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中的帘,品种繁多,状态各异,就前者言,有珠帘、绣帘、画帘、翠帘等等;就后者言,有卷帘、开帘,低帘、高帘,下帘、上帘,疏帘、重帘,等等。帘的原始功能在于遮蔽和阻隔,但这种“遮”和“隔”又有其特殊性,它既不像“侯门一入深如海”那样遥不可及,也不像“墙里秋千墙外道”那样难以逾越。可以说,帘之妙处正在于它的隔未全隔,而通未全通,也可以说是隔犹未隔,通犹未通,只看当事人的心态和感觉如何,这便预示帘的阻隔功能具有喜剧性与悲剧性的双重内涵。以词人常用的“隔帘看未真”一句为例,就可以产生两种感受截然相反的心理。第一,乐观的视角:虽然隔帘看未真,但毕竟是看到了,这是何等的幸福和慰藉;第二,悲观的视角:虽然隐隐约约看到了,然而毕竟得不到真切实在的接触,这又是何等的痛苦和折磨。
当人与人(通常是帘内的女子和帘外的男子)隔帘相对时,二者就入了一种微妙的情境中。帘内的世界对帘外人言,就成了一种神秘幽深的存在,但这一存在对他而言又是那样的近在咫尺却不可接近,那样地引人入胜却不可触摸。而帘外的世界对帘内人而言,则隐喻着一种美丽然而难以预测的诱惑,一种与当下生存不同的别一样的激情与热烈。在她内心深处,不管是接受还是抗拒,那样一种隐密的渴望已经被点燃。此时的帘,不仅隔开两个人的身,似乎也隔开了他们的心,至少帘外的人是这样认为的。帘内的人对这帘外人的态度是不很明朗的,道是无情又似声声呼唤,道是有情又似诸多推拒。
还有一种特殊场景,即帘外人与帘内人二者之中有一个是不在场的,也就是说有一方是缺席的。一种情境是帘外人的缺席。我们从帘内女子的举动神态及她所表现出的无意识或下意识的感触与忧思,可以看出她此时此地的寂寞、无聊、慵倦。这一切都隐秘地传达出了对未出场的帘外人的渴望,也是她对一种新的生命与生活的渴望。
还有一种场景是帘外人在场,而帘内人缺席。也就是说,抒情主体仅看到了帘,而并未看到所想看到的对象,但仅是帘这一物件已引起了他无限的联想。由于帘内人的不在场,因此帘内的世界就不再具有吸引力,反而以它的空洞引起了抒情主体的反感。但他仍然想象着她室内的景象,回忆着曾经的甜蜜与温存。他对她的渴望因了她现时的不在场而显得更加沉重和痛苦,也因了她的不在场而显得更加纯洁和真挚。
帘作为一种柔情而忧伤、具有强烈女性化倾向的意象在宋词中的大量出现,一方面有词作为一种文体本身的限定,另一方面与宋代士人心态也有较大关联,尤其是对这一意象的处理中,词人普遍流露出一种对现实的无奈情绪,既无力进行抗争,又无法断然舍弃,结果只能在忧郁、感伤、惆怅中自语自慰,自己为自己营造一个小小的柔弱的艺术世界,“一重帘外即天涯”,词人在狭小的情感空间里默默咀嚼孤独与寂寞。
(节选自《古典文学知识》2015年第1期,有删改)
1.关于“帘”意象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词中的帘,品种繁多,有珠帘、绣帘、画帘、翠帘等;状态各异,有卷帘、开帘,低帘、高帘、下帘、上帘,疏帘、重帘等等。
B.帘有遮蔽和阻隔的功能,这种“遮”和“隔”又有其特殊性,它既不像“侯门一入深似海”,也不像“墙里秋千墙外道”,它可望而可及,很容易逾越。
C.帘的妙处在于它隔未全隔,通未全通,也可以说是隔犹未隔,通犹未通。这与当事人的心态和感觉有关。帘的阻隔功能具有喜剧性和悲剧性双重内涵。
D.宋词中的帘意象,柔情而忧伤,具有强烈女性化倾向,一个原因是词这种文体本身的限定,另一个原因是与宋代士人的心态有关联。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当帘内的女子与帘外的男子相对时,帘内的世界对帘外人而言,就成了一种神秘幽深的存在,那样的近在咫尺却不可接近,引人入胜却不可触摸。
B.帘内人在场却不出场,对帘外人来说,似乎更成为一种“多情却被无情恼”的惆怅;对帘内人来说,却不知道自己的存在会给他带来何种影响。
C.帘外人缺席时,帘内女子常常表现出无意识或下意识的感触、忧思,寂寞、无聊、慵倦。这都是一些对新的生命与生活的渴望的表现或感情流露。
D.帘内人缺席,但帘这一物件已引起了帘外人的无限的联想,他仍然想象着她室内的景象,回忆着曾经的甜蜜与温存,而这些联想又只能给他带来沉重和痛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帘外人看来,帘不仅隔开了帘内外两人的身,也隔开了两人的心,帘内人对帘外人的态度是不很明朗的,道是无情又似声声呼唤,道是有情又似诸多推拒。
B.帘外世界对帘内人而言,隐喻着一种美丽然而难以预测的诱惑,一种与当下生存不同的别一样的激情与热烈。不管她接受与否,都会有一种隐密的渴望被点燃。
D.宋代词人普遍流露出一种对既定现实的无奈情绪,既无力进行抗争,又无法断然舍弃,这种忧郁、感伤、惆怅,也传递到了对帘意象的运用处理上。
【答案】1.B2.D3.C
【解析】
1.试题分析:B项,“它可望而可及,很容易逾越”错,可及,可逾越,但并不容易,从原文前两段的描述中可以判断选项说法错误。
2.试题分析:D项,“只能给他带来沉重和痛苦”说法过于绝对,原文第5段后“也因了她的不在场而显得更加纯洁和真挚”。
3.试题分析:C项“阅读宋词时从乐观的视角还是悲观的视角”错,应该是当事人的心态、视角。
