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五代时期的饲料发展和饲料利用畜牧业饲料苜蓿

历史上专管词料的官职很早就有,传说夏启袭位后,与夏同性姒的有扈氏不服,遂起兵反抗。有扈氏战败后,被启罚作“牧奴”,即把战败的整个氏族贬为专事放牧的奴隶,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有专门从事牲畜词养管理的人员,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统治者已开始认识到饲养管理对于畜牧业的重要性。之后,少康还做过其母家氏族的“牧正”,牧正是管理畜牧生产事务的官。少康即王位之后,对畜牧的生产管理做了一些改进措施,使畜牧生产有所发展。在封建社会中,祭祀与军事的地位极高。

为了满足祭祀上的需要,西周设有了牧人、羊人、牛人、鸡人、充人等专门饲养繁育以供应祭祀用的官职,其中牧人掌六畜的繁育,充人掌管祭祀所用牲畜的肥育,其余者专管各牲畜之饲养,这些都是与牲畜喂饲或饲料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官职。西周开始,战争较为频繁,军事的需求直接导致六畜中“马”业的率先发展。。

畜牧业的法律化,早在秦汉就初见端倪,秦律和汉律中都有涉及到动物词养管理的法律规定,但内容不多,较为简单粗糙。发展至唐代,畜牧业己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制度规范,具有代表性的便是《厩牧令》和《太仆式》,前者是与畜牧制度有关的具体规定;后者是针对官府畜牧业管理的一些行政法规。同时还有历代统治者们根据不同历史阶段军事、政治的需要,以及经济形势的变动而颁布的一些诏敕,对畜牧业原有的法令,作出补充或修改。总体上来看,唐朝畜牧律法中涉及牲畜喂饲或饲料管理的部分仍然只占微小的比例,散见于各律条之中,但其数量和细致程度远超前代,其关于词养不当造成牲畜死伤的处罚条例于广传于后世。此类规定有奖有罚,奖惩结合,具有较强的可操作行,对于推动牲畜的科学、精细喂词和饲料的发展,无疑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规模化饲料基地的建立

饲料是畜禽生存的基础,是畜牧业得以繁荣发展的根基,随着畜牧业的大规模发展,便出现了专门种植和生产饲料的区域,即饲料基地。饲料基地的建立不仅能脱离以往靠天养畜的状态,还能在青黄不接之时作补饲之用,这一点对于干冷的纯牧区来说,尤为重要。西周时期开始大规模饲养家畜,到春秋战国时期更为明显。饲养牛羊猪等家畜已经成为了农户的基本劳动生产之一,甚至在长江下游的吴越境内,还出现了规模化的家畜词养基地。汉承秦制,不仅延续了秦的畜牧业经营方式,还对其经营领域有所扩大。

除继承了秦朝牧场的基本格局外,汉另在全国建立了许多牧马苑,这些牧场,是汉武帝能进行反击匈奴战争的物质支撑,并且随着几次与匈奴抗战的大捷,汉朝逐步扩大了其北部与西部的牧场的局面。我国的东北部、西部以及北方地区,地域广阔,在古代便是主要的牧场所在地,一直都是主要的牧区分布带。牧区往南,至西部边缘地带,则为半农半牧区。而在以种植业为主的南方地区,畜牧业只是副业,依附于种植业而存在,并没有形成一个独立的门类,更不谈牧场的规模化了。

苜蓿的广泛种植与利用

苜蓿,重要的豆科类饲草植物,耐瘠抗旱,汉代张骞出使西域时引入,至此便开始在中原种植。隋唐五代时期,由于政府对畜牧业的重视以及各项法律法规的颁布与推行,畜牧业发展鼎盛一时。汉武帝时期,苜蓿仅作为御马的词草被引入,且种植在汉宫园苑中,之后逐渐向关中地区及西北牧区推广。至隋唐,苜蓿无论是在种植规模还是利用上都有了很大的发展。

