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新区盐碱地迎水稻历史第一镰民众盼规模种植助脱贫

10月16日,兰州新区火家湾村首批试种的13亩“砂田水稻”历经130余天的生长,金秋迎来开镰。魏建军摄

中新网兰州10月17日电(记者魏建军)“从第一秧到第一镰,结束了千百年来秦王川无种植水稻的历史。”兰州新区“砂田水稻”试验田负责人王玲崇说,从种植到现在比正常生长周期推迟了20天,虽然亩产很低,仍处于摸索过程中,但这是兰州新区盐碱地长出的第一茬水稻。

16日,在兰州新区火家湾村一片曾被农民“抛弃”的农田里,首批在这里试种的13亩“砂田水稻”历经130余天生长,金秋迎来开镰,一些乡亲们也闻风前来一探究竟,个别村民还拿起镰刀,亲自体验了一把“从未有的收割感觉”。

千百年来,在这块被称作“秦王川”的土地上,当地农民都是以种植小麦、玉米等旱地作物“靠天吃饭”,种水稻更是“天方夜谭”。王玲崇说,今年6月,他们首次尝试在兰州新区盐碱地种植水稻,希望西北旱地民众也能吃上自己种的大米。

据王玲崇介绍,水稻的正常生长周期是157天,但兰州新区不符合157天的水稻生长条件,最多生长135天。他们前期经过多次考察当地地质、气候等条件,并联合水稻研究所进行研究培育,专门培育出了针对兰州新区生长周期的种子。

“主要是抗旱、防风,尤其在抗旱上下了苦功夫。”王玲崇说,“砂田水稻”育种工作基本是实验室完成的,而且这个水稻,在育秧的时候,不是直系育秧,而是盘根育秧,水稻插到田里面,它的根系可以旋转生长,会牢牢抓住下面的沙土。

王玲崇告诉记者,兰州新区属于半干旱性季风气候,在水稻生长期无风,对水稻抗倒伏十分有利。他们通过原生态基质进行育秧,羊粪、牛粪、醋糟搭配进行有机肥调配,农作物轮作、间作和生态养殖杀虫等自然农法进行有机种植。

记者在稻田看到,13亩整齐的水稻黄绿交错,虽然很多秧苗“颗粒未满”,但这也让当地的村民们期待已久。火家湾村村委会主任薛贻国表示,这是一件很新奇的事,自己也参与了插秧,如果真正意义上试验成功,会对当地产生很大改变,剩余劳动力还可就近打工。

该试验田管理者袁兆全表示,当他插第一秧的时候,就更能懂“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这块稻田的意义在于结束了这片土地无种植水稻的历史。他们计划后期在摸索中扩大规模,真正大面积推广成功后,可助力当地脱贫致富,改善民生。(完)

