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部特色农业与“一带一路”国家农业产业合作

编者按:2013年,中国提出了“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此后关于中国农业对外合作的话题层出不穷。本栏目集结业内人士的思考,希望能为“一带一路”战略下的国家合作、产业合作提供参考。

中国西部地区地域辽阔,横跨黄土高原、青藏高原、云贵高原、新疆盆地、四川盆地,包括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总面积约686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72%。人口约3.8亿,占全国总人口的29%。西部地区与13个国家接壤,陆地边境线长1.8万余公里,约占全国陆地边境线的91%;与东南亚许多国家隔海相望,有大陆海岸线1595公里,约占全国海岸线的1/10。

在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中,中国西部新疆被定位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四地将建设成面向中亚、南亚、西亚国家的通道、商贸物流枢纽、重要产业和人文交流基地。内蒙古将建设为向北开放的重要窗口。将广西定位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中国西部地区与一带一路国家农业合作具有良好基础和广泛前景。

一、中国西部地区农业发展的主要特点

近年来,我国西部地区农业发展势头良好,特色农业不断发展壮大,农牧民收入水平显著提高,农村和牧区面貌明显改善,社会和谐稳定。

(一)中国西部地区农业发展的现状

主要从农业生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和物质装备、农民收入等方面进行介绍。

一是农业生产快速发展。2014年,西部12省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7608.7亿元,比2013年增长7.0%,在东部、中部、西部三大区域中增长最快,占全国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27.0%。西部地区粮食产量16157.6万吨,比2013年增长1.1%,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26.6%。西部地区肉类总产量2631.4万吨,比2013年增长3.02%,占全国肉类总产量的30.22%。其中牛肉总产量占全国牛肉总产量的37.61%,羊肉占58.59%。

二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十二五”规划实施以来,水利工程建设不断推进,累计新建水库2964座,累计水土流失治理面积5291.5万公顷,累计人工造林面积582.9万公顷。2013年西部地区有效灌溉面积1861.1万公顷,占总播种面积的34.0%,比2010年增加275.2万公顷。林地面积1822.9万公顷,比2011年增加52.1万公顷。

三是农业科技物质装备不断提升。农作物良种化率不断提高,农作物新品种、畜禽良种加快推广。2013年西部地区化肥使用量1717.9万吨,比2010年增加12.55%,有机肥料、生物肥料的研发应用快速发展。“十二五”规划实施以来,西部地区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2013年农业机械总动力26043.6万千瓦,较2010年增加22.2%,农用拖拉机498.7万台,较2010年增加15.84%,配套农具694.0万台,较2010年增加17.50%。

四是农民收入水平大幅提高。2013年,西部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6833.6元,比2012年增长13.4%,增长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7个百分点。与东部地区的差距逐渐缩小,2013年西部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是东部地区的56.7%,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

(二)西部地区发展特色农业的优势

特色农业是以区域内独特的农业资源为基础,开发区域内特有的名优产品,利用独特的生产工艺和方式,形成特色产品的现代农业。西部地区特色农业主要集中在特色农产品种养、特色农产品加工和旅游观光农业等方面。

西部地区发展特色农业在自然环境、气候条件、市场环境、政策环境、人文环境、历史文化等方面均具有有利的发展条件。

一是林草地丰富,物种资源多。西部十二省(区、市)草原面积3.31亿公顷,占全国草原面积的84.2%;内蒙古、新疆、西藏、青海、甘肃和四川六大牧区省份,草原面积共2.93亿公顷,约占全国草原面积的3/4。西部地区人均耕地面积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5倍。西部地区野生、珍稀物种多、经济利用价值高,有较大的开发潜力。

二是地形复杂,气候多样。西部地区以山地、高原为主,也有丘陵、平原、盆地等地形,结构复杂。西部地区由于海拔普遍较高,光热资源丰富。西部地区气候干旱,降水稀少,冬冷夏热年温差和日温差均较大,形成特色林果产品种植的气候基础。同时病虫害相对较少,有利于无公害、生态型农业发展。

