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主要农产品生产和贸易布局不均,新冠肺炎疫情使全球农产品供应链多个环节受到严重威胁,国际农产品市场价格大幅震荡,全球粮食供应安全受到冲击。维护全球粮食安全,世界各国休戚与共。中国在确保本国粮食安全的同时,为维护世界粮食安全、促进共同发展作出积极贡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为其他国家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乡村振兴模式多元发展提供全新选择。
一、全球主要农产品生产和贸易布局不均
全球农业资源分布不均,大洋洲、欧洲和美洲国家的耕地资源丰富,人口相对较少,人均耕地占有量较高;亚洲耕地面积最大,但因人口数量众多,人均耕地面积占有量最低。
从全球主要农产品生产情况来看,2020年全球前五大玉米生产国分别是美国(31.9%)、中国(22.7%)、巴西(8.2%)、阿根廷(4.7%)和乌克兰(3.0%),合计占全球玉米总产量的70.4%;全球前五大稻谷生产国分别是中国(27.6%)、印度(22.2%)、印度尼西亚(9.9%)、越南(5.5%)和泰国(4.0%),合计占全球稻谷总产量的69.2%;全球前五大小麦生产国分别是中国(16.8%)、印度(13.1%)、俄罗斯(10.4%)、美国(6.9%)和加拿大(4.3%),合计占全球小麦总产量的51.5%;全球前五大大豆生产国分别是巴西(33.7%)、美国(31.5%)、阿根廷(15.4%)、中国(5.1%)和印度(3.4%),合计占全球大豆总产量的89.0%(见图1)。
图12020年全球主要农产品产量国别结构
从全球主要农产品贸易情况来看,2019年美国是最大农产品出口国,农产品出口1648.03亿美元,占全球农产品出口总额的9.2%;中国是最大农产品进口国,农产品进口1993.97亿美元,占全球农产品进口总额的10.9%(见表1)。全球粮食贸易集中度较高,2019年全球玉米出口主要来自巴西(22.4%)、美国(21.8%)、阿根廷(18.9%)和乌克兰(17.0%);稻谷出口主要来自美国(58.9%)、巴西(10.0%)、印度(9.2%)。
图22019年全球主要农产品出口量国别结构
(下滑查看详细内容)
二、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全球农产品产业链供应链
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背景下,农产品生产、贸易和消费均受到一定冲击,产业链供应链加速重构,全球粮食安全面临严峻挑战。
(一)全球农产品供应水平降低
联合国粮食和农业组织(FAO)研究指出,疫情对粮食供给产生了严重影响,一是阻碍了小规模生产者的市场渠道;二是给粮食供应链带来压力;三是导致劳动力减少,影响整地、播种、作物养护和收获,推动经济作物生产转为粮食作物生产,进而对家庭收入和粮食安全形成冲击。OECD和FAO联合发布的《2021-2030年农业展望》预测,未来10年全球农产品产量年均增长1.4%,较前10年平均水平下降0.3个百分点。此外,疫情期间部分国家、民间的“屯粮”行为逐渐增多,更加大了国际农产品供给缺口。数据显示,2020/2021年度,世界粮食供求安全系数(即本年度期末库存量与下年度消费量的比率)达到30%,为2001/2002年度以来的新高水平,远高于17%~18%的安全警戒线水平。2020年全球至少有1.55亿人面临重度粮食不安全,是近五年的新高。
(二)全球农产品贸易运行不畅
(三)全球农产品消费结构面临调整
(四)全球粮食安全面临严峻挑战
当前全球粮食市场面临着震荡加剧、供应链不稳、政策多变以及粮食损失和浪费等多重挑战。联合国粮农组织数据显示,受新冠肺炎疫情、极端气候、地缘冲突等因素影响,2020年全世界有多达8.11亿人口面临饥饿威胁,比2019年增加1.61亿;全球23.7亿人陷入粮食危机、无法获得充足的食物,比2019年增加3.2亿人,这是历史上饥饿问题最严重的时期之一。
三、中国为促进全球农业合作、维护全球粮食安全
作出积极贡献
(一)中国农产品贸易额创历史新高,结构持续优化
2020年,中国农产品贸易额2468.3亿美元,同比增长8%。其中,进口1708亿美元,增长14%;出口760.3亿美元,下降3.2%;贸易逆差扩大32.9%。农产品贸易额创历史新高,进口增速创2013年以来的最高增速。从出口看,主要出口产品为水产品、蔬菜、水果和畜产品。农产品出口普遍遇冷,仅水果出口优势依旧。2020年水果出口83.5亿美元,增长12.1%。从进口看,主要进口产品为食用油籽、肉类、水产品、乳制品和水果。其中,谷物进口95.2亿美元,增长80.9%;畜产品进口475.7亿美元,增长31.3%;食用油籽进口432.7亿美元,增长12.7%;水产品进口155.6亿美元,下降16.8%。主要受疫情因素影响,水产品管控从紧导致进口增长受到抑制。农产品前五大进口市场依次为巴西、美国、东盟、欧盟和澳大利亚。
