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粮食供求形势分析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深入发展,特别是近些年来我国持续推动更高水平对外开放,我国粮食市场已深度融入世界市场之中。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粮食贸易国和粮食进口国,2018年,我国粮食对外贸易总量为11921万吨,其中进口量11555万吨。全球粮食供求形势变化不仅关系到我国粮食进口,还会影响国内粮食市场的稳定。因此,迫切需要加强对全球粮食供求形势的研究,为统筹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供支撑。

一、总体供求形势分析

(一)总体保持供大于求局面,个别年份产不足需

2000/2001-2018/2019年度,世界粮食(玉米、小麦、稻谷和大豆的加总)产量和消费量(粮食食用消费、工业消费、饲料消费、种用消费等的加总)分别从17.49亿吨和17.58亿吨增至27.14亿吨和26.14亿吨,年均增幅分别为2.5%和2.2%,产量增幅高于消费增幅。2002/2003和2003/2004年度,由于世界粮食主产国减产,导致产需缺口均在6000万吨左右。2007年世界粮食危机发生后,各国政府更加重视粮食生产,全球粮食供需逐步呈宽松态势,年度结余保持较高水平,2013/2014年度、2014/2015年度和2016/2017年度结余均保持在1亿吨以上。

图1粮食产量、消费及产需结余情况

(二)粮食供求区域不平衡,两极分化严重

从产需看,北美洲、南美洲和前苏联12国粮食产大于需,且结余量逐年增加,分别从2000/2001年度的10966万吨、3615万吨、-53万吨扩大到2018/2019年度的13475万吨、14773万吨和8114万吨;北部非洲、撒哈拉以南非洲、东南亚和欧盟28国产不足需,且缺口呈扩大态势,分别从2000/2001年度的2794万吨、1641万吨、920万吨和1007万吨扩大至2018/2019年度的4872万吨、2386万吨、3439万吨和2715万吨。从自给率看,北美洲、南美洲、南亚和前苏联12国粮食自给率较高,基本保持在100%及以上;北部非洲和撒哈拉以南非洲,粮食自我保障能力较弱,粮食自给率全球最低,且不断下降,分别从2000/2001年度的40.74%和74.30%下降到2018/2019年度的38.75%和72.71%;欧盟28国、东南亚粮食自给率有所下降,但降幅不大。

表1主要区域粮食产需结余和粮食自给率情况单位:万吨

(三)南美州、前苏联12国粮食产量增长迅猛,撒哈拉以南非洲单产偏低

从总产量看,2000/2001-2018/2019年度,南美洲和前苏联12国粮食产量增长较快,分别从16906万吨和7174万吨增至39509万吨和18628万吨,年均增幅高达4.83%和5.44%;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粮食产量也增长较快,从4744万吨增至10389万吨,年均增幅达4.45%。从单产看,2018/2019年度,全球四大粮食品种的平均单位面积产量为3.90吨/公顷;欧盟28国、北美洲和南美洲粮食单产水平较高,均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分别为5.84、5.85和4.02吨/公顷;南亚、东南亚和撒哈拉以南非洲粮食单产水平偏低,分别为2.73、2.70和1.85吨/公顷,其中,撒哈拉以南非洲粮食单产水平全球最低,比全球最高水平的北美洲低4.0吨/公顷,主因是农业生产技术水平低、农业基础设施落后。

表2主要区域粮食总产和单产增长情况

(四)撒哈拉以南非洲粮食消费增长较快,但人均消费偏低

从总消费量看,2000/2001-2018/2019年度,南美洲和撒哈拉以南非洲粮食消费增长较快,从6385万吨和13292万吨增至14289万吨和24736万吨,年均增幅高达4.58%和3.51%;欧盟28国粮食消费量增长缓慢,年均增幅仅为0.92%。从人均消费看,2018/2019年度,世界人均粮食消费为354.8公斤,北美洲、欧盟28国和南美洲人均粮食消费较高,均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分别达到1358.7公斤、453.7公斤、584.0公斤;东南亚、南亚和撒哈拉以南非洲人均粮食消费偏低,分别为288.7公斤、189.2公斤和132.6公斤,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其中,撒哈拉以南非洲由于人口增长较快,粮食生产水平低,其人均粮食消费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37.4%,是美国人均消费的9.8%,是世界粮食问题最严重的地区。

