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逐客书与妻书》注释选择阅读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必修下册

李斯(?一前208),楚国上蔡(今属河南)人,荀子的弟子,入秦为客卿。

前237年,秦王赢政接受宗室大臣建议,下令驱逐在秦的六国客卿。

李斯身在被逐之列,于是作此书劝谏,为秦王采纳。

②【缪公】即秦稳公。

③【西取由余于戎】由余,原为戎王的臣子,后入秦,为秦穆公重用,帮助秦国攻灭西戎众多小国,称霸西戎。

戎,古代对西部各少数民族的称呼。

④【东得百里奚于宛】百里奚,原为虞大夫,虞亡时为晋所俘,作为晋献公女陪嫁之奴入秦。

后逃亡到楚国宛(今河南南阳)地,为楚人所俘,秦穆公知道他有才能,以五张羊皮将他赎回,授以国政,号“五羖大夫”。

⑤【迎蹇叔于宋】蹇叔,百里奚的朋友,有才能。

因百里奚荐举,秦穆公请他入秦,委任为上大夫。

⑥【来丕豹、公孙支于晋】丕豹,晋国大夫丕郑之子,丕郑被晋惠公杀死后,丕豹投奔秦国,被秦穆公委任为大夫。

公孙支,秦大夫。

来,招致、招揽。

⑦【并】兼并,吞并。

⑧【孝公用商鞅之法】孝公,即秦孝公,战国时秦国国君。

他任用商鞅实行变法,使秦国日益富强,奠定了日后统一天下的基础。

商鞅,公孙氏,名献,卫国人,战国时政治家。

因功封于商(今陕西商洛东南),号商君,故称商鞅。

⑨【殷盛】殷实,富裕。

⑩【乐用】乐于为用。

【获楚、魏之师】指战胜楚国、魏国的军队。

前340年,商鞅率军大败魏军,俘获魏公子魏公子卬,逼迫魏割河西之地与秦。

同年又南侵楚,战况不详,据此,当也是秦军获胜。

【举】攻克,占领。

【治强】安定强盛。

治,社会安定。

【惠王用张仪之计】惠王,即秦惠王,战国时秦国国君,孝公之子,初号惠文君,后称惠王。

他任用张仪为相,采取连横策略,屡败魏、韩、赵、楚等国,降服巴、蜀,取得许多土地,使秦国更为强盛。

张仪,战国时魏国人,纵横家。

【拔三川之地】攻取三川之地。

必修下册第十一课《谏逐客书》《与妻书》文言现象及答案班级:姓名:说明:最新部编版高中必修上册教材第十一课,古文两篇。

精心编辑了两篇古文的文言现象积累(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文言句式)。

一、《谏逐客书》一)文言现象积累:1、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①遂散六国之从:从,通假字,通“纵”,合纵。

②四君却客而不内:内,通假字,通“纳”。

③而陛下说之,何也?:说,通假字,通“悦”。

④西蜀丹青不为采:采,通假字,通“彩”,彩饰。

⑤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傅,通假字,通“附”,缀着。

2、指出下列加点字的文言现象并解释:①至今治.强:古今异义,这里是形容词,指安定,今译是动词,治理。

②西.取由余于戎。

第5单元11(P209)【基础测评】1.下列加点字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举.地千里举:攻克B.王者不却.众庶却:拒绝C.汝可以模拟..得之模拟:想象D.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念:思念【答案】D【解析】“念”同“廿”,二十。

2.下列各组中加点的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必不能禁.失吾之悲重刑法以禁.之B.吾之逃家复归也,汝泣告.我望今后有远行,必以告.妾C.不能竟.书而欲搁笔竟.日不出门D.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也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答案】D【解析】A.动词,忍受/动词,禁止。

B.动词,请求/动词,告诉。

C.动词,完成/副词,全、终。

D.均是名词,书信。

3.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以.汝之有身也A.亦以.天下人为念B.国以.富强C.汝不必以.无侣悲D.以.今日事势观之【答案】C【解析】A.介词,把。