三是地缘优势突出,市场空间大。中国西部地区与周边12个国家接壤,连接15个贸易口岸,与欧亚各国处于协同共振的经济带上。中国扩大对外开放最大的潜力在西部,欧亚大陆广阔的市场是西部地区特色农业发展的支撑。

四是政策环境好,发展机遇多。2000年国家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第一个十年的重点是调整结构,完善基础建设,建立市场体制,培育特色产业增长点,并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措施。这些扶持政策为西部地区特色农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五是历史文化悠久,民族互融互通。中国西部是华夏文明的源头,我国认定的55个少数民族中,有将近50个世居在西部地区。秦皇汉武以后,东西方文化在这里交汇融合,形成多源发生、多元并存、多维发展的多民族地方文化,增强了特色农业发展的文化基础。

(三)中国西部地区特色农业发展的情况

西部地区特色农业发展主要体现在特色农产品生产、特色农产品加工和特色观光农业发展方面。

一是特色农产品生产发展迅速。西部地区依托农业资源优势,初步形成了棉花、牛奶、羊绒、水果等一批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和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主导特色产业。2013年新疆棉花产量超过全国的1/2;内蒙古的牛奶产量占全国的1/5以上,羊绒产量占全国的2/5以上;陕西的苹果产量占全国1/5以上;广西的甘蔗年产量超过全国的60%;云南、贵州的烟叶年产量约占全国的44.7%。同时甜菜、马铃薯、牛羊肉、中药材、红花、番茄、枸杞、红辣椒、胡萝卜等具有地区比较优势的特色种植业也取得较快发展

二是特色农产品加工初具规模。随着特色农产品种养规模的扩大,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涌现出一批特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特色农产品知名品牌,形成一批特色农产品加工业产业集群。如广西的制糖业、云南的烤烟业、陕西的苹果加工业、宁夏的牛羊肉产业和清真食品产业、新疆的纺织业和水果加工业、内蒙古的乳制品和羊绒等产业。

农产品品牌建设方面,乳、肉、羊绒加工已经成为内蒙古的支柱产业,涌现出伊利、鄂尔多斯、蒙牛、草原兴发等多个全国驰名品牌。宁夏全区农产品加工企业近7000家,培育出“夏进”牛奶、“宁夏红”枸杞酒、“西夏王”葡萄酒、“圣雪绒”羊绒、“塞北雪”面粉、“夏绿”脱水菜等知名品牌。

三是特色观光休闲农业蓬勃发展。西部地区有44个国家级重点风景区,60多个历史文化名城以及近200个省级自然保护区,加上多民族的民俗风情、众多的历史遗迹,形成了具有西部独特风格、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结合的旅游资源。珍稀动植物、历史文化与生态环境相结合,形成了寻幽、访古、休闲娱乐、科考等多种形式的观光农业、生态旅游农业。

二、“丝绸之路经济带”主要国家农业发展的特点

“一带一路”贯穿亚欧非大陆,一头是活跃的东亚经济圈,一头是发达的欧洲经济圈,中间广大腹地国家经济发展潜力巨大。“丝绸之路经济带”涉及40多个国家,30多亿人口,被认为是“世界上最长、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大走廊”。丝绸之路经济带沿途各国普遍以农业为重要主导产业,这对于我国农业对外合作是巨大的发展机遇。

主要介绍中亚五国的农业发展,选择中亚五国基于以下四个原因:一是中亚五国地区与中国西部边界山水相连、陆路相通、民族跨界而居。二是中亚是古丝绸之路经过的地方,曾经为促进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相互交流作出过重要贡献。三是中亚五国均为上合组织成员,也是目前与中国经济联系最为密切的地区。四是中亚五国是中国的重要能源和资源供应地,也是中国商品的主要销售市场和投资密集区之一。

(一)中亚五国的基本情况

中亚五国地处亚欧大陆腹地,五国合计国土面积400.75万公顷,是我国国土总面积的41.74%。五国人口合计6348.8万人,是我国人口总数的4.72%。国内生产总值五国合计3462.6亿美元,是我国的3.77%。中亚五国中,哈萨克斯坦面积最大,经济发展程度最高,哈萨克斯坦国土面积272.7万平方公里,是中国国土总面积的28.4%。2013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1550美元,是我国的1.71倍。土库曼斯坦1995年被联合国承认为永久中立国。

