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报跨越10万年,他们用“指纹”解锁中国水稻演化史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科学院建院70周年贺信中作出的“两加快一努力”重要指示要求

——中国科学院办院方针

院况简介

院领导集体

机构设置

创新单元

科技奖励

科技期刊

科技专项

中国科学院院级科技专项体系包括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重点部署科研专项、科技人才专项、科技合作专项、科技平台专项5类一级专项,实行分类定位、分级管理。

文化副刊

中国科学院学部

中国科学院院部

语音播报

上山遗址发现的水稻壳的植硅体(前三排是不同鱼鳞纹数量的扇形植硅体)。地质地球所供图

距离杭州约120公里的浙江省浦江县,蓝天白云下,稻田环绕间,上山遗址迎来一个重要发现。

“证据确凿,结论高度创新。”审稿人评价说,这项研究深入探讨了水稻在中国的漫长演化历史,改变了人们对世界农业起源格局的认知,可以说是迄今为止关于东亚水稻起源最全面的论证,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缺失的证据链

水稻是全球半数人口的主食。但人类最早从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种水稻、吃稻米,开始农业起源?

过去一个多世纪来,这个问题一直充满争议。直到20世纪70年代,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浦江上山遗址以及长江中下游诸多遗址水稻考古证据的发现,才让国际学术界开始认同长江中下游地区可能是世界水稻的重要起源地之一。

“但直到21世纪初,学术界认可的农业起源地是中南美洲和西亚,不包括东亚。”论文共同第一作者兼通讯作者吕厚远对《中国科学报》说,“水稻栽培和驯化对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但至今,中国一些大学教材里还在讲水稻是起源于印度。”

国际上,中南美洲和西亚分别被认为是玉米和小麦驯的化地。东亚稻作农业起源缘何不被认可?

其关键问题是,缺少化石证据。

传统观点认为,2.65万年前至1.9万年前的末次盛冰期因为温度降低,在长江中下游没有野生稻分布。“如果没有野生稻,驯化从哪儿来?”吕厚远说,“由于东亚地区的水热气候条件,植物死亡后,埋藏在地层中的有机质很容易腐烂,难以在上万年的演化中保存下来,这使得我国缺少8000至1万年前从野生稻到驯化稻的鉴定方法和证据。”

那么,是否存在可长期保存的水稻鉴定指标?能否找到长江流域末次盛冰期野生稻的证据?可否揭示人类驯化野生稻的过程并回答其中潜在机制?

20多年来,吕厚远和团队一直在试图回答这些问题,他们的办法是用植硅体微化石。

“植硅体是充填在高等植物细胞组织中的二氧化硅颗粒,它数量多、分布广,1克叶子中能够产生几万粒,而且二氧化硅跟玻璃一样能够保存很久,不管是被动物吃下排泄还是遇火焚烧,都能在土壤中沉淀下来。”论文第一作者兼通讯作者张健平向《中国科学报》解释说。

更关键的是,吕厚远表示,像人的“指纹”一样,不同植物的植硅体有着不同的形态特点。比如,水稻的植硅体是带有鱼鳞状纹的扇形、竹子的是长鞍形、芦苇的是盾形……

吕厚远团队从上世纪80年代末起就开始研究植硅体,在中国可谓一枝独秀。他们跑遍全国,不仅采集了不同气候带的表土土壤样品,分析不同植被带植硅体组合特征和分布规律,还采集了数千种植物样品。请植物学家帮助鉴定后,他们画了成套的现代植硅体素描图,做成了图版和多套显微镜片,出版了研究专著,每年都会吸引很多国内外的学生前来学习。

这套技术在我国多个遗址的考古工作中都取得了非凡“战绩”,如鉴定出我国青海“东方庞贝”喇家遗址的“面条”是由黍粟制作的、河北武安磁山考古遗址植物遗存为黍(黄米)。这套农作物植硅体鉴定方法还被写入欧美多所大学的教科书中。