B.连词,因此。

C.与例句中的“以”都是连词,因为。

D.介词,拿。

4.下列加点的词语活用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卒不忍独善.其身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③汝幸而偶.我④西.取由余于戎⑤移.风易俗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③/④/⑤C.①②/③④/⑤D.①/②/③④/⑤【答案】B【解析】①②都是形容词用作动词,③是名词用作动词,④是名词用作状语,⑤是动词的使动用法。

B.《谏逐客书》“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中的“黔首”,是战国时期和秦代对百姓的称谓。

当时平民用黑巾裹头,称为“黔首”,后来成了平民的代称。

C.《与妻书》“司马春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中的“司马”,指白居易,曾任江州司马。

部编版必修二第十一课古文两篇习题及答案【必修下册】班级:姓名:说明:最新部编版高中必修上册教材第十一课,古文两篇。

精心编辑了两篇古文的文言现象积累(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文言句式),理解性默写、重点句子翻译、选择题、阅读习题,后附有答案。

2、作者罗列秦王所喜爱的异国奇珍异宝及音乐,顺理成章地点出秦王对珍宝喜爱的原因:,。

3、作者认为秦王选取人才的原则是,。

如此重物轻人,决非一代英主所当为。

4、作者认为三王五帝无敌的原因就是能兼容并包,就像,故能成其大;,故能就其深。

5.《谏逐客书》的中心论点“,”,即认为驱逐客卿是错误的。

11谏逐客书与妻书课后篇一起巩固随堂演练一、夯实基础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向使:假使禁.失吾之悲禁:经受肖.我肖:像择.细流择:选择项,择:同“释”,舍弃。

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臣闻吏议逐客B.称心快意,几家能彀项,彀,同“够”。

C项,从,同“纵”。

D项,念,俗同“廿”。

3.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古今相同的一项是()敌国..西面..事秦模拟..得之福利..项,古义:向西;今义:方位词,西边。

C项,古义:想象,揣摩;今义:模仿。

D项,古义:幸福;今义:生活上的利益,特指对职工生活(食、宿、医疗等)的照顾。

4.下列对加点词的词类活用分类正确的一组是()①卒不忍独善.其身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③汝幸而偶.我④瓜.分之日可以死⑤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⑥东.得百里奚于宛⑦来.丕豹、公孙支于晋A.①/②③/④/⑤⑥/⑦B.①②/③/④⑥/⑤/⑦C.①②⑦/③④⑥/⑤D.①/②③④/⑤/⑥⑦;③名词用作动词;④⑥名词作状语;⑤动词的意动用法;⑦使动用法。

5.下列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西取由余于戎A.陈胜者,阳城人也B.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A项,判断句。

B项,被动句。

C项,介词结构后置句。

D项,宾语前置句。

6.1912年5月15日,在南京各界举行的广州黄花岗之役牺牲烈士追悼大会上,黄兴亲自撰写了一副挽联。

下面提供的是下联,请你试着拟写上联。

上联:下联:四百兆国子,愁看秋雨湿黄花,酣战春云湛碧血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谏逐客书》中,李斯先后列举泰山高大和河海深邃的例子,目的是说明:,。

(2)在《谏逐客书》中,作者以事实为依据,以秦国历史上四位善于接纳外来人才的君主为例,并用假设的语气从反面论证不这样做的后果可能是:。

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2)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二、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8~11题。

谏逐客书、与妻书文言现象积累【高中部编版必修下册第11课】必修下册第十一课《谏逐客书》《与妻书》文言现象及答案班级:姓名:说明:最新部编版高中必修上册教材第十一课,古文两篇。

必修下册第十一课《谏逐客书》《与妻书》选择题及答案班级:姓名:一、《谏逐客书》选择题:1、李斯《谏逐客书》能够说服秦王收回逐客成命的根本原因是()A、排比对偶联翩,行文气势充沛B、论据充分,事实胜于雄辩C、反复正反对比,纳客逐客利害昭彰D、论证切中秦王急于统一天下的心理要害2、《谏逐客书》的中心论点是()A、秦国依赖客卿才强大起来B、重物轻人不是统一天下的正确方略C、驱逐客卿必将造成秦国的危亡D、驱逐客卿是错误的3、《谏逐客书》铺陈秦王所喜好的珍宝、美色、音乐,是为了()A、批评秦王声色误国B、宣扬秦国强大富足C、美化秦王以增强其接受劝谏的可能性D、阐发重物轻人不能统一天下的道理4、在《谏逐客书》中,李斯先说驱逐客卿是"藉寇兵而赍盗粮",后说驱逐客卿是"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这两者在论证方法上的不同是()A、前者是类比法,后者是归纳法B、前者是对比法,后者是归纳法C、前者是类比法,后者是对比法D、前者是演绎法,后者是对比法5、李斯在《谏逐客书》中说:"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这里所采用的修辞手法和论证方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排比B、对偶C、比喻D、类比6、下列各句中加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臣闻吏议逐客..逐客:驱逐在秦做官任事的非秦国籍人。

