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稻作的发展史掠影

柴米油盐酱醋茶,这是我国一句老话,是对人们生活的精准总结。人活着,离不开吃,吃则离不开上面那七个字。当然,现在生活中已经见不到“柴”的踪影,而是以天然气取而代之。这句老话里面,最关键的一个字就是“米”,其他“油盐酱醋茶”都是佐味或者调解品,只有米是实实在在不可或缺的主食。

日常生活中我们再熟悉不过的大米

对于我们现代生活来说,大米也是必不可少的食品,蒸米饭、炒米饭和大米粥基本上是我们每天都会吃到的家常便饭。那么,有多少人清楚,每天都要被无数人咀嚼的大米到底有着怎样的“身世”呢?

大米,雅致一点的说法是水稻,原产于中国。关于这个问题,曾经有过一段著名的争论,一直以来,人们都误认为水稻的原产地是印度,因为在印度中西部的卢塔尔发现了碳化的稻谷,经过碳14测定,判断其距今已有3700年的历史。但是后来,经过对余姚河姆渡遗址的考察发现,那里已经碳化的稻谷有7000年之久。1993年,中美联合考古队在道县玉蟾岩挖掘出碳化水稻,是距今为止发现的世界最早古栽培水稻,距今有14000-18000年之久。这更加充分地说明了水稻是发源于我国,然后才向西传入印度,之后经印度传至欧洲。时至今日,我国大部分地区,北至黑龙江省呼玛,南至台湾群岛都有水稻种植地,另外在日本、朝鲜半岛、泰国都是以水稻为主要经济作物和粮食产出的国家。放眼全球,整个东南亚、南亚、地中海沿岸、美国东南部、中美洲和大洋洲以及非洲的部分地区都是水稻的生长区域。除了南极洲,世界上几乎所有地区都有水稻的种植。

玉蟾岩遗址,在这里发现了4枚稻谷

玉蟾岩遗址发现的稻谷

我国历代农书都有关于水稻品种的记述。宋代的著作《禾谱》中已经有籼稻、粳稻、糯稻、早稻、中稻、晚稻的划分。这也是目前世界关于水稻种类划分的基础。

在我国,传说是神农氏向人们传播了稻米的种植技术,包括稻田的耕耘规划和插秧。这当然只是传说,比较靠谱的说法是《史记》中的记载。根据《史记夏本纪》所说“令益予众庶稻,可种卑湿。命后稷予众庶难得之食。食少,调有余相给,以均诸侯。”这句话的意思是命令伯益给广大农民分发水稻种子,然后种植在水田中,还命令后稷分给大家食物。而下达这个命令的人就是大家所熟悉的大禹。大禹在我国古代史上比较著名的事件是治水,很少有人知道他还积极推广了水稻种植。

大禹形象画

在我国,水稻主要集中在长江流域机器以南地区,大米是这里人们的主粮。这其中的原因之一是地理选择,南北气候温和,雨水充足,适宜水稻种植,另外还有历史选择。魏、晋南北朝以后经济重心南移,北方人口大量南迁,促进了南方水稻生产的迅速发展。到了唐宋,南方一些主要的稻区成为全国稻米的供应基地。水稻的种植也随着年代发生着变化。从宋代至清代,双季间作稻一直是福建、浙江沿海一带的主要耕作制度。到明、清时代,长江中游已以双季连作稻为主。太湖流域从唐宋开始在晚稻田种冬麦,逐渐形成稻麦两熟制,持续至今。据《天工开物》估计,明末时的粮食供应,大米约占7/10,麦类和粟、黍等占3/10。

