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粮价涨逾40%,中国需要担心吗?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起伏反复,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压力正在传导,世界粮食市场会不会出现大的波动?今年全球粮价涨幅达40%以上,中国粮食安全走势如何?记者采访了解到,目前我国粮食供应有充分保障,粮价总体保持平稳运行。专家认为,我国需统筹利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努力防范国际市场输入性影响,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

粮食产量与进口量齐增

今年我国粮食呈现产量与进口量“齐增”的良好局面,粮食供应有充分保障。全年粮食有望增产,实现年初确定的1.3万亿斤以上的稳产增产目标;粮食进口量创纪录式增长,据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1月份至10月份进口量为13795.6万吨,同比增加23%,全年进口量有望超过去年。“粮食大量进口对保障国内粮食稳定供应有积极意义。”国家发改委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农村经济研究室主任涂圣伟说。

“粮食结构性短缺是粮食进口量增加的主要原因。”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产业经济研究室主任钟钰说。今年生猪产能加快释放,饲料需求旺盛,大部分进口粮食用作饲料。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前三季度,生猪出栏49193万头,同比增长35.9%;三季度末,生猪存栏43764万头,同比增长18.2%。此外是补充玉米库存。2020年我国玉米库存消费比50.8%,确保库存充足,能够有效稳定市场预期。

在全球经济缓慢复苏之际,今年全球粮价持续攀升。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数据显示,今年10月份全球谷物价格指数平均为137.1点,达到2013年4月份以来的最高水平。“当前国内外粮食市场深度融合,价格联动性强,全球粮价上涨对国内市场的影响不容忽视。”涂圣伟说。

我国不同粮食品种对外依赖程度不同,受国际市场的影响程度也有所不同。从今年1月份至10月份粮食进口结构看,大豆进口7908万吨,占进口总量的57.32%;玉米高粱大麦进口4435万吨,占进口总量的32%;小麦稻米进口1198万吨,占进口总量的8.7%。大豆进口仍然占据主导地位,谷物进口异军突起。大豆对进口依赖程度高,玉米、小麦实行进口配额管理,配额内进口关税较低,配额外进口关税较高,对国内市场形成有效保护。大麦、高粱不受关税保护,但是在粮食进口总量中占比较少,对国内市场影响微乎其微。

维护全球粮食贸易链稳定

今年全球粮食产业链供应链虽然遭受疫情严重冲击,但贸易量有增无减。

涂圣伟认为,在疫情引发的粮食安全恐慌之下,各国普遍增加储备规模,一些粮食进口国积极鼓励进口,促进了全球粮食贸易量增加。目前全球粮食库存持续增加,库存消费比稳定在30%以上,远高于17%至18%的国际粮食安全警戒线。

“疫情导致全球粮食供需失衡,尽管今年全球粮食产量增加,但是需求量增加更多,供需关系呈现稳中趋紧的态势。”钟钰说。联合国粮农组织预计2021/22年度全球谷物产量为27.93亿吨,比上一年度增加2100万吨左右;全球谷物需求量将达到28.12亿吨,比上一年度增加4900万吨。

作为负责任的粮食进口大国,我国始终坚持全方位开放政策,粮食进口规模保持稳定增长。

钟钰认为,这激发了美国、巴西等主要粮食出口国的生产能力,维护了全球粮食贸易链稳定。疫情暴发以来,我国未对粮食进出口实施限制,维护了全球贸易秩序。

掌握粮食进口的主动权

在疫情持续、国际经贸环境日益复杂的大环境下,我国粮食进口面临严峻挑战,牢牢掌握粮食进口的稳定性和主动权,对于保障粮食安全意义重大。

钟钰认为,掌握粮食进口的稳定性和主动权,首先要加快培育自己的跨国大粮商。粮食企业一方面要深化与大粮商的合作,确保粮食进口的稳定性;另一方面要依托“一带一路”倡议、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等多边协议框架,发展更多贸易伙伴,全面参与全球粮食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建设、重构和管理,尽快跻身跨国粮商第一梯队。

同时,要积极开拓贸易渠道,着力实现粮食进口多元化,降低贸易集中度,抵御航班阻塞、出口限制等潜在贸易风险。面对未来粮食进口的常态化、趋势化,我国应在世贸组织和联合国粮农组织框架下推动粮食出口限制措施的规范化、透明化、程序化,促进完善出口限制措施。要加快推进自贸区建设,积极打造我国的全球性大宗商品交易中心。