B.惠王用张仪之计....张仪之计:指张仪为秦制定的连横之计。

C.遂散六国之从从.:即六国服从秦国的政策。

D.昔穆公求士穆公..:即春秋五霸之一的秦穆公。

谏逐客书*与妻书(45分钟,47分)一、基础达标(27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1.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几家能彀B.河海不择细流C.藉寇兵而赍盗粮D.汝初闻言而怒,后经吾婉解【解析】选D.A。

“彀”同“够”。

B。

“择”同“释”,舍弃。

C。

“藉",同“借”。

2。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宝:宝贝B。

遂散六国之从.从:同“纵”,合纵C。

此非所以..跨海内所以:用来D。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老:形容词用作动词,敬爱【解析】选A。

宝,名词作动词,珍爱,珍视.3。

下列“以”的意思,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A。

且以汝之有身也B。

今逐客以资敌国C.民以殷盛D.盖不能以寸管形容之【解析】选D。

D项和例句的“以”都是介词,用.A.介词,因为;B。

连词,来;C。

介词,因此.4。

下列各句的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是吾不是处B。

东得百里奚于宛C。

迎蹇叔于宋D.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解析】选A。

A.是判断句,其他三句是状语后置。

5.下列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一样的一项是()A。

汝可以模拟..得之B。

吾充.吾爱汝之心C。

第.以今日事势观之D。

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解析】选D。

A。

模拟,古义:想象,揣摩.今义:模仿。

充,古义:扩充。

今义:满,足;冒充。

第,古义:但,但是。

今义:常用在整数的数词前面,表示次序。

6。

在《谏逐客书》中,李斯用秦王所喜好的珍宝美色都出自外国,来证明驱逐客卿是错误的,这种论证方法是()A.例证法B.演绎法C。

对比法D。

类比法【解析】选C。

秦王喜欢珍宝美色不是出自秦国的,客卿也不是秦国的,却要驱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3、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

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4、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5、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借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6、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谏逐客书与妻书[基础运用层]1.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遂散六国之从B.河海不择细流C.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D.汝幸而偶我D[A项,“从"同“纵”;B项,“择"同“释”,舍弃;C项,“念”同“廿",二十。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来.丕豹、公孙支于晋来:归顺B.强公室,杜.私门杜:堵塞、封闭C.适.冬之望日前后适:恰逢D.汝其善抚之,使之肖.我肖:相像,类似A[A项,“来"的意思是“招致,招揽”。

]3.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类型,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A.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B.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C.汝幸而偶.我D.当尽吾意为幸.B[例句与B项均为名词作状语。

A项,形容词作动词,看重;C项,名词作动词,婚配,嫁给;D项,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幸事。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A.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B.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C.当时余心之悲,盖不能以寸管形容..之D.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D[D项,“所以”一词表原因,不表结果.现代汉语表结果。

]5.下列各句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B.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C.钟情如我辈者,能忍之乎D.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C[C项,定语后置句,其他三项为状语后置句。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与妻书》中,作者引用了《孟子》中的两句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说明自己不顾妻子而勇于牺牲的原因。

(2)《与妻书》中,作者用八个字概括了没有几家可以过上称心快意生活的原因,这八个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2)遍地腥云满街狼犬7.请以“真正的爱情”为开头,把苏轼、归有光、林觉民三个人巧妙运用其中,写一组排比句.真正的爱情,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真正的爱情,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真正的爱情,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谏逐客书与妻书一、基础巩固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过:错误施.到今施:实施让.土壤让:丢弃、抛弃赍.盗粮赍:送给、付与解析:B项,施,延续。