点睛:这是一道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试题错误设置的方式注意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混淆范围”“无中生有”“偷换概念”等类型,答题时注意对全文的综合理解,然后对照选项寻找细微的差别,选项C是对原文第1段内容的转述,原文是说“可以说,帘之妙处正在于它的隔未全隔,而通未全通,也可以说是隔犹未隔,通犹未通,只看当事人的心态和感觉如何……第一,乐观的视角:虽然隔帘看未真,但毕竟是看到了,这是何等的幸福和慰藉;第二,悲观的视角:虽然隐隐约约看到了,然而毕竟得不到真切实在的接触,这又是何等的痛苦和折磨。”,可知应该是当事人的心态、视角,并非选项所说的“阅读宋词时从乐观的视角还是悲观的视角”。可知选项转述错误。【篇二】
第I卷(共36分)
一、(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曲线(qǔ)笨拙(zhuō)磕睡(kē)祈祷(qí)归取其孥(nú)
B.针炙(jiǔ)珐琅(fà)庇祐(bì)傩送(nuó)兔起鹘落(hú)
C.长锸(chā)漩涡(xuán)肐察(gē)凝睇(dì)风乎舞雩(yú)
D.废驰(chí)瘦瘠(jí)契诃夫(kē)仇雠(chóu)扃牖而居(jiōng)
【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组”,然后根据字形和字义辨析字音正误,根据字音和字义辨析字形正误。本题中,A项,“曲线”的“曲”应读qū,读qǔ的时候,是名词,指“歌曲”“曲谱”。“磕睡”的“磕”应为“瞌”,“瞌睡”,由于困倦而进入睡眠或半睡眠状态。B项,“针炙”的“炙”应为“灸”,“针灸”,中医针刺和艾灸疗法的合称。“庇祐”的“祐”应为“佑”,“庇佑”指保佑。D项,“废驰”的“驰”应为“弛”,“废弛”,(政令、风纪等)因不执行或不被重视而失去约束作用。“契诃夫”的“诃”应读hē。故选C项。
2.下列各句空格处应填入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①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______卷下一天大雪来。
③办理网上银行对外支付业务时,使用_______密码和支付密码的客户,需要保护自己的卡号和密码,以确保网上银行的安全。
C.纷纷扬扬幽远登陆
D.沸沸扬扬邈远登陆
【答案】A
3.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教育部将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要求签订校园诚信书,涵盖学业诚信、学术诚信、经济诚信、就业诚信等内容,将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测评的依据。
B.我们提倡勤俭,并不是留恋过去物质贫乏的生活,而是想在这个浮躁喧哗的时代,保住那份对勤俭精神的珍惜之心、珍爱之情。
C.平民文化的重新崛起,不仅会对我国整个社会文化的建设大有裨益,更会对我国电影产业的发展起到巨大推动作用。
【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A项,偷换主语,“涵盖”主语应是“书”,而“将成为”的主语应该是“诚信档案”。C项,“不仅会对我国整个社会文化的建设大有裨益,更会对我国电影产业的发展起到巨大推动作用”语序不当,“不仅……更……”表递进关系,选项递进不当,应把“不仅……更……”后面的内容互换。D项,“其根本原因是滥用公权在作怪”句式杂糅,选项把“根本原因是……”和“……在作怪”两句杂糅,可去掉“在作怪”。故选B项。
【点睛】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4.下面说法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①古代“朔”指农历每月初一,“望”指农历每月十五,“晦”指农历每月三十。
②“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中“束发”古代指男子15岁,“冠者五六人”中“冠者”指成年人,古时男子20岁行冠礼,代表成人。
③“彭泽之樽”“临川之笔”,“彭泽”“临川”指代曹植、谢灵运。
④“三径就荒”中的“三径”代指隐士居所,此典故与西汉末年蒋诩有关。
⑤“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中的“秀才”,是汉代以来选拔人才的一种察举科目,这里是优秀人才的意思。与后代科举的“秀才”含义相同。
⑥《庄子》又名《南华经》,是道家经文,是春秋中期庄子及其门人后学所著,其书与《老子》《周易》合称“三玄”。
⑦“楚辞”指以战国时楚国屈原的创作为代表的新诗体。西汉刘向将屈原、宋玉等人作品汇编成集,定名为《楚辞》,这是早的浪漫主义诗歌总集。
⑧《京华烟云》《文明的碎片》《缘缘堂随笔》《合欢树》的作者分别是林语堂、余秋雨、丰子恺、史铁生。
A.①④⑤⑦B.③⑤⑥⑧C.②④⑥⑦D.②④⑦⑧
【答案】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面说法全都正确的一组”,然后根据课内所学和课外积累辨析正误。本题中,①“‘晦’指农历每月三十”错误,“晦”指农历每月后一天。③“‘彭泽’‘临川’指代曹植、谢灵运”错误,应是指代陶渊明、谢灵运。⑤“与后代科举的‘秀才’含义相同”错误,应是与后代科举的“秀才”含义不同。⑥“是春秋中期”错误,应是战国。故选D项。
二、(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习题。
唐诗的自然精神
唐诗有诸多丰富的精神特色,其中自然精神对唐诗的浸润十分深刻,甚至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自然精神塑造了唐诗令后世无限企慕的艺术境界。