增强我国全球粮食贸易话语权和定价权,关键还是要立足国内,练好“内功”。涂圣伟认为,我国要坚持不懈抓好粮食生产,提升粮食储备能力,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才能掌握进口的稳定性和主动权,抵御国际粮价上涨带来的输入性通胀风险。

THE END
1.美国农业部11月预测2024/25年度世界谷物贸易量同比减2.9%2024/25年度世界玉米消费量预计为12.29亿吨,较2023/24年度估算值增加1000万吨,比上月预测值上调616万吨。 2024/25年度世界玉米贸易量预计为1.90亿吨,较2023/24年度估算值减少582万吨,比上月预测值下调67万吨。全球玉米贸易的主要变化包括巴西和南非玉米出口减少,缅甸和乌干达玉米出口增加。中国和马拉维玉米进口减少,但http://www.mczx.agri.cn/myyj_1/gxyb/202411/t20241114_8689323.htm
2.全球及中国小麦:供需贸易变化显著坚果贸易量美国农业部【美国农业部报告:全球小麦供需有变,中国小麦进口情况公布】美国农业部 2024 年 8 月小麦供需报告指出,全球小麦供应、消费、贸易增加,期末库存略降。2024/25 年度全球小麦供应量较上月增 346 万吨,达 10.606 亿吨。消费量较上月增 408 万吨,达创纪录的 8.04 亿吨。贸易量增加 197 万吨,达 2.149 亿吨。期末https://www.163.com/dy/article/J9N195Q70519D4UH.html
3.全球性的粮食危机来了!但为何数据来看粮食还在增产从库存量看,全球的粮食也是足够的。 全球谷物(包括了大米、小麦、小米、大豆等及其它杂粮)库存量预计将增长,但贸易量预计将低于 2020/21 年度的创纪录水平,可能是由于部分国家的出口受到了限制,比如粗粮库存量上升背后的主力因素是乌克兰暂停玉米出口导致其库存积压,引发全球玉米库存量预增 5.5%。 https://finance.eastmoney.com/a/202206022400072515.html
4.全球粮食产量与贸易现状2014年,中国粮食产量6亿吨,其中稻谷2.06427亿吨,小麦1.26171 亿吨。 世界谷物出口量只有2000万吨左右 相对于小麦、玉米等品种来说,大米世界贸易量较小,如1993—1994年度只有0.1634亿吨,仅占该年世界大米产量3.6亿吨的4.54%左右。自1999年以来,世界稻米出口贸易连年下降,1999年世界稻米出口总量为2505.8万吨,比上年下降8.https://blog.csdn.net/he_zhidan/article/details/48634175
5.中国的粮食国际贸易及其全球影响他从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省的共同经历中发现:在工业化之前人口密度就很高的国家和地区,即人均占有耕地很少的国家和地区,在快速工业化的过程中必然伴随着耕地的大量流失和粮食的大量进口。他把这一发现当做一条规律确定下来。布朗根据中国和国际上某些机构发布的统计数据,分析了中国未来30年至40年期间的人口、人均消费https://www.gwy101.com/Article_Show.asp?ArticleID=44135
6.中国粮食进出口贸易的回顾和分析30年前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使中国重新开启了闭关已久的大门。30年来,我国外贸体制顺应国内外形势变化,适时调整开放政策,促进外贸跨越式发展,确立了贸易大国地位,并正在向贸易强国迈进。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特别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农产品贸易自由化趋势也日趋明朗。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粮食生产大国,https://www.chyxx.com/industry/200812/X953271FGB.html
7.切实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粮食贸易,更好保障中国粮食安全(二)粮食贸易虚拟耕地资源估算据表3可知,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粮食贸易虚拟耕地变化情况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01—2007年,中国与沿线国家粮食贸易的虚拟耕地资源净进口量为负值;第二阶段是2008—2012年,在此期间,中国成为粮食贸易虚拟耕地资源净进口国,且虚拟耕地净进口规模持续递增;第三阶段是2013http://www.jsthinktank.com/zhikuyanjiu/202110/t20211025_728311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