(二)中国粮食安全形势处于历史最好时期
2020年,中国粮食总产量66949万吨,人均粮食产量超过475公斤,高于世界人均粮食产量75公斤。中国是全球最大粮食储备量国家,储备量可满足一年的口粮消费。得益于中国政府始终将保障粮食安全视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中国粮食单产逐年提升,实现“十三连增”,预计粮食单产还将持续提高,目前中国粮食安全形势正处于历史最好时期。
(三)中国积极促进农业国际合作,维护全球粮食安全
一是深化农业贸易合作。作为全球第二大农产品贸易国和最大农产品进口国,中国农产品贸易额连续四年稳定在2000亿美元以上,农产品市场开放为全球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二是深化农业投资合作。截至目前,中国已与百余个国家开展农业投资合作,秉持“互利共赢、促进合作、改善民生”的理念,以“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国家为重点区域,以提升当地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能力为主要内容,稳步扩大农业投资,开展基础设施、农资农机、仓储物流等全产业链合作,推进农业服务贸易发展,致力提升全球粮食安全和农业发展水平。
三是深化农业科技合作。截至目前,中国已与140多个国家和地区以及国际组织开展农业科技合作,与80多个国家的科研机构以及21个国际组织签署500多份合作协议和备忘录,共建170多个联合实验室和研究中心,在育种、农机、植保等领域开展卓有成效的工作,推动提升全球粮食安全技术支撑能力。
五是加强各国政策协调。中国高度重视与国际组织如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粮食计划署等的交流合作,聚焦维护全球粮食安全设置议题,推动各国在粮食安全治理方面达成共识,积极参与世界贸易组织、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国际植保公约等国际标准和规则的确立,推动在粮食运输、检疫、进出口贸易等方面制定公平公正合理的国际规则,发挥二十国集团、亚太经合组织、金砖国家等平台的作用,加强信息沟通和政策对话协调,推动提升全球粮农治理能力,建立公平公正合理的国际粮食市场秩序。
四、创新推进农业更高水平开放合作,
链接国际市场,助力乡村振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促进共同富裕;探索现代农业合作模式,拓展农产品贸易与投资,创新推进农业更高水平开放合作,致力维护全球粮食安全。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乡村振兴之路作为全球乡村振兴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可以为其他国家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乡村振兴模式多元发展提供全新选择。
(一)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在世界贸易组织承诺基础上进一步开放市场
(二)加快培育国际大粮商和农业企业集团,支持企业融入全球农产品供应链
农业企业是推动农业对外开放合作的关键主体。要加快培育一批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强、产业链整合水平高的国际大粮商和跨国农业企业集团,提升对全球重要农产品供应链、价值链各环节(包括生产、收购、仓储、加工、贸易等)的掌控能力。
(三)加快开展农业服务贸易合作,打造农业贸易新增长点
加快推动跨境农业服务贸易发展。积极培育农资农机、农业信息、农产品仓储流通等服务国际国内双循环的平台载体,大力支持涉农技术、机械、生产资料等优势服务和产品“走出去”。推动境外农业合作示范区建设提速提质。
(四)鼓励企业获得国际通行的农产品认证,提升乡村产业竞争力
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修订,推进农产品认证结果互认。引导和鼓励农业企业获得国际通行的农产品认证,深入拓展国际市场。
(五)丰富农产品期货品种,发挥期货市场价格发现和风险分散功能
虹桥国际经济论坛研究中心
(作者单位: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国际发展合作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