自然精神发端于先秦道家自然哲学,老子说“道法自然”,“道”是世界的根本,“道”就是“自然”,它就是它自己的样子,独立而不改。然而人生和社会常常是背离“道”,背离“自然”的,人应该超脱这种“背离”,去体会恒常不变的本然之道。被后人誉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的陶渊明,他的诗歌有浓厚的自然之趣,《饮酒》中的“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写黄昏中归巢的飞鸟,正是一幅万物归于本然的画卷。陶渊明用他的方式,展开了诗歌自然之美的隽永画卷,而这幅画卷,正是在唐代呈现出了丰富而灿烂的内容。
唐代超一流的诗人中,王维和李白的诗歌都深受自然精神的影响。自然精神对王维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山水诗方面。贯穿其中的山水审美精神,不以描摹山水之形态为旨归,而是要通过俯仰山水去体会自然之道。
中国的山水诗追求“静”的境界,这个静是哲学上的静,是内心安静澄明的状态,王维的山水诗是展现“静”的典范。王维刻画山水,广阔浩渺而辽远,进入一种超脱现实功利的辽远境界,是一种精神之“远”。王维被称为“诗佛”,他的山水诗对“静”与“远”的刻画,萦绕着深邃的“空”趣。例如《新晴野望》,描绘一场雨水后天清地朗开阔澄澈的原野,其中“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两句,写河水映照阳光,远方青翠的山峰因空气清澈而呈现在诗人的眼前,爽朗明澈的诗境,又是精神宁静澄明的写照。其《汉江临泛》“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写江水浩渺,天水相接相融,远山似有若无,这是山水之远,更是精神之远。《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诗中幽远的山林是充满深邃“空”趣的至静之境。这是唐诗艺术深刻的地方,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理解唐诗的自然精神,提到的第二位大诗人是李白,李白更是自然精神塑造的诗人,今天的我们要理解他,要抓住他的两个鲜明的精神特质,即大鹏精神和赤子之心。
王维和李白的诗歌正是在自然精神的浸润下,呈现出许多难以言传的艺术神妙。宋代以下,随着思想文化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唐诗所赖以形成的包括自然精神在内的许多精神氛围都发生了改变。这些都增加了理解唐诗的难度。理解唐诗应深入其精神文化背景,对唐诗的自然精神,对唐诗神妙的艺术之美,还有许多问题,值得我们不断去品味和思考。
(选自2018年10月9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5.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现实的人生社会是背离“道”、背离“自然”的,“道法自然”就是超脱“背离”,回复本然。
B.陶渊明的诗寻求悠然心会的真意,有浓厚的自然之趣,呈现出晋代诗歌丰富而灿烂的自然之美。
C.山水诗追求静、远、空三重境界,这三重境界恰恰是自然精神在山水诗上的体现。
D.宋代以后,唐诗赖以形成的精神氛围发生了彻底的改变,后世理解唐诗就非常难了。
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然精神来自道家思想,唐诗具有自然精神,说明道家思想在唐代的精神氛围中占主要地位。
B.王维《山居秋暝》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两句明白如话,但创造出了一种澄澈宁静的诗境。
C.王维的《鸟鸣涧》诗“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写回荡在山涧中的鸟鸣,反衬出山林的幽静深广。
D.李白在庐山上纵目远望,“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是大鹏的视野,表现豪迈奔放的情怀。
【答案】5.C6.D7.A
【5题详解】
【6题详解】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中,A项,“自然精神来自道家思想,唐诗具有自然精神,说明道家思想在唐代的精神氛围中占主要地位”错误,选项逻辑错误,由“自然精神来自于道家思想,唐诗具有自然精神”推导不出“道家思想在唐代的精神氛围中占主要地位”,应该是一定程度上说明道家思想在唐代占有重要地位。故选A项。
三、(每题3分,共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习题。
尚节亭记
刘基
古人植卉木而有取义焉者,岂徒为玩好而已。故兰取其芳,谖草取其忘忧,莲取其出污而不染。不特卉木也,佩以玉,环以象,坐右之器以欹;或以之比德而自励,或以之惩志而自警,进德修业,于是乎有裨焉。
会稽黄中立,好植竹,取其节也,故为亭竹间,而名之曰尚节之亭,以为读书游艺之所,澹乎无营乎外之心也。予观而喜之。
夫竹之为物柔体而虚中婉婉焉而不为风雨摧折者以其有节也。至于涉寒暑,蒙霜雪,而柯不改,叶不易,色苍苍而不变,有似乎临大节而不可夺之君子。信乎,有诸中,形于外,为能践其形也。然则以节言竹,复何以尚之哉!