然而,由于野生稻和驯化稻的植硅体属于“同类”,要鉴定出它们的演化差异难上加难。

建立“新标准”

早在1998年,吕厚远在分析东海大陆架钻孔样品时,就发现在1.3万多年前的地层中有水稻植硅体。根据当时有限的现代野生稻、驯化稻样品的分析,他发现驯化稻植硅体中的鱼鳞纹通常大于等于9个,而野生稻中则多数少于9个。但基于当时的技术和有限的化石数量,很难回答野生稻何时开始驯化的问题。

如何找到更早的野生稻的证据,区分野生稻与驯化稻的差别,并建立一套国际认可的指标?

“我们花了很多工夫回答这个问题,需要和许多单位合作,获得野生稻的样品。在我曾经负责的中国科学院的‘碳专项’项目中,有植物专业的团队参加,提供了难得的获得样品的机会。”吕厚远说。

研究团队不仅采集了野外不同年代地层中的土壤,带到实验室通过化学溶液处理等方法将植硅体分离出来进行鉴定,还从海南、江西等地采集了很多现在的野生稻、土壤进行分析,并通过大棚实验培植野生稻,排除驯化基因,然后一个个叶片进行鉴定,取得了大量可重复检验的数据。

基于此,他们建立了一套量化标准:鱼鳞纹数量大于等于9的扇形植硅体的比例达到40%,就属于驯化稻;反之,就是野生稻。

为了确保测年的准确性,这项研究的测年由国内外4个实验室共同参与,相互验证,并使用不同测年方法相互支持,以证明年代的可靠性。

一系列的跨学科研究表明,上山遗址记录了东亚水稻从野生到驯化的连续过程,野生稻早在约10万年前就在这里生长,约2.4万年前的气候寒冷期开始作为采集资源被人类初步利用,约1.3万年前开始了野生稻驯化前的栽培,最终在约1.1万年前实现驯化,标志着东亚稻作农业的起源。

就像开盲盒

“上山文化申遗最重要的内核就是稻作起源,新研究为上山文化作为稻作农业起源地提供了强大的支撑和关键性的科学依据,将有助于当地申遗工作的推进。”论文共同通讯作者、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蒋乐平表示。

新的研究计划正在酝酿。吕厚远表示,关于水稻驯化和起源仍有许多谜题待回答,例如是什么基因在控制水稻鱼鳞纹的变化?多年生的普通野生稻如何转变为一年生、通过种子繁殖的野生稻……他希望进一步开展跨学科研究,回答这些问题。