表3主要区域粮食总消费和人均消费增长情况

(五)贸易总量“爆炸式”增长,非洲和亚洲是主要进口区域

从进出口看,2000/2001-2018/2019年度,世界四大主粮进口总量从2.50亿吨增至5.21亿吨,年均增幅高达4.18%;出口总量从2.56亿吨增至5.46亿吨,年均增幅高达4.31%。2018/2019年度玉米、小麦、稻谷和大豆的出口量分别达到1.80亿吨、1.73亿吨、0.44亿吨和1.49亿吨,分别比2000/2001年度增加1.04亿吨、0.72亿吨、0.20亿吨和0.95亿吨。从贸易流向看,北美洲、南美洲和前苏联12国是世界粮食净出口地区,2018/2019年度净出口量分别为2.47亿吨、1.50亿吨和8750万吨,分别较2000/2001年度增加1728万吨、1.16亿吨和8801万吨;北部非洲、撒哈拉以南非洲、东南亚和欧盟28国是世界粮食净进口地区,2018/2019年度净进口量分别为0.49亿吨、0.37亿吨、0.36亿吨和0.21亿吨,分别较2000/2001年度增加0.22亿吨、0.22亿吨、0.27亿吨和0.11亿吨。

二、分品种供求形势分析

2000/2001-2018/2019年度,全球玉米产量和消费量从5.91亿吨和6.09亿吨增至11.25亿吨和11.28亿吨,年均增幅分别为3.63%和3.49%。玉米当年产量需求比在96.3%~108.4%,波动频繁,有10年当年产需有余,最多结余达8225万吨;有8年当年产不足需,最大缺口为2352万吨。玉米出口和进口市场集中度比较高,2018/2019年度,美国、巴西、阿根廷、乌克兰、欧盟28国的玉米出口达到1.53亿吨,占世界玉米出口总量的90%。其中,美国出口总量为5100万吨,约占全球玉米出口总量的30%。亚洲是玉米进口的重点地区,进口量占世界进口总量的45%以上。

图2玉米产量、消费及产需结余情况

2000/2001-2018/2019年度,小麦产量和消费量分别从5.83亿吨和5.84亿吨增至7.31亿吨和7.33亿吨,年均增幅均为1.27%。小麦当年产需比在94.6%~107.5%,有8年当年产不足需,近5年产需比均超过99.7%,2018/2019年度出现产需缺口。小麦出口和进口市场集中度比较高,2018/2019年度俄罗斯、美国、加拿大、欧盟28国、乌克兰、阿根廷、澳大利亚的小麦出口达1.46亿吨,占世界小麦出口总量的84.5%。非洲和亚洲是小麦进口的重点地区,进口量达1.25亿吨,占世界小麦进口总量的73.9%。

图3小麦产量、消费及产需结余情况

2000/2001-2018/2019年度,稻谷产量和消费量从3.99亿吨和3.94亿吨增至4.99亿吨和4.88亿吨,年均增幅分别为1.25%和1.20%。稻谷当年产需比在93.2%~103.2%,仅3年存在产需缺口。近5年来稻谷结余呈扩大态势,2018/2019年度结余1117万吨。世界稻谷生产存在明显的地域特点,主要集中在亚洲地区,2018/2019年度亚洲稻谷产量占世界稻谷总产量的89.6%。相比玉米、小麦和大豆,世界稻谷贸易量较小,出口量仅4417万吨。印度、泰国、越南、巴基斯坦、美国、中国和柬埔寨是稻谷的主要出口地区,出口量达3949万吨,占世界稻谷出口总量的89.4%。稻谷进口国(地区)较为分散,排名前11位的菲律宾、中国、欧盟28国、尼日利亚、科特迪瓦、沙特阿拉伯、伊朗、伊拉克、塞内加尔、南非和马来西亚,进口总量为1830万吨,占世界稻谷进口总量的43.7%。