世衰道微,能以节立身者鲜矣。中立抱材未用,而早以节立志,是诚有大过人者,吾又安得不喜之哉!
夫节之时义,大易备矣;无庸外而求也。草木之节,实枝叶之所生,气之所聚,筋脉所凑。故得其中和,则畅茂条达,而为美植;反之,则为瞒液(流出汁液),为瘿肿(生出赘瘤),为樛屈(枝干弯曲),而以害其生矣。是故春夏秋冬之分至,谓之节;节者,阴阳寒暑转移之机也。人道有变,其节乃见;节也者,人之所难处也,于是乎有中焉。故让国,大节也,在泰伯则是,在季子则非;守死,大节也,在子思则宜,在曾子则过。必有义焉,不可胶也。择之不精,处之不当,则不为畅茂条达,而为瞒液、瘿肿、樛屈矣,不亦远哉?
传曰:行前定,则不困。平居而讲之,他日处之裕如也。然则中立之取诸竹以名其亭,而又与吾徒游,岂苟然哉?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特卉木也特:只是
B.信乎,有诸中,形于外信:确实
C.必有义焉,不可胶也胶:固执
D.故让国,大节也让:责备
9.下列各项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谖草取其忘忧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
B.然则以节言竹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
C.阴阳寒暑转移之机也杳不知其所之也
D.有似乎临大节而不可夺之君子辩乎荣辱之境
1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合理的一项是()
A.夫竹之为物/柔体而虚中/婉婉焉而不为风雨摧折者/以其有节也
B.夫竹之为物柔体/而虚中婉婉焉/而不为风雨/摧折者以其有节也
C.夫竹之为物柔体/而虚中婉婉焉/而不为风雨摧折者/以其有节也
D.夫竹之为物/柔体而虚中/婉婉焉/而不为风雨/摧折者以其有节也
11.下列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文中“春夏秋冬之分至”说的是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四个节气,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历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根据太阳运动以及所引起的地面气候演变的次序制定的。
B.《四库全书》是乾隆皇帝组织编写的中国历规模大的丛书,“四库”是指经、史、子、集,而解释经书的著作就称为“传”,如《左传》。
C.古代科举制中的会试、乡试、殿试分别为省级考试、京城考试和皇宫大殿考试,其考中者分别称为举人、贡士、进士,殿试一甲三名分别为状元、探花、榜眼。
D.古代把星空与地域相对应,某星宿对着地面的某区域,称为某地在某星的分野。“星分翼轸”是说滕王阁所在地区为翼、轸二星所对的地面区域。
12.下列各项对文意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古人种花植树是为了修身养性,从中汲取精神营养,而不仅仅是为了玩赏,满足自己的嗜好。
B.文中作者认为,世风衰败,道德沦丧,能够凭借节操立身的人很少了,而黄中立异于常人的地方即为崇尚节操因此早早地立下志向。
C.作者援引泰伯、曾子在守大节方面做得很好,而季子、子思却做得不适宜的事例,意在说明人要守住大节,必须选择精准,处置适当。
D.作者于记叙描写中饱含感情,由“观而喜之”到“安得不喜之哉”,再到“岂苟然哉”,赞赏和欣喜之情淋漓于字里行间。既是对黄中立的期许,也隐隐传达了自己的心志。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诚有大过人者,吾又安得不喜之哉!
(2)然则中立之取诸竹以名其亭,而又与吾徒游,岂苟然哉?
