治疗高血压病的新药是否有疗效,采取的测试方法一般为:给一定数量的高血压病人服用这种药,另外给相同数量的高血压病人服用无效无害、外形相同的安慰剂,然后观察这两组病人中各有多少人的血压有所下降。这就是科学上进行临床测试新药的方法。 http://www.jzkx.org.cn/index.php?c=show&id=1144
5.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厅关于印发内蒙古小麦杂粮杂豆水稻油料根据农业部《全国种植业结构调整规划(2016-2020)》、《关于北方农牧交错带农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内蒙古自治区种植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等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区生产实际,特制定了内蒙古小麦、杂粮杂豆、水稻、油料、蔬菜、甜菜产业发展指导意见,现随文印发。请各地在产业发展中结合实际,认真组织落实。 https://nmt.nmg.gov.cn/gk/zfxxgk/fdzdgknr/xztz/202106/t20210623_1684435.html
6.黑龙江省农科院作物育种研究所专家品种简介特征特性:晚熟,旱肥类型。生育期95天。前期发育较慢。抗旱性突出。分蘖及成穗能力强,株高95-100厘米,秆强抗倒伏。穗层整齐,抗多种病害。灌浆速度快,后期熟期好,籽粒饱满。产量水平较高,具有亩产400公斤以上的产量潜力。品质优良,达到强筋小麦品种标准。 https://www.haas.cn/info/1051/80641.htm
7.“身高”2.2米亩产突破一吨,水稻界奇葩成网红试想,徜徉在两米多高的水稻下,稻花飘香,金穗垂腰;脚下是一田清水,水里游着的是自然放养的鱼、泥鳅、青蛙;头顶是无人机监控生长、施肥、收割;富含蛋白质、身形颀长的稻杆被专用设备切条加工成优质牛羊饲料……届时,一亩以巨型稻为核心的立体生态种养结合稻田的产出将达到四万到十万元,圆农民的种田致富梦。”http://m.kanshangjie.com/Index/Show?catid=3697&id=106933&type=news
8.放“卫星”。如1958年,广西环江县红旗农业社水稻亩产运动期间,各地不断报高产,放“卫星”。如1958年,广西环江县红旗农业社水稻亩产竟报130434斤,青海柴达木塞什克农场小麦亩产8585斤。这个时期的报刊也进行了大量的宣传,《人民日报》的社论说:“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产生呼风唤雨的神奇力量。”这一时期我国粮食产量https://www.shuashuati.com/ti/9c4a873cc14547d0be68106e7ee617b3.html?fm=bdcdfffb37fd74e2e74a29a87cca4d76b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