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大学草业科学技术学院王堃教授
内容摘要:本文是基于对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的学习心得体会,从我国草原畜牧业的发展历程、草原畜牧业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以及实现草原畜牧业转型的路径和措施等方面进行分析讨论,试图从多视角、多层面,在理论概念和发展策略上对一号文件中深入推进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进行粗浅解读。目前我国社会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农业发展也处于关键的历史转型期,如何促进草地畜牧业生产转型升级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弄清此问题的政策背景和发展方略十分必要。
党的二十大确定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不久前刚刚落幕的两会又擘画出高质量发展的美丽蓝图,新的起点、新的征程、新的出发,凝聚起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磅礴力量。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之年,也是草业开启奋进新征程时代的起步之年。2023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明确了我国草业发展的目标和任务,就是要建设优质节水高产稳产饲草料生产基地,加快苜蓿等草产业发展;大力发展青贮饲料,加快推进秸秆养畜;发展林下种养。深入推进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合理利用草地资源,推进划区轮牧。从中不难看出,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仍然是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农牧业发展的重要任务,如何推进这项任务执行,并使之尽快适应我国现代农业体系,破解转型中的一些关键“卡脖子”问题,确定转型的实现路径和措施,是我国草原畜牧业面临的重要难题。
1我国草原畜牧业的发展历程
草原是人类早期文明的发祥地,从远古智人时期开始,人类就开始驯化和利用草原野生动植物,出现了放牧业和早期农业,孕育了举世闻名华夏农耕文明。中国是草原大国,千百年来,草原主要作为生产资料来利用,在草地农业与耕地农业的演替中,在游牧民族与中原民族交流迁徙与融合发展中,积淀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随着时代嬗变,草地农业逐步让位于耕地农业而处于辅助地位。
我国是世界畜牧业起源地之一,畜牧业发展先后经历了大步跨越的三个典型时期,分别为原始畜牧业、古代畜牧业和近代畜牧业,在这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以放牧为主的草原畜牧业始终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到了近代,由于人类索取多、投入少,草原日渐出现了面积减少、生态退化的严峻局面。近年来,我国草原生态持续恶化的势头得到初步遏制,局部地区草原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但草原生态系统功能的恢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目前还只是处于起步阶段,草原生态环境整体仍很脆弱,草牧业转型发展任重道远。
2草原畜牧业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2.1发展现状
草原既是陆地面积最大的绿色生态屏障,也是草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由于自然、地理、历史和现实政策等方面的原因,我国草原生态保护建设和草牧业发展仍然存在一些特殊困难和问题。草原管理精准化要求不断提高,但本底数据还未厘清;巩固草原生态建设成果的压力越来越大,但管理机构队伍仍十分薄弱;草牧业发展形势喜人,但牧区生产设施建设严重滞后。从整体发展情况来看,我国草原畜牧业处于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时期,而且发展水平不均衡,表现出南方优于北方,东部地区优于西部地区,草原牧区仍处于传统畜牧业经营状态,而农区和农牧交错区的畜牧业已经加入了现代农业技术元素,具备了相当程度的集约化饲养管理水平。把握我国草地畜牧业发展现状,采取因地制宜和分类指导措施,促进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是我们当前面临的首要任务。
2.2存在的主要问题
改革开放40多年来,畜牧业的发展经历了快速恢复阶段、产量扩充阶段、转型发展阶段和生态健康养殖阶段,在实现畜牧产业体量扩大,扭转畜产品供给不足局面的同时,推动了产能、生产方式的转变,实现了质量的显著提升。但也应该看到,畜牧业发展中的饲草料、牲畜产品等依然存在质量安全隐患,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这些都是新发展阶段,实现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
3实现草原畜牧业转型的路径和措施
现代草地畜牧业与传统草地畜牧业存在明显不同,它是以草地牧场为中心,包括牧草生产、畜禽养殖和畜产品加工等产业,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它改变了以前“放牧养畜”和自产自用的产品经济模式,是高度市场化的产业。通过市场的宏观调控,实现草地资源的有效配置,从而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其产业范围变得更宽广,经济链条变得更长。在生产中要求使用现代化机械设备,实现集约化生产和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这样既节省了人力,又提高了生产效率。加快转变草地畜牧业发展方式,从依靠拼资源消耗、拼物质投入、拼生态环境的粗放经营,尽快转到注重提高质量和效益的高质量发展上来,推动畜产品供给向绿色优质转型、向中高端升级。草地畜牧业转型事关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全局,事关国家生态安全,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
3.1转变畜牧业生产方式,着力提高集约化经营水平