苜蓿种植规模的扩大,在唐代,苜蓿除了在陕西、新疆、黄河流域广泛种植,还被引种到华中地区。在中国古代,驿站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它主要是给一些传递军事情报和文书的人提供一个换马、食宿的场所,而唐代的驿站在古代社会中可以称得上是最发达的了。

苜蓿的广泛利用,自西域引种之后,苜蓿便是作为马的饲草。唐代的养马业极其发达,这在某种程度上对苜蓿的发展起了积极地带动作用,反之,苜蓿种植面积和种植范围的扩大又促进了养马业的进一步发展。苜蓿的规模化种植和广泛利用对唐代社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

传统饲料利用标准的出现及影响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仓律》就己初步规定了每匹马每天每阶段应给与的能量和营养物质的数量,可谓是饲料标准的雏形。之后,我国劳动人民们根据自己长年累月在牲畜的牧养和喂词实践中得出的经验,加以总结,便有了越来越系统化的饲料利用标准,《唐六典》中便有相当完备的记载。

传统饲料利用标准的出现,畜饲喂养家畜规定每日须给与一定的饲料量及饲料种类,广义地说,这样的规定就是家畜饲养标准。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养马业的兴旺就促使了马词料标准的出现。但其相对简单,且也仅针对一种家畜。唐朝时期,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比较完整、系统、较为规范的家畜饲养标准,此标准是当时国营军马场的全国通用统一饲料标准。

传统饲料利用标准的解读,我国唐代国营军马场家畜饲养标准,从文字上就能看出已经很全面、严格了,其中更蕴藏着许多信息,具有下列几个特点:第一、喂词标准依畜别而变。虽然每日喂料均是精粗搭配,但用量却有所不同。一般而论,在畜别不同的情况下,体型比较大的牲畜喂量也相对较多,体型小的牲畜的喂量则较少。

第二、畜别相同的情况下,喂词标准依体型和年龄的变化而变化。第三、畜别相同的情况下,喂词量依生理状况及劳作情况而变。而在牛的饲喂上,劳作强度较大的运输牛每日会喂菽一斗,劳作强度较小的田牛菽的喂量则减半。第四、夏秋季时,可仅词青草,同时精料饲喂量可减少。较春初及隆冬而言,夏秋季青草生长繁茂,青草水分较多,营养价值也远高于干草。所以,在有青草可喂时,可以适当减少精词料的喂量。第五、在喂词中还注重食盐的精细配比。

传统饲料利用标准的价值和地位,唐代的饲料利用标准,全面、复杂而又细致,其中对饲料喂量的合理分配以及对精饲料的节约利用理念的确值得称赞。它不仅是我国历史上第一套完整、系统的饲料利用标准,更是世界历史上的第一套,在我国古代词料发展史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难能可贵的是,唐饲料利用标准的全面性、完整性连后世都很难相比。

结语

自圈养开始,牲畜在野外自由觅食的方式便随着人工喂饲的出现发生了改变,饲料的重要性亦与日俱增。旧朝消亡,新朝建立,古代劳动人民一直在牲畜喂词及饲料利用之路上不断探索,且从未停止脚步。今人观之,对古代饲料利用的概况加以整合及梳理,不仅能从微观饲料中探知古代宏观畜牧业的发展,亦能为汲取中国传统农学精华、发展现代饲料科学奠定基础。