我们所说的水稻指的是可栽培和可食用的水稻,这些是从野生水稻进化而来的。根据从河姆渡遗址中发现骨耜和骨镰等文物,可以看出来在当时,人们已经懂得水稻的种植和收割。早期水稻的种植特点用四个字概括就是“火耕水耨”。这个成语出自《晋书·食货志》,意思是用火来耕种,用水来除草,是古代颇为原始的一种耕种方式。可以想见,这种耕种方式的效率低下。水稻的种植技术,到了东汉有了一个飞跃。在水稻的集中种植地南方出现了较为进步的耕地、插秧、收割等操作技术。继续发展,到了唐朝,南方稻田开始使用曲辕犁,大大提高了耕田的质量和稻米的产量,北方则施行耕—耙—耱整地技术。根据《陈旉农书》所记载,南宋时期已经对早稻田、晚稻田、山区低湿寒冷田和平原稻田等都提出了整地的具体标准和操作方法,这意味着当时的水稻种植技术已经非常成熟。

水稻种植图

中国水稻的发展还与农田水利建设有密切关系。陕西省汉墓出土的陂池稻田模型中有闸门、出水口、十字形田埂等,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稻田水源和灌溉的布局。在水稻灌溉技术方面,早在西汉《氾胜之书》中已提到用进水口和出水口相直或相错的方法调节灌溉水的温度。北魏《齐民要术》中首次提到稻田排水干田对于防止倒伏、促进发根和养分吸收的作用。南宋绍兴年间画家楼俦创作了著名的《耕织图》,其中包括水稻栽培从整地、浸种、催芽、育秧、插秧、耘耥、施肥、灌溉等环节直至收割、脱粒、扬晒、入仓为止的全过程,是中国古代水稻栽培技术的生动写照。

《耕织图》一景

另外,提到水稻不得不提“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最近他正以被免去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职务的新闻再次成为热闻。据悉,他之所以离开行政岗位,是为了更好地进行科研。从2000年到2014年,由袁隆平领衔的团队总共实现了亩产700公斤、800公斤、900公斤到1000公斤的超级稻攻关的四期目标。他不仅对于我国水稻生产居功至伟,他的研究成果甚至对环境世界的粮食压力也作出了重大贡献。