答案:B2.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属于使动用法的一项是()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手.书偶.我尽.吾意为幸解析:A项,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B项,名词作状语。

C项,名词作动词。

答案:D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忘情..也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C.当时余心之悲,盖不能以寸管形容..之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解析:D项,“所以”是特殊的指示代词“所”与介词“以”结合而成的名词性词组,相当于“……的原因”。

今义:常用作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答案:D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①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②吾尝终日而.思矣B.①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②损民以.益仇C.①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②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D.①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②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解析:A项,①连词,表转折;②连词,表修饰。

B项,都是连词,表目的。

C项,都是“在于”的意思。

D项,都是副词,表转折。

答案:A5.下列对《谏逐客书》中的有关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客,指外来的人,与“主”相对。

也指外出或寄居、旅居他乡的人。

文中指在秦国做官的其他诸侯国的人。

“六国”指与秦国并称的包括郑国、卫国在内的六个诸侯国,而苏洵《六国论》中的“六国”指齐国、燕国、赵国、韩国、魏国、楚国这六个诸侯国。

C.“丹青”中的“丹”“青”本是两种可做颜料的矿物,因为我国古代绘画常用朱红色和青色两种颜色,“丹青”成为绘画艺术的代称,后也可指代史册、史籍。

D.黔首,指平民、老百姓。

平民百姓以黑巾覆头,故称“黔首”,后来成了平民的代称。

如贾谊《过秦论》:“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解析:B项,本文中的“六国”不包括郑国、卫国。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谏逐客书》《与妻书》同步练习(解析版)一、基础知识1.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国以富强,百姓乐用..乐用:乐于为用B.必不能禁.失吾之悲禁:禁止C.使之肖.我肖:像D.汝幸而偶.我偶:婚配,嫁给解析:B项,禁:经受。

答案:B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①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②夜缒而.出B.①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②损民以.益仇C.①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②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D.①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解析:A项“而”,①表示转折,却;②表示修饰,不译。

B项“以”,都表示目的,来。

C项“所”,都是放在动词或动词短语前,组成名词性短语。

D项“乃”,都表示两件事情理相悖或事出意外,可译为“却、反而、竟然”。

答案:A3.下列加点词的词类活用,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卒不忍独善.其身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③汝幸而偶.我④瓜.分之日可以死⑤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③/④/⑤C.①②/③④/⑤D.①/②/③④/⑤解析:①②是形容词作动词;③是名词作动词;④是名词作状语;⑤是动词的意动用法。

答案:B4.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意思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A.奸官污吏虐民可以..死B.吾亦望其言是.实C.汝可以模拟..得之D.吾之逃家复归.也解析:C项,模拟,古义是“想象,揣摩”,今义是“模仿”。

近日,眼科门诊一连来了几名特殊患者,都是晚上熬夜看手机,第二天早上看不见东西了,这种疾病被称为“眼中风”。

“中风”一词原指脑中风,包括缺血性和出血性脑中风,近几年被引入眼科。

临床上,眼科医生把视网膜动脉阻塞这类缺血性眼病和视网膜静脉阻塞这类出血性眼病统称为“眼中风”。

6.《谏逐客书》中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直接落到统一天下这个关键问题,切近要害。

第11课古文注释、选择、阅读习题及答案【部编版】第11课目录:1、谏逐客书/李斯2、与妻书/林觉民1、谏逐客书/李斯【部编版必修下册】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①选自《》(中华书局2014年版)。