(二)中亚五国农业的地位

中亚五国耕地总面积0.32亿公顷,为我国耕地面积的25.94%。永久草场面积2.51亿公顷,与我国草场面积相当。从人均看,五国人均耕地面积0.49公顷,是我国的5.27倍,其中哈萨克斯坦人均耕地是中国的15.7倍,人均耕地资源较多。

中亚五国均以农业为主导产业。乌兹别克斯坦国内农业雇用了该国30%的劳动力,贡献了GDP的25%。土库曼斯坦农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0%以上。塔吉克斯坦农业是第二大生产部门,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3以上,农牧业就业人数占全国就业总人数64%左右。吉尔吉斯斯坦农业为经济支柱,农业占GDP总量35.6%,吸收了一半就业人口,畜牧业是最重要的农业活动。

(三)中亚五国种植业发展情况

中亚五国普遍重视粮食生产,强调粮食自给,除塔吉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外,其余三国粮食能够基本自给。粮食生产以小麦、水稻、大麦为主。哈萨克斯坦是世界第六大粮食出口国,第一大面粉出口国,年产小麦近1400万吨。2013年中亚五国大麦产量317.1万吨,是我国大麦产量的1.38倍。大米、玉米、马铃薯的产量分别为中国的0.37%、0.72%和9.30%。

经济作物以棉花、甜菜和烟叶为主,其中棉花是最主要的经济作物,2013年中亚五国籽棉产量484.7万吨,为我国籽棉产量的25.6%。棉花是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和塔吉克斯坦农业的支柱产业。乌兹别克斯坦是世界第五大产棉国、第二大出口国,2013年籽棉产量为336.1万吨,以中绒陆地棉和长绒棉为主。

中亚五国油料作物主要是油菜、葵花,五国油料基本不能自给。中亚五国林果、蔬菜、花卉、茶、香料、咖啡及烟草产品的产量也较少。

(四)中亚五国畜牧业发展的情况

中亚五国畜牧业以养羊、养牛、养马为主,养蚕和养禽也占有一定的比例。2013年中亚五国绵羊存栏合计5091.6万头,是我国的27.20%。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绵羊饲养量较大。土库曼斯坦主要养殖卡拉库尔羊,乌兹别克斯坦是世界第2大卡拉库尔羔皮产国。中亚五国牛存栏合计2154.1万头,是我国的15.74%。

中亚五国骆驼饲养量较大,是中国的102.07%,马的饲养量也很可观,为我国的39.33%,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马的饲养量较多。中亚五国鸡的饲养量为我国的18.28%。乌兹别克斯坦积极发展养蚕业,年产蚕茧量达到1.6万吨,是世界第6大养蚕国。由于宗教文化和饮食习惯的影响,猪的饲养量较少。

三、未来双方开展农业合作的重点领域和方向

本部分主要介绍中国与中亚五国农业合作的潜力、合作理念、合作领域和合作方式。

(一)中国与中亚五国农业合作的潜力

中国与中亚五国农业具有资源互补、技术互补、贸易互补等特点,双方合作潜力较大。

1.资源和生产:资源密集型与劳动密集型农业的互补

中亚地区具有丰富的土地资源和光热资源,以及高山雪水、河流湖泊等可开发利用的水资源,农牧业生产条件优越,目前仍有不少可农用地未被利用。例如哈萨克斯坦全国可耕地面积超过3000万公顷,农作物播种面积仅为1500万公顷,未利用耕地占一半。乌兹别克斯坦2200多万农业用地中,有近500万公顷农业用地利用效率很低。塔吉克斯坦是一个多山国家,水资源丰富,气候条件好,具有发展天然草场畜牧业的良好条件。吉尔吉斯斯坦农业用地占全国面积的54%,如果有成熟的灌溉技术,可直接新增耕地100万公顷,全国牧场面积918万公顷,大部分为天然牧场,具有扩大畜牧业规模的优良自然条件。