本作品为“科普中国-科技创新里程碑”原创转载时务请注明出处

THE END
1.文化中国行·长江之歌丨稻之道,目击一粒稻的10万年水稻田考古演(原标题:文化中国行·长江之歌丨稻之道,目击一粒稻的10万年) 目击一粒稻的10万年 (来源:视频综合) 2024年5月24日,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科学》(Science)在线刊发了来自中国科学家团队的论文。 研究告诉我们,水稻从野生到驯化的这条证据链,在长江下游地区钱塘江流域找到了。这粒米,走过了漫长的10万年连续演化史https://www.163.com/news/article/JKQDUE8C000189FH.html
2.水稻的起源和历史水稻的种植历史悠久,其起源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水稻在人类文明的发展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本文将探讨水稻的起源、早期种植技术以及它对古代社会的影响。一、水稻的起源 水稻(学名:Oryza sativa)是一种水生草本植物,属于禾本科稻属。根据考古学和遗传学的研究, https://hr.gan-ren.com/hc/rexhxrxrecxmfencnxs.htm
3.渤海国时期,东北地区有过种植水稻的历史来自蘸盐至于明代建州女真等部,主要从事渔猎采集,靠互市购买谷物,虽然也种植一些小米、黄米、高粱、荞麦、稗子米、铃铛麦等杂粮,但产量并不高。近代东北种植大米的历史并不太久,主要是源自1870年代之后的半个多世纪里移居东三省的朝鲜移民带来的稻种和寒区水稻种植技术。https://weibo.com/2794283127/NCIC36npD
4.水稻栽培方式的演变与发展伴随着我国水稻种植业发展脚步的不断加快, 机械化种植成为水稻栽培的一个必然趋势[3]。就我国水稻种植主要分布的区域来看, 主要集中在吉林、黑龙江、新疆以及宁夏等省区, 水稻种植机械化主要有2种方式, 即机械化直播和机插秧。这2种方式在水稻种植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由于上述2种方式在实际应用过程中, 仍然存在https://www.360wenmi.com/f/f384v1nvf4sw.html
5.基于HTML+CSS+JavaScript实现美丽家乡石埇镇(建议收藏)农业以种植香蕉、荔枝、 龙眼、蚕桑、地菠萝、水稻为主。2002年全镇国民生产总值10620万元;其中第一产业4917万元,第二产业2817万元, 第三产业2886万元,财政收入20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350元。 石埇镇历史悠久,人杰地灵。 有自治区重点保护文物南北朝时期的越州古城遗址;有曾任第二军军长和三省总司令香翰屏将军故居https://blog.csdn.net/weixin_39709134/article/details/118913201
6.这里的水稻有“故事”新华社南昌3月28日电(记者范帆 周密 郭丰庆)春耕时节,农事渐忙,记者来到江西省万年县,探寻这里水稻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一次考古,让人类稻作历史推移到12000年前 我国最大淡水湖鄱阳湖东南岸的江西省万年县,河网密布、农田肥沃,自古就是粮食产区,水稻种植历史悠久。 https://m.gmw.cn/2021-03/28/content_1302195269.htm
7.水稻演变的历史据后人考证,麋鹿的麋字之所以带一“米”字底,极有可能跟上述种植方式有关。 先民种稻,刚开始都是撒播,大概要等到汉朝才出现育苗和插秧的种植技术。四川新津县出土过一块陶制的水田模型(现藏于广东省博物馆),模型上有个农夫正坐在秧马上插秧,反映的正是东汉人民种植水稻的场景。http://www.360doc.com/content/17/0218/11/36465141_630013341.shtml
8.水稻栽培学1随着溶田和育秧移栽方式的发展,水稻已完全被驯化。中国稻作在河谷和低洼地区的历史长于在旱地的种植历史。而在东南亚,稻作首先源自旱地,一直到近代才占领河流三角洲地带。可见水稻旱作也不是新技术。 南中国移民,还包括越南北部移民,大概在公元前2000年期间,将传统的湿地水稻种植法传入菲律宾。大致在公元前1500年,马来https://www.meipian.cn/4zqit46e
9.水稻是大米吗水稻的特点介绍→MAIGOO百科水稻是禾本科一年生水生草本,是亚洲热带广泛种植的重要谷物,主要分为籼稻与粳稻两种。水稻的特点是秆直立,圆锥花序大型疏展,颖果长约5毫米,宽约2毫米,厚约1-1.5毫米,胚比小,约为颖果长的1/4。水稻食用价值很高,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有很高的经济价值,稻糠是动物饲料的重要来源,稻草是相当有特色的经济https://www.maigoo.com/citiao/937995.html
10.湖北英山县历史在这个乡镇翻开序幕,绿色崛起的生态强镇呼之欲出然而,近年来因为市场原因,传统水稻种植已经无法满足农民群众增收致富的需求,南河镇水稻业多年积淀下来的“小优势”渐渐被消磨殆尽。 历史潮流滚滚向前,未来“创新型”“生态型”“特色型”乡镇发展思想呼啸而至。 伍阳与南河镇党委班子清晰地认识到,在粮油种植产业上,南河镇必须将小优势转化为大优势,产生“裂变效应”https://hb.cri.cn/n/20220825/9134945b-65fa-edaf-6a83-f9b41d9825cb.html
11.科学网—食文化漫谈:米饭简史出土了目前世界上发现最早的人工栽培稻标本,刷新了人类最早栽培水稻的历史纪录。玉蟾岩遗址被誉为“天下谷源,人间陶本”,成了世界稻作文明起源的“圣地”。在我国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发掘中发现了大量稻谷、稻杆叶和许多植物茎叶、果实的碳化物,经过年代鉴定为距今6670年左右,说明我国最迟在6000多年前就开始水稻的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37607-13398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