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奋斗历史调研发展现状沪上高校学子重走北大荒垦荒路

北大荒农户与团队成员深入交流(本文均为:央广网发华东理工大学供图)

央广网上海8月11日消息(记者唐奇云通讯员李雪鸢)“你们穿这么整齐这么好看,这是举办什么活动啊?”“奶奶,我们是上海来的大学生,来这儿做社会实践。”这些天,在黑龙江建三江的小镇与田间,一支服装整齐的红色小队引起了当地农户与居民的注意。

8月1日,来自华东理工大学理学院的“黑土地上的玉米棒”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来到素有“中国绿色米都”之称的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建三江分局,展开了为期一周的社会实践活动,回顾北大荒奋斗历史,调研北大荒发展现状,继承和发扬北大荒精神。

体悟北大荒六十年风雨兼程农业振兴还需插上科技翅膀

此行,团队成员首先前往的是七星农场,通过参观学习感受北大荒农业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建设,领略科技在农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在七星农场团委书记余传东的带领下,团队成员先后参观走访了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北大荒精准农业农机中心、寒地水稻高科技信息化园区、七星农场稻田画与场史馆。

在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团队成员深入了解了农业新技术研究、最新成果展示、科技人才培养及未来发展趋势等,看反季节、跨地域植物和水果在科技的带动下,得以在园区内花繁叶茂、硕果累累,深刻感悟“农业要振兴,就要插上科技的翅膀”。而在北大荒精准农业农机中心,则集中学习了农业信息化管理、农业物联网综合管理技术、现代化农业机械、食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等,体验农业标准化生产、机械化运作和智能化管理,惊叹于北大荒农业科技的发达程度之高和发展速度之快。

在万亩大地号领略稻海麦浪的壮阔美景

在万亩大地号,团队成员领略稻海麦浪的美景和一望无垠的壮阔,体验“横看成垅侧成行,远近高低都一样”垦区工匠精神,这里的水稻不仅好吃,种植得还好看,“三江情七星梦”六个字更是承载了垦区人民的深厚情感和美好憧憬。在七星农场农业信息化的起源地——寒地水稻高科技信息化园区,团队成员进一步了解水稻文化历史和水稻生产科技知识。在稻田画展区,团队成员参观欣赏了由七种水稻栽植,总面积113亩的四幅稻田画,感受水稻种植的艺术和多元作用。

致敬老一辈开拓者传承学习北大荒精神

北大荒的发展,离不开老一辈开拓者的奋斗与奉献。

团队来到建三江幸福养老中心探访慰问当年参与开荒的转业官兵和北上的知青,与老前辈们共同观看学习纪录片《丰碑》第二集北大荒精神,并通过座谈会的形式与各位老人深入交流当年在北大荒的奋斗历程,学习和传承他们身上的北大荒精神。

“你们是大学生,要好好读书啊。”临行前,一位奶奶坚持把队伍送到养老院门口,一边挥手向队员告别,一边嘱托到。一些队员在此行过程中几次感动落泪:“和这些爷爷奶奶见了面,才真的感受到了当年他们的义务反顾和无私奉献,才真的明白了艰苦奋斗的时代意义。”

深入农户真实诉求设计北大荒优质粮食宣传方案

1995年,七星农场田间党小组组长、七星农场科技示范户张景会来到农场,一干就是20年。

值得注意的是,经过前期的参观学习,根据北大荒目前情况和农户需求,结合专业背景,团队拟定通过调查研究的方法,帮助七星农场和张景会设计优质粮食宣传方案。

“一粒米的故事,六十年的风雨”主题插画

通过暑期实践的参观学习、走访调研,团队成员深入了解了北大荒七星农场六十年发展历史,深刻理解了北大荒精神的具体内涵,同时细致分析了北大荒农户农业发展现状,通过市场走访调查、拍摄宣传片、设计开发软件等方式,制定行之有效的宣传营销方案,致力于帮助农户解决发展的实际问题。

“你们穿这么整齐这么好看,这是举办什么活动啊?”“奶奶,我们是上海来的大学生,来这儿做社会实践。”这些天,在黑龙江建三江的小镇与田间,一支服装整齐的红色小队引起了当地农户与居民的注意。