中国西部气候条件和自然资源多种多样,能够生产各类农产品,中国的农业劳动力资源占世界第一位,对发展劳动密集型农产品非常有利。

2.投入和技术:粗放农业与精细农业的互补

中亚国家农业生产总体上仍处于低投入、低产出,“靠天吃饭”的粗放耕作状态,单产水平普遍低于中国。农业生产技术落后,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业机械化水平低,化肥、农药等物资供应严重不足,果蔬、农畜产品加工等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农产品生产非常落后。例如在农业不动产资产构成中,农机所占比例较低。中亚五国中农业机械化占比最高的是吉尔吉斯斯坦,为8%,塔吉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仅为3%。2010年哈萨克斯肉类加工比例23%,牛奶30.4%,小麦55%,水果、蔬菜2.4%。

近年来中国西部农业取得较快发展,积累了先进适用的农业技术,如作物栽培、土壤改良、节水灌溉、小型农机具、农副产品深加工等,同中亚开展精细农业合作,尤其是农产品深加工领域的合作具有很大潜力。

3.市场和贸易:旱作农业与多样性农业的互补

由于中亚特殊的农业资源禀赋和长期的农牧业生产结构,中亚出口的农产品比较单一,其中小麦、棉花、羊毛、皮革、丝等是其出口的最重要的农产品。中亚主要进口产品有水果、坚果、蔬菜、水产品、油籽、粮食制品等,特别是果蔬等鲜活农产品和加工农产品主要依靠进口,而且价格较高,主要果蔬品种的批发价格是新疆同期价格的2~5倍。

中国西部气候条件和自然资源多种多样,能够生产各品类农产品,满足中亚地区市场需求,蔬菜、水果具有明显的成本优势和价格竞争力,尤其是在设施农业和反季节蔬菜种植方面,中亚市场潜力广阔。

(二)中国与中亚五国农业合作的原则

我国有着悠久的农业对外交流的历史,古代丝绸之路曾为丰富沿线人民的生活,促进农业技术交流和农产品贸易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前,中国同中亚国家关系的发展面临难得机遇。建设“一带一路”是中国的国家战略,秉承正确的义利观和“亲、诚、惠、容”的外交理念,以农业促全面合作、促共同发展、促周边稳定。

“一带一路”下的农业合作,坚持世代友好、真诚互信。中国同中亚国家是山水相连的友好邻邦,中国高度重视发展同中亚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将其视为外交优先方向。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坚持睦邻、安邻、富邻,做和谐和睦的好邻居和真诚互信的好朋友。

“一带一路”下的农业合作,坚持不同文明兼容并蓄、交流互鉴。今天的亚洲,多样性特点仍十分突出,不同文明、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交汇互融。不同文明没有优劣之分,只有特色之别。在农业合作中,尊重各国文化传统和发展道路,促进不同文明和发展模式的交流对话,兼容并蓄,在竞争中取长补短,在交流互鉴中共同发展。

“一带一路”下的农业合作,坚持合作共赢、共同发展。只有互利共赢,才能办大事、办好事。中国倡议建设“一带一路”,进行农业对外合作,不是去抢占当地资源和市场,而是在平等互信、互惠互利的基础上推动沿线国家战略相互对接,优势互补,寻求利益协和点和合作最大公约数。促进共同发展、共同繁荣,走绿色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三)双方开展农业合作的重点领域和方式

中国同中亚各国农业合作空间较大,参照资源、资金、技术等方面的特点,可在农产品贸易、农业对外投资和农业技术方面加强合作。

1.农产品贸易合作领域

2008-2013年中国从中亚进口产品主要有棉麻丝、畜产品、药材、粮食等,其中前两类占进口额的90%,主要出口产品有药材、水果、畜产品、粮食制品、糖料及糖、棉麻丝、饼粕、坚果、蔬菜等。总体来说,贸易规模非常小,并且以边境小额贸易为主,2013年农产品贸易额12亿美元,仅占当年中国农产品贸易总额的0.6%,其中进口主要来自乌兹别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出口国主要是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