【答案】8.D9.D10.A11.C12.C
13.(1)这的确有大大超过常人的地方,我又怎能不为他高兴呢(或“我又怎能不欣赏他呢”)?(2)既然这样那么黄中立从竹中取来含义来命名他的亭子,又和我们这些人交游,难道随便就能这样吗?
【8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然后应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进行辨析。本题中,D项,“故让国,大节也”中“让”如解释为“责备”,则与语境不合,从文中来看,这句话是说“所以辞让国王之位,这件事是大节”,“让”应解释为“辞让”,避王位。故选D项。
【9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应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各项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这是考查虚词的用法,然后根据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和虚词前后词语的词性来分析用法。本题中,A项,前一个“其”,代词,它;后一个“其”,副词,表反问语气,难道、怎么。B项,前一个“以”,介词,用、拿;后一个“以”是名词,原因。C项,前一个“之”是结构助词“的”;后一个“之”是动词,去,往,到。D项,两个“乎”都相当于介词“于”,表示引出对象。故选D项。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如本题中,“夫竹之为物,柔体而虚中,婉婉焉而不为风雨摧折者,以其有节也”,这段话是说“竹子作为一种植物,体态柔弱,当中还是空的,柔美却不会被风雨摧残折断,因为它有节”,圈出句子中的名词和代词,如“竹”“物”“体”“中”“其”等,然后根据句意和语法关系进行排除,“者……也”表判断,“者”后应断开,排除BD两项,再比较AC两项,“竹”是名词,在句中做主语,“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夫竹之为物/柔体而虚中”意思是竹子作为一种植物,体态柔弱,当中还是空的,而“夫竹之为物柔体”则解释不通,排除C项,故选A项。
【11题详解】
【12题详解】
【13题详解】
【点睛】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
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古人栽种花草树木有想从中获得深义的,哪里只为好玩罢了。所以兰花取它的芬芳之义,谖草取它忘忧之义,莲花取它生长在污泥里,却不染上污*之义。不只是花草树木,(其他如)用玉石做佩饰,用象牙做环圈,用倾斜的器具做座位右边的摆设(也是这个意思);有的人拿它比拟美好的德行而自我勉励,有的人拿它警戒志向而自我警示,增进道德,修营功业,对(在)这方面有好处。
会稽人黄中立,喜欢种竹子,是因为取竹有节,因此他在竹林间建了一所亭子,命名它叫尚节之亭,把它作为读书游玩的地方,淡泊而无向外营谋的念头。我见了,很喜欢。
竹子作为一种植物,体态柔弱,当中还是空的,柔美却不会被风雨摧残折断,因为它有节。至于经历冬天的严寒、夏天的酷热,遭受霜雪的侵袭,而枝茎不改,叶子不变,颜色依旧青青的,没有变化,有些像守住大节而不可以使他屈服改变的君子一般。的确,里面有什么,就会表现在外面,因为(天赋的真性)常常能表现在形体上。这样,就拿节来说竹子,(否则)又凭什么崇尚竹子呢?
世风衰败,道德沦丧,能够凭借节操立身的人很少了。中立有才能还没有被任用,却早早地因崇尚节操而立下志向,这的确具有大大超过常人的地方,我又怎能不为他高兴呢?
关于节字的含义,《易经》已解释得十分充分了,不用向外寻求解释。花草树木的节,确实是枝叶生长的地方,生气聚集在那里,筋脉也汇合在那里。所以得到这个的中和之道,就可以畅旺茂盛,枝条通达,而长成美好的植物;得不到这个中和之道,就变成流出汁液、生出赘瘤、枝干弯曲的坏草木,从而戕害了它的生命。因此一年中的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就是节气;所谓节气,就是阴阳寒暑转移的时机。在人生旅途中遭到变故,人的节操就会显露出来;所谓节操,是人很难表现得恰到好处的,于是有了中庸(的标准)。所以辞让国王之位,这件事是大节,在泰伯那里就做对了,在季子那里就没有做对;守住自己至死不变,也是大节,在子思那里是适宜的,但在曾子那里就太过了。必定要看看怎样才能合乎义,不可固执。选择得不精准,处理得不适当,就不能畅达通顺,而变成流出汁液、生出赘瘤、枝干弯曲的花草树木了。这不就差太远了吗?
《礼记中庸》的注书上说:在做事前预先计划好,就不致发生困惑。平日有所研究,有朝一日遇到事,处理起来就应对自如了。既然这样那么,黄中立从竹中取来的含义来命名他的亭子,又和我们这些人交游,难道随便就能这样吗?
第II卷(共114分)
四、(24分)
14.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多景楼①
曾巩
欲收嘉景此楼中,徒倚阑干四望通。
云乱水光浮紫翠,天含山气入青红。
一川钟呗②淮南月,万里帆樯海外风。
老去衣襟尘土在,只将心目羡冥③鸿!
