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昌香米米中味精——德昌香米种植历史及发展概况
德昌古为邛都国地。汉兴置越巂郡,德昌为郡治邛都(今西昌)县地,朝代更替,隶属无定,元代至元年间始有德昌建置。后,或为路、为府,或为所、为镇,多依附西昌而易。民国三十二年(1943)成立德昌设治局,方从西昌分出独立,民国三十四年(1945)正式建县。德昌县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地处安宁河谷腹地,古称“香城”“凤凰城”和“燕子城”,山水繁秀,地沃物丰,盛产优质稻米。尤其是德昌香米,被誉为“米中味精”。清朝时,德昌香米作为珍品上贡,故又名“德昌贡米”。
德昌香米香味浓郁
德昌香稻属常规籼稻,是地方特种稻,适宜籼稻区,在海拔1200—1600米之间中下等肥力的水稻田种植,常规种植密度1.2万窝。德昌香稻对土壤和水源的要求极高,主要种植在昌州街道六所社区的新农村、陈所村以及麻栗镇的点马村和民主村。
德昌香米德昌县农业农村局提供
1998年,德昌香米被农业部评为中国农业名优品种,在国内享有盛名。2012年8月,经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认定,德昌香米荣获中国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同时,德昌香稻具有稳定的遗传性和地域性。农业部曾用辐射与人工杂交的方法来改变其遗传特性,以期降低株高提高产量,均未获得满意效果。在不同的水域、土壤、气候种植德昌香稻,效果也大不一样。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宁南县和会理县曾在德昌县引种香稻去繁殖,结果米质和香味都不能保持原有性状。可见,德昌独特的水、土壤、气候条件,对香稻产生了奇特的作用。
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孕育出德昌香米
如此品质优异的香米,为何仅德昌盛产这不得不从德昌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说起。
历史上的德昌虽然僻处一隅,却是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清朝曾曰唯所著的《德昌所志略》载:“德昌纵横数百里,田地膏腴,虽遭兵燹,犹蒸蒸然烟火相望,良以五方杂处,生齿浩繁故也。”又载:“天下田赋,古称一扬二益,盖蜀地沃饶实过九州,德昌虽地处偏隅,亦肥壤也。民有乐输之忱,官无催科之令,诗歌乐土,良有以也。”又载:“德地田连阡陌,多由山水灌溉,诚使修筑时勤,源源接济,将见禾稼如云,仓箱胥庆矣!”由此可见,古时德昌土地肥沃,水利资源也十分丰富,稻田灌溉大多是引用山泉水,水质好,自然浇灌出品质上佳的好米。
德昌成土母质多样,由于冰水和重力的作用多有混杂,主要由10种母质岩发育而成。土壤形成既受生物影响,也受古风化壳的影响,自然植被也因人类活动而有更迭,使现代生物气候条件较过去有了变化。德昌海拔1300米以下河谷分布有红壤,海拔1300—2100米的低中山河谷分布山地红壤,海拔2100—2500米的中山山地分布山地黄棕壤,海拔2500—3000米分布山地黄棕壤,海拔3000米以上分布高山草甸土和暗棕壤。按成土条件、成土过程和土壤属性三者统一的原则,全县农业土壤和自然土壤,共分8个土类,13个亚类,24个土属,64个土种(其中水稻土36个、旱作土28个)。水稻土主要分布在安宁河流域的河谷平坝及台地,是在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下,由多种母质经长期水耕熟化而发育成的特殊土壤类型。水稻土肥力强,复种指数高,大都一年两熟或三熟。优质无污染的土壤生产出德昌香稻等农作物。
德昌县除了土壤特点突出,还具有优越的气候条件。
德昌县麻栗镇鹿厂沟50亩粳稻收割现场刘航摄
2018年,经专家实地考察、选址,袁隆平院士亲自选定在德昌县德州镇泸塘村6社实施杂交稻百亩超高产栽培项目。核心百亩片区海拔1350米左右,凭借着安宁河水自流灌溉、低纬度、高海拔等优越条件,被称为超级稻高产攻关的最适宜区域。这也是第三代杂交水稻第一次在四川省栽种。2018年,德昌基地种植水稻面积107.46亩,9月28日经专家组现场测产验收平均亩产达1116.3公斤,高产田块亩产1201.1公斤,初步实现了“超优千号(湘两优900)”小面积18吨/公顷的产量目标。
