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专管词料的官职很早就有,传说夏启袭位后,与夏同性姒的有扈氏不服,遂起兵反抗。有扈氏战败后,被启罚作“牧奴”,即把战败的整个氏族贬为专事放牧的奴隶,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有专门从事牲畜词养管理的人员,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统治者已开始认识到饲养管理对于畜牧业的重要性。之后,少康还做过其母家氏族的“牧正”,牧正是管理畜牧生产事务的官。少康即王位之后,对畜牧的生产管理做了一些改进措施,使畜牧生产有所发展。在封建社会中,祭祀与军事的地位极高。
为了满足祭祀上的需要,西周设有了牧人、羊人、牛人、鸡人、充人等专门饲养繁育以供应祭祀用的官职,其中牧人掌六畜的繁育,充人掌管祭祀所用牲畜的肥育,其余者专管各牲畜之饲养,这些都是与牲畜喂饲或饲料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官职。西周开始,战争较为频繁,军事的需求直接导致六畜中“马”业的率先发展。。
畜牧业的法律化,早在秦汉就初见端倪,秦律和汉律中都有涉及到动物词养管理的法律规定,但内容不多,较为简单粗糙。发展至唐代,畜牧业己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制度规范,具有代表性的便是《厩牧令》和《太仆式》,前者是与畜牧制度有关的具体规定;后者是针对官府畜牧业管理的一些行政法规。同时还有历代统治者们根据不同历史阶段军事、政治的需要,以及经济形势的变动而颁布的一些诏敕,对畜牧业原有的法令,作出补充或修改。总体上来看,唐朝畜牧律法中涉及牲畜喂饲或饲料管理的部分仍然只占微小的比例,散见于各律条之中,但其数量和细致程度远超前代,其关于词养不当造成牲畜死伤的处罚条例于广传于后世。此类规定有奖有罚,奖惩结合,具有较强的可操作行,对于推动牲畜的科学、精细喂词和饲料的发展,无疑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规模化饲料基地的建立
饲料是畜禽生存的基础,是畜牧业得以繁荣发展的根基,随着畜牧业的大规模发展,便出现了专门种植和生产饲料的区域,即饲料基地。饲料基地的建立不仅能脱离以往靠天养畜的状态,还能在青黄不接之时作补饲之用,这一点对于干冷的纯牧区来说,尤为重要。西周时期开始大规模饲养家畜,到春秋战国时期更为明显。饲养牛羊猪等家畜已经成为了农户的基本劳动生产之一,甚至在长江下游的吴越境内,还出现了规模化的家畜词养基地。汉承秦制,不仅延续了秦的畜牧业经营方式,还对其经营领域有所扩大。
除继承了秦朝牧场的基本格局外,汉另在全国建立了许多牧马苑,这些牧场,是汉武帝能进行反击匈奴战争的物质支撑,并且随着几次与匈奴抗战的大捷,汉朝逐步扩大了其北部与西部的牧场的局面。我国的东北部、西部以及北方地区,地域广阔,在古代便是主要的牧场所在地,一直都是主要的牧区分布带。牧区往南,至西部边缘地带,则为半农半牧区。而在以种植业为主的南方地区,畜牧业只是副业,依附于种植业而存在,并没有形成一个独立的门类,更不谈牧场的规模化了。
苜蓿的广泛种植与利用
苜蓿,重要的豆科类饲草植物,耐瘠抗旱,汉代张骞出使西域时引入,至此便开始在中原种植。隋唐五代时期,由于政府对畜牧业的重视以及各项法律法规的颁布与推行,畜牧业发展鼎盛一时。汉武帝时期,苜蓿仅作为御马的词草被引入,且种植在汉宫园苑中,之后逐渐向关中地区及西北牧区推广。至隋唐,苜蓿无论是在种植规模还是利用上都有了很大的发展。
苜蓿种植规模的扩大,在唐代,苜蓿除了在陕西、新疆、黄河流域广泛种植,还被引种到华中地区。在中国古代,驿站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它主要是给一些传递军事情报和文书的人提供一个换马、食宿的场所,而唐代的驿站在古代社会中可以称得上是最发达的了。
苜蓿的广泛利用,自西域引种之后,苜蓿便是作为马的饲草。唐代的养马业极其发达,这在某种程度上对苜蓿的发展起了积极地带动作用,反之,苜蓿种植面积和种植范围的扩大又促进了养马业的进一步发展。苜蓿的规模化种植和广泛利用对唐代社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
传统饲料利用标准的出现及影响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仓律》就己初步规定了每匹马每天每阶段应给与的能量和营养物质的数量,可谓是饲料标准的雏形。之后,我国劳动人民们根据自己长年累月在牲畜的牧养和喂词实践中得出的经验,加以总结,便有了越来越系统化的饲料利用标准,《唐六典》中便有相当完备的记载。
传统饲料利用标准的出现,畜饲喂养家畜规定每日须给与一定的饲料量及饲料种类,广义地说,这样的规定就是家畜饲养标准。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养马业的兴旺就促使了马词料标准的出现。但其相对简单,且也仅针对一种家畜。唐朝时期,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比较完整、系统、较为规范的家畜饲养标准,此标准是当时国营军马场的全国通用统一饲料标准。
传统饲料利用标准的解读,我国唐代国营军马场家畜饲养标准,从文字上就能看出已经很全面、严格了,其中更蕴藏着许多信息,具有下列几个特点:第一、喂词标准依畜别而变。虽然每日喂料均是精粗搭配,但用量却有所不同。一般而论,在畜别不同的情况下,体型比较大的牲畜喂量也相对较多,体型小的牲畜的喂量则较少。
第二、畜别相同的情况下,喂词标准依体型和年龄的变化而变化。第三、畜别相同的情况下,喂词量依生理状况及劳作情况而变。而在牛的饲喂上,劳作强度较大的运输牛每日会喂菽一斗,劳作强度较小的田牛菽的喂量则减半。第四、夏秋季时,可仅词青草,同时精料饲喂量可减少。较春初及隆冬而言,夏秋季青草生长繁茂,青草水分较多,营养价值也远高于干草。所以,在有青草可喂时,可以适当减少精词料的喂量。第五、在喂词中还注重食盐的精细配比。
传统饲料利用标准的价值和地位,唐代的饲料利用标准,全面、复杂而又细致,其中对饲料喂量的合理分配以及对精饲料的节约利用理念的确值得称赞。它不仅是我国历史上第一套完整、系统的饲料利用标准,更是世界历史上的第一套,在我国古代词料发展史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难能可贵的是,唐饲料利用标准的全面性、完整性连后世都很难相比。
结语
自圈养开始,牲畜在野外自由觅食的方式便随着人工喂饲的出现发生了改变,饲料的重要性亦与日俱增。旧朝消亡,新朝建立,古代劳动人民一直在牲畜喂词及饲料利用之路上不断探索,且从未停止脚步。今人观之,对古代饲料利用的概况加以整合及梳理,不仅能从微观饲料中探知古代宏观畜牧业的发展,亦能为汲取中国传统农学精华、发展现代饲料科学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