注释:①多景楼:在今江苏镇江北固山甘露寺内。曾巩中年后离乡宦游,曾于夕阳西下时登临此楼,写下此诗。②钟呗:梵音的歌咏。③冥:深远。
(1)颔联描绘了怎样的一幅图景?试分析“浮”和“入”的妙处。
(2)尾联“冥鸿”指什么,这一联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颔联描绘了黄昏时分在多景楼上所见的色彩鲜明、山川掩映的壮丽图景。“浮”和“入”两个动词分别写出了波光云影中显现碧瓦红楼,霞光山色掩映着黄昏远天。化静为动,赋予动感。
(2)尾联冥鸿指飞入远天的鸿雁。表现了作者老境渐至,离乡宦游,征尘满衣的一丝感伤,但更多的是对高飞鸿雁的歆羡,表明作者并未放弃对未来目标的企望和追求,体现出作者不安于现状,不甘于平庸的远大抱负。
【详解】(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和语言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颔联描绘了怎样的一幅图景?试分析‘浮’和‘入’的妙处”,然后圈出颔联中写了哪些景物,构成怎样的画面,再分析“浮”和“入”的意思,看其在写景和表情上有什么效果。“云乱水光浮紫翠,天含山气入青红”,颔联写了“云”“水光”“紫翠”“天”“山”“青红”等景象,这是诗人在多景楼上所见的景象,一写水光,一写山色,描绘出山川掩映的图景,而“紫翠”“青红”写出景色的色彩之鲜明,诗句是说云气和水光氤氲之处,浮现出碧瓦红楼;晚霞同山峦于夕阳下青红相间,镶入远处的天空。颔联前一句“云乱水光浮紫翠刀”着一“浮”字,写明波光云影的迷离掩不住巍峨的宫观,颔联后一句中“天含山气入青红”用一“入”字,刻画出霞光山色的浓彩浸染了黄昏的远天。诗人抓住了富有特色的景物,构成了一幅色彩明丽、山川掩映的壮阔画面,给人以美的享受。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尾联‘冥鸿’指什么,这一联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然后理解尾联的意思,再结合全篇分析诗人的情感。尾联“老去衣襟尘土在,只将心目羡冥鸿”,从注释来看,“冥”意思是“深远”,“鸿”指“鸿雁”,“冥鸿”指飞入远天的鸿雁,诗人以唱叹的语调,抒写了个人的感受和襟怀。虽老境渐至,征尘满衣,内心中并未放松对未来目标的企望和追求。嵇康《赠秀才入军》诗有“互送归鸿,手挥五弦。附仰自得,游心太玄”之语,表现一种心与道俱的高犷自得情怀。曾巩化用其意,说自己尽管身世蹭蹬,却仍在注目艳羡那高振健翻,远翔天宇的飞鸿。这就体现了诗人“蹑景追飞”的远大抱负,表现出诗人不安于现状,不甘于平庸的远大抱负。
【点睛】鉴赏古代诗歌的“炼字”艺术,可以从品味字词在诗句中的含义、字词所营造的意境(景象画面)、运用的艺术手法和表达的情思几个方面展开。首先是炼义,即理解分析所炼之字在诗词句子中的含义,诗句中作者所用的字词已经超越了字词本身的意义,赋予了更多的形象义,如语境义、比喻义以及象征义。然后是炼象,即描述景象,该字在诗句中所表达的内容景象包括描写的对象、内容、景象等要素。第三是炼所营造的意境,即用该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氛围,或优美,或雄阔,或幽静。五是炼表达效果,即分析用该字在描写特点、表情达意上的好处。六是炼所抒发的情感,分析用该字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情怀。
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知来者之可追。(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2)____________,青雀黄龙之舳。(王勃《滕王阁序》)
(3)岂敢盘桓,____________。(李密《陈情表》)
(4)映阶碧草自春色,____________。(杜甫《蜀相》)
(5)心非木石岂无感?____________。(鲍照《拟行路难》)
(6)鸟雀呼晴,____________。(周邦彦《苏幕遮》)
(7)____________,用之如泥沙?(杜牧《阿房宫赋》)
(8)况阳春召我以烟景,____________。(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9)昆山玉碎凤凰叫,____________。(李贺《李凭箜篌引》)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本题属于后者。对于语境型默写,考生应先分析语境,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回顾诗句。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悟”“谏”“舸舰”“冀”“踯躅”“窥”“奈何”“锱铢”“假”。
五、(20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习题。