袁隆平院士曾经说过:“水稻高产的地方,需要符合四个条件:良种、良田、良法、良态,这些德昌都符合。”由此可见,德昌的土壤、气候等十分适宜水稻生长。正是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才孕育出德昌香米这一米中珍稀品种。
近年来,德昌县依托优质的自然资源和农产品产业基础,加强质量提升和品牌建设,已经获得“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认证品牌20个、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个、地理标志商标3个、省级著名商标3个、省级名牌产品3个。其中,“德昌香米”“德昌桑椹”“建昌板鸭”等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和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驰名全国。
德昌香稻种植历史
德昌种植水稻的历史非常久远。在德昌境内的大石墓里曾经发现碳化的谷粒,足以证明2000多年前就有人种植水稻。大石墓是战国至西汉时期独具特色的一种古墓葬,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南地区的川南安宁河流域,是古代民族“邛都夷”的文化遗存,被誉为“中国金字塔”。德昌大石墓群主要有位于原王所镇王所村1组的王所大石墓群,原六所镇永兴村5组的永兴大石墓和原王所镇茶园村3组的茶园大石墓。
据民国《西昌县志》产业志记载:“县属介于横断山脉之间,山岭纵横,山脉多而平原少,平原之较大者,仅附郭东西两镇,过此则尽属山沟,就有水源处开垦耕种,此等稻田,面积虽小,米质颇佳,且无作堰之劳,旱干之虑,故县属产米最多区域,不在直辖区礼州区,而在普格德昌两区也。”又载:民国时期“由省府为集中人力财力发展宁属农林业务之计划,将省立西昌农场,森林苗圃场,德昌食粮作物试验场......合并为西康省农业改进所宁属分所”。由此证明,德昌的土地和水利资源十分适宜种植水稻,而且米质优良,历来是西昌地区的粮食主产区。《德昌所志略》收录的邑人林锦朴有竹枝词《妇人栽秧》云:“不着弓鞋不系罗,齐腰腿裤插新禾。与郎并力浑忘倦,陇畔同赓打草歌。”此诗生动地描绘出了一幅繁忙而恬静、其乐融融的栽秧画面,不难看出种植水稻在德昌非常普遍。
“德昌香稻”田里闻稻香,颗粒饱满沉甸甸。崔雪摄
德昌水稻主要种植在安宁河和茨达河沿岸河谷平坝,海拔1160—1800米之间为主产区。1978年前后开始示范推广以杂交水稻为主的优质稻。德昌水稻品种较多,据1980年对全县28个公社814个生产队11余万亩水稻普查,有水稻品种139个,属地方良种和引进推广良种的有67个。1981年中国农科院向德昌县征集水稻地方良种21个作育种繁殖用,品种包括江南白、乌咀早、渣脚早、一口吐、红米细、海螺谷、老来红、瓦灰谷、黑、黄麻谷、冷饭谷、大香糯、红边边、酒谷等。这些品种特点主要是米质好,性状稳定,适于山区栽培。1990年,德昌县被国务院评为粮食生产先进单位。1993年,“昌米011”被评为四川省第一届“稻香杯”优质常规稻第一名。1999年,德昌县被四川省粮食局列为优质稻基地县。2001年和2002年,德昌县被四川省农业厅列为优质稻示范工程县。2002年,德昌县被列为四川省第一批优质稻基地县,被四川特产协会命名为“四川省昌米之乡”;德昌“昌字牌”优质米被中国粮食行业协会评为全国首批“放心米”。2004年,德昌昌米荣获中国·四川农业博览会金奖。可见,德昌优质稻米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在国内有较高声誉和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据《四川省志·农业志》记载:“四川水稻品种中,品质优异,米饭具有特殊香味的籼稻品种有德昌香稻、石柱香稻、宣汉桃花米、岳池黄龙香米、泸县罗沙米等。德昌香稻60年代以后经过开发,送北京招待外宾。”由此可见,德昌香稻品质优异,在四川省水稻品种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德昌香稻品种优,米质好,加之德昌这样得天独厚的土壤、水资源和气候条件,按理说应该获得长足发展,成为德昌的金字招牌,但是非常遗憾,她也免不了经历曲折坎坷的发展历程,可以说是“命运多舛”,甚至近乎绝种。
