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舆论场中四川茂县发生山体垮塌灾害、乒乓球退赛风波、华北地区迎大雨等热点事件很火热,但临近毕业季,就业维权话题热度也丝毫不减,吕梁一事业单位应聘者因专业不符遭拒录、徐州女硕士遭拒录、苏州吴江区一单位应聘者因专业不符遭拒录三件拒录事件引发舆论热议。“世界史不是历史学”“中国语言文学不符合中国语言文学类”“中国史不是历史学”成热词,甚至有网民感慨,“我是看错了吗?”。这是近期发生的几起公务员和事业单位拒录考生的理由。听到这样的理由后,舆论场炸锅了。
炸锅的舆论场
自吕梁一事业单位招考被爆料出应聘者因“世界史不是历史学”而被拒后,类似事件不断被揭露,舆论场中展开了有关“白马非马”的讨论,衍生了多个讨论议题:
1是肯定还是批评?
2是无知还是腐败?
3是机械还是有猫腻?
4是教条还是认真?
莫把教条主义视为工作认真,这也许是不少人的感受。但愿纪元能尽快走出维权迷宫,能在合适的岗位上放飞理想。
5最终伤了考生的心,应聘者来背锅
6“黑幕”“爆料”等成高频词
问题没那么简单
首先是就业形势较严峻,人们的就业焦虑和不安全感在增强。公务员和事业单位被看做是就业的“最佳选择”,人们更加重视这样的就业机会和环境,甚至,广大民众也会将自己想象成涉事应聘者,从而加重他们的焦虑和不安全感,并希望通过网络得以宣泄和得到慰藉。
其次是尽管公务员和事业单位招聘越来越公平、公正和透明化,但还是与广大民众的期待存在一定差距。再加上“萝卜招聘”等事件在之前曾被曝光过,当出现信息不对称时,人们倾向于以前建立的刻板印象,质疑和猜测拒录背后的原因。
面对招聘投诉招聘方和应聘方可以这样
面对招聘投诉,无论是招聘方还是应聘方都需要在法治框架内,采取理性的方式去应对。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