百年震柳
梁衡
①地震能摧毁一座山,却不能折断一株柳。
②约在百年前,1920年12月16日晚8时,在宁夏海原县发生了一场全球大的地震,震级8.5,裂度12,死27万人,震波绕地球三圈,余震三年不绝,史称环球大地震。这远远大于后来我国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和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
③海原大地震实是地球的印度洋版块与太平洋版块相互挤压所致,与近年来的汶川大地震同出一因。有案可查,1982年国家地震局曾在当地开深槽验土,探得6千年来,在海原地区这两个版块就有6次因较劲失手而引发地震。第六次即海原大地震。这次地震,大地瞬间裂开一条237公里长的大缝,横贯甘肃、陕西、宁夏。裂缝如闪电过野,利刃破竹,见山裂山,见水断水,将城池村庄一劈两半,庄禾田畴撕为碎片。当这条闪电穿过海原县的一条山谷时,谷中正有一片旺盛的柳树,它照样噼噼啪啪,一路撕了下去。但是没有想到这些柔枝弱柳,虽被摇得东倒西歪,断枝拔根,却没有气绝身死。狂震之后,有一棵虽被撕为两半,但又挺起身子,顽强地活了下来,至今仍屹立在空谷之中。
⑤柳树这种树种很怪。论性格,它是偏于柔弱一面的,枝条柔韧,婀娜多姿,多生水边。所以柳树常被人作了多情的象征。唐人有折柳相送的习俗,取其情如柳丝,依依不舍。贺知章把柳比作窈窕的美人:“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但在关键时刻,这个弱女子却能以柔克刚,表现出特别的顽强。当年左宗棠进军西北,别的树不要,却单选中这弱柳与大军同行。“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它遇土即根,有水就长,干旱时就休息,苦熬着等待天雨,但绝不会轻生去死。它的根系特别发达,能在地下给自己铺造一个庞大的供水系统,远远地延伸开去,捕捉哪怕一丝丝的水汽。它有极强的适应性,适于各种水土、气候,也能适应突如其来的灾难。它木性软,用来做案板,刀剁而不裂;枝性柔,立于行道旁,风吹而不折。美哉大柳,在人如女,至坚至柔;伟哉大柳,在地如水,无处不有。唯我大柳,大难不死,百代千秋。
⑥我想,那海原大地震,震波绕地球三圈,移山填河,夺去27万人的生命,为什么单单留下这一株裂而不死的古柳?肯定是要对后人说点什么。
(有删改)
【答案】16.AC17.①运用比喻、对比、拟人等手法。生动形象地塑造了震柳历经磨难顽强不屈的形象。②行文长短结合(整散结合),错落有致,增强了气势,更有感染力。③通过揭示百年震柳艰难的生命历程,塑造震柳历经磨难顽强不屈的形象,表达作者对它的赞美之情。④动词使用准确生动,叠词生动形象,表现震柳曾经历的苦难和慢慢挺立的顽强。⑤结构上,照应上文“地震不能折断一株柳”,为后文突出震柳的精神品质做铺垫。
19.①莫忘历史。震柳作为“活化石”,向后人诉说一百年前那场巨大的悲剧和不能忘怀的历史。②坚韧顽强。告诉后人,面对灾难不要灰心丧气,而应坚韧不拔,顽强坚守。③生命可以创造奇迹。启示后人,生命具有惊人的力量,她可以创造奇迹,拥有生命就会拥有希望和未来。
【16题详解】
【17题详解】
【18题详解】
【19题详解】
六、(10分)
20.下列回目中的第一个字很好地概括了人物的性格特点,请参照示例补充完整。
()湘云醉眠芍药裀(呆)香菱情解石榴裙()平儿情掩虾须镯
()晴雯病补雀金裘()紫鹃情辞试忙玉(贤)袭人娇嗔箴宝玉
【答案】(1).憨(2).俏(3).勇(4).慧
21.通灵宝玉上有一句话:莫失莫忘,仙寿恒昌。莺儿看了说“与姑娘项圈上的倒像一对儿”,宝钗项圈錾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不离不弃,芳龄永继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名著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通灵宝玉上有一句话:莫失莫忘,仙寿恒昌。莺儿看了说‘与姑娘项圈上的倒像一对儿’,宝钗项圈錾的一句”,然后依据《红楼梦》中的内容进行填空,填写的时候要注意“与姑娘项圈上的倒像一对儿”这一提示。《红楼梦》第八回“贾宝玉奇缘识金锁,薛宝钗巧合认通灵”中提到通灵宝玉和薛宝钗项圈上的内容,即“莫失莫忘,仙寿恒昌”和“不离不弃,芳龄永继”。
22.“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梦归。”“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三段判词暗指《红楼梦》中四个女子的命运,简述其中一个人物的一个故事。
人物______故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探春勇斗赵姨娘
凤姐小产,家中事情由李纨和探春管理。赵姨娘的兄弟死了,探春按惯例给二十两赏银,赵姨娘不满,探春坚持原则,并痛斥赵姨娘说她“没有脸面”和“忘了根本”。平儿说“如今请姑娘裁夺,添加些也是可以的”,遭探春拒绝,并把爷儿们每月上学多领的八两银子也一概免了。(第五十六回)