THE END
1.科学家解码东北水稻育种史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储成才团队、李家洋院士团队,联合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卜庆云团队等,在National Science Review上,发表了题为Genomic Decoding of Breeding History to Guide Breeding-by-Design in Rice的研究论文,构建了我国东北稻区经验育种史的分子诠释模型,归纳并验证了该地区不同时期水稻育种https://news.foodmate.net/wap/index.php?moduleid=21&itemid=653780
2.这里的水稻有“故事”我国最大淡水湖鄱阳湖东南岸的江西省万年县,河网密布、农田肥沃,自古就是粮食产区,水稻种植历史悠久。 在万年县境内的大源盆地西北端,垂直陡立的山崖下隐藏着一个天然洞穴。这里是中国当代考古学上一处著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洞穴遗址——仙人洞遗址。 20世纪90年代,中美联合考古队在万年县仙人洞遗址和吊桶环遗址进行考https://m.gmw.cn/2021-03/28/content_1302195269.htm
3.夜读党史402丨杂交水稻在金华的历史2011年10月,袁隆平(右一)在金华市农科院水稻试验基地 杂交水稻在金华的历史始于1975年,省农科院引进少量杂交水稻,在金华农试站、东阳夏程里大队和义乌大陈公社小面积试种。1976年,金华各县开始进行杂交水稻制种和不育系繁种。制种由县良种场、农科所、农场或委托公社农科队进行。不育系繁殖选择有条件的良种场或http://swdsyjs.jinhua.gov.cn/art/2023/5/26/art_1229393547_31109.html
4.且看粤稻百年正风华!省农科院水稻所《所史》将发行南方+中国稻作学之父-丁颖 院士塑像与半矮秆水稻之父--黄耀祥院士塑像 如今,省农科院水稻所已经走过了115个年头,经丁颖和黄耀祥院士等几代广东水稻科技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在水稻育种、栽培技术研发、稻种资源收集保存利用、成果推广与应用和人才培养等方面交出了满意的答卷,展示了“粤稻研究”的辉煌历史。 https://static.nfapp.southcn.com/content/202306/01/c7746227.html
5.自动化发展历程与展望11篇(全文)[3]邱玉相,郭玉成.武术在国际传播的历史.现状与未来[J].体育学刊.2002(6). [4]张玉景.论中华武术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吉林体育学院学报[J].2008.24.1. [5]王岗.主办奥运会与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J].体育文化导刊.2003.8(2). 电子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历程与展望 第4篇 https://www.99xueshu.com/w/ikey0iwxtv2p.html
6.稻史中国的文明发展史很大程度上就是水稻的扩增史“可以说,几千年来中国人口增殖史以及文明发展史,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水稻扩张及增殖的历史。” 文/惠富平 我们知道,古文明的基础是特定自然条件下的农业经济,所以有人按照作物种植情况,将世界古文明分为“埃及、巴比伦和印度的小麦文明”、“中国的粟作文明”和“美洲的玉米文明”等。不过,这些粮食作物支撑的都是旱作http://www.360doc.com/content/17/0906/21/7442640_685094632.shtml
7.家乡水稻种植的调查报告水稻的来源和历史 水稻起源于亚洲的亚热带地区,包括中国,印度,缅甸,泰国,越南等国家。在长期的栽培和选育过程中,水稻的品种逐渐丰富,并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最早的稻谷遗存位于印度河流域的摩亨佐·达罗遗址,时间可以追溯到公元前7000年左右。在中国,考古学家也发现了大量关于水稻种植的证据,如江西万年县的仙人洞遗址发https://www.meipian.cn/4wspjgh6
8.世界稻作历史水稻的起源与传播关于水稻的起源和传播争论已久,它起源的准确时间和地点不得而知。然而,可以肯定的是水稻进化过程中的驯化是一个重要的历史发展阶段。目前已知的最早非洲栽培稻,考古学家认为起源于非洲西部的尼日利亚,最早可追溯到3500年前,亚洲栽培稻要比非洲稻早得多,长期以来学术界大多认为印度是亚洲稻的起源中心,印度曾发现过公元http://www.pjrice.com/index.php?ac=article&at=list&tid=114
9.嘉荫水稻嘉荫水稻简介嘉荫水稻发展历史:嘉荫县位于黑龙江中下游,水资源丰富,水质好,无污染,种植水稻有得天独厚的环境优势。稻生于水,米融于水,嘉荫水稻成熟期产区昼夜温差大,使嘉荫大米芳香爽口,是百姓餐桌上的佳品。嘉荫县发展水稻的的历史很短,上世纪80年代初水稻开始试验性生产,但后来由于当地农民种植旱田习惯而没有推广开来。1999年https://www.maigoo.com/citiao/52946.html
10.南粳46水稻是一种稻谷的奇迹,具有抗旱能力,营养价值很高【概要描述】南粳46水稻是一种新型水稻品种,它是在长江三角洲地区经过精心培育和繁殖的稻谷,可以抗旱,具有较高的产量和营养价值。 一、培育历史 南粳46水稻是由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研究所和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共同开发的新型水稻品种,它是由1961年长江三角洲地区收集的稻谷繁殖而来。这种稻谷经过精心培育和繁殖,形成了南http://www.jsyyny.cn/news/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