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就是发展现代畜牧养殖业,转变生产方式,实现优质畜产品区域化布局。当前,我国的畜牧业处于转型初期,普遍存在生产方式落后、科学饲养水平低、养殖场(区)规模小、标准化率低、污染物治理不到位、结构不合理、总产量不足、产值效益较低等问题。改变传统的家畜饲养管理模式,促使放牧为主的粗放草原畜牧业转型为规模化集约化草地畜牧业,大力发展人工饲草料基地建设,构建完备的现代畜牧业饲料生产供应体系,努力实现以草定畜和草畜平衡。加快调整优化畜牧业产业结构。以自然资源禀赋和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合理确定养殖规模,进一步优化畜牧业区域布局,实现畜牧业生产与资源环境相匹配。进一步调整养殖结构,引导养殖场(户)实行标准化养殖,提高养殖水平,保障畜产品的有效供给和质量安全,促进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提升畜牧业生产效率和效益,增加农牧民收入和提高农牧民生活质量,以实现牧区社会长治久安。
3.2加快构建新型种养关系,实现循环可持续发展
针对我国幅员辽阔、自然类型多样的特点,综合考虑各地资源承载力、环境容量、生态类型、发展基础和区位优势等因素,按照构建粮饲兼顾、农牧结合、循环发展的新型种养结构的思路,加快推进种养科学配套、粪肥资源循环利用,更加科学合理地配置农业资源,形成农牧有机结合、资源充分利用的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新格局。优化畜牧业区域布局,以资源承载能力为基础,合理划定重点发展区、约束发展区、潜力增长区和适度发展区,合理布局畜禽养殖生产规模,加快构建新型种养关系。
推行肉牛肉羊牧区繁育、农区育肥季节畜牧业生产方式,促进种养业在布局上相协调。引导实行农牧结合、以农养牧、以牧促农,总结推广种养结合典型模式,最大限度地提高耕地产出效率、饲料转化效率和资源利用效率,着力提高种养业综合效益。全面实施粮改饲政策,以“镰刀弯”地区和黄淮海玉米主产区为重点,继续扩大政策实施区域,拓展收贮补助主体,将苜蓿、燕麦、甜高粱等优质饲草料品种纳入政策支持范围。推进种养结合,土地配套是关键,要创新符合种养结合方向的农业用地政策,实现畜禽规模养殖用地与农作物种植用地相配套,切实解决好规模养殖用地难问题,为畜牧业发展留足空间。
3.3发挥资源和区位优势,合理布局草地畜牧业生产
在草原牧区要立于以草定畜,发展草原畜牧业。近些年来,国家采取了一系列草原保护政策与制度,草原超载现象得到明显缓解,但并没有从根本上实现草畜平衡。2019年,全国重点天然草原的平均牲畜超载率为10.1%,牧区县(旗、市)平均牲畜超载率13.8%。自然因素与社会经济因素交织在一起,导致草原承载能力下降,再加上日益扩大的牲畜种群反向作用,进一步加剧了平衡点的破坏。因此,一是要尽快建立基本草原保护制度,划定草原生态保护红线,保持一定的草原生产能力,为畜牧业发展提供足量、优质饲草;二是要继续完善草畜平衡和禁牧休牧制度,基于不同区域草原实际,科学核定载畜量,切实做到以草定畜,解决草原超载问题;三是要采取科学措施保护草原,特别是在实施围栏的区域。
在北方农牧交错带,要注重产业融合,发展农牧区畜牧业。北方农牧交错带不仅是东部农区的重要生态屏障,而且是农牧产业融合,发展畜牧业的适宜地区。农牧区畜牧业发展应以保护草原为基本出发点,处理好草原保护与畜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为此,一是要把草牧业作为主导产业,发展高效草产业。以农载牧,以畜定草,加快调整农作物种植结构,建设现代饲草料产业体系,通过产业融合,推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以建设适应新发展阶段需要的生态农牧区。二是要依据农牧区特点,做强草食畜牧业。以草畜结合、以草促牧为原则,推进草食畜牧业发展,实现其提质增效。
在广大农业生产区,应实施种养结合,发展农区畜牧业。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12月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要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粮食生产年年要抓紧。对农区而言,应紧紧抓住粮食生产,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对于农区畜牧业而言,应立足于实现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解决畜牧业发展中的面源污染问题。为此,应根据循环型生态农业原理,在规模化养殖区域,构建以农作物生产为基础的循环型生态农业体系,实现种植业与畜牧业之间的协调发展。根据畜牧业的类型、规模,匡算废弃物产生量,配置相应面积的耕地,以消纳畜牧业产生的废弃物,不仅能够促进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也有利于改善耕地土壤质量,为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数量、质量双重安全提供保障。
3.4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
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以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及安全的饲料为保障,聚焦高效养殖与绿色转型发展,以质量标准化体系为指导,筑牢畜牧产品质量安全防线,以满足人民对安全、优质牲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要为根本目标,提升畜牧产业竞争力,提高产业经济效益。实现上述目的,要全面树立绿色发展、生命健康理念,以向牲畜个体提供优质饲料、饮水、健康环境为切入点,推动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新发展阶段,为消费者提供充足、安全、优质、健康、营养的畜牧产品是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出发点,也是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所追求的根本目标。践行“两山”理念,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都是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但生态保护应处于优先目标的位置。因此,要以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导,促进畜牧业发展主体、饲草饲料生产主体生产行为、生产方式的绿色转型,实现全产业链的绿色化,推动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确保畜牧产品的质量安全,以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参考文献
[1]于法稳,黄鑫,王广梁.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理论阐释与实现路径[J].中国农村经济,2021(4):85-99
[3]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EB/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