双方未来应拓宽贸易领域,挖掘贸易新的增长点,中国扩大对中亚地区紧缺的水果、蔬菜等鲜活产品和畜产品、深加工产品的出口,提升出口产品的附加值和技术含量,同时增强对中亚优势农产品的进口。

在巩固和扩大传统贸易的同时,大力发展现代服务贸易,把投资和贸易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创新贸易方式,发展跨境电子商务等新的商业业态。

2.农业投资合作领域

未来对中亚地区农业投资潜力较大的领域有:粮食综合开发与深加工、畜禽养殖及肉类皮毛深加工、果蔬种植与加工、油料与糖类作物综合开发、棉花仓储物流及加工、农业机械装备,以及农业生产资料的投资合作。

合作方式方面,延伸产业链,组建企业联盟,向农业生产、加工、物流、营销及贸易全产业链发展;提升投资的层次,向深加工、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发展。

3.农业科技合作领域

中国与中亚国家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农业技术交流与合作,主要包括科技人员交流、种质资源交换、信息交换、合作研究、农业信息交流网络平台建设、农业人员培训、人才培养等。例如,中哈联合治蝗、隆平高科与乌兹别克斯坦国家水稻研究中心的杂交水稻和大豆技术引进项目等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根据中亚国家发展诉求与中国的技术优势,未来应重点开展以下领域技术合作:玉米、大豆、小麦、棉花、甜菜等大田作物的良种繁育、配套栽培技术推广,设施农业、节水农业、土壤改良等先进技术,动植物疫病防控技术,肉牛肉羊育肥等现代化畜禽养殖技术示范等。

