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与战国,两段历史时期一前一后,却被后人合而视之,成为了“春秋战国时代”。然则,两段历史终究殊途,经济变革尤为巨大。我们不禁要问,从春秋到战国,中国的经济结构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答案自然关乎当时三大经济支柱——农业、手工业与商业的发展。
如果说,春秋时期的三大经济领域尚处起步阶段,那么到了战国时期,在铁器推动下的生产力提升,三大领域皆已获得长足发展。我们不妨随历史车轮回溯,亲见一段与战国诞生密不可分的经济兴盛史。
一、春秋经济初始铁器农具方兴未艾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标志着东周的开始。此时中原诸侯林立,春秋乱世。公元前722年,鲁隐公十一年,《春秋》始记。自此,春秋时期正式开启。在此两百多年的时光里,中国经济结构正在萌芽。
打磨石器的“磨裂痕迹”出现在陶器上,说明已有磨制工具。大量青铜器的使用也推动了冶炼业发展。然而,真正革命性的变化,还是等到了铁器的出现。
在春秋中期,铁已经为人所知。《吕氏春秋》载,鲁僖公二十七年(前651年),“富人用鐵器”。春秋末期,随着冶铁技术的进步,铁器开始普及应用。
一来二去,田间已见锋利坚固的铁农具。铁锄头、铁镐头取代石器,大大提高了劳动效率。铁犁更是农夫新宠,犁地深而耕作细致。《庄子·则阳》言:“深其耕而熟耰之,其禾繁以滋。”于是,既无杂草,又无蝗虫。五谷丰登,百姓口粮充足。
在农业方面,春秋时期铁器的应用无疑是一大飞跃。虽然木石工具仍在使用,但新的细致耕作已开启农业提质增产的大门。我们不得不感叹,这一切皆因小小铁器的出现。
二、战国变法三足鼎立的经济体系成型
公元前476年,周敬王亡,春秋时期落幕。中原各国正是军争连绵,进入战国乱世。公元前403年,魏惠王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战国七雄格局基本形成。在两百多年的战国时光里,中国古代经济迎来前所未有的变革。
如果说,春秋时期经济还在起步阶段,那么到了战国,三大经济领域终于鼎立。铁器的广泛应用与私有制的确立,使生产力和社会财富迅速增加,也催生了一场场惊心动魄的变法。
农业方面,除了铁器外,人工水利兴修与肥料应用也成为惊喜。手工业方面,官营民营并举,冶铁业引领工艺精湛。商业方面,贸易往来频繁,市场规模扩张,货币流通增多。可以说,一个崭新的经济时代已经来临。
三、农业粪肥沟渠五谷丰登
1.铁器应用日益广泛
春秋时期铁器农具的出现,已如一颗小小火种。而在战国,这团火焰早已燎原。无论北方还是南方,农田里已无不见锋利坚固的铁犁、铁锄、铁镰、铁耙、铁锹。
“积力于田畴,必且粪溉。”《韩非子·解老》言,想要获得好收成,就得运用粪肥灌溉。当时已深知施肥的重要。只是肥料多为焚烧杂草秸秆后的灰烬,称为“粪”。如今这一做法已绝迹,以免污染。
2.水利兴修,灌溉农田
在战国,人工水利也备受重视。此前农业主要仰仗天吃饭,一旦风调雨顺,只能眼睁睁挨饿。于是各国竞相兴修堤防、沟渠,蓄积雨水,防止旱涝灾害,保证稳定收成。
都江堰就是典型。秦昭襄王时,李冰承担此项工程,凿山导河,使盐碱之地化为沃野。此外,郑国渠也颇负盛名,战国末年开凿而成,使郑国农业获得飞跃。自此,人工调控不再是梦想。
粪肥灌溉,加之深耕细作,农业产量自然大增。据《孟子》记载,“耕者之所获,一夫百亩,百亩之粪,上农夫食九人,上次食八人,中食七人,中次食六人,下食五人。”足见农业增产已成定局。
四、手工业民营取代官营
手工业生产作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战国时期也有了长足发展。无论是丝织业还是冶铁业,制作工艺和品种均有提高。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民营手工业逐渐取代了官营手工业,成为第一生产力。
1.冶铁业获得进一步发展
战国时期,冶铁业已成为重要的民营手工业门类。春秋时期的铁器萌芽,至此已成气候。农具、兵器无不见铁器应用。《管子·地数》言:“山上有赭者其下有铁。”由此可见,人们已掌握寻找矿石的方法,冶铁业因之蓬勃发展。
2.丝织业织机日趋复杂
在湖北江陵马山楚墓出土大量丝织品,种类繁多,工艺精湛。其中织锦最为典型,需要使用复杂的提花机器才能织造。这说明织机结构已日益复杂,丝织技术也有了长足提高。
3.民营手工业日渐兴旺
民营手工业的兴起可追溯到春秋末期,而在战国已成气候。许多门类的手工业作坊出现,专门面向社会销售。这标志着手工业正在从农业中分离,也使商品经济快速发展。
五、商业货币流通市场扩张
在农业与手工业双翼驱动下,商业也随之高歌猛进。商品交换频繁,市场扩张,甚至出现了类似商业街的专门交易场所。可以说,一个成熟的商业体系正在酝酿。
1.各地特产汇聚成市
按照《荀子·王制》记载,战国时期,各地特产已经可以在中原市集中买到。北方的马犬,南方的羽翮皮革,东方的鱼盐,西方的珍禽异兽......应有尽有。商业交流之频繁令人振奋。
2.市场秩序日趋规范
为了维持市场秩序,各国设置了监管机构,如市掾、市官等。市场也根据商品类别被划分区域,形成专业的“市肆”。我们可以想见,当时商业街已初具雏形,买卖鱼龙混杂,热闹非凡。
3.货币流通有力促进
大量铜钱、金银流通,也推动了商业蓬勃发展。各国竞相铸造带有名的货币。楚国的金版钱就是其中佼佼者。货币经济的繁荣,商业自然水到渠成。
六、变法政治经济并举的全面革新
可以说,战国时期的经济变革是前所未有的。那么,这一切究竟导致了什么后果呢?
经济的飞速发展,使得社会财富积累,也催生了政治制度的变革。各国争相效仿,进行种种变法,试图通过经济手段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
与此同时,变法也使得私有制得以确立。土地私有成为合法,劳动者的积极性大为提高。可以说,政治变革与经济变革此时是分不开的。它们共同推动了中国向封建社会的转型。
进入战国,中国已不同往日。经济变革带来的,不仅是铁锄耕地、水利修建、市场繁荣。在不经意间,它也改变了一个时代的面貌,开启了中国通向帝制的历史进程。
结语
历史变革犹如滚滚车轮,没有人能够阻挡其前行的步伐。
春秋时期的经济,犹如婴儿般刚刚起步。而到了战国,一场场变法助推下,中国经济已然腾飞。铁器农具、水利工程、手工艺提升、市场扩张,构建起一个崭新的经济结构。
也正因经济基础的变革,中国的政治格局也随之洗牌。各国政治制度的变革,直接预示着中央集权文化的诞生。可以说,春秋战国,是中国由分封制向郡县制、帝制过渡的关键时期。
变革滚滚向前,无法阻挡。我们不知那变革的车轮会将中华民族带向何方,但唯有奋力向前,才能开辟出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