图4稻谷产量、消费及产需结余情况

2000/2001-2018/2019年度,大豆产量和消费量从1.75亿吨和1.71亿吨增至3.58亿吨和3.44亿吨,年均增幅分别高达4.03%和3.97%;大豆当年产需比在92.9%~105.7%,仅4年存在产需缺口,近5年大豆供需宽松,当年产需比均维持在100%以上,2018/2019年度结余1397万吨。大豆出口和进口市场高度集中,2018/2019年度巴西、美国、阿根廷、乌克兰的大豆出口量达1.39亿吨,占世界大豆总出口量的93.4%,其中,巴西和美国出口总量分别为7486万吨和4756万吨,分别占世界大豆出口总量的50.2%和31.9%。大豆进口国主要是中国、欧盟28国、阿根廷、墨西哥和埃及,进口总量达1.09亿吨,占世界大豆进口总量的75.0%。其中,中国进口量8254万吨,占世界大豆进口总量的56.6%。

THE END
1.美国农业部11月预测2024/25年度世界谷物贸易量同比减2.9%2024/25年度世界玉米消费量预计为12.29亿吨,较2023/24年度估算值增加1000万吨,比上月预测值上调616万吨。 2024/25年度世界玉米贸易量预计为1.90亿吨,较2023/24年度估算值减少582万吨,比上月预测值下调67万吨。全球玉米贸易的主要变化包括巴西和南非玉米出口减少,缅甸和乌干达玉米出口增加。中国和马拉维玉米进口减少,但http://www.mczx.agri.cn/myyj_1/gxyb/202411/t20241114_8689323.htm
2.全球及中国小麦:供需贸易变化显著坚果贸易量美国农业部【美国农业部报告:全球小麦供需有变,中国小麦进口情况公布】美国农业部 2024 年 8 月小麦供需报告指出,全球小麦供应、消费、贸易增加,期末库存略降。2024/25 年度全球小麦供应量较上月增 346 万吨,达 10.606 亿吨。消费量较上月增 408 万吨,达创纪录的 8.04 亿吨。贸易量增加 197 万吨,达 2.149 亿吨。期末https://www.163.com/dy/article/J9N195Q70519D4UH.html
3.全球性的粮食危机来了!但为何数据来看粮食还在增产从库存量看,全球的粮食也是足够的。 全球谷物(包括了大米、小麦、小米、大豆等及其它杂粮)库存量预计将增长,但贸易量预计将低于 2020/21 年度的创纪录水平,可能是由于部分国家的出口受到了限制,比如粗粮库存量上升背后的主力因素是乌克兰暂停玉米出口导致其库存积压,引发全球玉米库存量预增 5.5%。 https://finance.eastmoney.com/a/202206022400072515.html
4.全球粮食产量与贸易现状2014年,中国粮食产量6亿吨,其中稻谷2.06427亿吨,小麦1.26171 亿吨。 世界谷物出口量只有2000万吨左右 相对于小麦、玉米等品种来说,大米世界贸易量较小,如1993—1994年度只有0.1634亿吨,仅占该年世界大米产量3.6亿吨的4.54%左右。自1999年以来,世界稻米出口贸易连年下降,1999年世界稻米出口总量为2505.8万吨,比上年下降8.https://blog.csdn.net/he_zhidan/article/details/48634175
5.中国的粮食国际贸易及其全球影响他从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省的共同经历中发现:在工业化之前人口密度就很高的国家和地区,即人均占有耕地很少的国家和地区,在快速工业化的过程中必然伴随着耕地的大量流失和粮食的大量进口。他把这一发现当做一条规律确定下来。布朗根据中国和国际上某些机构发布的统计数据,分析了中国未来30年至40年期间的人口、人均消费https://www.gwy101.com/Article_Show.asp?ArticleID=44135
6.中国粮食进出口贸易的回顾和分析30年前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使中国重新开启了闭关已久的大门。30年来,我国外贸体制顺应国内外形势变化,适时调整开放政策,促进外贸跨越式发展,确立了贸易大国地位,并正在向贸易强国迈进。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特别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农产品贸易自由化趋势也日趋明朗。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粮食生产大国,https://www.chyxx.com/industry/200812/X953271FGB.html
7.切实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粮食贸易,更好保障中国粮食安全(二)粮食贸易虚拟耕地资源估算据表3可知,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粮食贸易虚拟耕地变化情况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01—2007年,中国与沿线国家粮食贸易的虚拟耕地资源净进口量为负值;第二阶段是2008—2012年,在此期间,中国成为粮食贸易虚拟耕地资源净进口国,且虚拟耕地净进口规模持续递增;第三阶段是2013http://www.jsthinktank.com/zhikuyanjiu/202110/t20211025_728311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