李斯(?一前208),上蔡(今属河南)人,荀子的弟子,入秦为客卿。

②【缪公】。

③【西取由余于戎】。

戎,。

④【东得百里奚于宛】。

来,。

⑦【并】。

⑨【殷盛】。

⑩【乐用】。

【获楚、魏之师】。

【举】。

【治强】。

治,。

【拔三川之地】。

拔,。

三川之地,。

秦惠王时,张仪请出兵三川,未能实现。

至秦武王时攻取。

【巴、蜀】巴,指巴国,在今四川东部和重庆一带;蜀,指蜀国,在今四川中部偏西一带。

前316年,秦惠王派张仪、司马错等率军攻灭巴、蜀,在其地分别设置巴郡、蜀郡。

【上郡】原为魏郡,在今陕西北部,前328年被魏割让给秦。

【汉中】原为楚地,在汉水中游一带,前312年被秦攻取。

【包九夷】。

包,。

九夷,。

【制鄢、郢】。

鄢,楚国别都,在今湖北宜城东南。

郢,楚国都城,在今湖北荆州市荆州区西北。

前279年,秦将白起攻取鄢,翌年又攻取郢。

【东据成皋之险】。

成皋,原为韩邑,在今河南荥阳,地势险要,前249年被秦攻取。

【散六国之从】。

当时韩、魏、燕、赵、齐、楚六国联盟抗秦,称为合纵。

从,。

【施】。

【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昭王,即秦昭襄王,战国时秦国回君。

范雎,战国时魏国人。

先被昭王拜为客卿,指出秦昭王母宜太后擅权,权贵用事,将危及昭王的统治。

昭王遂下令废宣太后,将穰侯、华阳君等贵戚放逐到关外,并拜范雎为相,封于应(今河南平顶山西),称应侯。

穰侯,即魏冉,宣太后异父弟,曾多次任秦相,封于穰(今河南邓州),称穰侯。

华阳,即华阳君芈戎,宣太后同母弟,曾任将军等职,与魏冉同掌国政,受封于华阳(今河南新郑北),故称华阳君。

【公室】。

【杜私门】。

杜,。

私门,。

【向使】。

【昆山】。

【随、和之宝】即随侯珠与和氏璧,传说中春秋时随侯得到的宝珠和楚人卞和所获的美玉。

【明月】宝珠名。

【服太阿之剑】。

服,。

太阿,古代名剑,相传为春秋时著名工匠欧冶子、干将所铸。

【纤离】。

【建翠风之旗】。

建,。

【灵鼍】即杨子鳄,古人认为有灵性,皮可蒙鼓。

【犀象之器】。

【玩好】。

【駃騠】骏马名。

【西蜀丹青】。

丹,。

青,。

【下陈】。

【宛珠】。

【傅玑之珥】。

傅,。

玑,。

【阿缟】。

【随俗雅化】。

【佳冶】。

【击瓮叩缶】。

这是秦国的风俗。

瓮,用来汲水的陶器,口小而腹大。

缶,一种瓦制的打击乐器。

【搏髀】。

搏,。

髀,。

【《郑》《卫》《桑间》】指郑国、卫国一带的乐曲。

桑间,原是卫国濮水边的地名,在今河南濮阳南,相传卫国青年男女常在濮水上欢会歌唱。

【《昭》《虞》《武》《象》】都是传说中的古乐名,这里泛指古乐。

《昭》,即《韶》,传说中舜时的乐曲。

【适观】。

【人民】和下文的“众庶”,。

①【择】。

②【就】。

③【却】。

④【充】。

三王,指夏、商、周三代开国君主,即。

⑥【黔首】。

黔,。

⑦【资】。

⑧【业】。

⑨【藉寇兵而赍盗粮】。

藉,。

赍,。

"这里所采用的修辞手法和论证方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排比B、对偶C、比喻D、类比8、下列各句中加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臣闻吏议逐客..逐客:驱逐在秦做官任事的非秦国籍人。

9、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过:错B.而陛下说.之,何也说:说到,提及C.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让:推辞,抛弃D.藉寇兵而赍.盗粮赍:给予,送给10、《谏逐客书》能够说服秦王收回“逐客”命令的根本原因是()A.排比,对偶连篇,行文气势充沛。

B.论据充分,事实胜于雄辩。

C.反复运用正反对比,纳客与逐客的利害关系一目了然。

D.切中秦王想要统一天下的心理。

11、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A.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面秦无强大之名也/B.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C.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D.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面不内/疏士面不用/是使国无高利之实/面秦无强大之名也/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斯认为,从前秦穆公、秦孝公、秦惠王和秦昭王四位君主都依靠客卿,使秦国富裕强大。

以此看来,客卿并没有什么对不起秦国的。

C.李斯对秦王辞退一切宾客、把兵器和粮食给予寇盗,使得天下的士子不敢向西进入秦国、最终与诸侯国建立怨仇的做法很不理解。

D.李斯用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的道理劝说秦王,希望他不要赶走客卿,而加多敌国的力量。