清朝时,德昌香米作为贡米,每年种植上交朝廷。民国时期,种植面积少,只有少数自耕农民在王所乡(今昌州街道)的昌州、茶园,巴洞乡(今巴洞镇)的先锋,麻栗乡(今麻栗镇)的点马、新店等村社零星种植,濒临绝迹。解放后,德昌香米作为自食生产,产量低,出米率也低,不能满足口粮需要;作为商品粮,国家从1953年实行粮食统购统销制度,收购存在质优价不优的矛盾,受价格政策的限制,无法取得相应的经济效益,所以很难推广种植,种植面积减少。中国人对“手中有粮、心中不慌”,这句话有深刻的体会。处于“大跃进”运动、“以粮为纲”的时代,农户更不愿意种植产量低的德昌香稻,基本无人种植。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按照市场规律办事,德昌香稻生产得到较大发展。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初,全县香稻种植面积徘徊在四、五百亩之间。但是因为价格比一般大米价格相应提高60%—70%,收入不高的市民很少购买,市场需求不大,种植面积急剧下降。1984年全县种植香稻面积仅10余亩。
1985年国家取消粮食统购,实行合同定购,粮食市场开放,德昌县对香米价格作了调整,农民种植香稻的积极性有所提高,种植面积扩大到70余亩(其中,有2万斤的外销合同)。在国外市场,德昌香米曾经卖到16元(人民币)一斤。1991年,扩大德昌香稻的种植面积,从小区域种植扩大到六所乡(今昌州街道六所社区)、麻栗乡(今麻栗镇)、阿月乡(今麻栗镇阿月村)的多个村社种植,面积一度扩大到400余亩。经县农技站宣传扩种,并打开成都销路,曾达到上千亩面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重视生活品质,食品结构也发生变化,对优质米的需求日益增加,德昌香米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德昌香米知名度大幅提高,总是供不应求,大多只能托熟人或者单位代购,很多人都“望米兴叹”,曾出现“一米难求”的景象。直到1994年,因德昌香米市场价格过高,每斤价格10—12元,消费锐减,导致种植过剩,从此种植面积急剧下降,到2005年几乎没有农户种植。
2006年,四川省农业厅再度提出保护和开发德昌香米,县农科局农技站多方寻找,终于在麻栗乡点马村下4队一肖姓老人家中找到几近灭绝的香稻种子,并在当地和六所乡新农村扩繁种子。2007年扩种到50亩左右。由于价格不稳定,且种植难度大,耗费人工多,产量低,之后的几年种植面积又急剧减少到仅有几亩的保种状态。
2010年,成立了德昌县德昌香米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注册了“德昌香米”品牌,主要开发德昌香米及其他优质稻米。2012年成立德昌县六所乡优质稻专业合作社后,六所乡、麻栗乡成为德昌香米生产基地,常年种植面积约100亩。但是2015年以后,由于价格等原因,种植面积仅维持在数十亩。2018年初,德昌县把“德昌香米”品牌建设纳入重点工作,县农牧局按要求在六所镇(今昌州街道六所社区)新农村依托六所优质稻专业合作社进行扩种到50亩。后因市场需求不大,仅有个别农户零星种植,2020年已无人种植只保种。2021年,为做好种植资源保护,县农业农村局农技站、种子站在昌州街道六所社区新农村9队保种扩繁4.5亩。生产香稻保种后,多余香米通过市场销售,每斤价格20元左右。现就掌握的资料,摘录几年德昌香米产量与销售情况:2015年种植面积35亩,产米6125公斤,产值14.7万元,每斤价格12元;2016年种植面积36亩,产米6300公斤,产值15.12万元,每斤价格12元;2017年种植面积42亩,产米7350公斤,产值17.64万元,每斤价格12元。
德昌香米生产的地域性太强,产量低,种植面积与市场需求、经济效益紧密挂钩,从发展到衰败再到发展,起起伏伏,艰难发展。
德昌香米焕发新的蓬勃生机
食为政首,谷为民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要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而且要装自己的粮食。种优则粮丰,中国粮主要用中国种。安宁河流域是四川省的第二大平原,水稻种植面积约100万亩。德昌县位于生产粮食的安宁河谷平原中部,水稻种植面积常年约9万亩,产量约4.6万吨。近年来,德昌县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建设“天府粮仓”的要求,抢抓“中国凉山·安宁河现代农业硅谷”建设机遇,大力推动安宁河流域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发挥“天然温室”特色农业资源优势,积极推进中国·德昌香稻农旅融合示范项目,全力打造“天府第二粮仓”核心示范区,德昌香稻发展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