THE END
1.科学家解码东北水稻育种史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储成才团队、李家洋院士团队,联合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卜庆云团队等,在National Science Review上,发表了题为Genomic Decoding of Breeding History to Guide Breeding-by-Design in Rice的研究论文,构建了我国东北稻区经验育种史的分子诠释模型,归纳并验证了该地区不同时期水稻育种https://news.foodmate.net/wap/index.php?moduleid=21&itemid=653780
2.这里的水稻有“故事”我国最大淡水湖鄱阳湖东南岸的江西省万年县,河网密布、农田肥沃,自古就是粮食产区,水稻种植历史悠久。 在万年县境内的大源盆地西北端,垂直陡立的山崖下隐藏着一个天然洞穴。这里是中国当代考古学上一处著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洞穴遗址——仙人洞遗址。 20世纪90年代,中美联合考古队在万年县仙人洞遗址和吊桶环遗址进行考https://m.gmw.cn/2021-03/28/content_1302195269.htm
3.夜读党史402丨杂交水稻在金华的历史2011年10月,袁隆平(右一)在金华市农科院水稻试验基地 杂交水稻在金华的历史始于1975年,省农科院引进少量杂交水稻,在金华农试站、东阳夏程里大队和义乌大陈公社小面积试种。1976年,金华各县开始进行杂交水稻制种和不育系繁种。制种由县良种场、农科所、农场或委托公社农科队进行。不育系繁殖选择有条件的良种场或http://swdsyjs.jinhua.gov.cn/art/2023/5/26/art_1229393547_31109.html
4.且看粤稻百年正风华!省农科院水稻所《所史》将发行南方+中国稻作学之父-丁颖 院士塑像与半矮秆水稻之父--黄耀祥院士塑像 如今,省农科院水稻所已经走过了115个年头,经丁颖和黄耀祥院士等几代广东水稻科技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在水稻育种、栽培技术研发、稻种资源收集保存利用、成果推广与应用和人才培养等方面交出了满意的答卷,展示了“粤稻研究”的辉煌历史。 https://static.nfapp.southcn.com/content/202306/01/c7746227.html
5.自动化发展历程与展望11篇(全文)[3]邱玉相,郭玉成.武术在国际传播的历史.现状与未来[J].体育学刊.2002(6). [4]张玉景.论中华武术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吉林体育学院学报[J].2008.24.1. [5]王岗.主办奥运会与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J].体育文化导刊.2003.8(2). 电子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历程与展望 第4篇 https://www.99xueshu.com/w/ikey0iwxtv2p.html
6.稻史中国的文明发展史很大程度上就是水稻的扩增史“可以说,几千年来中国人口增殖史以及文明发展史,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水稻扩张及增殖的历史。” 文/惠富平 我们知道,古文明的基础是特定自然条件下的农业经济,所以有人按照作物种植情况,将世界古文明分为“埃及、巴比伦和印度的小麦文明”、“中国的粟作文明”和“美洲的玉米文明”等。不过,这些粮食作物支撑的都是旱作http://www.360doc.com/content/17/0906/21/7442640_685094632.shtml
7.家乡水稻种植的调查报告水稻的来源和历史 水稻起源于亚洲的亚热带地区,包括中国,印度,缅甸,泰国,越南等国家。在长期的栽培和选育过程中,水稻的品种逐渐丰富,并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最早的稻谷遗存位于印度河流域的摩亨佐·达罗遗址,时间可以追溯到公元前7000年左右。在中国,考古学家也发现了大量关于水稻种植的证据,如江西万年县的仙人洞遗址发https://www.meipian.cn/4wspjgh6
8.世界稻作历史水稻的起源与传播关于水稻的起源和传播争论已久,它起源的准确时间和地点不得而知。然而,可以肯定的是水稻进化过程中的驯化是一个重要的历史发展阶段。目前已知的最早非洲栽培稻,考古学家认为起源于非洲西部的尼日利亚,最早可追溯到3500年前,亚洲栽培稻要比非洲稻早得多,长期以来学术界大多认为印度是亚洲稻的起源中心,印度曾发现过公元http://www.pjrice.com/index.php?ac=article&at=list&tid=114
9.嘉荫水稻嘉荫水稻简介嘉荫水稻发展历史:嘉荫县位于黑龙江中下游,水资源丰富,水质好,无污染,种植水稻有得天独厚的环境优势。稻生于水,米融于水,嘉荫水稻成熟期产区昼夜温差大,使嘉荫大米芳香爽口,是百姓餐桌上的佳品。嘉荫县发展水稻的的历史很短,上世纪80年代初水稻开始试验性生产,但后来由于当地农民种植旱田习惯而没有推广开来。1999年https://www.maigoo.com/citiao/52946.html
10.南粳46水稻是一种稻谷的奇迹,具有抗旱能力,营养价值很高【概要描述】南粳46水稻是一种新型水稻品种,它是在长江三角洲地区经过精心培育和繁殖的稻谷,可以抗旱,具有较高的产量和营养价值。 一、培育历史 南粳46水稻是由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研究所和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共同开发的新型水稻品种,它是由1961年长江三角洲地区收集的稻谷繁殖而来。这种稻谷经过精心培育和繁殖,形成了南http://www.jsyyny.cn/news/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