②钗黛互吐剖心语
黛玉生病,宝钗前来探望,宝钗的百般体贴让黛玉感激不已,黛玉向她说了先前以为她心里藏*,后来因宝钗没有当着众人说她读《西厢记》《牡丹亭》而心存感激的话,并说自己无依无靠的苦衷。宝钗亦说自己虽有哥哥母亲,只是略比你强一点,也算是和黛玉同病相怜。(第四十五回)
③探微恙互看金玉
宝钗生病,宝玉前去看望。宝钗要看宝玉之玉,只见正面写着通灵宝玉,下面有“莫失莫忘,仙寿恒昌”,反面写着“一除邪祟,二疗冤疾,三知祸福”。宝玉也要看宝钗的金锁。上面写着“不离不弃,芳龄永继”。莺儿说是癞头和尚送的,觉得这几字和宝玉的像是一对。宝钗没等她说完就把她支开了。(第八回)
④元春省亲
元春被封为贵妃,皇帝恩准她元宵节回贾府省亲。贾府为迎接元春省亲,专门修了一座大观园。元宵节之日,元春乘坐绣凤金銮大轿,前呼后拥来到大观园。元春将大观园各处分别赐名,并命众兄弟姐妹各展才华题诗一首,以示庆贺。(第十八回)
23.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答案】(1).语文的魅力在哪里(2).语文是富有生命力的一个场(3).中学阶段是人生关键的读书期
考点:扩展语句,压缩语段。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七、(60分)
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出身于音乐世家而如今成为美国证券界风云人物的苏珊说:“如果能够让我重新选择,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音乐,但我知道那只是美好的假如,我只能把手头的工作做好。”
自小喜欢建筑艺术的荆青说:“我因为放弃了不喜欢的公务员职位,才在十年中设计出了今天大家看到的近千个独一无二的楼房样板间。”
歌手王杰说:“我做过茶楼伙计、油漆工、的士司机……我喜欢并感恩做过的每一份工作。”
这三个人,你更欣赏谁?请结合材料和你的思考进行权衡、选择,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题目自拟,文体明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专注梦想,成就未来
生活中不如意十之八九,追求梦想的道路上亦是如此。但我们应像鲁迅说的那样“不满足是向上的车轮。”用向上的车轮来推动我们前进的脚步,执着梦想,成就未来。因此苏珊、荆青和王杰这三人中,我更欣赏能追逐初梦想,懂得选择并敢于放弃的荆青。
但我们的生活中,也绝不能缺少像苏珊和王杰那样的人。苏珊,在面对不如意的事情时,纵然出身于音乐世家的她,也没有抱怨,而是脚踏实地如她自己所说的“我只能把手头的工作做好”而成为美国证券界风云人物;王杰,珍惜每一份工作,享受每一天快乐人生。他虽然不能够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有时候梦想对于他甚至遥不可及。但他从未抱怨,而是感恩每一天。由此可见,生活中绝不能缺少这两类人,他们都珍惜当下。
但我认为我们更应该像荆青那样敢于追求梦想,像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倡的那样“中国梦,人人梦。”每个都执着于梦想,有一颗敢于追梦的心。事实已经给了我们大的激励,敢于执着于梦想的荆青,在他放弃不喜欢的公务员工作后,迎接他的不是无尽的黑暗,而是获得成功的无限光明。如今,敢于倡导我们拥有梦想的习近平总书记正帯领我们走向伟大强国复兴之路。
基于这三人对工作心态,正如恩格斯所说“人生的高境界是有所作为。”未来成为评判标准的话,那么他们都做到了。苏珊,一位成功的证券界风云人物;王杰,一个乐于感恩的阳光青年;荆青,一名敢于追梦的成功者。但在细思量中,前两者不免有些单调,前两者缺少的共性就是一种闯劲,不敢于冲击,怎能实现自我梦想我们要的是丰富多彩的人生。
记得伟人毛泽东曾说过:无限风光在险峰。我们要敢于攀登山峰,一旦成功后,我们便也赢来了人生的巅峰,获得无限的眼界和广阔的视野。在现实生活中绝对不缺少像荆青一样敢于追求梦想、懂得放弃的成功者。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苹果创始人乔布斯,还有李开复等人,他们都是敢于追求梦想而获得无限成功的好典证。
因此,我们“既要仰望星空,又要脚踏实地。”这是前总理温家宝的诗句,我认为这和我们敢于追梦的道理是一样的,就像荆青纵然他放弃公务员的工作,潜心于梦想,但他仍用了十年才创造了今天的成功,因此在追梦中,仍要有脚踏实地执着追求和苦心专研的韧劲儿。
敢于追梦,终成功为民造福,实现梦想。这与苏珊、王杰相比,从头便是“从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专注前眼,关心当下,享受眼前的结果没什么不一样,终能收获梦想,我们何乐而不为呢我更欣赏追逐梦想,勇于选择,敢于放弃,并卓有成就的荆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