THE END
1.科学家解码东北水稻育种史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储成才团队、李家洋院士团队,联合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卜庆云团队等,在National Science Review上,发表了题为Genomic Decoding of Breeding History to Guide Breeding-by-Design in Rice的研究论文,构建了我国东北稻区经验育种史的分子诠释模型,归纳并验证了该地区不同时期水稻育种https://news.foodmate.net/wap/index.php?moduleid=21&itemid=653780
2.这里的水稻有“故事”我国最大淡水湖鄱阳湖东南岸的江西省万年县,河网密布、农田肥沃,自古就是粮食产区,水稻种植历史悠久。 在万年县境内的大源盆地西北端,垂直陡立的山崖下隐藏着一个天然洞穴。这里是中国当代考古学上一处著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洞穴遗址——仙人洞遗址。 20世纪90年代,中美联合考古队在万年县仙人洞遗址和吊桶环遗址进行考https://m.gmw.cn/2021-03/28/content_1302195269.htm
3.夜读党史402丨杂交水稻在金华的历史2011年10月,袁隆平(右一)在金华市农科院水稻试验基地 杂交水稻在金华的历史始于1975年,省农科院引进少量杂交水稻,在金华农试站、东阳夏程里大队和义乌大陈公社小面积试种。1976年,金华各县开始进行杂交水稻制种和不育系繁种。制种由县良种场、农科所、农场或委托公社农科队进行。不育系繁殖选择有条件的良种场或http://swdsyjs.jinhua.gov.cn/art/2023/5/26/art_1229393547_31109.html
4.且看粤稻百年正风华!省农科院水稻所《所史》将发行南方+中国稻作学之父-丁颖 院士塑像与半矮秆水稻之父--黄耀祥院士塑像 如今,省农科院水稻所已经走过了115个年头,经丁颖和黄耀祥院士等几代广东水稻科技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在水稻育种、栽培技术研发、稻种资源收集保存利用、成果推广与应用和人才培养等方面交出了满意的答卷,展示了“粤稻研究”的辉煌历史。 https://static.nfapp.southcn.com/content/202306/01/c7746227.html
5.自动化发展历程与展望11篇(全文)[3]邱玉相,郭玉成.武术在国际传播的历史.现状与未来[J].体育学刊.2002(6). [4]张玉景.论中华武术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吉林体育学院学报[J].2008.24.1. [5]王岗.主办奥运会与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J].体育文化导刊.2003.8(2). 电子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历程与展望 第4篇 https://www.99xueshu.com/w/ikey0iwxtv2p.html
6.稻史中国的文明发展史很大程度上就是水稻的扩增史“可以说,几千年来中国人口增殖史以及文明发展史,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水稻扩张及增殖的历史。” 文/惠富平 我们知道,古文明的基础是特定自然条件下的农业经济,所以有人按照作物种植情况,将世界古文明分为“埃及、巴比伦和印度的小麦文明”、“中国的粟作文明”和“美洲的玉米文明”等。不过,这些粮食作物支撑的都是旱作http://www.360doc.com/content/17/0906/21/7442640_685094632.shtml
7.家乡水稻种植的调查报告水稻的来源和历史 水稻起源于亚洲的亚热带地区,包括中国,印度,缅甸,泰国,越南等国家。在长期的栽培和选育过程中,水稻的品种逐渐丰富,并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最早的稻谷遗存位于印度河流域的摩亨佐·达罗遗址,时间可以追溯到公元前7000年左右。在中国,考古学家也发现了大量关于水稻种植的证据,如江西万年县的仙人洞遗址发https://www.meipian.cn/4wspjgh6
8.世界稻作历史水稻的起源与传播关于水稻的起源和传播争论已久,它起源的准确时间和地点不得而知。然而,可以肯定的是水稻进化过程中的驯化是一个重要的历史发展阶段。目前已知的最早非洲栽培稻,考古学家认为起源于非洲西部的尼日利亚,最早可追溯到3500年前,亚洲栽培稻要比非洲稻早得多,长期以来学术界大多认为印度是亚洲稻的起源中心,印度曾发现过公元http://www.pjrice.com/index.php?ac=article&at=list&tid=114
9.嘉荫水稻嘉荫水稻简介嘉荫水稻发展历史:嘉荫县位于黑龙江中下游,水资源丰富,水质好,无污染,种植水稻有得天独厚的环境优势。稻生于水,米融于水,嘉荫水稻成熟期产区昼夜温差大,使嘉荫大米芳香爽口,是百姓餐桌上的佳品。嘉荫县发展水稻的的历史很短,上世纪80年代初水稻开始试验性生产,但后来由于当地农民种植旱田习惯而没有推广开来。1999年https://www.maigoo.com/citiao/52946.html
10.南粳46水稻是一种稻谷的奇迹,具有抗旱能力,营养价值很高【概要描述】南粳46水稻是一种新型水稻品种,它是在长江三角洲地区经过精心培育和繁殖的稻谷,可以抗旱,具有较高的产量和营养价值。 一、培育历史 南粳46水稻是由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研究所和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共同开发的新型水稻品种,它是由1961年长江三角洲地区收集的稻谷繁殖而来。这种稻谷经过精心培育和繁殖,形成了南http://www.jsyyny.cn/news/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