“中国碗装中国粮”德昌香稻基地何坤摄
2022年,德昌县贯彻国家“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战略部署,依托螺髻山文旅影响力、安宁河谷“黄金”农业资源和“德昌香米”千年稻作文化,全力推进麻栗镇农文旅体康养旅游项目建设,打造中国·德昌香稻农旅融合示范项目园区,把德昌香稻开发作为亮点,集杂交稻超高产攻关、优质稻米展示、稻渔种养循环、高海拔杂交粳稻种植等的一体化现代农业示范园。园区规模为11000亩,核心区为3000亩,形成智慧农科实验区、农旅融合发展区、家庭农场示范区三大功能分区,结合国土空间规划、以粮蔬种植和螺髻山生态旅游为主的现代农旅发展区定位,推广优质稻种植,保护“国家粮袋子”,加强农业种源科技研发,培育“名优金种子”,传承推广“德昌香米”品牌,振兴本土老牌子,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辐射带动全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整个项目将推广各类优质水稻种植10000余亩,并发展稻渔共生、农旅融合等一系列子项目,打造一个现代农业综合智慧服务示范产业园,为老百姓的粮食生产和销售提供最坚强的技术和资源保障。
2022年,流转试验区土地1000亩(核心实验区位于麻栗镇民主村)成片种植德昌香稻300亩,天隆优619等国家一级米优质稻种700亩(其中100亩种植卓两优1126进行超高产攻关),与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中心成都分中心团队开展技术合作,开展水稻单季亩产1200公斤超高产攻关。建成了亩产1200公斤超高产攻关示范片1个、“德昌香稻”保种示范片1个、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基地1个,探索了水旱轮作粮经复合型种稻致富模式,打造了安宁河现代农业硅谷科研高地。2022年种植的300亩德昌香稻,产粮约21万斤(湿谷子)。另在麻栗镇阿月村、三合村、光辉村、团山村和昌州街道六所社区新农村等零星种植香稻40余亩。10月22日,四川省农村科技发展中心组织专家和技术人员在超级杂交稻单季亩产1200公斤高产攻关德昌基地进行正式测产,经田间现场考察,专家组按农业农村部超级稻测产方法的规定随机抽取了3块田进行机械收割,实测平均亩产为1132.22公斤,创四川单季亩产最高产纪录。
超级杂交稻单季亩产1200公斤高产攻关德昌基地阎红摄
2022年8月,德昌香稻参选由四川省农业农村厅组织的四川省新发现优异种质资源评选活动,被评选为四川省新发现七大优异种质资源之一。此次德昌香稻喜获四川省新发现优异种质资源,十分有益于推动优异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为传承、开发德昌香稻奠定了坚实基础。可以说,德昌香稻发展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用政策支持、科技支撑,放大优势资源禀赋,深度融合农业、旅游、文化等产业,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为德昌香米的传承和开发开创了广阔的前景,将束之高阁的“稻花香里说丰年”变成了现实。
我们相信,德昌香米将大有作为,为“中国饭碗”添上优质的香米。
参考资料:
1.清朝曾曰唯著《德昌所志略》,德昌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1992年11月校印。
2.《西昌县志》(民国1942年),西昌市地方志办公室2009年重印。
3.《四川省志·农业志》,四川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纂,1996年由四川辞书出版社出版。
4.《德昌县志》,德昌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纂,1998年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
5.《德昌县志(1991—2006)》,德昌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纂,2010年由方志出版社出版。
6.《德昌县文史资料剪辑》第2期、第18期、第19期、第3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