13、下列各句中表述不合文意的一项是()A.文中列举大量历史事实证明各国的人士对秦国所做的巨大贡献。

B.张仪替秦孝公制定连衡之计离散了六国联合抗秦的合从策略。

C.文中提到的由余、百里奚、蹇叔、丕豹、公孙支等都不是秦国人。

D.文中“太山不让……”两句借比喻劝秦王不要驱逐客卿。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在第一部分列举四位明君、诸多贤士为秦国做出巨大贡献来说明客卿有功于秦,借贤人扬己,排比句的使用增强了说服力。

B.作者认为,如果秦君所看重的只在珠玉声色方面,所轻视的却是人民士众,这不是能用来驾驭天下,制服诸侯的方法。

B.本文中“六国”指与秦国并称的包括郑国、卫国等六个诸侯国,而苏洵《六国论》中的六国”指齐国、燕国、赵国、韩国、魏国、楚国等六个诸侯国。

C.“丹青”中丹、青本是两种可作颜料的矿物,因为我国古代绘画常用朱红色和青色两种颜色,丹青成为绘画艺术的代称,后也可指代史册、史籍。

D.黔首,战国时期和秦代对百姓的称谓。

汉贾谊《过秦论》:“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在第一部分列举四位明君、诸多贤士为秦国做出巨大贡献来说明客卿有功于秦,借贤人扬己,排比句的使用增强了说服力。