THE END
1.养殖业的古称探寻通过对养殖业古称的探寻,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到养殖业在古代的发展历程,还能感受到中华文明对动物资源的深厚情感与智慧利用。这些古称不仅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也为现代养殖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借鉴与启示。我们应该珍视这些历史遗产,传承并发扬光大中华优秀的畜牧文化。 https://b2b.baidu.com/q/aland?q=18311F7A1B7C7C0D700C7A0F05741879&id=qidb1f852f1ea3c3308cdda5568571dbb87&answer=8953458736906639135&utype=2
2.从传统到现代牛羊生产技术演变历程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农业作为支撑经济、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础产业之一,对于提高农产品质量和产量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在畜牧业领域,牛羊生产不仅是肉类和乳制品的主要来源,也是农业综合利用的一大亮点。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牛羊生产技术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原始简单的手工操作逐渐转向高科技化、智能化。 https://www.p0c6eq62u.cn/niu-yang-yang-zhi-ji-shu/246881.html
3.八年级人教版生物学第七单元《生物的变异》课件(第二课时)文档页数: 39页 顶/踩数: 0 / 0 收藏人数: 0 评论次数: 0 文档热度: 文档分类: 中学教育 -- 中学课件 八年级—人教版—生物学—第七单元第二章第五节 生物的变异(第二课时)知识回顾一、生物的变异是普遍存在的,变异存在于不同种类之间、同种生物之间以及个体之间(亲子代与子代个体之间)。 知识回顾https://www.docin.com/touch_new/preview_new.do?id=4792105252
4.天文·农耕·万物:中国古代“物”观念的演进在古代中国,农耕文明的现实显现是礼乐制度。许慎释“礼”为“事神致福”?许慎撰,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2页。由“巫”到“礼”的演进关系论述,参见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0-11页;葛兆光:《中国思想史(三卷本)》第一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https://sdsdwkxb.cnu.edu.cn/gkll/2024n/2024d3q/90004d3602d34209bd940e298fdd63ff.htm
5.中国古代畜牧业发展简史《农业考古》1988年01期中国古代畜牧业发展简史 安岚 开通知网号 一、原始社会的畜牧业原始人类的生活资料,主要来源是采集和狩猎。在长达百万年之久的劳动过程中。人们逐渐积累了经验,改进了工具,使人类有捕捉活的动物的可能,创造了驯化野兽的必要前提。人们逐渐将一些暂时吃不完的活的野兽或小动物放在天然地洞内或圈以栅栏养起来,以备https://mall.cnki.net/magazine/Article/NOSE198801070.htm
6.中国畜牧业发展史到传说的尧、舜时代(公元前2357-2208年)中国畜牧业和农业已经相当发达。马开始供用于挽驾(马的供挽驾比牛晚些,谅系牛的驯服比马较易之故)。驯化兽类的技术已有进步,兽类能听人的指挥。在舜的领导下,为了发展畜牧业,畜牧敲官来掌管牲畜。那时`盘’已掌握了如何根据家畜的外形,把适合于人类需求的优良家畜选择出http://www.360doc.com/document/24/0326/11/28718686_1118395977.shtml
7.我国古代的农牧关系二、我国古代畜牧业生产的发展和变化 我国农业生产历代都有波浪起伏,但总的趋势是向前发展的,生产技术和产量水平逐步提高,农区也不断扩大,主要特点是精耕细作传统农业的形成、扩展和提高。大体说来,虞夏至春秋是从原始农业向精耕细作农业过渡时期,战国到魏晋南北朝,确立了北方旱田精耕细作技术体系,隋唐到宋元,进一步形成http://agri-history.ihns.ac.cn/scholars/lgp/lgp15.htm
