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豚证,是一种患者自觉有气从小腹上冲胸咽的病证。
奔,就是奔跑;豚,就是小猪。由于气冲如小猪一样奔跑乱撞,所以叫“奔豚”。
症状为:自觉有气从小腹上冲胸部、咽喉为主要特征。发作时,常伴有腹痛、胸闷气急、心悸惊恐、烦躁不安,严重的抽搐、厥逆,或小腹有水气上冲至心下,或兼有乍寒乍热等症状。
奔豚证发作,气上冲,气跑到心脏会特别难受,但是检查的话,未必能检查出实质性的病变。
现代医学有时候诊断为“癔症”,或者胃肠神经官能症(肠道积气和蠕动亢进或痉挛状态)、冠心病、心血管神经症等。
奔豚的病因
01惊恐导致的肝肾气逆
就是说气从少腹上冲胸部和咽喉,发作起来人非常难受,像要死了一样,但是一会儿就下去了,过去这阵儿跟正常人一样。这种病是由惊恐引起的。
《金匮要略心典》提到“肾伤于恐,奔豚为肾病也。”
为什么这么说呢?
《内经》讲,肾“在志为恐。恐伤肾。”
“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其畜彘(zhì,猪)。在五畜与五脏的对应关系中,猪与肾相对。
《金匮要略心典》曰:“奔豚惊怖,肝自病。”
肝自身有病,发病多为惊骇。
所以,奔豚因惊而发病,是肝本身生病了。
有从肝病得奔豚证的,因为肝肾同处下焦,惊恐忧思损伤肝肾,气结严重而向上冲逆。
肝肾气逆型的奔豚,多由情志引起。
02寒水挟相火上逆型
寒水由于阴盛或阳衰引起。
如果土气衰败,胃气上逆,君相二火不降,肾水寒,阴气凝聚,久而坚实牢硬,结于少腹。
《伤寒论》曰:“发汗后,脐下悸者,欲作奔豚。”
另外,因为发汗出过多,外寒侵袭,出汗后心阳不足,肾脏阴寒之水气挟肾中的相火乘虚上逆。脐下悸,气从少腹上冲,直达心下形成奔豚。
奔豚的症状
01惊恐导致的肝肾气逆型
自觉有气上冲咽喉,发作欲死,惊悸,恶闻人声,或腹痛,喘逆,呕吐,烦渴,往来寒热,气还则止,常反复发作。舌苔白或黄,脉弦数。
《杂病广要》说奔豚气,是肾的积气,惊恐忧思所生。若惊恐则伤神,心藏神也。忧思则伤志,肾藏志也。神志伤动,气积于肾,而气上下游走。
气向上涌至心,感到心向上跳动,像开车忽然受到惊吓。
五脏不安定,吃了喝了就呕逆,胸中气满,狂痴不定,胡说八道些有的没的,这是惊恐奔豚的症状。
如果有气满支心,心下闷乱,不想听到人的声音,时而发作,好好坏坏,气短,手脚冰凉,心烦,气结痛,温温欲呕,这是忧思奔豚的症状。
先有脐下悸动,旋即逆气上冲,心慌不安,形寒肢冷,苔白腻,脉弦紧。
方剂
奔豚,气上冲胸,腹痛,往来寒热,奔豚汤主之。(《金匮要略》)
这种奔豚之气发于肝邪者。往来寒热是肝脏有邪,而气通于少阳胆经。
肝欲散,以辛味姜、半夏、生葛散之。
肝苦急,以甘草缓之。川芎、当归、芍药理血,黄芩、李根白皮下气。
“发汗后,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至心,灸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主之。”
这种肾气因外寒而动。发汗后又加烧针再次发汗,阳气、血脉重伤,于是外寒从针孔而入通于肾,肾气被外寒驱动上冲于心。故须灸其核上,以防再入邪气。
以桂枝汤外解寒邪,加肉桂内泄肾气补心气。
“发汗后,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
发汗后心气不足,用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保心而制水液。
桂枝能伐肾邪,茯苓能泄水气,以甘草、大枣补脾气,补益脾土治水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