三、课外文言文阅读拓展:鲁芝字世英,扶风郡人也。

世有名德,为西州豪族。

父为郭汜所害,芝襁褓流离,年十七,乃移居雍,耽思坟籍。

THE END
1.高一第二学期期末语文测试作文6篇(全文)(4分)(1)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2)而人有遇不遇之变 ..(3)将何适而非快(4)将蓬户瓮牖 ..16.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___。(2分)A.王披襟当之 楚王之所以为乐 ..B.窃会计之余功而自放山水之间 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 ..C.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 士生于https://www.99xueshu.com/w/file880zp7sz.html
2.2024高考一轮复习:文言文实词导学案太子头上的博客7.意动用法 带宾语,主观上觉得宾语如何,或者把宾语看成什么 翻译为“以…为…” 名词意动:侣鱼虾而友麋鹿 形容词意动: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8、数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 (1)数词活用作动词。例如:“六王毕,四海一”,“一”活用作动词“统一”。 https://blog.sina.com.cn/s/blog_5ccca3dd0102ztzr.html
3.教学研究第16期实中校刊代表作有:《“主体参与”课堂教学理性询问与策略建构》《简约:哲学视野下的课堂教学建构》、《高中地理进阶课堂教学设计》《中学地理“主题学习”校本课程开发》《中学地理“主题学习”课堂教学模式实践与思考》《指向中学地理“主题式学习”的教学设计及教学方法探析》《运用颠覆性创新理论,建构基于自主学习需求的微视频》http://www.tzsyzx.com/html/941/2021-11-12/content-6113.html
4.在古代汉语里,谓语动词在一定条件下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这种声明: 本网站大部分资源来源于用户创建编辑,上传,机构合作,自有兼职答题团队,如有侵犯了你的权益,请发送邮箱到feedback@deepthink.net.cn 本网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移除相关内容,刷刷题对内容所造成的任何后果不承担法律上的任何义务或责任 https://www.shuashuati.com/ti/7352ce6023274d05aedf2296bfd4f3b1.html?fm=bdbds0abbc9fa581bc3b379d242094c0d8efe
5.GuidetoEnglishGrammar》赖世雄著一(单句,主语和动词第二节 动词的种类及用法 1.动词分为五大类 1.1完全不及物动词(complete intransitive verb 简写c.vi.) 1.2不完全不及物动词(incomplete intransitive verb简写i.vi.) 1.3完全及物动词(complete transitive verb简写c.vt.) 1.4不完全及物动词(incomplete transitive verb简写i.vt.) https://www.jianshu.com/p/3580c0466edd
6.英语高一作文范文(精选6篇)笔者认为,原句中动词“arouse”用法有误。在由“There”开头的句子中, 其后的动词不能用及物动词, 往往用不及物动词,如come,remain,lie,stand,arise及exist,等等。主语退居后面,目的是突出主语的意义分量。例如: 1.There comes a point where you give up.现在该你认输了。 2.There remains the problem ofhttps://www.360wenmi.com/f/file6y0l9ec6.html
7.赖氏经典英语语法—动词yeyeye123参考书本及公众号链接:第5期——动词的分类 第6期——不完全不及物动词(系动词)的用法 第7期——完全及物动词的用法 第8期——不完全及物动词及其用法 第9期——授予动词的用法 1 我xx他,他被我xx 我___他。(主动)他被我___。(被动)填动词,读的通?语意全ok,完https://www.cnblogs.com/yeyeye123/p/10807054.html
8.文言文中的实词和虚词文言文但是,也是某些词在进入句子以后,它的词性可以改变,它的用法可以改变,这就是词类活用。词类活用主要有:①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②动词、形容词活用作名词;③名词、动词作状语;④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用方法;⑤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等。本书在后文“专题9”有专题论述,在此不一一赘述。 (五)偏义复词 http://www.zhongkao.com/e/20190914/5d7c430c1a747.shtml
9.教具介绍参考用法: 1、类别的练习。让孩子根据形状、颜色、大小或厚薄分类,在这个过程中提高孩子比较概括的能力。 2、认识形状、颜色。4种基本的形状和颜色,对初学颜色和形状的孩子会有很多帮助。 3、认识大小、厚薄。 4、结合数学的学习,点数、比较多少等。如:几个圆形?几个红色的?可以根据孩子的能力设置不同的难度。 https://www.meipian.cn/2mi872tt
10.英语只有三个句子,掌握这三个句子,你就学会了英语首先,咱们中国人在中国的土地上生活了五千多年。我们中国人靠什么生活了五千年之久?靠种地!!!也就是说五千多年来,我们都是靠种地为生,咱们中国人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农民种地需要土地肥沃,需要气候条件好,这样粮食才会多。中国土地肥沃吗?不肥沃。气候条件好吗? https://blog.csdn.net/m690192206/article/details/118214918
11.2012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文言文资料信息语文学科主页【解析】A两个“舍”都是动词“收容”“安置”的意思。B两个“然”都是转折连词“然而”“但是”。C两个“为”都是表被动的介词“被”。D前“以”是表反问的“何以……为”结构的一部分,“何以报为”就是“要回报干什么呢”的意思,后“以”表修饰。尽管前“以”不好翻译,但后“以”用法比较明确,用代http://www.ntqxzx.cn/xkzy/yw/zlxx/content_49056
12.population的用法及短语population的用法例句: 1. An earthquake hit the capital, causing panic among the population. 首都发生了地震,引发民众恐慌。 2. Food production has already fallen behind the population growth. 粮食生产已经跟不上人口增长。 3. A substantial proportion of the population speak a French-based patois. http://yy.ychedu.com/yufa/614347.html
13.2022年高考语文真题和模拟题分类汇编专题04文言文阅读(学生版+“……者,……也”的判断句,且“贵士君子”是动 宾短语作“者的定语,中间不可断开,排除A。应选B。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A. “饥者那么食之”意思是“饥饿的人就给他粮食吃,食是名词作动词,拿食物给人吃;“食野之苹”意思是“在 那原野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2/0709/7064115061004141.shtm
14.助动词do与does用法口诀.docx产的不是粮食,而是真理。如果只能滋生瞑想和幻想的话,即使再大的才能也只是砂地或盐池,那上面连助动词do与does与人称代词搭配一致口诀(真理惟一可靠的标准就是永远自相符合。土地是以它的肥沃和收获而被估价的;才能也是土地,不过它生产的不是粮食,而是真理。如果只能滋生瞑想和幻想的话,即使再大的才能也只是砂地https://m.taodocs.com/p-656559979.html
15.文言文复习学案:分析综合与语句翻译1.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后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译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做状语。 例:何有于我哉?全句为“于我有何哉”的倒装句,介宾结构“于我”后置。译为“在我身上有哪一样呢”。“告之于帝”是“于帝告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帝”后置,译为“向天帝报告了这https://m.wang1314.com/doc/webapp/topic/210952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