8.牛盾:用世界眼光去看农业的历史与未来世界农业发展总体上来说有以下几大趋势:一是农业的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二是农业的弱质地位越来越被重视和保护;三是农业以种植业为主转向以种植业、畜牧业、渔业发展并重;四是农业以生产初级产品为主走向产加销综合化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不断被推进,呈现出适应市场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xNDE3Mzk2Nw==&mid=2652263128&idx=1&sn=46fc8863d1b87420c82fbab017403614&chksm=81f87fcc44b8c0564b99369d73169dec2a6b656ca3b9d81a1e66be4842738ea0636f2ce6695d&scene=27
9.历史知识点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种植业、畜牧业等产业或行业的特殊分工,材料未涉及社会分工的内容,排除A项;约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771年,夏、商、西周时期是中国古代早期国家形态的形成与初步发展阶段,新石器时代大约一万年前,排除B项;多元一体,是中华民族的显著特征,既体现了充分尊重“多元”,坚持平等和谐,又凸显了高度认同“一体”,不断同心https://m.offcn.com/jiaoshi/2023/1101/612130.html
10.中国农业发展史20220628101053.pdf一般认为,采集活动孕育了原始的种植业,狩猎活动孕育了原 始的畜牧业。中国古代有关 “神农氏”的传说就反映了原始农业发生的那个时 代。 我国农业发生最早的地区是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土壤疏松肥沃, 气候温暖干燥,为原始农业的发生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考古学资料表 明,黄河中游的磁山和裴李岗文化https://m.book118.com/html/2022/0628/8076111103004113.shtm
11.正本清源,正确阐明新疆历史改革开放以来,新疆的学术研究机构又有了新的发展。1981年,为了适应形势的发展需要,在自治区党委的直接领导下,成立了新疆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改隶社会科学院领导,民族研究所的考古组、宗教研究室、民族理论研究室先后扩建为考古研究所、宗教研究所、民族研究所,古代史、近代史、民族史等研究室及图书资料室建为历史https://www.eyearbook.cn/subject-trends/info?documentId=594303
12.古代商业文化的发展(精选5篇)汉水流域众多城址遗存也表明其在华夏文明发展史中的重要地位。 本研究的古代时间界定为先秦至元明清时期,因为该历史时期是受水网影响最大,古代城镇格局变化最为丰富的时间段,研究对象界定于汉水中下游地区在方志舆图历史文献中能查找到的具有典型代表性的滨水城镇。通过研究历史阶段的汉水流域古代城镇空间格局演变,对于https://www.1mishu.com/haowen/237288.html
13.文章分享探寻古代兽医历史,弘扬传统兽医文化历史证明,自有人类社会出现,就有医学的萌芽;同样,有了畜牧业就有兽医的活动。我国古代兽医学的诞生与原始社会的畜牧业发展有着必然的联系,其起源于原始社会,可追溯到野生动物被驯化为家畜的早期阶段,即远古(大约旧石器时代晚期、新石器时代早期,距今10000年前)至公元前22世纪。如德国历史学家在论述世界兽医学史时说https://m.cvma.org.cn/site/content-article.html?id=4044&termid=6764&siteid=10000&type=1
14.中国城市发展史(豆瓣)遗址南背嵩山,面临两河,处于伊洛河与坞罗河交汇的三角洲地带,地势较高而平坦,有山有水,适于打猎、畜牧、种植业生产。在稍柴村遗址发现有较大的窖穴和房屋,地面铺白灰面、红烧土面。出土文物也很丰富,常见的有砂质深腹缸、小白缸(似尊类器)、豆(古代食器)、盆、甑(古代蒸食炊器)、鼎形器(古代炊器,鼎有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717284/
15.老家河南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古代的中国以农开元,以农立国,以农为基。中原地区早在裴李岗文化时期就已开始种植粟、稻等谷物,到西周时期农作物得到广泛种植,汉代已有“五谷”、“九谷”之说。农具的发明使用,提高了农业生产力,上古时期的耒耜、商代的青铜工具、春秋战国时期的铁制农具、秦汉时期的耧车等,在中国农业发展史中都具有重要的里程碑https://www.meipian.cn/50zj3esj
16.生物科学知识科普范文1.提高物理科学素养,重视物理科学发展史教学 物理史教育可展示物理知识的"来龙去脉",加深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物理史教育可显示物理学家的科学思维,有利于学生掌握科学方法。物理史是培养学生科学态度和正确价值观的良好素材。在高中物理教学中,通过物理史展示物理学家的探究行为,学生在观察中培养一定的科学能力,在https://www.gwyoo.com/haowen/186918.html