主要方式包括开展技术援助和技术合作项目;建立联合实验室,开展重大科技课题的联合研究;开展农业学术交流,加强农业人才的联合培养和人员培训等。

THE END
1.那曲市畜种科研成果显著推动畜牧业迈上新台阶那曲要闻那曲市在畜种科研领域取得丰硕成果,为当地畜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那曲市累计投入资金2432.96万元,大力支持多项重点科研项目。那曲市农牧业(草业)科技研究推广中心等多家单位积极参与,聚焦《嘎尔德牦牛乳制品精深加工技术研究》《娘亚牦牛良种选育与推广》等关键课题展开攻关。 http://www.naqu.gov.cn/nqsrmzf/c100003/202412/70c8a79f7cf7476589e23c2092176e2d.shtml
2.中国农业农村信息网发展牦牛产业,助力乡村振兴。甘南以健全牦牛产业链为主线,全力构建牦牛种业发展、科学养殖、精细加工、流程溯源和品牌营销体系,打造优质种牛供应基地、绿色有机产品生产基地、高原健康食品集散基地、农业绿色发展示范基地,积极培育特色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优势,提高畜产品附加值和牧民群众收入,助力乡村振兴。 https://www.agri.cn/zx/xxlb/gs/202501/t20250106_8703951.htm
3.民生回响肃南:助力特色畜牧产业蓬勃发展基于这样的考虑,我们多方努力,向人大、政协提出意见、建议和提案。积极争取能将东城子的养殖小区项目建设,列为全乡项目建设的重中之重,推动东城子养殖小区的落地,从而发挥以点带面的作用来进行示范带动全乡畜牧业的发展。 通过此次专访,我们深刻领悟到人大代表在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3ODYyMzcxNQ==&mid=2650572317&idx=4&sn=4598cf6dbd3e2e0946aa1ed3e5d43cc0&chksm=86e351178485429231896421d8e99bc5b4e6d3b850e4b65b66679a8868f0485fe32eaf26a48c&scene=27
4.农牧业发展现状(精选6篇)篇1:农牧业发展现状 随着农村经济和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消费与市场需求的改变,中国的畜牧业已从计划经济时代的传统副业畜牧业向市场经济时代的现代畜牧业和支柱畜牧业方向迅速发展。 现代畜牧业的关键是以科学培育和改良的高产优质畜禽品种,以科学饲养和饲料为基础的现代生产经营方式和以科学防疫https://www.360wenmi.com/f/filesj23y1d1.html
5.高原高寒地区范文10篇(全文)本文在分析云贵高原高寒地区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茨院乡畜牧业发展现状和问题基础上,提出云贵高原高寒地区应调整优化畜牧业生产结构,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改善畜牧业发展基础条件,依靠科技进步、改变畜牧业生产方式,大力发展循环养殖业,并全力开拓市场、促进养—加—销一体化发展。以此带动高寒地区畜牧业发展,保障畜产品安全。https://www.99xueshu.com/w/ikeyqk3kwyva.html
6.西藏农牧业生产现状与乡村振兴发展路径分析2 西藏畜牧业现状与问题分析 2.1 畜牧业现状 根据《西藏统计年鉴》,区内牲畜总量从 1959 年的 956 万头,2004 年 2 500 万头达到顶峰,再到如 今的 1 850 万头,通常牦牛 7~9 年出栏,出栏体质量 200~300 kg,羊 3~5 年出栏,体质量 25~50 kg[9].显然,西藏的牲畜出栏周期相对较长.出栏周期长意 味着http://xznykj.taaas.org/oa/pdfdow.aspx?Sid=2023-4-01
7.从自然条件说青藏高原地区为什么利于发展畜牧业答案解析 查看更多优质解析 解答一 举报 高寒气候形成天然高山草场,有优良的畜牧品种适合高山寒冷气候下生长;地广人稀,有大片草场来发展畜牧业;畜牧业发展历史悠久,放牧经验丰富 解析看不懂?免费查看同类题视频解析查看解答 相似问题 从自然条件方面,说说青藏地区为什么适合发展畜牧业? 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新疆、https://www.zybang.com/question/a3c6bbe9026e7a9123c08fd0fe056c15.html
8.青藏高原地区主要的生产部门是()A.耕作业B.畜牧业C.林业D.渔业的青藏高原地区主要的生产部门是( )A.耕作业B.畜牧业C.林业D.渔业的正确答案、解答解析、考点详解https://www.ggtiku.com/wtk/112138/2002874.html
9.科学网—中科院综考会草地资源研究回溯(11)中科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 从1989年开始.青藏队依据“西藏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设想”要求,对西藏东部 和南部,开展了一系列资源开发和社会经济发展综合科学考察研究,首先考察了“一江两河”(雅鲁藏布、拉萨河、年楚河)中部流域,制定了该地区的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规划,其中草地资源与畜牧业是主要内容之一。草地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9664-672307.html
10.一海拔最高的牧区——青藏地区1.地理位置:青藏地区位于我国的一、海拔最高的牧区——青藏地区1.地理位置:青藏地区位于我国的青藏高原,主要包括青海和西藏自治区。2.生产特色:畜牧业是青藏牧区的支柱产业。近年来,通过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大力发展草牧业。(1)成因:青藏地区温度较低,昼夜温差大,牧草的营养成分含量高;耕地面积少,牧草地面积广阔,适宜发展畜牧业。(2)畜种:牦牛https://easylearn.baidu.com/edu-page/tiangong/questiondetail?id=1729322343882715289&fr=search
11.中国畜牧兽医文摘"十三五"规划指出:"推广粮改饲和种养结合模式,分区域推进现代草业和草食畜牧业发展。"这迫切需要我们2016年09期 v.32;No.219 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中国水禽业发展现状侯水生; <正>中国水禽产业包括肉鸭、蛋鸭和肉鹅产业,每年为消费者提供安全、优质、健康鸭肉700万t、鹅肉140万t、鸭蛋http://zxwa.cbpt.cnki.net/WKD2/WebPublication/wkTextContent.aspx?colType=4&yt=2016&st=09
12.祁连山地区系列生态指数及环境要素祁连县生态资源专题名称:祁连山地区系列生态指数及环境要素 专题摘要:此专题包括甘肃省祁连山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提供的祁连山地区系列生态指数及环境要素产品。祁连山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以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为依托单位牵头,联合兰州大学、甘肃省祁连山水源涵养林研究院、甘肃省林业科学研究院、甘肃省水利科学研究院、甘肃省治沙https://blog.csdn.net/zmc_flashmx/article/details/134545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